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文貿易術語選擇與出口風險規避

論文貿易術語選擇與出口風險規避

論文貿易術語選擇與出口風險規避

  摘要:貿易術語選擇關係到貿易風險的規避。出口企業要正確認識貿易中存在著諸如貨物損失、經濟政策變動、價格變化及收匯等風險,並針對各種風險,選擇適當的貿易術語,儘可能地防範風險,減少貿易損失。

  關鍵詞:出口風險;貿易術語;規避

  一、貨物損失的風險及規避 出口貨物要經歷生產、儲存、運輸、報關等過程,最終到達目的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貨物損失的風險。貨物損失的風險既有自然災害帶來的,也有人為原因帶來的意外損失的風險。

  有這樣一個案例:我國某公司按C.I.F.條件向中東某國出口一批貨物,根據合同投保了一切險。貨物在海上航行過程中遭受暴風雨的襲擊而使貨物受潮受損。這裡的貨物受潮受損就是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貨物損失的風險。 《INCOTERMS 2000》對各種術語的解釋中都提到“風險”在買賣雙方之間的轉移,按筆者的理解,該“風險”指的就是貨物損失的風險。如FOB 、CIF及CFR術語買賣雙方的風險轉移的界限都是貨物越過船舷。在採用這三種貿易術語時,賣方都要承擔貨物越過船舷為止的貨物損失的風險。也就是說,在貨物越過船舷前發生的貨物的損失,責任由賣方承擔。在上面的案例中,貨物受潮受損的發生是在貨物在海洋運輸過程中,也就是在越過船舷以後,發生了因受潮帶來的貨物損失。按C.I.F.術語的解釋,此責任不由賣方承擔。

  在實際業務中,如果貨物受潮受損是在保險公司的承保範圍內,則可由買方向保險公司索賠。但如果假設案例中賣方簽訂合同時採用的DEQ貿易術語,那麼貨物在海上航行中的貨物損失的風險的責任方就是賣方。對於這種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絕大多數賣方都有一定的預計。如何透過貿易術語的合理選擇來避免這種風險?很簡單,清楚地瞭解每種貿易術語風險轉移的界限。

  一旦選定了某種術語,作為出口企業如果認為自己承擔了相應的風險,而且由風險引起的貨物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極大,則可以投保相應的保險。如果日後真的發生損失則可找保險公司索賠。如上面的假設,貿易中採用了DEQ術語,賣方如果覺得貨物在航行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比如那段航程路途較遠、途經的國家政局不穩定、氣候變化較大等等,他可投保相應的保險以規避貨物損失的風險。 對於貨物損失的風險,雖然採用不同的貿易術語賣方承擔的風險不同,但只要是可以預見的、在保險公司投保範圍內的,出口企業完全可以透過投保來避免損失。因此在選擇貿易術語時,筆者認為出口企業不一定要貨物損失風險相對較小的E及C組術語,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種貿易術語的具體解釋,分清在不同的貿易術語下自己承擔到何時為止的貨物損失的風險。必要時投保相應的保險,並在商品價格中適當加上相應增加的金額。

  二、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及規避 國際貿易涉及到兩個及以上的國家,因此給出口企業帶來影響的經濟政策就包含兩個方面:國內經濟政策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

  國內及其他國家的出口退稅率、關稅政策、國家貿易保護政策、匯率政策等等的調整和變化都會給出口企業帶來風險。例如,出口企業採用DDP術語成交其必須負責進口清關,而一旦進口國調整了進口貨物的清關報關的相關政策規定,出口企業一旦對新政策不熟悉就可能耽擱貨物的到貨時間,甚至可能造成無法順利完成貿易合同的履行及安全收匯。 出口企業規避政策變動的風險重點在於隨時關注及熟悉國內、國際相關政策,能較準確正確地預見政策變動的趨勢。要做到這點,尤其是要熟悉其他國家的政策,對一個出口企業來說還是比較困難。因此,在貿易術語的選擇時,出口企業一方面儘可能避免選擇自己承擔的政策變動風險過大的術語(這也是大多數出口企業不願選擇DDP貿易術語的原因)。另一方面,出口企業應該清楚在選定的貿易術語下,自己承擔的責任中哪些是受經濟政策變動的影響較大,同時這些責任也是存在潛在的風險較大的責任。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對這些責任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儘可能避免風險的發生。例如在大多數貿易術語下出口企業必須負責出口清關,出口企業必須對本國的國家管制制度如進出口許可證制度有很熟悉的瞭解及預測。因為國家管制的具體措施如果發生改變(如原來不需要申請許可證的商品變為了需要申請許可證的商品)會直接會影響到出口清關得程式、速度及費用。

  而出口企業一般不會選擇DDP貿易術語,因為要出口企業要負責進口清關,對方國家的清關的具體政策及政策的變動出口企業不好把握。 但是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貿易術語,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都不可 能完全消除。出口企業都必須做到儘可能熟悉相關的國內和國際經濟貿易政策。商場如戰場,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三、商品價格變化的風險及規避 商品價格的上升或下降變動直接影響到出口企業的利潤的增加或減少。出口企業簽訂貿易合同之後,商品需要經歷的從備貨到最後交貨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出口企業品價格,最終會關係到訂單能否達到預期利潤。這些因素也可以說是在既定的出口價格下,影響出口企業品成本的因素(出口費用可以理解為出口成本的一部分,而成本越低利潤也就越高)。

  出口企業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等等。因此商品的生產要素價格、生產資料價格、流通費用、外匯折算匯率的變動等都會影響出口企業品的成本。例如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直接影響到收匯時的實際折算的人民幣總額的減少,帶來了出口企業品價格的實際下降,減少了出口企業的利潤。 對於此類風險,最好的辦法是準確預測及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採取“硬幣”結算……這些出口企業可以採用的規避價格變化風險的普遍做法沒有涉及到價格術語的選擇,在這裡不再贅述。而貿易術語是出口價格的組成部分。出口企業可以透過合理選擇恰當的貿易術語來規避價格變化的風險。如在國際油價變化比較厲害的時候,出口運費的變化也隨之劇烈。出口企業如果不能正確估算運費,或不想承受高油價時的高運費,出口企業可以選擇不含運費的價格術語(如EXW,FOB),把運費變動的風險轉移給買方。因此在選擇貿易術語時,對於出口企業覺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響出口企業品價格的因素時,可以簡化計算價格的步驟,剔出一些不好掌握的變化因素,把相關的風險轉移給對方。而自己只需把可以預見的成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四、出口收匯風險及規避 在出口企業面臨的風險中,筆者認為最大的風險就是收匯風險。是否能安全收匯可以說是決定整筆業務成敗的關鍵。隨著當今世界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如何規避收匯風險也更加成為出口企業洽談及簽訂合同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貿易術語的合理選擇與規避收匯風險有密切聯絡。前面談到,貿易術語總的變化趨勢是E組→F組→C組→D組,賣方的'義務負擔和貨物損失的風險逐漸減輕。但收匯風險的變化趨勢則基本上是相反的,即按E組→F組→C組→D組,賣方的收匯風險逐漸增大。以EXW術語為例,賣方將貨物從工廠(或倉庫)交付給買方,即完成了交貨。收匯方法一般有發貨前付款和發貨後付款。對於發貨前付款,對出口企業來說一般較穩妥的做法是買方支付預付款。但這屬於商業信用,而且目前很少有進口商爽快地提前支付所有貨款付款,最多發貨前付清所有款項。而如發生一些意外變化如市場價格有變動,客人則可能對付款大打折扣,雖然這時貨物尚未轉移給買方卻極可能出現貨按客戶的要求做出來了而買家卻不要貨的情況。

  對於發貨後付款則風險更大,即使採用L/C這樣普遍認為相對較安全的屬於銀行信用的收匯方式,則同樣存在收匯風險,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收匯風險更大。因為當貨物在工廠(倉庫)交給進口商後,出口企業已經沒有什麼物品及單證是客人必須要的。如果客人信譽不好的話就可能透過指示開證行惡意挑剔單據的不符點以拒付貨款。雖說對出口企業來說採用EXW術語,在13種貿易術語中其承擔的責任和貨物損失的風險最少,但選擇了這個術語卻使賣方貨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最早,也使其承擔收匯風險最多。這也是出口企業為什麼一般不選擇EXW貿易術語的主要原因。採取FOB時也存在類似的收匯風險,此時由買方負責安排運輸,他可以聯絡自己比較滿意和熟悉的船公司來運輸。買方滿意的船公司當然可能是客人覺得船公司服務比較到位、航行較快和船期較準確的船公司。但買方也有可能選擇其熟悉的,容易給其提供通融的船公司。因此雖然即使採取L/C結匯,提單正本交銀行,買方不付款就不可能取得提單提貨。但一些不講信譽的船公司可能允許進口商不用提單正本而僅憑其他相關證件或擔保檔案提貨。這時出口企業的物權憑證——提單,但其重要性已大大降低,銀行全套單據則也就成為了可要可無的單據。

  整套單據招拒付的風險也就更大。這也是採用FOB術語出口企業常常遇到的風險。可以看出,越早把貨物交給對方出口企業承擔的收匯風險也就越大。 收匯風險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出口企業可儘量選擇收匯風險小的貿易術語,也就是應該儘可能把自己控制物權的時間延長。從規避收匯風險的角度來看,在《INCOTERMS 2000》中的四組貿易術語中出口企業應該儘可能選擇 C和D組術語。 總之,出口企業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術語可以儘可能地規避貿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