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範文合集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髮現植物角花草的身子都探向窗外這一現象後,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種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然後透過查閱資料,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最後透過實地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排除明顯不合理的猜想後,從中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科學的問題,準備進一步的研究。
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在以前的科學課和語文課等的學習中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和水進行光合作用,知道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作用,知道莖有運送養分和水分的作用,知道肥料也是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知道風、雨、蟲害等多種因素都會對植物產生影響。六年級的學生會運用網際網路查閱資料。學生具有一定的對某一現象的原因、條件、結果進行猜想的能力。沒有藉助資料進行更全面的猜想,提出一個科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足。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
能借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
能透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透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
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準備
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聯網電腦,準備好的資料資料夾。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臺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裡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麼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請同學們開啟電腦,從老師的資料庫中查閱相關資料。)請同學們查閱資料,並把可能成立的原因記錄下來,有利於交流。
學生交流資料內容。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三、分析與總結
師:哈哈,這麼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
學生迷茫。
師:我們可以透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颳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透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如果時間充足,詳細進行這個環節。否則,佈置成作業。
師:你準備研究哪個問題呢?研究第一個問題的同學請舉手,你們可以坐在一起,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坐一組。現在就可以分組了。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準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準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準備。
下課。
植物的生活環境包括什麼因素?
生物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拿小麥來說,它的生長髮育不僅受到陽光、溫度、水、肥料、空氣等生物因素的影響,還受到蚜蟲、蝗蟲、鼠、鳥類等生物因素的影響。
為什麼植物也會動?
高等植物不能象動物一樣自由移動整體的位置,但植物體的器官(根、莖、葉、花)在空間可以產生移動,以適應環境的變化,這就是植物的運動。高等植物的運動主要有兩種型別:向性運動和感性運動
運動方向與刺激的方向有關。凡運動方向朝向刺激一方的為正向性,背向刺激一方的為負向性。多發生在根和莖部。向性運動的種類與刺激的種類有關。光、重力、水分和化學物質均可引起向性運動,分別稱作向光性、向重力性、向水性和向化性。受到刺激的一側與另一側的生長速度不同而發生彎曲,所以向性運動只發生在正在生長的區域。切去生長區域或停止生長的部位都不會有向性運動。
為什麼含羞草受到刺激會後葉子會合上?
感性運動的定義:植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區域性運動,稱為感性運動。如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後葉片閉合,許多花朵和複葉都有晝夜週期性開閉的現象等。含羞草普遍生長在經常有暴雨的熱帶,每當大雨來臨時,最初落到植株上的幾滴雨點,就能夠使小葉合攏、葉柄下垂,這樣,當雨水猛烈下降時,可以使整個植株免遭傷害;
為什麼向日葵的花會隨太陽的移動而移動?
植物隨光的方向而彎曲的能力稱為向光性,向光性使植物的莖、葉處於最適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於接受充足的陽光而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感受光的位置主要有莖尖、根尖、胚芽鞘尖端、葉片或生長中的莖。有的器官向著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背向光的方向生長;有的器官與射來的光成垂直方向生長。由於植物的莖有向光性的特點,所以葉子能儘量處於最適宜利用光的位置。某些植物的生長旺盛的葉子對陽光方向改變的反應很快,它們竟能隨著太陽的運動而轉動,例如向日葵和棉花等。
棉花、向日葵和花生等植物頂端(最上面的新長出來的部位,不僅僅是花)在一日中隨陽光而轉動,即所謂的太陽追蹤,葉片與光垂直。向日葵的向陽運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葵花白天隨太陽由東而西轉動,正午時分朝南而轉向西方,到夜間八點半鐘左右由西而東轉,至於夜葵花已朝向東方而並非在第2天太陽初升時才從西而轉向東方的。葵花的運動機制尚無深入的研究。
植物的根為什麼都向下生長?
地球上的植物在重力影響下,保持一定方向生長的特性這就是向重力性。如莖向上生長,和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相反,是負向重力性的表現;根向下生長,和重力方向相同,是正向重力性。向重力性使植物的根向土壤深處生長,這樣,既有利於植株的固定,又有利於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在無重力作用的外層空間,將植物由直立改為水平放置,則植物繼續徑直生長,不會出現彎曲現象。
當這些植物的莖橫放或植株倒伏時,開始呈負向重力性反應,下側積累較多的生長素、赤黴素和乙烯,生長快,節間向上彎曲生長。仔細觀察,會發現:買來的小蔥,平放在家裡。過兩天,蔥的新葉向上翹起的現象,這就是負向重力性。還有傾倒了的植物,莖葉會向上生長。
為什麼牽牛花的莖會繞著樹枝轉?
達爾文在觀察西番蓮卷鬚向支柱快速彎曲運動時發現,卷鬚的末梢接觸到支柱後,在 20~30 秒內就能激發出明顯的彎曲來。他認為這樣快速的運動不是向光性生長的機理所能解釋的,並大膽提出:卷鬚的向觸性運動是靠電波傳遞和原生質收縮來實現的。牽牛花的莖也是這樣,黃瓜、絲瓜的須能自己纏繞著竹竿也是這個原因。
為什麼養花要施肥?
肥料是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適合的肥料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果,促進植物的生長。肥料中的化學物質在植物周圍分佈不均勻而引起的生長變化稱為植物的向化性,如作物根部朝向肥料較多的土壤生長。
為什麼養花要澆水?
水分不只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須的(1﹪)。植物中的養分的傳輸也需要水分,就像人體的血液。同時植物體內的水分還有調節體溫的作用,在盛夏的季節,植物的葉子大量的蒸發水分,就降低了自身的溫度。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土壤中水分分佈不均勻時,植物根趨向較溼地方生長的特性稱植物的向水性。由於根系吸水,根系附近水分減少,而水在土壤中的移動速度很慢,所以根從土壤中獲得水分主要是透過根系不斷生長。根的向水性有利於根系不斷佔據土壤中較溼的區域。土壤中水分過多,以致土壤通風不良時,常常看到根向相反的方向生長。這是因為高等植物的根對氧具有顯著的正向性。所以,澆水要適量。
光合作用與哪些條件有關?
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二氧化碳、微量元素在綠葉裡透過陽光照射,產生動物需要的氧氣和植物生長需要的養分,這些養分就長成了新的葉子、花朵、種子、長粗長高了莖和根。光合作用為植物的生長製造了必須的養分。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
根據對光照強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為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兩類。陽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長或生長良好,如馬尾松和白樺。陰生植物是適宜於生長在廕庇環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漿草,它們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長不良或不能生長。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所以適應不同的光照,是與它們的生理特性和形態特徵的不同有關。
農作物雖然沒有陰生植物和陽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二氧化碳,陸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透過葉片氣孔進入葉子。浸沒在水中的綠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鹽和重碳酸鹽,這些物質可透過表皮細胞進入葉子中去。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
1. 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 瞭解雨與人類的關係。
3. 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 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機
活動目的
1. 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小實驗,使幼兒初步感知“水蒸氣蒸發”以及“雨是怎樣形成的”等一些科學現象。
2. 瞭解雨與人類的關係。
3. 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木偶臺、木偶小兔、兔媽媽。
2. 酒精燈、燒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 投影機、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有關幻燈片、磁帶。
活動過程
一、 教師木偶表演,提出嘗試問題
教師以兔媽媽帶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問媽媽:“天上為什麼會下雨?”的故事情景導放課題,提出問題:“小朋友,你知道天上為什麼會下雨嗎?”
二、 小朋友做小實驗(幼兒第一次嘗試,分組活動)
1. 幼兒點燃酒精燈,把水加熱。
2. 教師提出嘗試問題:仔細觀察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3. 小結:水熱了就會有水蒸氣,許多水蒸氣向上跑的現象叫做“蒸發”。
4. 討論:你平時看到過“蒸發”現象嗎?
(發散性思維)
三、 觀察水蒸氣遇冷變成小水珠的現象“幼兒第二次嘗試,集中活動)
1. 請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還是熱的?
2. 倒熱水在杯裡,問:杯子裡冒出來的是什麼?(水蒸氣)
3. 把玻璃片蓋在茶杯上,會出現什麼?
為什麼玻璃片上會有小水珠?得出實驗結果:水蒸氣遇冷就會變成小水珠。
四、 放幻燈(透過直觀教學,重點理解“為什麼會下雨”的科學現象)
1.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又像一個廳怪的爐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裡的水被太陽一曬,都變成了水蒸氣,這麼多的水蒸氣都到哪裡去了呢?
2. 請小朋友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記》(結合幻燈)
3. 請小朋友把“天上為什麼會下雨”的小秘密告訴兔媽媽和小兔。
五、 瞭解雨與人類的關係
1. 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好處。
2. 請幼兒試著說出雨的危害。
3. 總結幼兒講的雨的好處的危害,教育幼兒從小學知識、學本領,長大當下名科學家,要讓雨為人類做更多的好事。
科學教案 篇3
第二單元 生理與健康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健康飲食、呼吸與健康、保護心臟、人體的司令部等四課。健康飲食要求學生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養成飲食多樣化習慣,知道人體是如何吸收營養成分的食物經過人體的路徑是什麼等。呼吸與健康圖示了空氣進入人體的路線、肺活量、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及預防等,要求學生會測定肺活量,知道運動影響肺活量,注意保暖,堅持鍛鍊,增強自身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傳染病。保護心臟介紹了心臟的作用,血液迴圈路線,心臟的工作量,心跳次數與運動的關係,影響心跳的因素保持心臟和血管健康等知識,要求學生知道保護心臟的辦法。人體的司令部指大腦,本課介紹了大腦的作用,要求學生勞逸結合,合理用腦。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 常見的力
教材分析:本單元包括力的現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浮力、摩擦力等六部分。力的現象介紹了物體受力作用的效果和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重力要求學生知道地球對它周圍的'物體有吸引力,物體受到的這種吸引力就叫重力,重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大氣壓力是地球對大氣作用產生的,處在大氣層中的物體都受到大氣的壓力。大氣壓力指向各個方向,所以吸盤可以被緊緊地壓在牆壁上,也可以被壓在天花板上。人們利用大氣壓力可以做很多事情。彈力是物體因形狀變化而產生的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應用,自動鉛筆上的彈簧,汽車車廂下面的鋼板彈簧等都會產生彈力,測力計也是利用彈力的一個例子。摩擦力處處可見,手裡拿的書不會往下掉,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在生產生活中,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加大,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人們就想辦法減小。
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要求學生對常見的力有一個初步認識,能判斷一種力的型別,能利用常見的力為人們做事。
本單元計授6課時。
第一課時 力的現象
教學內容:教材第63~67頁。
教學目標:知道怎樣使靜止的物體動起來,能例舉生活中常見的力的現象。
教學用具:小車、細繩、乒乓球、玻璃缸、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談話 玩過蹦蹦床嗎?在蹦蹦床上你是不是蹦得更高?你知道什麼原因使你蹦得更高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板書 常見的力)
2、閱讀單元導語
要找彈力,是否該去問彈簧?小朋友們為何都愛玩它做的蹦蹦床?
要找浮力,是否該去問海洋?萬噸巨輪為何能在海上遠航?
二、新課講授
1、提問:見過力嗎?騎腳踏車上坡費力嗎?怎樣使靜止的桌子動一動?
2、活動1 推和拉
演示:用手輕輕推小車,小車就運動,加大力度推,小車就跑得更快。啟發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小車運動的方向,小車運動的速度,猜想這些與什麼有關。(讓每個學生都親手推推)
在小車上拴一繩子拉小車,讓學生觀察小車運動情況:方向如何?速度怎樣?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加大拉力試試。
討論:小車在推力和拉力作用下,運動情況有什麼不同?(參考:推的時候,小車離你而去;拉的時候,小車向你走來)
3、活動2 乒乓球受的力
向上拋乒乓球,乒乓球上升到一定高度後下落。乒乓球為什麼落向地面?(討論分析乒乓球受的力)
把乒乓球按在水裡,鬆手,乒乓球會怎樣?(讓學生試試,並討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結論:拋起乒乓球后,乒乓球只受地球的吸引力作用,這個力指向地心,所以乒乓球下落;把乒乓球壓在水裡時,乒乓球受到兩個力,一個是水對乒乓球的浮力,方向向上,一個是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向上的力大於向下的力,所以乒乓球在水裡會上升。把乒乓球換成石塊再做這個實驗,看看發生什麼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4、活動3 生活中力的現象(參看第67頁圖)
說說圖中物體分別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熱氣球受到空氣向上的浮力,跳水運動員在跳板上受到的力和皮球受到的力都是彈力,磁鐵吸引小鐵釘,小鐵釘受到的是磁力,在水裡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滑旱冰時,腳用力向後蹬地面,人就受到一個向前的推力。
5、引導學生舉更多的物體受力的例子,如樹葉飄動受風力,國旗上升受拉力,塑膠棒吸起小紙屑靠靜電力等。
三、小結
四、作業
1、吊車吊起貨物時,貨物受到哪些力?
2、舉出生活中物體受力的例子。
第二課時 重力
教學內容:教材第68~70頁。
教學目標:知道重力是怎樣產生的,能指出重力的方向,知道地球上的“上”和“下”,認識地球引力。
教學用具:繩子、小球、鐵架臺、乒乓球、玻璃杯、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向上拋一個物體,無論拋得多高,最終還是落回地面,雨從天上下到地面上,石頭從山上滾到山腳下,熟透的蘋果也會從樹上往地面落,這是什麼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二、新課講授
1、觀察第68、69頁圖認識一個規律,地球上的物體失去支撐後都會落向地面,如水往低處流,拋起的籃球下落等。
2、活動 小球受力情況
①組裝試驗裝置。
②分析小球吊在鐵架臺上時的受力情況。
繩子對小球有拉力,拉力方向向上。小球還受到地球的吸引力作用,地球的吸引力方向向下,小球靜止在半空中。
③猜想:剪斷繩子,小球會怎樣?這時小球的受力情況怎樣?
④驗證猜想:剪斷繩子,看小球會怎樣。
⑤分析:剪斷繩子前,小球受到向上的拉力和向下的引力,剪斷後,小球失去拉力,只受引力作用,由於引力方向是指向地心的,所以小球就往下落了。
⑥重力的定義及計量單位
地球上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地球吸菸物體的力,叫做物體的重力(又叫重量)。重力的單位是牛頓,1千克重量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大約為10牛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3、拓展 地球上的“上”和“下”
站在地球上的人頭朝上,腳朝下,“下”指的是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地球那一面的人,我們想象他們頭朝下,但實際上他們的“下”跟我們的“下”剛好相反(圖示)。
地球表面的物體被緊緊地吸引在地球上,所以人類才能安安穩穩地生活在地球上。
4、想象:假如沒有地球引力
5、資料 牛頓與地球引力
6、小實驗 物體間的引力
①杯子裡裝大半杯水,放入一個乒乓球,先置於杯口正中間,然後鬆手,先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發生,然後驗證。
②解釋現象
鬆手後,乒乓球不會停在中間不動,而是被一邊吸過去。原來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離得越近,物體越重,引力就越大。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引力作用,這就是物體的重力,太陽和地球、地球和月亮之間都有引力存在。
三、小結
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叫做物體的重力,重力指向地心。
四、作業
為什麼重力的方向向下?這裡的“下”是什麼方向?
第三課時 大氣壓力
教學內容:課本第71—75頁。
教學目標:認識大氣壓力,知道大氣壓力的大小,知道大氣壓力的用處。
教學用品:軟管、玻璃缸、水。注射器、吸盤、鉤碼、彈簧秤、馬德保半球演示器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用手指堵上注射器口,再抽活塞,讓小朋友試試有什麼感覺。
把吸盤按在窗玻璃上,試試不費力氣能不能拉下來。
二、新課
1、找原因
活塞為什麼抽不動呢?吸盤為什麼不容易拉下來呢?
2、活動1 吸盤的秘密(參看第72頁)
把吸盤緊緊地壓在玻璃表面,排出全部空氣(最好在吸盤上塗些水),吸盤就吸在玻璃上了。這是因為玻璃和吸盤之間沒有空氣,也就沒有空氣的壓力,若進入空氣,或空氣沒排完,吸盤就吸不緊或吸不住了。
3、活動2 吸盤能掛多重的物體?
小組同學協作,把吸盤吸在課本、木板、玻璃等的表面,下面分別掛鉤碼,用彈簧秤稱稱,比較吸盤吸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上掛的鉤碼更多,做好記錄。
4、討論
吸盤吸在什麼樣的物體表面吸得最牢固?
5,資料 馬德保半球實驗(上網查詢)
①文字資料文字資料
②馬德堡半球實驗
科學教案 篇4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摺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2.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科學是什麼。
2.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絡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透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於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後應佈置學生蒐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瞭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麼,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麼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麼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瞭解科學是什麼。
(1)、討論“什麼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麼?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裡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麼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採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麼發現?(學生交流)
(3)、正因為有了這個新發現,他想到並提出了什麼問題?此後,他又分別做了些什麼事情?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複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學生複述故事。
(6)、蒐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麼。
(1)、教師講解並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後說說自己有什麼發現。
(3)、學生彙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透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麼嗎?
2、學生分組交流,並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小學科學教材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七課。這是一節透過測量的方式,發現科學規律的探究課。教材從三個層面展開,第一層面,要求學生對他們發現的問題,想出證實的辦法;第二層面,運用測量的方法,對學生的推測進行驗證;第三層面,對所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實驗中教師組織學生思考怎樣才能使測量的資料更精確。在研究擺的擺動快慢和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動幅度是否有關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起到“扶、引、放”的作用。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透過三個實驗,不斷強化學生對實驗變數的控制,對實驗資料及結果作出科學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學情分析
本課的特點是經歷一個驗證猜測的科學探究過程。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學生們在玩擺的過程中猜測出了影響擺的快慢的有關因素,在猜測過程中學生們的原有認知發生了矛盾,有的認為有關係,有的認為沒關係。從這裡開始就激發了學生們的探究興趣。認真思考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實驗後的資料分析都是學生們極其感興趣的。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控制變數和分析誤差成為本課的亮點。也是五年級學生學習的主要導向。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透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實驗
驗證——收集資料——表達與交流——總結歸納”等探究活動,經歷改變擺錘重量、擺動幅度、擺的長短對擺動次數是否產生影響的過程。
二、科學知識
1、透過自己的實驗,初步瞭解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是擺長。
2、運用對比實驗,在實驗中控制不變條件,保證研究問題的準確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得到精確測量結果是需要反覆測量的,從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2、使學生能夠對自己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分析,並且根據自己的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重點和難點
擺擺動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得越慢;擺線越短,擺得越快。
教學過程
一、教學匯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大家認識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和它交朋友。
2、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體也像它一樣運動的?
3、(課件依學生舉例出示生活中常見的擺)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種裝置。
[設計意圖]根據新課程“用教材教”的理念,本課對《用擺計時的鐘》、《測量擺的快慢》兩課時進行整合,為了在一課時中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我們側重與學生個人及生活經驗相聯絡,不完全依靠教材安排活動,捨去發《用擺計時的鐘》中有關“觀察鐘擺”這部分內容,將該課中“問題與思考”併入《測量擺的快慢》一譚進行教學。
二、認識擺,瞭解擺的結構
1、演示講解:像這樣一條細線上掛著一個小重物,就做成一個簡單的擺。(板書課題)
2、不要看它很簡單,其實它隱藏著很深的科學道理呢!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新朋友怎麼介紹自己的。
3、認識:擺線、擺錘、擺角(出示課件)。
三、研究擺,提出探究問題
1、談話:你們想不想做一個擺玩玩,下面分小組組裝一個擺。
2、提問:你們能讓擺擺動起來嗎?(學生練習操作,體驗擺動時不加外力)
3、交流討論:怎樣記錄算一次?(學生討論,明確擺擺動次數的計數方法)。
4、談話:你們想不想測自己的擺,10秒鐘擺了多少次?
5、根據小組彙報的情況,填寫各組測得的資料。提問:這組資料是剛才各組的擺10秒擺的次數,面對這組資料你們能提出什麼問題?(學生髮現10秒內,不同的擺擺動的次數不同,從而提出為什麼擺的快慢會不同的探究性問題。)
[設計意圖]從正確的操作實驗方法入手,收集10秒鐘各組擺擺了幾次,引導學生髮現有價值的問題,有利於創設一個充滿張力的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極大興趣。
四、做出假設,制定實驗計劃
1、談話:為什麼各小組在相同的時間內所測得擺的擺動次數不同?你們認為擺擺動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學生推測:擺錘重量、擺繩長短、擺角大小,師即時將這三個因素板書)。
2、講述:剛才同學們對這個問題進行猜測,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擺的快慢,怎樣才能知道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生:實驗)
3、提問:如果我們要研究擺錘這個因素,可以怎樣設計這個實驗?
4、小組選擇最感興趣的研究物件,設計實驗計劃。
5、小組設計實驗計劃,彙報交流。
6、每種實驗至少要做幾次?
7、提問:為了節省時間和提高實驗的準確性,可以怎樣改進實驗?
[設計意圖]科學課提倡“想好了再做”。有了可行的探究的計劃,學生的探究活動才有確定的指向性,需要學生自己思考的不能“代辦”,需要明確指出的,一定要說清楚。
五、實驗驗證,交流探究成果
1、談話:同學們設計的實驗方案很好,實驗中,我們還要注意什麼呢?(出示課件:實驗中要注意的事項)
2、分組實驗,驗證假設。(教師巡視指導)
3、組織學生拿實驗記錄表到實物展示臺前進行彙報,交流擺擺動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係。(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角的大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4、談話:擺的快慢是不是真的與擺長有關呢?我們全班進行一次集體研究,請各組來取擺。(發給各組長短不同的擺)由老師來計時。(學生計數)
5、各組彙報10秒鐘內擺擺動的次數。並依次把擺掛在黑板上,請大家說說發現了什麼規律。(擺越長擺的越慢,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
6、引入伽利略的故事。
[設計意圖]測量擺的快慢實驗是訓練學生觀察、比較、記錄等科學方法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思維能力的一個極好的落腳點。在對比實驗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藉助工具去測量,利用自己的感官去區分判斷,意識到收集真實有效資料對得出正確結論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六、全課總結
1、談話:請同學們回憶我們這節課運用了什麼學習方法(研究)。
2、體會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