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優質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優質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優質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藤野先生優質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研讀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學習運用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學習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學生藉助工具書學習頁下註解,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聯絡背景解讀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通讀課文,理清文章脈落,分清課文中變換的幾個地點,瞭解全文記敘的幾件主要事情,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設計

  匯入新課

  教師開場白:同學們,七年級我們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回憶起自己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質樸、博學”,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但魯迅在回憶中說:“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卻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認識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題、作者)

  (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檢查預習

  1、組織學生簡介作者的留學目的。

  明確: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於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後,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閱讀這篇課文。

  2、讀準加點字的字音,並會解釋詞義。

  緋紅宛如驛站解剖油光可鑑畸形不遜匿名杳無訊息詰責悽然教誨瞥見抑揚頓挫深惡痛疾

  (先請學生讀並解釋,老師引導學生評價、判斷、補充。)

  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語:透過檢查預習,可以感知到大家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瞭解,下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標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難字詞,讀準字音,弄懂詞義。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敘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列出結構圖。

  2、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結構圖。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見藤野前,在東京相識

  與藤野在仙台相處離別

  相別後,深切懷念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圍繞表現藤野先生組織材料。開頭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緣由,接著寫到仙台後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這就是當年的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顯示圖片)最後寫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這篇文章還有另外一條暗線,那麼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我們先按下暫且不表。下面先來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精讀品析

  教師指導語:大家初讀課文後,已經深深地感受到魯迅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懷念敬仰之情,那麼藤野先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要求: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閱讀課文,說說作者初到仙台時,目睹耳聞的藤野先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課文如何描寫藤野先生的形象?

  2、學生朗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過程: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分析藤野的形象。

  2、學生朗讀11—23段,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

  1、目睹印象——治學嚴謹耳聞親見——生活儉樸學者形象

  教師小結: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瞭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瞭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大家找找看,一共寫了我與藤野先生之間的幾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2、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關心實習,熱情誠懇

  瞭解裹腳——求實精神

  教師小結:讀到此,我們更深地瞭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

  課後學習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或同學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領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品味語言,理解主題。

  教學設計

  情感體驗

  教師指導語:1、作者是抱著什麼目的去日本的?為什麼又離開日本去了仙台?

  2、文中還有哪些地方表現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過程:學生思考,研討交流。

  明確:1、(1)在東京

  所見所聞——清國留學生的醜態不學無術思想腐朽所感——厭惡之極,不屑與之為伍

  (2)去仙台

  日暮裡:觸發憂國之情愛國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3)棄醫從文(顯示圖片和電影資料)

  匿名信事件——個人與祖國的尊嚴受到侵犯愛國

  電影事件———思想受極大震動,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

  電影註釋(當時正值日俄戰爭時期,一次,青年魯迅看到這樣一個鏡頭。一個被認為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捉住殺頭示眾。而圍觀的眾多中國人,各個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圍的一些受軍國主義影響的人,大肆叫囂,使年輕的魯迅深受刺激,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對於他們,醫學並非一件緊要的事,重要的是改變人的精神。電影事件,打破了魯迅醫學救國的幻想,從此他便終止學醫,決計要學文藝了。)

  2、離開仙台,懷念先生

  直抒懷念之情——熱情讚頌高度評價藏講義愛國懷念付諸行動——掛照片寫文章救國

  品味語言,理解文意

  要求: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1、2語段,思考:

  (1)“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後文哪幾句話相呼應?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2)“實在標緻極了”改為“實在醜極了”可以嗎?

  2、學生集體誦瀆第5語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優待。究其緣由是“物以希為貴”、那麼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為”替代嗎?

  (2)“居然睡安穩了”句中“居然”是什麼意思?對錶達思想感情有什麼作用?

  3、學生自讀課文第24至3l語段,合作探究:

  (1)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敘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

  (2)“在講堂裡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過程:學生交流後回答。

  明確:

  1、(1)與“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呼應。作者以極其厭惡的情緒和辛辣諷刺的筆觸。描寫了東京清國留學生惡濁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與灰色的環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失望、痛苦、厭惡的複雜心緒包容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裡面。反襯出一個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悲憤。

  (2)句中“標緻”是反語,用以諷刺。“實在”表示“的確”的意思,用“實在”加強“標緻”,增強了這一反浯的諷刺力量,更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動後則語意直露,缺乏諷刺意味。

  2、(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與句末語氣的“罷”合用,更加強了不肯定語氣。作者用詼諧的口氣猜測他在仙台受“優待”的原因,有點自謙、自喜,還有點隱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優待,推斷為“物以希為貴”,包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為”則表達不出這層意味。

  (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說明這個客店居住條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穩了,表露了作者對生活環境的惡劣不以為意。“居然”一詞加強了整個句子的幽默感。

  3、(1)這是在考試風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極大傷害後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這句話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憤慨,而是以歧視中國的日本人的心理來寫的:在他們看來,貧弱中國的國民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漏題,而不是個人能力所能達到的。這種出於偏見而武斷作結論,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極大憤慨,這種憤慨不僅是因個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強面前遭到歧視而產生的悲哀。所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憂盼祖國強盛的願望。

  (2)文中看電影事件中所敘述的中國人的情形,是依著一個要被槍斃的中國人、一群圍著看槍斃的中國人和一個“我”的次序來說的。特意寫明:“在講堂裡的還有一個我”說明作者沒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觀者。

  (3)“何嘗”與“不”連用,以反詰的語氣加強肯定,說明他們無一例外的幸災樂禍、麻木不仁,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對人們精神麻木的極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學生看到槍斃中國人時興高采烈的表現。句中的“他們”指麻木的中國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愛國青年”的荒謬邏輯,表現在遭受屈辱後極為辛酸和憤懣的感情。看電影事件反映作者難以抑制的激憤。這兩件事各有側重,第一件事側重寫弱國國民受人歧視,從而激發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國富強的志向,第二件事寫中國國民的不覺悟——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兩件事促使作者棄醫從文。

  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教師匯入語:關於課文主旨的理解,淪爭頗為熱烈,對於下面的說法,你更傾向於哪一種?

  要求:

  1、結合文(3)課文寫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寫了藤野先生,又寫了自己的思想歷程。

  2、魯迅棄醫從文的人生選擇對你有什麼啟示?請聯絡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過程:學生各抒己見、激烈爭論。教師提供參考意見如下:

  較傾向於第(1)種:“讚揚藤野先生的高貴品格”為這篇回憶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敘述的焦點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題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關係,恰如結尾處點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而從作品的實際效果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從全文的結構看,是圍繞藤野先生這個中心來組織材料的,雖說也貫穿著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也正因作品飽含的愛國主義感情,從而使藤野的形象更為感人,可以說,愛國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魯迅一直懷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要出《魯迅全集》,譯者增田涉寫信徵求選文意見,魯迅回信說:“請你全權處理好了。在我看來,非放進不可的東西是沒有了。不過《藤野先生》一篇請你譯出加入。”1936年魯迅又向來到上海的增田涉打聽藤野的近況,可見其懷念之情。所以說,歌頌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課堂小結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昇華。魯迅的文章尤為如此。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透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的心中,願我們在關愛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亮麗。

  課後學習

  1、學習本文抓住主要特徵和事蹟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寫一篇短文。

  2、選讀幾段感情色彩濃烈的文字。選讀幾段感情色彩濃烈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