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彙總六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2給冷水加熱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5金屬熱脹冷縮嗎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7 傳熱比賽
8 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鍾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鍾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7 做一個鐘擺
8 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4 誰先迎來黎明
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轉嗎
7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並比較塑膠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
2、對於有關塑膠性質的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並能透過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例項說明塑膠製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問題。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膠的多種性質,並能用三個以上的例項說明塑膠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教學準備
木尺、塑膠尺、塑膠杯、熱水、冷水、漏斗、塑膠手套、棉布手套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塑膠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膠製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膠代替木頭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不足?
同組比較塑膠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膠杯遇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膠杯或礦泉水瓶內裝入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預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隻手戴塑膠手套,另一隻手戴棉布手套,兩隻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線上——活動四:認識新材料。
1、認識書中介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麼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板書設計:
2、塑 料
塑膠的用途
塑膠的性質
新材料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過高或過強的聲音會對我們的聽力產生傷害,保護聽力就是要避免我們的耳朵聽到過高或過強的聲音並控制噪聲。
過程與方法:
透過閱讀保護聽力的資料,瞭解我們的聽力經常受到哪些傷害,知道保護聽力的做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用耳習慣和在公共場所保持肅靜的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到保護聽力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知道各種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學準備】
錄音準備(噪音和輕音樂)、發音罐、報紙、毛巾、棉花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們的聽覺器官,需要精心呵護,那麼我們該怎樣避免我們的聽力受到傷害呢?----出示課題:保護我們的聽力
二、遠離噪聲
1、聽兩段錄音:課間10分鐘吵雜的聲音和一段優美的輕音樂,聽了之後你有什麼感受?
2、小組討論:生活中有哪些聲音屬於噪音?噪音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過高過強的聲音都會影響我們的聽力,那麼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組討論。
2、分組活動:做一個發聲罐,使發聲罐發出聲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報紙、毛巾、棉花等)能想辦法使發聲罐的聲音變輕呢?
3、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減少噪音的.方法?小組討論
4、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場合需要我們控制音量?為什麼?
四、課後延伸
1、經常使用耳塞聽音樂好嗎?為什麼?
2、閱讀P42“呵護自己的聽覺器官”,從哪些地方需要我們注意保護聽力,如何保護聽力?
3、介紹電子擴音器
科學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透過自己動手實驗,獲取有關磁鐵的直接經驗,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2、瞭解磁鐵能透過紙板、木板、玻璃板來吸引鐵或鐵製品的現象。
3、能夠手眼協調地做磁力遊戲。
二、活動準備:
1、教具:磁鐵、磁性物品、鐵製品與非鐵製品、黑板二塊。
2、學具:人手一塊磁鐵、每桌一籃物品、小精靈胸牌人手1個、玩具若干、小毛巾、沙等
3、場景:佈置神秘王國
三、活動過程:
(一)以小精靈到神秘王國引題
小精靈律動進場
(二)小精靈到神秘王國探秘:
1、神秘王國到了,小精靈玩一玩,試一試,什麼玩具最好玩;
2、小精靈自由分組進入神秘王國探秘:
①小動物比賽
②小蛇跳舞
③釣魚
④分類盒:牙籤、大頭針等
3、組織小精靈入座,進行提問:(小樹葉音樂)
師:到了神秘王國,你玩了什麼玩具?怎麼玩的?發現了什麼秘密?
4、小結。
(三)介紹磁鐵的特性:
“磁鐵寶寶”介紹自己的特性:我是鐵,但我有磁性,能吸鐵和鐵製品,所以我也叫吸鐵石。
(四)幼兒分組動手操作、交流,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性。
(五)教師提問,鞏固對磁鐵的認識。
1、磁鐵還有個名字叫什麼?
2、磁鐵能吸木珠嗎?鐵杯嗎?
3、磁鐵能將鐵釘、牙籤分開嗎?
4、縫衣針掉在地上了,什麼辦法能找到它?
5、塑膠球、皮球、鐵球,用什麼方法區別鐵球?
6、磁鐵能吸到什麼?
(六)活動評價:
師生共同評選最佳小精靈隊,發獎杯。
科學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 發現“轉動”的有趣現象,體驗“轉動”遊戲的樂趣;
2、 嘗試探索讓物體轉動起來的方法;
3、 能關注並說出周圍生活中轉動的某些現象,發現轉動在生
活中的運用。
二、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在生活中感受過物體“轉動”的現象。
2、物質材料準備:地球儀、風車、積木、光碟、筆、圈、繩子、圓罐、紙杯、勺子:ppt課件
三、活動過程
1、 遊戲:快樂小轉盤
(請五位小朋友上來手拉著手,圍成一個圓,邊轉圈邊喊口令:“快樂小轉盤,大家一起轉,嘰裡咕嚕轉呀轉,轉出可愛的動物來。”喊完之後停下做出一個可愛動物的動作,沒有做出來的淘汰。)
2、 探索嘗試,讓各種物品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3)、師幼一起總結”轉動”方法(吹、擰、轉、撥、搓等)
(4)、引出轉動和“力“有關
3、 嘗試讓兩種物品一起轉動起來
(1)、交代任務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並指導
四、 轉動與生活、並播放PPT課件
活動總結
生活中的“轉動”無處不在,它們不僅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還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小朋友們用你們善於發現的眼睛,繼續觀察和探索身邊的轉動吧!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義。
(三)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二、教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匯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永珍”。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於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佈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義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徵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係作了精彩的闡述。
(2)藉助課文註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嬋娟共鳴依賴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於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規律。科學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後,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的人,都要具備創造精神和提高創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透過理解,在頭腦裡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麼?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麼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造力的體現,沒有人的創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互動4
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構。
明確: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4.達標反饋
(1)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是一致的?
(2)細讀下面的句子,並結合例項談談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②定律的闡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連結生活
仔細觀察生活,從中找出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事例。(例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雜技、魔術、戲法裡有許許多多物理、化學、心理學的學問。)
2)實踐探索
查詢各種資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神話故事,準備在班上交流。
6.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造力
科學與藝術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資料下載
自1987年以來,中科院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的國際會議都邀請畫家按照會議的主題作畫。作者中有李可染、吳作人、黃胄、華君武、常莎娜等藝術大師,也有魯曉波這樣的後起之秀。這些作品既給予科學家藝術欣賞,又觸發他們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讚揚。
我想,現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他們的關係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鑑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後的感受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新的道路碼?他們很可能是確實不可分的。如果是這樣,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源於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恆和富有意義。
第二課時
1.情境匯入
講講我國古代的人們面對冰清玉潔的月亮表面的矇矇黑影編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例項。
2.課前熱身
(1)請一個同學說出::《科學與藝術》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3.合作探究
四邊互動
互動1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自選文中一部分,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問題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並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2:說說什麼是科學的“創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3: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它們的關係。
問題4:“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
互動2
班級交流
明確1:強調藝術的創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說,只有用創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心的情感。
強調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範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明確2:科學的創造力的句子:儘管自然現象不依賴於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象的抽象和總結實一種人為的,並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這和藝術家的創造是一樣的。
理解:這句話強調了人對於科學的“創造力”
科學的普遍性: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髮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理解: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明確3: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於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於整個人類。
理解: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範圍要大於藝術家所追求的。
明確4: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表現: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揮發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動3
議一議本文運用的例證法及其作用。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宋蘇軾的《水調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現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髮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並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互動4
播放歌曲《水調歌頭》
4.達標反饋:
科學與藝術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請李可染、吳作人等畫家為物理的前沿學科當題作畫。繪畫的主題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為表述“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這個當代物理學的主題,畫了兩頭公牛角鬥的場面,題為《對撞生新態》,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吳作人先生為“二維強關電子聯絡統”而作的《無盡無極》的畫,即像陰陽魚,又像兩顆彗星,且只有兩筆,簡潔而對稱。我們的老藝術家懂得了當代尖端科學的基本思想,為古老的中國畫開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這也說明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自然科學研究本質及其最高使命,是從紛紜雜陳的一團混亂中整理出貫穿於其中的不變規律和井然秩序。與此相彷彿,藝術創作活動的本質和最高使命也是從萬千現象的零亂中整理出秩序和規律。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科學和藝術“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
兩三百年來,英國水彩畫家所關注的是光與暗的關係,是河流、山脈、樹叢和海浪的運動,以及雲彩的形成和變幻。康斯太布林的組畫《英格蘭風景畫》就真實生動地展現出瞬息萬變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納和法國畫家柯特曼的筆下,海洋呈現出一種永遠在作不停的顛簸的運動。
無獨有偶。透納的同鄉和同時代人、植物學家布朗,於1827年用顯微鏡觀察到浮在水裡的菌類孢子在作不停的運動。孢子越小,運動越劇烈。後來人們把這種騷動稱為布朗運動。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參與了相關研究,並進而揭示了分子運動的奧秘。
那麼,“布朗運動”和“透納運動”有什麼區別呢?又有什麼相通之處呢?
可以說布朗所描繪的運動是一幅數理科學的風景畫;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數學和物理概念。透納所描繪的運動則是一幅藝術的風景畫;使用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本質上布朗和透納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於畫筆的畫家。
布朗運動是大自然深層結構的微觀運動;欣賞它的壯麗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納運動是大自然表層結構的宏觀運動;驚歎它的雄偉同樣要肉眼心眼並用。
科學風景畫是抽象思維的結晶;藝術風景畫是形象思維的結晶。兩者各司其職,但又透過神經進行交流、合作和互補。一個完整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讚歎並創作出這兩種型別的風景畫。熱愛科學,同時也熱愛藝術,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