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熱門】科學教案範文10篇

科學教案

【熱門】科學教案範文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知紅黃綠,體會色彩美。

  2、可以在教學中找著與其相應的色彩,加強對色彩的認知。

  教學要點:認知紅黃綠,體會色彩美

  教學難點:能找著相應色彩

  教學過程:

   一、匯出教學幼兒教師展示3張大圓,提問是啥色彩?要點認知紅黃綠三種色彩。

  二、找尋對應的色彩,加強對色彩的的認知

  1、遊戲“小圓孩子找母親”。

  先請孩子說一說身上小圓的色彩,接著依照幼兒教師展示的大圓色彩依照幼兒教師口令如:“紅色小圓孩子學小兔子跳到母親周圍”,“藍色孩子學小鳥飛到母親周圍”等,加強對色彩的認知。

  2、遊戲“大灰狼來了”

  (1)、(先在地面上鋪好與孩子人數相等的雜誌,雜誌上各自畫著三種色彩的大圈圈),小圓孩子聽Music在場所四周漫步,Music一停大灰狼就來啦,小圓孩子得立刻找著一個家躲起來,不然就要被大灰狼捉住啦。(孩子游戲兩邊)

  (2)、提出新的遊戲要求,啟發小圓孩子找對應色彩的大圓母親。

  小圓孩子等Music一停得找著與自個兒色彩一樣的家躲起來,不然還是要被大灰狼捉住。(孩子游戲兩邊)

  三、大灰狼被攆走啦,孩子聽Music跳舞慶賀完結。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1、《工具和機械》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槓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定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2、《形狀和結構》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築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

  3、《能量》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絡,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使學生養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4、《生物的多樣性》單元讓學生知道生物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知道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能自己確定標準對生物進行分類,知道分類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會用製作生物分佈圖的方法描述某一區域的生物種類。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學班有40人,其中女19人。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不足之處: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有的學生髮言不夠積極,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到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路、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資料、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數的實驗。(控制變數實驗要加以指導)

  3、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五、教學關鍵

  1、把握這部分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科學教案 篇3

  科學概念:風可以透過自然界中事物的變化來感知,可以用風向和風速來描述。

  過程與方法:自制建議風向標和小風旗。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到使用簡單工具能對天氣觀察活動提供很大的幫助。進一步提高觀察天氣現象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點】能描述風向和風速

  【教學難點】用自制的風向標和小風旗測量風向和風速,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紀錄觀察結果。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製作風向標的材料;製作小風旗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你們覺得風是什麼?能聽到,看到風嗎?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風的詞語來描述風嗎?

  二、探究內容:

  (一)風向和風向標

  1、出示風向圖,簡單介紹

  簡單介紹,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可以用八個方位來描述風向。

  2、你能透過風水動旗面的情況來辨別風向嗎?簡單練習。

  小結:風向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風向標的箭頭指向的是風吹來的方向。

  3、製作風向標,並測量風向

  (1)出示自制風向標。介紹製作方法

  (2)小組討論:風向標的使用方法

  (3)問:我們如何將風向結果新增到當天的天氣日曆上呢?

  (4)我們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確定方位和測量風向?

  (二)風速和風速等級

  1、問:風向可以用風向標進行測量,那麼風速也可以測量嗎?

  2、介紹科學家利用風速儀測量風速,熟悉“蒲福風力等級”表。我們製作小風旗來測量。

  3、分組製作小風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實地觀察

  1、測量風向和風速

  2、記錄到天氣日曆中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透過測量心跳和脈搏,認識人體血液迴圈的功能。並知道心臟和血管是血液迴圈的重要器官。

  2、使學生初步瞭解血液迴圈的過程,懂得保護心臟的重要性。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1、豬的心臟、人的心臟模型圖、乾淨抹布。

  2、鐘錶、多媒體血液迴圈器官課件或掛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匯入新課

  談話:當我們在運動場上奔跑、做劇烈運動時,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還會有什麼感覺?(學生自由發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還會感到心跳明顯加快。(板書:心跳)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測量心跳次數。

  (1)測量靜坐時,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數。

  ①講述:每時每刻我們的心都在跳動,請各位同學用右手掌平伸進胸部左側,緊貼心臟的部位,有什麼感覺?

  ②學生實踐,分別感覺。

  ③彙報感覺結果。

  ④講述:請同學們測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數。

  ⑤學生測量。(由教師統一計時,學生默數)

  ⑥學生彙報結果:每分心跳大約65次、70次、75次……

  ⑦小結:測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屬正常的。

  (2)測量一般性運動及劇烈運動後,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數。

  ①談話:當我們做一般性運動和做劇烈運動後,每分心跳的次數是不是和剛才測得一樣呢?

  ②學生活動:

  學生運動。(學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師統一計時)測量心跳次數。(學生隨即測量每分心跳的次數,由教師統一計時)

  彙報測量結果。

  ③小結:劇烈運動後,測得每分心跳的次數比靜坐時每分心跳的次數多,這是為什麼呢?請比較3次心跳數。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的實質和人的血液迴圈器官。

  (1)瞭解心跳的實質是什麼?

  ①閱讀課本。

  ②學生彙報。

  ③師生小結:心跳實質上是心臟的收縮和舒張。

  (2)認識心臟。

  ①談話:為了使同學們對心臟有個清楚的瞭解,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豬的心臟,豬的心臟和人的心臟基本構造和形狀差不多。

  ②分組觀察豬心臟。(提出觀察要求:i)外形像什麼?ii)有多大?iii)捏一捏心臟的肌肉,有什麼感覺?)

  ③師生小結:心臟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頭大小,心臟具有強有力的肌肉。

  (3)瞭解心臟跳動的原因。

  ①談話:下面看心臟跳動的多媒體課件,看看心臟肌肉的收縮和舒張與心跳有什麼關係。

  ②學生仔細觀察。

  ③師生小結:心臟總是在有規律地收縮舒張。收縮時,把血液壓到全身各處的血管中,舒張時又讓全身血管中的血液流回心臟。心臟每收縮、舒張一次就是我們感到的心跳一次。

  (4)認識血管。

  ①談話:人的血液是透過血管在體內迴圈流動的。我們手臂上的一根根“青筋”就是血管。人的全身佈滿了血管。你能找到自己身上的血管嗎?

  ②學生活動:在自己身上尋找血管。

  ③觀察人體血管多媒體課件。(藉助形象的描述,使學生對人體血管有初步瞭解,同時滲透血液迴圈的知識)

  ④提問:人的血管有幾種呢?

  ⑤師生小結:人的血管有三種。從心臟通到全身各處去的血管叫動脈血管。動脈血管逐漸分支,越分越細,細到肉眼看不見的叫毛細血管。從全身各處通到心臟的血管叫靜脈血管。心臟和血管是人體的血液迴圈器官。

  3、指導學生認識血液在人體中的迴圈過程及其作用。

  (1)認識血液迴圈的過程。

  ①談話:血液在人體內是怎樣流動的?我們把人的血液迴圈示意圖用多媒體放出來,看看血液的流動情況,以及血液在人體中的迴圈的過程。

  ②學生觀察。

  ③學生參照課文圖中人的血液迴圈示意圖相互描述血液在人體中迴圈的過程。

  (2)認識血液迴圈的作用。

  ①談話:人的血液是在心臟和血管中迴圈流動的。心臟不停地收縮、舒張,血液便沿著這個過程不停地迴圈流動。血液迴圈有什麼作用呢?血液流到小腸絨毛時會怎樣?血液流到肺泡時會怎樣?如果心臟停止跳動了,血液迴圈就停止了,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這是為什麼?

  ②閱讀課本第72頁第三節。

  ③師生小結:血液在迴圈過程中,經過小腸時攜帶上養料,經過肺時攜帶上氧氣,把它們運送到全身各處去,又把全身各處收集的二氧化碳和各種廢物運送到肺和排洩器官排出體外。如果血液迴圈停止了,人體各器官就得不到氧氣和養料,它們產生的廢物也就不會被運走,人的生命就結束了。

  在做劇烈運動時,身體需要的養料和氧氣增多,為了保證更多的養料和氧氣的供給,所以就要加快血液迴圈,因而心臟的跳動也就加快了。

  ④師生小結:透過以上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為什麼在劇烈運動後,測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數比靜坐時測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數多。

  4、指導學生認識心跳和脈搏之間的關係。

  (1)認識脈搏的位置。

  ①提問:引導學生觀察課本第71頁圖。這個學生在做什麼?你在哪裡見過類似的情景?

  ②學生觀察彙報。

  ③師生小結:這個學生在手腕上尋找跳動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在找“脈搏”,在中醫院的門診室裡時常看見中醫在給病人“搭脈”。

  (2)什麼叫脈搏?

  ①談話:你也可以模仿照片上的同學找到自己手腕上的脈搏,並學會數自己和別人的脈搏。教師示範“搭脈”。提問:是什麼在動?為什麼動?什麼叫脈搏?

  ②學生實踐,彙報結果。

  ③師生小結:脈搏是血液透過血管時使血管產生的搏動。

  (3)認識心跳和脈搏之間的關係。

  ①談話:同一個人的心跳和脈搏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請同桌的同學相互測試。即同時測試一個同學的心跳和脈搏,具體方法是:用右手按著同學手腕上的脈搏,並把耳朵貼在那個同學的胸前聽一聽。也可以一個同學測量脈博,另一個同學測量心跳,同時計時。最後彙總測量到的數字。

  ②學生實踐,彙報結果。(由教師統一計時)

  ③師生小結:在一定的時間裡,心跳次數和脈搏次數是一致的。

  5、指導學生認識脈搏與人體健康的關係,怎樣保護自己的心臟。

  ①提問:有人說脈搏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為什麼呢?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心臟?

  ②學生討論,交流、彙報。

  ③師生小結:透過聽和摸脈搏瞭解心臟跳動的情況,可以進一步瞭解人體健康情況,這是醫生診斷人體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正常情況下,少年兒童每分脈搏跳動60~100次,如果低於60次或高於100次,就可能有病了,例如在發燒時脈搏常會加快。我們學會了摸脈搏的方法,平時就可以用這種方法監視自己身體健康情況。人在運動時,心跳和脈搏跳動都會加快,那是正常的。

  要保護好心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但是體育鍛煉要適量,否則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煙、酒對心臟、血管傷害很大。同學們的心臟還在發育中,特別怕菸酒的傷害,千萬不能吸菸飲酒。

科學教案 篇5

  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鄂教版)

  18、鑼鼓聲聲

  教學目標

  探究:引導學生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知識:能對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並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後結論。

  情感:透過小組實驗,培養學生的群體協作精神,增強團體意見。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產生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學難點:

  對各種物體發聲時產生的現象進行觀察探究,並作出分析歸納,得出最後結論。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鼓、鑼、小提琴等樂器。

  2、小組準備:各種不同的樂器,自已認為可以發聲的各種物體。

  (本課的材料應圍繞“能發聲的物體”進行準備。課前,教師應該佈置學生把自己認為能夠發出聲音的東西都帶來。而實質上,所有的東西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發出聲音來。所以,學生帶什麼材料來都不影響教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六一兒童節,我們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文藝匯演。你們都聽到了哪些美妙的聲音?

  2、學生彙報:(歌聲、樂器聲……)

  3、提問:那麼,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4、學生進行簡單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學生會聯想到:與物件的振動有關。在教學中,我們提倡學生有各種豐富的想象,有時會出現不正確的假設。針對這些不正確的假設,教師也不用急著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然後由學生自己去做。最後學生證明自己開始的想法是錯誤的,就正好體現了科學需要勇於實踐的精神。

  二、設計實驗,使一些樂器發聲,並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

  1、提問:鼓、鑼、小提琴等樂器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我們怎樣驗證呢?

  2、學生討論、彙報、設計實驗。

  3、小組實驗、觀察。

  三、使更多的物體發聲,並觀察它們發聲時的現象。

  1、討論分析:還有哪些物體可以發出聲音,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又怎樣使它們停止發聲?你有什麼發現?

  2、學生討論、彙報。

  3、小組實驗、觀察,並填寫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進行自我評價。

  如何來做發聲實驗,教師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讓物體發出聲音,怎樣做都行。學生要注意觀察物體在發聲時有什麼現象產生,實驗做完以後,把發現的現象進行交流、彙總。此時,教師不能先人為主,只記錄下與振動有關的現象,排除其他無關現象,而應該將所有的發現都記錄下來。找共同點也就是對所有的現象進行整理分析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問: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的地方?然而讓學生去逐一進行分析。

  三、根據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1、討論:根據我們這節課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彙報、記錄。

  19、聲音的旅行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各種方法進行探究,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知識: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情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聲音可以在氣體、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動手能力。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玻璃鐘罩、電鈴、兩用氣筒、“土電話”。

  2.小組準備:水槽、石塊。

  3.學生準備:製作“土電話”的材料。

  教學建議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匯入新課.

  1、提問:文藝彙報演時,舞臺上的歌聲、樂器聲,為什麼我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聲音是怎樣“飛”過來的呢?

  2、學生進行推測,並做簡單記錄。

  二、實驗驗證,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1、講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吧。

  2、教師演示玻璃鐘罩的實驗。

  3、提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呢?

  4、學生討論、彙報。

  三、想辦法,驗證聲音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1、談話:聲音還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呢?用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呢?

  2、學生討論、實驗。

  要注意兩點:一是實驗方法要靈活多樣,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學中不必給學生講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將液體、固體等材料交給他們,還可以乾脆帶他們到室外去,然後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試一試,聲音可以在哪些物體中傳播。教師也可以多設計一些實驗,在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去幫助他們。二是實驗材料的準備要豐富,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體和液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要多想辦法提供儘可能多的各類材料供學生在實驗中使用,以便使學認識到聲音能在某類物體中傳播而不只是在某種物體中傳播。

  四、總結。

  1、談話: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你說說聲音能在哪些物體中傳播?

  2、學生整理記錄,綜合分析,歸納概括出“聲音能在固定、液體、氣體中傳播”這一結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透過製作“土電話”,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材料。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製作一個“土電話”。

  二、製作“土電話”.

  1、講述:(出示已經做好的“土電話”)大家看,這是老師自己做的“土電話,同學們可以照樣子自己做一個,我們比一比,看看誰的”土電話“效果最好!

  2、學生製作,教師及時指導。

  製作“土電話,玩“土電話”的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透過製作和玩“土電話”的過程使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新有力得到培養。

  放手讓學生準備材料。課前的準備應看作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好的課前準備是提高課堂效益的一個前提。

  製作過程要展開,不能以既定的方法來約束學生。讓學生先按自己的想法去制“土電話”在製作的過程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觀摩和啟發,加上教師的指導,學生基本上也能做成一個“土電話”。儘管學生製作的“土電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這些不足恰好正是一個教育契機,正是使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培養創造思維的良好時機。

  三、玩“土電話”.

  1、 講述:大家的“土電話”都做好了,你準備怎麼來打電話呢?

  2、學生演示。

  3、提問:剛才大家的這些方法,你覺得哪些好?哪些不好?為什麼?

  4、學生討論。

  4、帶學生到操場做打電話的活動。

  玩“土電話”是一項學生很感興趣的活動,這項活動,這項活動加強組織,但不能限制玩的方法,只需要在玩之前提出要思考問題:如怎樣玩“土電話“的效果好?什麼樣的”土電話“傳聲效果好?等等。讓學生總結玩法時,只要能夠得到上些基本的認識就可以了,如玩有時候線要拉直,中間不能有障礙物等。對於學生所講到的一些有創造的想法要適時加以肯定,使於他們對”土電話“保持一個長期的研究興趣。

  20、不同的聲音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豐富的實驗,蒐集實驗事實,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知識:1、通過了解,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這個探究活動,補充認識探究活動的過程,並嘗試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瞭解噪音的危害,以及減弱噪音的方法。

  3、學習調查、蒐集周圍環境的資料。

  情感: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創造我們美麗的家園。

  教學重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難點:

  認識聲音的不同來自於聲音的高低、強弱,以及音色不同。

  教學方法:

  實驗與研究。

  教學準備:

  各種發聲的物體、有關噪音危害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聲音是怎麼樣產生的?為什麼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呢?

  2、學生提出簡單的假設。

  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1、想辦法讓同一種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並注意觀察,物體發出不同聲音時,有什麼不同的現象。

  2、學生使用各種不同的材料,使之發出不同的聲音,蒐集現象。

  教學時,不能把著眼點只放在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簡單地選取兩種對比材料,教師進行演示再加說明就算解決問題,如分別敲大鼓,大鼓聲音強、小鼓的聲音弱,就算學生知道了聲音的強弱。這樣對聲音的認識過程是達不到本課在能力上對學生的要求的。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多種材料,讓學生充分擺弄研究,並對發現的事實加以充分完整地描述。

  3、記錄實驗的情況。

  4、分析實驗現象,作出結論。

  在實際教學中,要講清楚音調和響度不是一回事,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響度大,響度大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對於學生描述中所講的“聲音尖、粗”,可直接告訴學生較為科學的說法是“聲音高、低”。

  三、瞭解哪些聲音屬於噪音,認識噪音的危害.

  1、說說日常生活中,哪些聲音會讓我們感覺到不舒服?引導學生充分描述生活中經歷。

  2、介紹鸚鵡對不同聲音的反應。進一步認識噪音的危害。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教材上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通過了解別人做科學研究的事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3、小結:噪音的危害。

  四、認識減少噪音的方法.

  1、生活中有很多減少噪音的方法,說說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2、調查活動:調配我們的學校有沒有受到噪音的汙染?對我們的學習有什麼影響?我們有什麼辦法減弱這些噪音?

  21、舞臺燈光

  教學目標:

  探究:理解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製造不同顏色的光,瞭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知識:1、透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律。

  2、知道光也有不同的顏色,初步瞭解色光的混合。

  3、透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情感:在自主學習的活動中發揮創造力,體驗團結合作帶來成功的愉悅,並初步認識科學對人們生活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意義。

  教學重點:

  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能夠製造不同顏色的光,瞭解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透過觀察光沿直線傳播的實驗,進行交流,歸納出科學規律。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圖片)。

  小組準備:手電筒、蠟燭、帶小孔的硬柢板、火柴、各種不同顏色的紙等。

  本課分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認識光的傳播方法。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1、大家還記得文藝匯演的時候,舞臺上的燈光是什麼樣的嗎?它們都有些什麼特點和變化?說說生活中的光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彙報。

  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把課前已經認識到的各種事實都描繪出來,挖掘學生對光傳播的已有感知,對這些感知進行簡單的歸納事理。

  二、觀察手電筒的光柱,蒐集有關事實。

  1、我們來看看手電筒的光柱有什麼特點。

  將教室裡的燈光關掉,拉上窗簾,學生將手電筒的光射向各個方向。

  2、彙報。學生的描述是多方面的,比如:光柱越來越大、光線越來越暗等等。正確的答案,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然後重點提出光的傳播這個問題,讓學生重點觀察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

  三、畫出手電筒的光的照射路線.

  1、手電筒的光是怎樣傳播的?你有什麼好的辦法來證明嗎?

  2、學生討論畫手電筒光的照射路線的方法,並實際操作。除了教材上展示的主法和實驗,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證明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教師還可以啟發、鼓勵學生用其他方法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結論,不一定非要用書上的方法和實驗。

  四、實驗驗證.

  1、簡單介紹實驗方法,請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怎麼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2、學生實驗。

  3、彙報實驗結果,並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在組內多次進行實驗,可以讓前兩塊硬紙的孔對正,第三塊與前兩塊的孔不對正,觀察實驗現象並記錄。經過多次除錯,學生會發現三塊紙板的孔只有一條線上時,才能看到蠟燭的火焰。

  5.總結:說說光的傳播有什麼特點?

  6.進行自我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透過實驗進步認識光。

  一、匯入新課,提出問題.

  說說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燈光是什麼顏色的?舞臺上的光又是什麼顏色的呢?舞臺上的燈光是怎麼變換出那麼多顏色的?

  二、.學生實驗.

  1、用彩色的紙和手電筒製造彩色的光。

  2、將兩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光疊加在一起,仔細觀察,又會出現什麼有趣的現象?

  3、記錄現象。

  這部分教學活動,教師完全可以只提供學生材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驗。這裡沒有特別需要強調的科學知識,只是需要學生對對色光和它的混合進行初步的瞭解,而學生是有能力完成的。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實驗更加完善,甚至可能引起學生更多的發現。

  三、活動:設計一美麗的舞臺.

  1、請你做一名燈光設計師,將我們的舞臺,佈置得五彩繽紛,想一想還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學生活動,展示、記錄。

  四、實際運用.

  (放映圖片)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警車上的警燈;樓房周圍、街道樹上纏繞的彩燈;燈火通明的商場、工廠。說說這些燈光有什麼作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彩色的光?

  五、學生討論、彙報。

  22、反射光

  教學目標:

  探究:透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知識:製作潛望鏡,瞭解光的反射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過對光的反射的實驗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透過一系列觀察光發生反射的現象,初步瞭解光反射的特點。

  教學難點:

  製作潛望鏡。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鏡子。

  2.學生準備:鏡子、長方體紙盒、兩塊鏡片、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說說光是怎樣傳播的?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光的知識?鞏固舊的知識,引發新的學習內容。

  二、將太陽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師在一面外牆上設定了一些“靶子”,請你想辦法,使用手裡的鏡子,將太陽打“靶子”上。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

  用鏡子反射陽光是學生很熟悉的遊戲了。透過打“靶子“將太陽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學生知道平面鏡子可以反射太陽光,隨著平面鏡的移動,反射的太陽的光線也可以改變。

  三、使反射的太陽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牆上的太陽光的斑更亮,你有什麼辦法?應該怎麼做?

  2、學生設計方案、實驗。

  先由學生提出應該具體怎樣操作,他會意識到這個任務一個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會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體會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將陽光“請”進教室.

  1、想辦法將陽光照射在教室裡的牆上,看看哪個組的方法好。

  2、學生活動。

  3、說說你是怎麼做的?透過玩鏡子,你有什麼發現?

  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活動,學生已經對光的反射現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體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讓他他說出具體的科學通理,只要能將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製作潛望鏡.

  1、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光的反射?誰知道潛望鏡是做什麼用的?它是根據什麼原理製造的?它的構造可能是什麼樣的?

  2、學生討論。

  3、簡單介紹潛望鏡和製作方法。

  4、學生動手製作。

  23、美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探究: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知識:1、學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能正確操作,能根據事實進行分析、推測、探索,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同學合作進行關於顏色的探究活動。

  2、使學生了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並能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情感:利用三稜鏡分解陽光,瞭解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驗探究彩虹秘密的樂趣,並意識到科學探究的無限魅力。

  教學難點:

  瞭解太陽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組成的,並用初步認識彩虹的成因。

  教學方法:

  實驗與操作。

  教學準備:

  1.小組準備:噴霧器、CD碟片、水彩筆、三稜鏡。

  2.掛圖或電腦CAI:彩虹、七色光帶的圖和名稱。

  教學過程:

  本課之前學生已認識了光的傳播方向、光的反射的折射現象。本課透過揭示彩虹的秘密,指導學生認識光的色散現象,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推理能力“和實驗能力”的系列。教學思路可以設計為:分析事實,提出假設,觀察實驗,驗證假設,推理得出結論。

  一、匯入新課,分析事實,提出假設.

  1、講述:同學們,大家見過自然界里美麗的彩虹嗎?生活中還有類似的現象嗎?彩虹的形成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2、學生討論,提出假設。

  學生形成對彩虹及其相類擬現象的總體表象,並放手讓他們去分析這些現象,使他們作出這些現象的共同點可以是與太陽光有關的假設。但這個假設的產生不可能是一蹴而學,學生可能會提出多種假設,比如:與油有關,與天氣有關,與水有關等等,這正是我們所期待達到的效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去積極想辦法,動腦筋來證明自己假設的正確性,這個過程正是鍛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好時機。

  二、製造彩虹,實際觀察.

  1、我們來製造一個“彩虹”。簡單講述製造的方法。

  2、學生實驗、觀察。

  學生提出的各種假設中,有一種假設是正確的,就是彩虹現象的形成與太陽光和空氣中的小水珠有關。但是不是有關係?有什麼樣的關係?在學生提出假設之手,就要引導學生給予驗證,而製造一個“彩虹”這個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又能很好的將彩虹的形成與陽光和水聯絡起來。

  三、使用三稜鏡分解太陽光。

  1、介紹三稜鏡。

  2、學生自己操作,分解陽光。

  3、分析:彩虹的形成與什麼有關?它是怎麼形成的?

  4、記錄。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探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情感: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教學方法:

  實驗與觀察。

  教學準備:

  教學前,佈置學生準備三稜鏡、手電筒、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1、教師提問:透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們瞭解了不少關於太陽的秘密。現在有一個問題請大家幫助老師想辦法解決。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組成的。那麼,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呢?

  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研究。

  1、作出猜測: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根據實驗材料進行研究實驗。

  3、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動腦思考,並且要引導學生求異思維,尋找與他人不一樣的辦法。

  三、觀察記錄,總結交流。

  1、各小組按照自己制訂的計劃,進行實驗活動,並做好記錄。

  2、實驗完成後可將實驗情況記錄通報全班。

  3、聯絡實驗中觀察到現象,討論: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證明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4、啟發思考,課後用大碗、平面鏡、紙屏、水等材料進行研究。

  四、拓展於應用。

  1、說一說電燈光、手電筒光、蠟燭光是不是也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2、學生討論、彙報,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沒有科學道理。

  五、總結交流。

  組織學生交流研究的結果和自己的收穫。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要求:

  1、初步瞭解帽子的不同種類及其主要用途。

  2、引導幼兒透過看看、摸摸等感官活動正確區別冬天、夏天的帽子在製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並進行分類。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分析比較能力,擴充套件幼兒的見識。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型別的帽子佈置在活動室(帽子數量是幼兒人數的兩倍)

  2、各種職業帽(醫生、護士、警察、建築工人等)

  3、錄音機、磁帶、分類的標誌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不同種類的帽子,知道帽子的用途。

  1、以“參觀帽子展覽會”引入課題。

  2、師啟發性談話:“你喜歡帽子展覽會上的哪一頂帽子?為什麼喜歡它?應該在什麼時候戴?它有什麼作用?”

  3、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各式各樣的帽子,並把自己喜歡的一頂帽子帶到座位,啟發幼兒互相介紹自己所喜歡的帽子,然後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帽子(樣子做得怎麼樣?在什麼季節戴?它有什麼作用?)

  4、小結:展覽會上的帽子有夏天的、有冬天的,這些帽子有的會保暖,有的可以遮擋陽光,還有的戴上去美觀又可愛。

  二、啟發幼兒找出冬帽和夏帽在製作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

  1、請每個幼兒從“展覽會”上挑兩頂不同季節的帽子,啟發幼兒從材料及外形上的不同進行比較,各組由一名幼兒上來向大家介紹他的兩頂不同季節的帽子(是用什麼材料做的?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點?摸起來的感覺有沒有一樣?)

  2、 師小結:

  ①冬天的帽子大部分是用毛線、絨布做成的,摸起來感覺較柔軟、較厚;夏天的帽子(布帽)摸起來叫薄、柔軟;塑膠帽、草帽是用塑膠和草編成的,摸起來比較粗糙,不柔軟。

  ②冬帽的顏色比較深,夏帽的顏色比較淺。

  ③冬帽戴起來很暖和,帽沿較小,而夏帽的帽沿較大,而且有許多小孔,這些小孔有通風、透風的作用。

  3、師出事分類標誌,引導幼兒根據冬夏季帽子的不同特點(季節、材料、外形特徵)進行分類。

  三、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與職業有關的帽子(醫生、護士、警察、建築工人等),並瞭解這些帽子的用處。

  1、師出示醫生的帽子,提問:“這是誰工作時戴的帽子?他為什麼要戴帽子?還有誰工作時也要戴帽子?”讓幼兒討論,然後回答。

  2、師逐一出示相應的職業帽子,引出帽子與人的職業關係及職業帽子的用處。

  四、幼兒集體表演帽子舞,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1、讓幼兒自制跨世紀的新型帽子,提高幼兒美工製作的技能技巧。

  2、幼兒自己設計的帽子開展“帽子商店”。(龍海市華僑幼兒園 鄭麗茹)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透過幼兒自主探索,瞭解玩具發聲的各種方法。

  2、初步激發幼兒對探索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各種玩具教學過程:

  (一)啟發提問,引起興趣:透過遊戲,引出聲音的主題。

  (二)第一次探索:1、激發幼兒讓玩具發出聲音的願望。2、幼兒探索電動玩具的發聲方法。

  (三)交流討論: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麼方法讓玩具發出聲音的。2、引導幼兒說出“開關”,瞭解開關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1、啟發提問,激發幼兒幫助其他的玩具發出聲音。2、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其他方法來讓玩具發出聲音。3、引導幼兒用與別人不一樣的方法進行嘗試。

  (五)講評:1、幼兒介紹自己用了什麼方法。2、引導幼兒說出各種方法的名稱,如:捏、拉、搖、敲……大家一起做動作。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自然界中的風提出問題,並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能對提出的有關風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並能用簡單的器材作簡單的模擬實驗。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象;願意合作交流;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3.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教學準備:教師要佈置學生課前蒐集有關風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初步的整理和分類,以備課堂上進行交流。另外,還應讓學生課前觀察身邊哪裡有風,什麼地方可以產生風,並做好記錄。也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取暖鍋爐或工廠的煙囪、車間或煤礦鼓風機、早點攤用的風葫蘆等等,從而獲得第一手生活例項,為課堂上的交流作好鋪墊,也為探究風的成因模擬實驗準備儘可能多的原型。在模擬實驗材料的準備上,要體現開放性的特點,如可以準備教科書提示的模擬實驗用的主體材料——可樂瓶,也可以用易拉罐、牙膏盒、紙筒等,只要學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師課前也應準備一些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有條件的可以準備有關自然界風的音像資料。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生活中哪裡有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說一說生活中的與風有關的現象及自己對風的感受和體驗,從而使學生意識到風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提出問題“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問題展開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設。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知識和科學基礎上,不能是空想。要讓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我們的猜想與假設

  2、猜想與假設:我的證據(根據)

  3、制定方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4、實施探究:

  自然界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師提出問題:“以上是我們對風的成因進行的猜想與假設,怎樣驗證我們的猜想呢”,讓學生思考、設計驗證實驗方案。在這之前,教師要啟發學生再現生活原型,可以展示幾張有關火爐、鍋爐等的圖片,也可以語言提示學生回憶火爐等的生活體驗或經驗,給學生以原型啟發。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實驗方案,相互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1—2個模擬實驗方案,並將小組的方案在全班進行交流和評價,以實現相互啟發、方案共享的目的。在充分交流和完善驗證方案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按照既定方案展開驗證活動,教師要提示學生使用剪刀或小刀時注意安全,並要求學生將實驗現象做好記錄。最後,引導學生根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測自然界中風的成因。可以讓學生用語言文字的形式描述風的形成過程。

  5、展示交流

  讓學生用繪圖的方式繪製風的成因圖,並在全班進行展示和交流。活動結束,教師要組織學生總結評價活動的開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行鼓勵性評價,並對錶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

  6、拓展創新:

  本課的拓展活動主要是對課堂研究風的活動的一個延伸,主要是透過查閱資料的方式完成,因此,教師應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生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和彙總,並以此為基點,鼓勵學生進一步探究與大氣層有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本拓展活動只是一個指向,教師完全可以自己設計適合學生課後探究的題目或活動,如“月球上有沒有風”、“太陽風是怎麼回事”、“風與我們的生活”、“風的利弊”等等,以此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

  先由小組交流資料,再在全班釋出新聞。

  小組合作,探索研究,對於合作中表現出色的小組獎勵“合作小夥伴”

  學生按照不同的問題進行回答,同時在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進行及時的表揚與肯定。

  有疑問的問題,透過交流進行解答。對於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放到課下或以後解決。

  作業設計:

  思考題:浴室裡的涼風是怎麼來的?

  小實驗:跳來跳去的小球。

  將兩個玻璃杯口對口的平房在桌上,兩個杯口的距離不要太遠。在一個玻璃被裡放一個乒乓球,雙手扶穩杯子,往兩個杯子口中間吹氣。

  板書設計:

  風從哪裡來

  生活中哪裡有風?

  自然界中的風是怎樣形成的?

  驗證猜想

  風的種類:

  1、海陸風2、季風

  3、信風4、颱風

  5、山谷風6、龍捲風

  7、颶風8、火風

  課後反思:

  風的形成是非常抽象不好理解的,本課透過做實驗使學識進一步瞭解了風的形成原因和過程,透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們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假設進行思考,如:有一個學生問:把一臺電冰箱放到一個很熱的屋子裡,開啟電冰箱門的時候,會感到有風吹嗎?達到了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對風的成因作假設性解釋,從而真正理解了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科學教案 篇9

  一、複習匯入

  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非常高興能夠和大家共同度過這難忘的40分鐘。下面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好不好?遊戲規則是:根據我不斷地提示,看誰最先猜出謎底。(課件出示提示)(師板書:地球)

  地球有一個大家庭,是什麼呢?(板書:太陽系)地球只是太陽系一顆普通的行星,如果讓我們乘坐宇宙飛船來到太陽系,就會看到太陽系的其他成員。(讓學生說說太陽系的其他成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讓我們繼續乘坐宇宙飛船飛出太陽系,就會來到------?(板書:銀河系)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的一部分,我們的地球也只是銀河系普通的一員。

  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銀河系。

  二、深入探知

  那麼關於銀河系大家想知道一些什麼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形狀、組成、大小)

  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去查閱課前蒐集的資料(課件出示問題)。

  (學生帶著問題查閱資料)

  1、認識銀河系的形狀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銀河系的形狀,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你認為銀河系是什麼形狀的?(學生彙報,教師相機出現銀河系不同形狀的圖片)

  師:關於銀河系的形狀你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銀河系的形狀為什麼有時候像是鐵餅?有時候像是織布的梭子?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你介紹的真詳細,銀河系不管是像一個不斷旋轉地大鐵餅,還是像一個織布的梭子,這都是科學家們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做出的模擬或猜想。“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許只有我們有一天真正的走出銀河系,才能一窺銀河系的全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我們站的位置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時,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真所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那麼以後在我們觀察事物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認識。

  2、認識銀河系的組成

  教師: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銀河系的形狀,那麼銀河系是由什麼組成的呢?

  學生彙報,師生交流。(教師出示課件500多億顆恆星,20xx多億顆行星)

  500億,我們來想象一下500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現在全世界大約有65億人口,如果把一顆恆星比作一個人的話,那麼銀河系恆星的數量將是全世界人口數量的近8倍,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啊。

  3、認識銀河系的大小:

  那麼擁有這麼多恆星的銀河系有多大呢?根據你的資料誰能說一說?(學生彙報,教師相機出示課件直徑10萬光年,中心厚度20xx光年)

  (教師強調:由於銀河系是在不斷地運動著,所以資料會出現一些差異)提問:光年是什麼單位?(學生彙報,課件出示什麼是光年,計算出1光

  年大約等於10萬億千米)

  以神7的速度作比較:神7的速度大約8千米每秒,大約需要4萬年!我們所處的銀河系直徑約10萬光年,厚約20xx光年。(出示圖片)也就是說光沿銀河系直徑要走10萬年,光穿過銀河系中心的厚度也要走20xx年。如果我們從地球上以光速飛行的話,到銀河系的中心還需要約2.8萬年呢。多麼遙遠的距離啊

  看到這些,你感到銀河系怎麼樣?(學生彙報)

  現在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銀河系。

  教師描述(同時課件出示背景音樂),在晴朗的夏夜,當我們仰望星空,你會看見一條淡淡的光帶橫貫蒼穹,那就是銀河。現在我們坐上光速飛船飛離地球,穿過太陽系,置身於茫茫宇宙中。我們從銀河系的“上”方看下去,銀河系就像一個不斷旋轉的大鐵餅,我們又來到它的“側”面,看過去它又像是一隻織布的梭子。銀河系是由500多億顆恆星、20xx多億顆行星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集團,這麼龐大的集團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而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所有的星系也只是宇宙中極小的一部分。

  4、認識宇宙

  教師:銀河系之龐大已經令我們震撼,但相對於宇宙來講,這麼龐大的銀河系還只是宇宙中極普通的一個成員,那麼宇宙是什麼?宇宙中除了銀河系還有哪些成員呢?(板書:宇宙)(課件出示問題,學生閱讀科學線上)

  1)宇宙是什麼

  2)認識宇宙的組成

  3)認識宇宙的大小

  4)宇宙既然是無限空間,那麼宇宙是什麼形狀的呢?

  剛才我們在講銀河系的時候,有同學用“龐大”來形容,你能不能也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宇宙呢?(板書:浩瀚的)

  5)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瞭解一下現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5、認識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教師:透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瞭解了很多有關銀河系和宇宙的知識,那麼,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和宇宙之間的關係呢?

  或者談談你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教師:關於宇宙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提宇宙的起源?宇宙中還有沒有生命?宇宙是怎麼誕生的?宇宙中的黑洞是怎麼回事?宇宙將來會怎麼樣等問題,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感興趣的問題如宇宙中還有沒有生命進行爭論)

  四、結束語

  看來同學們都對浩瀚的宇宙充滿了好奇,希望大家課下繼續查詢資料,讓我們共同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我們敬愛的溫總理曾經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

  我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做一個關心民族和國家命運的人。

科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摺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麼。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2、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重點:初步瞭解科學是什麼。

  教學難點:從科學家的經歷中瞭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麼嗎? (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瞭解科學是什麼。

  (1)、討論“什麼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麼?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裡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麼想做這些事情?(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並提出了什麼問題?此後,他又分別做了些什麼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複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複述故事。

  (6)、蒐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麼。

  (1)、教師講解並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後說說自己有什麼發現。

  (3)、學生彙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透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麼嗎?

  2、學生分組交流,並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1.2做一名小科學家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重點:感受自己的探究活動與科學家研究活動的相似之處。

  教學難點:找出降低重心使物體平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匯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隻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製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麼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彙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麼發現呢?

  (2)、學生交流、彙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後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三)、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製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麼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麼?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