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教案彙編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 氣球因其色彩鮮豔、形狀靈活多變,深受小朋友的喜愛,我想何不利用氣球這一有利資源,從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進行有關空氣知識的教育呢?於是我設計了《我和氣球一起玩》這一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感知空氣能流動的特點,知道被汙染的空氣有害健康。
2.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讓幼兒在玩氣球的遊戲中體驗快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感知空氣的流動性,知道被汙染的空氣有害健康。
難點: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笑臉氣球、哭臉氣球各一個,和幼兒人數相等的氣球若干。
2.養有盆景的自然角。
3.有關工業汙染(工廠的煙囪)、交通汙染(汽車、飛機、摩托車尾氣)、生活汙染大氣(吸菸、焚燒垃圾等)的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1.以猜謎語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導人主題。
師:今天有個小客人要來我班做客,你們猜猜它誰?“彩色橡皮袋,寶寶都喜愛,一吹就長胖,飛到半空去。”
師:可愛的氣球寶寶要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2.讓幼兒感知空氣的流動性,幫助幼兒瞭解被汙染的空氣會損害人體健康,初步瞭解大氣汙染物的幾個來源,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1)氣球親親我。教師出示吃飽空氣的笑臉氣球,朝每位幼兒臉上噴一噴。邊親小臉蛋邊說:“親親小鼻子,鼻子聳一聳;親親小耳朵,耳朵躲一躲;親親小眼睛,眼睛眯一眯。”
師提問:“氣球在用什麼親你們?”
師總結:“氣球吃的是空氣,裡面的空氣在我鬆手的時候就會跑出來親你們的小臉蛋。原來空氣是會跑、會流動的。”
(2)師:“還有一位氣球寶寶想來親親你們的小臉。看看它是誰?”出示吃了被汙染的空氣的哭臉氣球。
師問:“咦?這位氣球寶寶好難過,為什麼呢?”教師學氣球寶寶說話:“我想吃飽了和你們玩兒,可是卻吃進了被汙染的空氣。我覺得嗓子乾乾的,鼻子癢癢的,呼吸很困難,渾身都難受。我不能親小朋友了,心裡真難受!”
師問:“這個氣球寶寶為什麼不能親我們?”
師:“你們見過或者感受過被汙染的空氣嗎?”幼兒回答完後看課件。
教師演示空氣汙染多媒體課件。
教師小結:大氣汙染物的來源,主要有工業汙染、生活中的汙染(吸菸、爐灶等)和交通運輸工具汙染。大氣汙染物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我們要愛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儘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一些公共場所去,如擁擠的公交車上、集市、商場等地方。在家裡也要請爸爸媽媽多開窗通風,這樣,就不容易吸人被汙染的空氣。
3.我幫氣球來治病。
師:我們知道了空氣是怎樣被汙染的,那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空氣不受汙染呢? 幼兒分組討論。
師:“怎樣保護空氣不受汙染?”
師:“什麼能淨化空氣?” 幼兒回答完後放課件。
教師小結:小朋友想出的辦法都很好。那我們先一起幫氣球寶寶治病吧。我們把它送到自然角里去,把髒空氣吐出來,讓花草把這些受汙染的空氣淨化一下,然後再讓它吸點兒新鮮的空氣,病就好了。”“氣球寶寶,等你好了我們再來接你!”
師:“我心裡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幫助了別人。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現在,我們一起來開心地玩玩氣球吧。”從口袋裡拿出準備好的氣球,玩氣球小老鼠的遊戲。
4.氣球小老鼠:在遊戲中進一步感知空氣的流動性,體驗玩氣球的快樂。
(1)教師吹起一個氣球,突然鬆開手,氣球跑出去。問幼兒:“氣球怎麼會跑呢?”
師:“噢,是空氣等不及要出來,就把氣球給擠跑了。我的氣球變成小老鼠了,把你的氣球也變成小老鼠吧!
(2)幼兒將氣球吹起來後,突然鬆開手,氣球會像小老鼠一樣四處亂跑,幼兒追趕。
(3)幼兒反覆玩遊戲,進一步感受空氣的流動性,體驗玩氣球的快樂。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我以孩子們為主體,抓住了他們的好奇心、設計了“氣球親親我”、“生病的氣球”的環節,形象、直觀,有較強的趣味性。讓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遊戲活動中嘗試氣球親親小鼻子,親親小耳朵,親親小眼睛等的感覺,充分調動孩子運用多種感官探究問題,直接得出結論:空氣是流動的,是會跑的:汙染的空氣有害健康,輕鬆自如地突破了本次活動的重點。在“氣球小老鼠”遊戲活動中,為每一個孩子提供了參與嘗試、體驗遊戲快樂的機會,既鞏固了教學活動內容,又極大地激發了孩子探索的興趣,有效地完成了本次活動的目標。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在此環節中,個別孩子不能很好的將氣球吹起來,所以參與活動不是很積極,不能盡興的體驗遊戲的快樂,作為教師在以後組織活動前,應充分了解幼兒的發展,為更好的開展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物體下落現象感興趣。
2、能初步感知物體下落時速度有快有慢。
3、樂意用身體動作模仿物體下落的軌跡。
活動準備:
1、幼兒遊戲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師演示用具一套。
活動過程:
1、出示各色紙寶寶,區分紅、黃、綠三色。
2、幼兒探索,觀察各種紙寶寶下落的軌跡。
3、幼兒用身體動作模仿各種紙下落的軌跡。
4、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設疑:想一想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一樣快嗎?
6、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落下來有快有慢。
延伸活動:
觀察其他物體下落的軌跡。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請幼兒看清圖形與代號後看圖填數;看數畫圖;看圖填數、看數畫圖。
2、請幼兒猜猜電話號碼。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數學)、鉛筆人手一隻。
活動過程:
一、數圖記憶:
1、教師講解:
(1)出示圖形與代號請幼兒仔細看。1是什麼圖形,2是什麼圖形……...9是什麼圖形。
(2)出示不同的圖形請幼兒填寫數字。如,正方形是數字幾,三角形應該填寫數字幾等。
(3)請幼兒看數字來畫出圖形。如,2應該畫什麼圖形,8應該畫什麼圖形等。
(4)教師出示有圖形有數字的要求幼兒是圖形的就寫出數字,是數字的就畫出圖形。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檢查、指導。
二、猜猜電話號碼:
1、教師講解:
(1)根據算式題得出電話號碼是多少。如,8—3、2+3、7—4、10-7、5+4、8-7、6-6、3+4。得出電話號碼是55339107。
(2)出示數圖,請幼兒根據圖形寫出電話號碼。
(3)把自己家的電話號碼也變成密碼。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檢查、糾正。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簡單瞭解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方法。
2、願意瞭解動物傳遞資訊的多種方式。
3、瞭解動物透過氣味、震動翅膀、聲音、動作、色彩等傳遞資訊的方式。
【活動準備】
1、準備螞蟻、蟋蟀、蜜蜂、孔雀等動物的圖片。
2、《小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的錄相。
3、活動前,請幼兒找相關資料,簡單瞭解小動物傳遞資訊的方式及幼兒查詢的小動物聯絡圖文表。
【活動過程】
一、隨音樂〈〈大家一起來〉〉進入活動場地
教師用擁抱、握手、拉幼兒舞蹈、動作、圖畫、語言等方式,讓幼兒感受人類傳遞資訊的方式方法(有動作、圖文、聲音、表情、新聞媒體等方式)從而印發幼兒瞭解動物之間的聯絡方式。
二、學習瞭解動物傳遞資訊的多種方式
1、教師用動作引出幼兒要學習的動物——孔雀的傳遞資訊方式:通過錄相知道孔雀開屏是以色彩來傳遞資訊的。
2、教師用謎語引出第二種小動物——蜜蜂,通過錄相知道蜜蜂是透過動作來傳遞資訊的。
3、出示圖片螞蟻,引起幼兒要了解螞蟻是怎樣傳遞資訊的慾望——知道螞蟻是透過氣味,觸角相碰來傳遞資訊的。
4、聽聲音引出蟋蟀、蝗蟲傳遞資訊的方式,知道它們是透過振動翅膀傳遞資訊的。
三、出示幼兒自己蒐集的關於各種動物之間聯絡的圖文表,激發幼兒願意與其他幼兒相互交流分享的慾望,從而讓幼兒更多的瞭解不同動物的不同聯絡方式。
四、看錄相,激發幼兒對自然界其它動物之間傳遞資訊方式的學習和了解的興趣,讓幼兒展開繼續的蒐集和學習。
探索求知:資訊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資訊,
2)幼兒在活動中瞭解資訊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資訊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透過查詢、採訪等方式瞭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資訊傳遞的方式。可啟發幼兒從物體發訊號、用聲音發訊號、用文字發訊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透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訊號;透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訊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傳真、發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訊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資訊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爭時期,用放倒訊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在人們怎樣傳遞資訊?引導幼兒瞭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遊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後,再一個一個的往後傳,各組最後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製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遊戲提供道具。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透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現象做出判斷。
2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境的行為。
3 能夠就破壞生態平衡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措施。
4 能夠做一個生態瓶,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瞭解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培養保護生態平衡的思想意識。
2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3 意識到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透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的資料。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建立生態平衡概念。
1 .講述: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絡,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2 .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 .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
4 .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並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就能達到平衡狀態,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生態平衡。(板書課題)
5 .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 .模擬生態平衡。
( 1 )製作魚缸養魚的生態瓶。
看 37 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 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
C 生態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D 生態瓶的採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提示:
A 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 2 )製作小草的生態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瓶時為什麼要密封?
( 3 )預測一下,:
A 不給魚餵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裡,情況會怎麼樣?
B 不開啟瓶蓋,瓶子裡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問:說說這個生態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裡的東西、瓶子和瓶子裡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系統的?
( 5 )學生製作生態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 .知道破壞生態平衡會帶來嚴重後果。
( 1 )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繫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 2 )討論書上 38 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系統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
( 3 )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 4 )啟發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 5 )閱讀書上 39 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麼關係?
是什麼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量過大,又帶來了什麼問題?
現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學家,你會建議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 .知道保護生態平衡的途徑。
( 1 )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我們國家業已建立了 226 個自然保護區,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嗎?這些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 2 )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情況。(也可藉助圖片錄影資料)
( 3 )討論:國家對於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那麼我們同學自己對於保護生態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 .談話:現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嗎?
2 .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
四、佈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開放圖形、封閉圖形的特徵。
2.學習按開放圖形、封閉圖形的特徵分類。
3.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電腦、投影儀。
2.每人兩隻簍子、一套卡片。
3.課件一套,小房子兩座。
活動過程
1.認識開放圖形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講一個故事——甜甜和小雞。
說明:在電腦上打出課題,以故事形式匯入課題,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性。)
老師邊講故事邊操作電腦,逐一出示相應的畫面。
(1)甜甜家養了許多小雞。
(2)這些小雞很調皮到處亂跑。
(3)怎麼辦呢?甜甜很著急:她想呀想呀,想了個辦法,把它們圈起來。
(4)小朋友看甜甜用這個辦法圈小雞,你們想一想小雞會不會出來呢?為什麼呢?幼兒討論。
(5)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雞有沒有跑出來?(跑出來了)提問:小雞從哪兒出來的?幼兒討論。
說明:讓幼兒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後,用動畫來演示效果。
教師:這個地方線斷開了,缺了一個口子,叫缺口。小雞“從小裂口跑出來了”。
(6)定義:像這個有缺口的圖形就叫開放圖形。
教師:開放圖形邊上的線是斷開的,有缺口,小雞能從裡面出來。
(7)仿認:老師逐一出示開放圖形讓幼兒認識。
小朋友看,這個圖形,它是不是開放圖形呢?正方形呢?
(8)老師小結:邊上有缺口的圖形都是開放圖形。
(9)請小朋友看看,你的簍子裡有沒有開放圖形?
教師:甜甜用這個辦法圈小雞,小雞會從缺口跑出來,誰能幫甜甜想個辦法?幼兒討論。
2.認識封閉圖形
教師:小朋友真聰明,想了許多好辦法,現在我們起來。
(1)老師逐個演示補缺口。
採用電腦動畫逐個補缺口,使幼兒一目瞭然。
補2個缺口後提問:看這兒還有缺口小雞能不能跑出來呢?
教師:還有一個缺口,小雞能跑出來,只要有一個缺口,放圖形,我們再把它補起來,補完後提問:還有小雞能跑,為什麼?
教師:因為邊上的線連起來了,一個缺口也沒有了,封閉起來了,把小雞封在裡面,小雞再也跑不出來了。
(2)請幼兒看圖:這個邊上沒有缺口的圖形也有一個好字封閉圖形。
小朋友學說“封閉圖形”,個別說,集體說。
(3)教師:封閉圖形邊上的線是連起來的沒有缺口,小雞跑出來。
(4)仿認:出示封閉圖形。提問:這些圖形邊上有沒有缺口?它們是不是封閉圖形?
教師:它們邊上沒有缺口都是封閉圖形。
(5)請小朋友從簍子裡找一個封閉圖形舉起來。
(6)老師小結:我們知道,有缺口的圖形就是開放圖形,沒有缺口的圖形就是封閉圖形。小朋友幫甜甜把小雞圈起來,我們小朋友真棒!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活動獲取有關輪子的形狀和功能的經驗,知道輪子是圓形的,輪子滾動可以使人省力。
2、瞭解輪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對周圍事物感興趣。
活動準備:
每組一筐操作材料、推車一輛、材料不同的幾種輪子、兩筐重物。
活動過程:
1、透過探索活動發現圓形的東西容易滾動。
⑴、小朋友,筐裡有許多東西,你們可以拿出來玩一玩。
⑵、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玩的?
⑶、你們再來試試,筐裡還有哪些東西容易滾動?
⑷、想想看,為什麼它們容易滾動?
小結:因為它們都是圓的,容易滾。
2、討論:汽車的輪子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
⑴、汽車輪子是什麼形狀的?想想為什麼?如果把汽車的輪子做成方形的,你們想想會怎樣呢?
⑵、在投影儀上演示:看圖片,你們上幼兒園時是誰送你的,騎的是什麼車子?
3、觀察比較幾種輪子。
⑴、這些輪子都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⑵、小結:輪子是各種各樣的,但它們有一個相同的地方,是什麼?
4、輪子的功用:
⑴、操作中發現運用輪子可以省力。
⑵、老師這兒有一大筐碗,誰幫我拿到門口去?
⑶、啟發幼兒想其它的好辦法?能使用工具嗎?
⑷、平時小朋友還發現哪些東西上有輪子?它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方便?
5、拓展幼兒的知識。
⑴、輪子的用處還有很多,你們看,(在投影儀上出示圖片)輪子的用處。
⑵、小結: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長大了利用輪子為人們做更多的事情。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身邊一次性物品的關注,進一步培養環保意識。
2.初步培養幼兒調查和辯論能力。
3.引導幼兒瞭解一次性物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嘗試用一次性物品進行小製作。
活動準備
物質:一次性物品若干。
幼兒園環境佈置
活動過程
一、匯入
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次性物品有哪些。
二、展開
1.展示一次性物品,說說它的名稱和作用。
2.展開辯論,瞭解一次性物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1)引導幼兒標明自己對一次性物品的態度。
提問:我們身邊有許多一次性物品,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他們呢?
(2)引導幼兒對“是否喜歡一次性物品,為什麼?”展開辯論。
(3)評價幼兒辯論情況。
(4)小結:凡事都有兩面性,一次性物品方便、衛生,有許多好處;
但是使用後會造成浪費,並形成汙染,對人的健康也不好。
3. 讓一次性物品變廢為寶。
提問:我們應當怎樣正確使用一次性物品?
(應當儘量減少使用,使用後可以用來裝東西,做手工等。)
三、結束
展示一次性物品的手工製作,引導幼兒繼續用一次性物品進行造型。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理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概念。
2、能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
3、樂意與大家交流自己的發現結果。
活動準備
1、字卡:樹、常綠樹、落葉樹
2、圖片:春夏秋冬的四張柳樹及松樹圖片、科學資料書一本、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每人各一片。
活動過程
一、說樹
1、出示字卡(漢字:樹):認識這個字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關於樹的話題。
2、你在哪裡看到過樹?
小結:在馬路邊、公園裡、小區裡、小河邊、家旁邊都會有樹,是啊,我們生活周圍到處都有樹。
3、你認識哪些樹?
小結:你們認識的樹可真多呀,今天我也帶來了幾棵樹,看看。是什麼樹?
二、理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概念
1、出示四季的柳樹:認識這棵樹嗎?
2、這是一顆生長在季節不同的樹,請你看看,它們分別生長在哪個季節,為什麼?
3、根據幼兒回答,教師提煉內容。
小結:像柳樹這樣春天樹葉都發芽了,冬天樹葉都落光的樹,我們叫它“落葉樹”。(出示圖及落葉樹的字卡)
4.出示松樹:看,這棵樹在一年四季中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小結:像松樹這樣長出新葉掉下老葉,一年四季都綠的樹,我們叫它常綠樹。(出示字卡:常綠樹)
三、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
1、落葉樹和常綠樹的葉子一樣嗎?
2、我這裡準備了兩種樹葉,請你各拿一片,看一看摸一摸,這兩種葉子有什麼不一樣?
3、幼兒拿樹葉觀察。
4、小結:常綠樹的葉子比較厚、表面很光滑,因為上面有層蠟,而落葉樹的葉子很薄,表面有點粗糙。
5、出示兩棵樹幹,讓幼兒將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進行分類。
6、糾正錯誤的選擇,強調落葉樹和常綠樹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