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第二單元角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
說課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角,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角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生活中很多物體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時,學生繼續學習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如研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以及立體圖形的特徵時也離不開角。因此,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既是生活實際的需要,也是後續學習的需要。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2)學情分析:
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對於角的認識只停留在對於生活中物體的角或者是點的認識,他們缺少對於科學的、規範的、嚴謹的、抽象的數學中的角的認識。針對這樣的學情,我們的設計更注重體現新課標“四基”,即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更注重讓學生透過大量的實際操作,感知數學中的角,從而抽象出角的概念。對於直角、銳角和鈍角,學生在生活中也大量的接觸過,只是不能準確描述,教學中不要明確講述概念,只要學生能理解就行。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初步建立角、直角的概念, 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會辨認角與直角。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角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和應用,體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3.學會欣賞自己,欣賞別人。
重點: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角及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4)說教法、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
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5)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個教學環節:
1.新課匯入2.探究新知3.鞏固新知4.達標反饋5.課堂小結6.佈置作業7.板書設計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所以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透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整節課,我打算用3分鐘創設情境,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探究新知,12分鐘的時間鞏固新知,5分鐘的時間,學生進行整堂課所學知識的回顧和總結。
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新課匯入的教學環節。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由於學生在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前,透過對許多物體的感知,已經積累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課的創設情境這一環節,我設計了給平面圖形分類的這樣一個活動,沒有角的是一類,有角的是一類。這樣利用圖形,讓學生對角進行了初步的認識。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找角,學生邊彙報,邊閃動角,採用演示法使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許多物體上的角,讓學生進一步初步感知角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同時學生透過觀察,發現畫面中藏著那麼多的角,會很欣喜,很興奮,很高興地進入學習狀態。
在學習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指一指剪刀上面的角,因為學生可能只會摸到角的頂點,我利用這個契機,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讓學生說一說是不是角,引起質疑,接下來就順理成章的就引出了正確指角的方法。
在學習角的特徵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透過觀察、小組討論、彙報、質疑、集體訂正等方法,得出了角的特徵是:一個尖尖,一個點;都有兩條直直的線。教師這個時候,傳授學生:角中的點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邊。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清晰地建立起角的表象,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
在動手做角這一環節,我直接放手,讓學生獨立做角,並組內交流,然後讓學生做的角展示出來。學生在做角的過程中,透過眼、手等感官直接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的特徵。然後,透過魔術遊戲---變大小,讓學生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張開的大小有關;張開的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越小,角就越小。透過學生做的角和老師做的角的比較,讓學生總結出:角的大小與角的邊長無關,因為邊長是射線,可以無限延長。
接著老師出示一組練習題:下面圖形哪些是角?在下面的( )裡畫“√”,並說明為什麼?來驗證學生對角的名稱及特徵的掌握情況。這整個的環節,教師透過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學生在找一找、指一指、看一看、做一做、練一練等活動,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表象支援,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角及角的特徵,也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在學習直角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來完成的。這一環節設計的意圖是: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思想,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且透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圖、比較等方式加深學生對直角及特徵的認識,在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對於鞏固練習部分,我設計了四道題:分別是:
一、填空。
二、下面圖形是角的畫“√”,不是角的畫“×”,並說明理由。
三、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在括號裡畫“√”。
四、課堂活動的第二題:數一數,共有幾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