談談心理統計學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心理統計學課程教學中面臨著基本原理理論與實際操作如何結合的問題,存在心理統計學與相關課程的關係問題,以及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問題。基於心理統計學課程的特點及當今的發展趨勢,建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統計學,培養良好的統計意識以及加強課程間的橫向聯絡。
1 引言
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引入心理學以後,使心理學成為一門能採用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研究的學科,從而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之後,統計、測量等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就成為重要手段。心理統計學在心理學專業中也成為一門必修課程。開設心理統計學課程旨在幫助心理學專業學生了解掌握心理統計的原理、方法,樹立科學的心理研究觀念,掌握必需的心理科學研究方法,為他們將來從事心理學研究奠定基礎。同時透過心理統計課程的的學習,也可使學生順利地閱讀運用統計方法進行定量分析的科研報告和文獻,也為心理測量、心理評價的學習打下基礎。但是,在心理統計學課程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影響了學習效果。本文透過分析心理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來談談如何改進心理統計學的教學。
2 心理統計學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
心理統計學屬於應用統計學的一個分支,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較多,其內容與其他心理學課程相差較大,因此,歷來是學習難度比較大的一門專業課程。在心理統計學課程的教學中面臨一些困難,也存在一些問題。
理論與操作部分的分配與協同問題 翻開任何一本統計學書,都會發現裡面充滿資料、公式和計算。統計學也主要是透過資料探索資訊,主要利用機率論建立數學模型,收集所觀察系統的資料,進行量化的分析、總結,並進而進行推斷和預測,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心理統計學專門研究如何運用統計學原理和方法,蒐集、整理、分析心理學研究中獲得的隨機性資料資料,並根據這些資料資料傳遞的資訊,進行科學推論,找出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心理統計學自然也少不了資料、公式和計算。
從知識分類的角度來看,心理統計學的知識不是陳述性知識,而是程式性知識。教學中不能只停留在告訴學生計算公式或者只讓學生記住公式,而是應該透過大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統計方法及應用這些方法。這樣就存在一個統計學的基本原理、理論與實際的練習與操作分配與協同的問題。統計的基本原理要講多深,練習要練多久,必須考慮。尤其,現代統計軟體的不斷升級,使得原來繁複的計算工作得以減輕,但統計原理與操作練習的協同則更加突出。不深入講解統計原理,可能會導致統計方法的誤用;不大量操作練習,可能會流於紙上談兵。而統計軟體的操作選單與心理統計學教材的體系又不完全匹配。例如,一般心理統計學把相關分為積差相關、等級相關、質與量相關、品質相關等,而SPSS軟體中相關分為二元相關分析、偏相關分析和距離相關分析,不能一一對應,也給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
而這個問題又附帶產生一個小問題,就是課時問題。如果既要深入講解原理,又要大量練習,就需要更多的課時,能不能給心理統計學更多的課時,也成為一個問題。
先開與後續課程的支撐與連續問題 心理統計學、實驗心理學與實驗設計、心理測量、心理學研究方法等課程關係密切,甚至心理學的其他基礎課程也影響心理統計學的學習與教學。心理統計學是不能空談資料的計算的,要結合實驗設計。不同型別的實驗,得到的資料不同,所應用的統計方法也不同。而談實驗設計時,也會談到統計方法。透過測量可以蒐集到資料,測量的原理與方法又是和統計學的內容息息相關的,如信度如何計算等。心理學研究方法側重於介紹心理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主要方法,心理統計學側重於資料整理與分析。心理統計學例題中涉及的一些術語和內容,如果先開的基礎課程沒有提到,也會影響學生的理解。這些課程無論先開設哪一門,都有利亦有弊。如果各門課程的授課教師之前再缺乏交流和溝通的話,先開課程由於缺少其他課程的支撐,使得授課難度加大,學習也會變得比較困難。另一方面,課程之間如何銜接與連續,也是一個問題。
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畏難與迴避問題 由於心理統計學課程的特點是概念多、公式多、計算多、應用性強,使得學生對心理統計學課程有畏難情緒。學生往往會認為數學基礎差,或者沒有高等數學的基礎,心理統計學很難學。加之本文前面分析的,學生在學習心理統計學課程之前,一些相關的課程沒有開設,沒有相應的知識背景,導致學生聽不懂教師舉例和講解,進而學習動機下降,甚至厭學、畏學、逃避。教師在教學中受到學生畏難情緒的影響,會產生挫敗感,對有些難度大的內容採取迴避的態度。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畏難與迴避,最終會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進而達不到課程要求,且影響後續課程的學習。
3 心理統計學課程教學的建議
完善統計作用的認識 學習心理統計學,首要的一點是對心理統計有個全面正確的認識。統計既不是無用的,也不是萬能的。列寧說:“統計是社會認識最有力的`武器之一。”英國著名統計學家高爾頓說:“某些人不喜歡統計這個名詞,但我卻發現其中充滿了樂趣,……它們處理各種複雜現象的能力是非凡的,它們是追求科學的人從荊棘叢生的困難阻擋中開闢道路的最好工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說:“學者不能離開統計而研究,政治家不能離開統計而施政,事業家不能離開統計而執業。”可見,沒有統計,其他科學可以存在,但是很渺小。實驗、測量、統計等方法引入使得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顯然,這些都表明統計不是無用的。
有個經典的案例說明統計的作用,即在美國沃爾瑪超市的貨架上,尿片和啤酒擺在一起出售,使得啤酒和尿片的銷量雙雙激增,為商家帶來大量的利潤。這實際上是透過統計發現每逢週末,某一連鎖超市啤酒和尿片的銷量都很大,進而研究調查而採取的一項決策。在心理統計學教學中,教師透過給學生講述類似的例子,學生就不會認為統計無用。
但是,統計也不是萬能的。本傑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還有統計資料。”任何統計方法都有使用條件,不符合這些條件,即使很精確地統計出結果也是無用的。例如,皮爾遜積差相關要求兩列變數之間的關係應是直線性的;如果兩列變數不是直線關係,即使計算相關係數很高,也不能正確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學者認為心理學的根本任務不是統計而是測量。測量的本質是以數值度量並表達心理現象。心理學面臨的基本困難是無法直接測量心理過程本身,無法為心理找到“單位”,由此,心理學裡沒有度量量,只好強行對不能運算的資料進行統計。換個角度來說,所有的對心理的量化,量化的都不是心理過程本身,對心理過程的研究都是間接的、推測式的[1]。能夠正確認識心理統計,就能使學生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對減少學生學習的畏難情緒大有幫助。
注重統計意識的培養 統計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最不“文科”的學科了。統計其實屬於文科領域。人文教育強調基本的思維能力,也就是可以應用在各種情境的一般探索方法。統計科歸類於文科領域,因為根據不確定的經驗資料做推論,用的也是類似的一般思維方法[2]。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習統計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統計的思維方式。學會用心理統計學的方式方法去看待問題,這樣也能減少學生學習畏難情緒。
在心理統計中,離不開實驗設計。純粹的統計思維訓練是數理統計學的基本要求,心理統計學注重統計意識與心理學理念的結合。心理統計學的學習,首先應將自己定位在心理工作者的角色來進行統計工作。心理學思維與觀念的接受程度產生創造性與保守性的對抗。單從數理統計學的統計思維角度不會有大的創新,如果將統計思維與心理學理念結合起來,才能有創造性的成果[3]。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步驟是選題並提出假說→設計研究方案→收集資料→整理與分析資料→解釋結果。統計似乎是發生在整理與分析資料階段,其實不然。心理學的研究要樹立統計先行的觀念,在研究方案設計的時候就應該考慮用什麼樣的統計方法才能實現研究目的。不同的統計方法對資料測量水平要求不同,因此在實驗設計的時候,統計的問題就應該考慮。否則,就有可能產生未有效蒐集資料或者錯誤地蒐集了資料的情況。所以,在心理統計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統計思維和統計先行意識的培養。
理順相關學科的關係 按照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步驟來看,是要先設計研究方案,再蒐集資料,最後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那麼,心理學專業的課程是否也可以按照這個順序開設呢?先開實驗心理學與實驗設計,再開設心理測量與測驗,然後再開心理統計學?當然,這樣開設還是會給先開課程造成一定困難,因為各課程之間一定會有一些涉及其他課程的部分。例如,實驗設計要不要講研究要用的統計方法?心理測量課程中測量工作的編制涉及心理統計方法,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有兩點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最好各課程能夠把需要其他課程支撐的內容列出來,教師在講授時就會心中有數,也容易做到和其他課程遙相呼應;另一方面,可以考慮不管哪門課程先開設,當相關課程都學習了以後,開設能把它們綜合的課程。如實驗設計、心理測量、心理統計學的內容可以在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中找到融合點。在心理學研究方法課程中,可以按照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步驟,把先開課程的內容加以綜合運用。
關於心理統計學課程理論與操作內容的協調,有些人是把心理統計學與統計軟體結合起來講述,減少繁複的人工計算,留出一部分軟體操作的課時。現在也有學者編著了心理統計學與統計軟體相結合的教材,如南京師範大學的鄧鑄與朱曉紅編著的《心理統計學與SPSS應用》。將統計軟體應用引入心理統計學課堂教學,可以使動態資料集的呈現變得方便,也更符合實際,可操作性、應用性更加突出。由於統計軟體在計算時的高速度,教師可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難點而不是放在計算上。同時,學生看到在實踐中運用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不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興趣。但是要注意不能輕理論重軟體操作,也不能輕操作重理論,又回到老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