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合集10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合集10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6課。在上節課《觀察一瓶水》的基礎上,學生將透過把水與其他物質混合,來進一步研究水的特徵。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聚焦問題;2.探索活動;3.研討交流。透過觀察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後的變化,學生將進一步瞭解水的特徵——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則不能。考慮到“溶解”一詞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課並不為他們建立溶解概念,不給出具體的解釋,而只在詞彙表中給出“溶解”這一科學詞彙,學生只需要透過實驗現象來初步認識“溶解”即可。

  【學生分析】

  經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運用感官進行觀察再描述的基礎,對水和固態物體的許多特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根據生活經驗知道,把食鹽或糖放入水中會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則不會“化”。本節課學生將運用一種不同於前面幾課的實驗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質放入水中,觀察混合後發生的變化。混合實驗將豐富學生對前面研究的物體屬性的認識,學生將從實驗中觀察並認識到,有一些物質較難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質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他們在行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課堂中仍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中自我意識較強,團體合作意識、自我控制力較弱;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傾聽習慣等都需要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

  科學探究目標

  1.透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

  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

  科學態度目標

  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

  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

  難點:透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

  【器材準備】

  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聚焦問題

  1.問題匯入。

  (1)上節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徵?

  設計意圖:透過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為後續學習物質放入水中是否會發生變化做好了鋪墊。

  (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麼用處?

  (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比如媽媽做湯時會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湯更加鮮美。類似的情況你們還見過哪些?在哪裡見過?(在這裡,學生可能會根據一些生活經驗,提到“溶解”這個詞)

  (4)所有的東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嗎?

  (課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象)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引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科學存在。)

  2.聚焦問題。

  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生變化嗎?會發生什麼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生變化嗎

  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探查,同時,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引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即“它們去哪裡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二、學習新課,探究發現

  1.描述並記錄現象。

  (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

  (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原始特徵,為稍後對放入水中前後的對比觀察做好準備。在觀察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地科學態度。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繼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麼樣子的,你們打算怎麼做?

  (4)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

  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後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並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後,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後,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

  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可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透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下來。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分組商量實驗方法。但學生畢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為下一步準確地進行操作打下基礎。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需繼續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

  (5)學生小組實驗觀察並做好記錄。

  (6)教師巡視和指導。

  設計意圖:使學生會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透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個環節是否做到仔細觀察,是否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及時記錄等

  2.研討交流,達成共識。

  (1)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後,你觀察到了什麼現象?

  引導學生分別描述3種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詢問學生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發生變化,並對比3種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加以說明,食鹽和紅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播放課件)

  (2)鹽、紅糖放入水中後,真的“消失”了嗎?

  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果的同時,說出支援自己觀點的理由(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實驗現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後,鹽水是鹹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後,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嚐,學生歸納的“鹹”和“甜”是基於生活經驗)。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鹽、紅糖在水中的共同現象與小石子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明確“鹽和紅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從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溶解現象。同時,鼓勵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他們研究的慾望,發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的能力。在學生交流環節,繼續強調落實說和聽的習慣養成。不同的學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觀點和理由,不必急於糾正他們的想法。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學習、研究,尋找能夠被人信服的證據。

  三、課堂小結、擴充套件延伸

  1.透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穫?誰願意來談一談?

  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現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裡?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

  (播放課件)

  設計意圖:教學首尾呼應,擴充套件延伸,鞏固所學。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由於小班幼兒年齡較小,對於顏色非常敏感,顏色的變化使他們感到興奮、新奇,由此產生濃厚的探索慾望,於是我們根據幼兒的需要開展了“顏色對對碰”區域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做做中認識顏色,在快樂的活動中感受色彩帶來的美,使幼兒樂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的表現色彩、美化生活。

  活動目標:

  1.繼續探索顏色混合產生的變化使幼兒體驗到顏色配色帶來的樂趣。

  2.樂於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透過對顏色配色的探索,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兩種顏色配色後發生的變化,積極關注周圍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一瓶用礦泉水瓶子裝的清水,瓶蓋內已事先擠有紅色(黃色、藍色)顏色少許。紅、黃、藍標籤若干,裝有少許紅色(黃色、藍色)顏料的瓶蓋若干,抹布。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感知顏色配色後發生的變化。

  2、難點:透過對顏色配色的探索,感知兩種顏色配色後發生的變化。

  活動過程:

  一、匯入:

  ㈠清水變成有顏色的水,引起幼兒對顏色的興趣小精靈

  1.教師示範:用來搖晃一瓶清水,使之變成有顏色的水。邊晃邊念:“搖搖搖,變變變,清水變出顏色來。”

  2.每位幼兒拿一瓶清水,透過搖晃變出一瓶有顏色的水,並將相對應的顏色標籤貼在瓶身上。

  3.請幼兒說說自己變出了什麼顏色的水。

  4.教師詢問變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師擰開一個瓶蓋,讓幼兒看到留在瓶蓋內的顏料痕跡,再想一想清水變成顏色水的原因。

  5.請幼兒輕輕擰開瓶蓋,驗證瓶蓋內有顏料的事實。

  6.請幼兒再輕輕擰上瓶蓋,用力搖晃,重複剛才的變化過程。

  ㈡變成新的顏色水,繼續探索顏色混合產生的變化

  1.幼兒自選一種跟自己瓶內的顏色水不同的顏色標籤,貼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裡的顏色水與顏色標籤所表示的顏料放在一起會有什麼變化?

  3.幼兒根據自己所選標籤,選擇裝有對應顏料的瓶蓋,以此替換原來的瓶蓋。教師提醒幼兒一定要擰緊瓶蓋,一邊用力搖晃一邊觀察顏色的變化。

  4.幼兒和身邊的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相互比較各自變出的新顏色有什麼不同。

  ㈢它們是這樣變出來的

  幼兒將自己變出的新顏色水放到展臺上,介紹自己瓶子裡的新顏色是怎麼變出來的。

  二、展開:

  1、教師揭開謎底。

  將黃色與藍色混在一起就會變成綠色。告訴幼兒變色的小秘密:老師手裡是一瓶清水,把該擰下來塗成黃色,晃一下就變成了黃色。再用我準備好的瓶蓋上塗上藍色,然後在搖晃瓶子,水就變成綠色了。

  2、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小朋友想不想也來玩玩變色的小魔術啊?教師為每組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料。(水粉、油畫棒)請大家隨便選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調勻或塗勻,看看會有什麼結果。(藍和紅混在一起變成什麼顏色?黃和藍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什麼顏色。

  (2)教師講解操作時注意事項。

  師:好,現在請小朋友也來做一下這個實驗,不過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兩種顏色不能把顏料灑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衛生,做一個不亂塗亂畫的好孩子。

  3、幼兒說說顏色的變化。

  (1)個別幼兒展示。請幼兒說說紅寶寶和黃寶寶合在一起變成了什麼寶寶?生活中什麼東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寶寶是哪兩個寶寶合在一起變成的?答:紅寶寶與藍寶寶。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師幼小結:在我們周圍,到處是各種各樣漂亮的顏色,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兒動手操作,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小朋友想不想也來玩玩變色的遊戲?”老師為每組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請大家選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調均,看看會有什麼結果?(藍和紅兩種顏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呢?黃和藍兩種顏色又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2)教師講解操作時注意事項

  師:好,現在,請小朋友也來做一下試驗,不過老師有個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顏料塗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衛生。

  (2)要在紙上做好記錄。

  3)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操作,並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小結:個別幼兒展示。 幼兒說一種,教師就出示一張調色卡。

  紅+黃=橘黃

  黃+藍=綠

  紅+藍=紫

  師: 顏料能變顏色,老師這裡的蠟筆也能變顏色。請你也來試一試。(一邊說一邊示範) 老師提出要求後小朋友操作。把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變出了什麼顏色。

  小結:幼兒說說顏色的變化

  引導說出:紅和黃手拉手,變出橘色畫橘子;

  黃和藍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

  藍和紅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茄子。

  師幼共同朗誦兒歌

  活動結束:

  1、收拾並整理。

  2、鼓勵小朋友下次來玩顏色。

  寶寶們,為我們的世界做出一點貢獻吧。老師這有一棵樹寶寶,但沒有漂亮的顏色,我們一起來裝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當樹寶寶的果實,綠色的當樹幹,紫色當花心。樹寶寶終於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實了說:“謝謝小朋友。”“不用謝”自然結束。

  延伸活動:

  紅和黃手拉手變出橘色畫橘子。橘色(綠色、紫色)還能畫出什麼東西來?請小朋友把你們剛才變出的顏色畫一畫吧。

  活動反思:

  顏色,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本次活動是讓幼兒透過自己動手操作,瞭解到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另一種顏色,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顏色變化的快樂,活動開始,我是用魔術師的形式匯入課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活動中,讓幼兒自己當小魔術師,從而體驗魔術師帶來的快樂,之後以愛護樹寶寶,引導幼兒做一個樂意幫助人的好孩子,整節活動達到了活動的目標,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發展了創造與想象的能力。匯入的形式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就能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一節科學活動課,要讓幼兒觀察,然後有機會說,能說,大膽說,幼兒在先,教師在後。在我的教學活動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講解這環節要非常清晰,詳細。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動過程中,由於用蠟筆和用顏料玩色時間不同,玩色用的塑膠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進來幫忙,才使活動得以正常進行。

  2.整節活動對幼兒的提問較少,針對性較欠,在科學的'中小結部分比較重要,在教學活動中也漏掉了這一點。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不斷學習與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實踐經驗,給幼兒恰到其分的指導,並以幼兒的心態,興趣和目光參與教學,融入孩子。

  溫馨提示: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進行科學認識和探究的興趣和慾望。進一步深入研究幼兒,瞭解幼兒的興趣點和內部需要,瞭解幼兒的經驗、能力水平、學習方式、個性特徵,才能使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真正適合於幼兒,才能真正實現我們教育的目標。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學生們認識了電、電流、電路之後,漸漸地他們就不滿足於只點亮一個小燈泡,於是在"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的活動過程中,由於用幾根電線連線好幾個燈泡和燈座,一個地方的連線或一個器材出了問題,燈泡就不會亮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分2個部分:1.什麼地方出故障:教師為學生創設一些電路出故障的情境,讓學生學會查明電路出故障的原因,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2.做個電路檢測器:指導學生對電路進行檢測,學生將學習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經歷用電器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活動過程。

  2.能力目標

  〔1〕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3.情感目標

  〔1〕願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難點:分析、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

  四、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信封1:小燈泡2-3個、電線若干、燈座一個、電池一節、電池盒一個;壞的燈泡3組、沒有剝皮的電線2組、廢電池3組、形成斷路的電池盒2組,共12組。

  〔2〕信封2:每個小組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教師事先測試會亮。小燈泡、電池、電池盒、燈座各一,電線三根)

  2.教師準備:課件;科學資料夾;電路故障分析表和檢測電路故障方案設計表;一組會亮的電路。

  五、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科學教案 篇4

  實驗內容:觀察研究土壤

  年級: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課題:2、瞭解土壤

  實驗器材:溼土塊、含較多腐殖質的土壤、餐巾紙、燒杯、水、三角架、石棉網、酒精燈、蒸發皿

  實驗型別:學生操作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

  實驗步驟

  操 作 要 點

  1.分組研究土壤成分

  1、讓學生用餐巾紙包住剛從花圃裡挖出的土塊(不要太乾燥),然後用手使勁握一握,觀察餐巾紙的變化。如果觀察不到水跡,說顏色變黃了等等,可讓學生觀察餐巾紙的背面,一般會有明顯的潮溼斑跡。

  2、將剛才的土塊放入水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土壤剛放進水裡和過了一會兒的發現與變化。

  3、用玻璃棒沿著同一方向進行攪拌,引導學生邊攪拌邊觀察,停止攪拌,耐心觀察3——5分鐘。

  4、學生分組實驗,用文字或圖示的方法記錄實驗現象。

  5、交流實驗現象。(攪拌之後,可能時間較短,難以進行沉澱,教師可以將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來提供給學生觀察,讓學生有個完整的認識。)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將石棉網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發皿(選用腐殖質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燈點燃加熱。

  2、酒精燈使用:

  (1)使用前,酒精不超過瓶體的2/3。

  (2)開啟燈帽,點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燈芯上劃過,使燈芯點燃。

  (3)用外焰加熱。

  (4)熄滅酒精燈時,不要吹滅,用燈帽蓋上燈芯,使火焰熄滅,如果是玻璃燈帽,還需提起燈帽再輕輕放下,以免會被吸緊。

  3、持續加熱一段時間,讓學生觀察變化,等到有白煙冒出後,可以請學生代表上來聞一聞,聞的時候提醒學生不能直接去聞,應該用手扇一些白煙到旁邊聞。

  4、交流實驗現象。

  5、等土塊冷卻,請學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來的泥土進行比較。

  3.實驗總結

  對所觀察、記錄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過的實驗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潔。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歐姆定律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它既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透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三個基本量之間的關係,初步掌握運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電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瞭解運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多個變數關係的實驗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1. 本課時在初中物理課程系統中的地位:歐姆定律(初中學習的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作為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反映了電流、電壓、電阻這三個重要的電學量之間的關係,是電學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決電路問題的金鑰匙。歐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也是初中《物理》中重點內容之一。

  2. 本課時的特點: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透過實驗和對實驗資料分析、處理得到定律以及數學表示式。

  二、教學目標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認知目標: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能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 能力目標:學習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歐姆定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學會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細緻、一絲不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透過聯絡歐姆定律的發現史,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捨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透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資訊處理方法,有對資訊的有效性作出判斷的意識。有初步的資訊處理能力;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去解釋某些具體問題。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節課的重點為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並應用所歸納簡得出的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而難點就是實驗的設計及資料的處理和分析。

  四、教學設計

  (一)複習設疑,啟發探究慾望。

  複習

  1、電流是怎樣形成的?是什麼原因使電荷作定向移動的?

  2、導體的電阻對流有什麼作用?

  猜想

  1、既然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那麼導線中的電流與兩端的電壓有何關係呢?

  2、既然電阻對電流起阻礙作用,那麼導體中的電流與它本身的電阻有何關係呢?

  設疑:學生對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那麼這三個量究竟有什樣的數量關係呢?點出本節課題“歐姆定律”。

  這樣透過簡單回顧、分析,使學生很快回憶起三個量的有關概念,透過猜想使學生對這三個量關係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慾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二)展開探究活動,深入研究實踐

  1、預備知識:向學生介紹“控制變數法”,即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係,是透過保持其中一個量不變,看電流與另一個量之間的關係,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係時,保持電阻不變,透過改變電壓,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在研究電流與電阻關係時,保持電壓不變,透過改變電阻,觀察電流是如何變化的。

  2、同桌同學討論:根據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們學過的儀器,設計一個實驗。透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①明確研究目的。②確定研究的方法。③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討論作簡單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投影實驗電路圖,介紹有關儀器,特別強調滑動變阻器在實驗中的作用。

  3、實驗:教材是透過演示實驗,來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關係,從而得出歐姆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另一方面,學生已初步學會了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具備做此實驗的基本技能。因此,本節課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同時也使學生透過實驗,對歐姆定律有了感性認識。

  4、各小組根據實驗資料,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時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彙報情況中得到昇華。

  具體做法是:

  1、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對實驗資料進行數學處理,理解數學上“成正比關係”、“成反比關係”的意思。

  2、各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分析得到二個結論:在電阻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進一步引導得到歐姆定律及其表示式。

  4、說明:在歐姆定律中的兩處用到“這段導體”,這兩個這段導體卻是指同一導體而言,即電流、電壓、電阻對應同一導體,而且具有同時性。

  這樣做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提高了學生實驗能力和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鞏固和反饋,知識遷移訓練

  1、例題:一個電燈泡工作時的燈絲電阻是484Ω,如果電燈兩端的電壓是220V,求燈絲中透過的電流大小。

  分析:本題已知的兩個量,電阻、電壓都是針對同一導體電燈燈絲而言的,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的數學表示式計算,但在解題時,一定要注意解題的規範性,強調電流、電壓、電阻“同一段導體”,“同時性”等。

  2、小結:突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強調“同一導體”

  四、作業設計

  1、課後練習

  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直接應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達到鞏固歐姆定律內容和表示式;另一類是瞭解在研究歐姆定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作用,進一步體驗“控制變數法”。

  2、作業:

  (1)、作業本作業鞏固性練習。

  (2)、討論題:怎樣用學過的知識和儀器,來測定一

  未知的電阻值,請說出實驗方案。使學生產生新的問題。 新的求知慾望。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能嘗試將不同材料放入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中,並倒出來。

  2、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活動準備】

  1、瓶口不同、大小不同的瓶子,盒子,玩具小鍋,小碗等容器。

  2、豆子、小雪花片、無毒泡沫塊、木珠、大小不同的紙球等。

  3、大小不同、深淺不同的木勺子、塑膠勺子、不鏽鋼勺子。

  【活動過程】

  1、引導寶寶自由玩一玩。

  寶寶自由選擇不同的瓶子。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不同的瓶子中;也可以將一種材料舀(放)入容器後,再倒出來;還可以隨意地把材料從一個容器取出裝入另一容器中。

  提醒寶寶不能吃遊戲材料。

  2、指導寶寶把材料倒回原處。

  寶寶將自己瓶子裡的材料都倒回相應的容器中。

  活動反思 幼兒對本次活動跟感興趣,教師示範完請幼兒倒,但是多數幼兒會把東西倒灑,手忙腳亂。教師引導後,幼兒基本能小心、認真的倒。特別是倒豆子在小瓶裡的時候,幼兒倒完很高興。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 在看一看、摸一摸、猜一猜、剝一剝、嘗一嘗的過程中認識蠶豆顏色、外形、觸感和味道;

  2. 在剝蠶豆的過程中發現多種剝蠶豆的方法;

  3. 體驗剝蠶豆的快樂。

  活動準備:

  1.每組一個托盤;人手一隻小碗;

  2.煮好的蠶豆;

  3.小毛巾一筐;

  4. 餐盤每組一隻;笑臉盤每組一個;

  5.白色小桌子,其上放置寶寶的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 出示蠶豆,引發興趣;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

  師:什麼顏色?你看,像什麼?(觀察顏色,形狀)師:請一位寶貝上來摸一摸,感覺怎麼樣?(鼓鼓的,表皮毛毛的)

  2. 引導猜測,想象裡面藏著什麼;

  師:摸起來鼓鼓的,裡面藏著什麼呢?(神秘狀,激發猜測想象)

  3.認識操作材料;

  師:究竟裡面藏著什麼呢?等會兒,韓老師請你們來剝一剝。剝開來,就知道了。

  師:現在看看,桌上放了些什麼?(一托盤蠶豆、小碗人手一個)師:猜猜空空的小碗用來幹什麼?(放什麼?)(放剝出來的蠶豆)師:現在請寶寶搬小椅子到桌子邊坐下。(按組先後)小腳藏在桌子下面,就開始剝。

  4. 指導寶寶剝蠶豆;

  師:剝出來,是什麼?什麼顏色?

  分組指導剝蠶豆的方法。(鼓勵寶寶自己剝)

  5. 引導寶寶觀察蠶豆寶寶,並與豆莢的表皮進行比較

  師:摸一摸蠶豆寶寶,感覺怎麼樣?(滑滑的)師:蠶豆寶寶摸起來滑滑的,豆莢摸起來毛毛的。

  6. 引導寶寶嘗一嘗煮好的蠶豆;

  師:這滑滑的,綠綠的蠶豆,你們吃過嗎?吃起來是什麼味道呢?

  師:我帶來了煮好的蠶豆,請你們嘗一嘗。

  (拿出煮熟的蠶豆)師:小毛巾擦擦手,小勺子手中握,輕輕放進小嘴巴,啊嗚啊嗚真好吃!

  師:蠶豆的皮皮放到笑臉盤中。(不然笑臉盤要哭咯)教師分發蠶豆到每組的餐盤中。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概述】

  《傳熱比賽——不同材料的導熱效能》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的內容。讓學生知道不同材料在相同的熱源中,導熱速度是不同的。學習區分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進而認識到生活中人們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導熱效能的材料。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不同的材料有著不一樣的導熱效能。

  像金屬這樣導熱效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像塑膠、木頭這樣導熱效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2、過程與方法

  進行不同材料物體熱傳導效能的比較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意識實驗方法的選擇對實驗資料準確性的影響。

  【教學方法】

  講授教學法、演示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在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到較冷的一端。老師這裡有3個材料,看一下有什麼特點?(材料不一樣,長短、大小一樣)

  猜一猜把它們放到熱水中,誰能把熱先傳到頂端?

  下面我們就來一場傳熱比賽,不過先想想怎麼樣才能讓比賽公平、公正呢?

  二、實驗驗證

  為了更好的比賽,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個實驗盒。同樣大小的木頭、塑膠和鋼條(一一出示)。還有溫度感測器、MGA資料顯示儀、熱傳導套裝實驗儀器、熱水等。

  1、介紹實驗步驟

  (1)把同樣大小的木頭、塑膠和鋼條放入同一個容器中並固定。

  (2)把感測器和MGA連線好,將感測器插入容器中相應測量物的孔中,啟動MGA。

  (3)往容器注入適量熱水。

  (4)觀察MGA中3個不同材料的物體2分鐘內溫度的變化。

  2、推導結論

  不同的材料導熱效能是不一樣的,鋼的傳熱速度最快。科學上我們把像鋼那樣傳熱速度快的物體是熱的良導體;像木頭、塑膠那樣傳熱速度慢的物體是熱的不良導體。

  三、生活應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根據不同材料的導熱效能的應用例子呢?

  四、鞏固練習

  根據材料的導熱效能分類:

  金 木材 棉花 銀 銅 皮革 鐵 鋁 鉛 塑膠 油 水銀 水 陶瓷

  熱的良導體:金 銀 銅 鐵 鋁 鉛 水銀

  熱的不良導體:木材 棉花 皮革 塑膠 油 水 陶瓷

  五、課後延伸

  透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鋼的傳熱速度最快,哪誰最快涼呢?運用剛才所學的實驗方法,自己做實驗試試看,並根據你得出的實驗資料推導實驗結果。

科學教案 篇9

  【教學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的第5課。學生透過前面四課的學習,探究了構成物體的材料、重量、體積大小對沉浮的影響,感受到在水中的物體有浮力存在。從本課開始,學生著重研究浮力問題,分析物體沉浮的秘密。第5、6兩課將引導學生從浮力和重力的的關係,解釋物體沉浮的原因。本課主要是學習用實驗探究浮在水面的物體、上浮物體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測量方法;分析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課探究下沉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經過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有關,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膠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資料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感受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並會測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準備(每小組)】:

  小水槽(借用物體沉浮套件中的水槽,並在其外壁貼上容積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膠塊3塊、彈簧秤、細線、滑輪(可借用簡單機械實驗盒中的滑輪)、小竹棒(長度略短於水槽的寬度)、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請同學們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感覺。

  2、根據學生彙報,板書:像泡沫塑膠塊這樣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會受到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課題)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線繫著的泡沫塑膠塊:同學們已經學過用彈簧秤測物體的重力,請測一測泡沫塑膠塊的重量,並把資料記錄下來。

  2、此時的泡沫塑膠塊一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畫下來嗎?

  (學生試畫泡沫塑膠塊的受力圖,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讓泡沫塑膠塊靜止在水面時,它的重量會相同嗎?

  4、測量泡沫塑膠塊靜止在水中的重力。質疑:是重力等於零嗎?

  5、解釋:泡沫塑膠塊靜止浮在水面上時,重力並沒有消失,而是與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時,浮力=重力。(貼圖示板畫)

  三、測量上浮物體在水裡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注意體驗手的不同感覺。

  2.為什麼把泡沫塑膠塊按入水裡突然鬆開手它就會快速上浮?(浮力遠遠大於重力)

  3、當我們用手把泡沫塑膠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既然浮力遠遠大於重力,那麼,它受到的浮力等於什麼?能用彈簧秤測出來嗎?

  4、看課本第13頁的示意圖,小組討論:“浮力=重力+壓力

科學教案 篇10

  本單元由《我從哪裡來》、《人的一生》、《細胞》、《我像誰》、四課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長髮育過程,生物的構成和遺傳變異現象,以及認識生命個體、科學技術研究的現狀,提高學生對生命延續意義的認識。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逐步進入青春期,由於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他們在身體形態和功能等方面都將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一階段他們難免會對自己身體發育的特點和青春期應該怎樣搞好衛生保健產生疑問;學生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體驗到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裡,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生物體,也會產生“各種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兒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這是為什麼”等問題。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瞭解與生命的延續相關的科學知識,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是本單元編排的主要目的。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遵循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的具體內容來編寫的。本單元相關的生命世界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懂得交流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能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並做好觀察記錄。

  4.會查閱書刊及其他資訊源。

  5.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6.能夠對同一現象作出不同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能夠尊重證據。

  3、能夠珍愛生命。

  4、意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5、願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

  2、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