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精選】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3篇

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精選】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3篇

  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的工作又進入新的階段,為了今後更好的工作發展,現在就讓我們好好地規劃一下吧。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篇1

  教者:時常武 毛麗菊

  日期:20xx年2月13日

  課程安排:

  周 次章 節課時

  第一週第一章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2

  第二週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2

  第三週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問題研究2

  第四周第二章 第一節 城市與城市化2

  第五週第二節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2

  第六週第三節 城市化 問題研究2

  第七週第三章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2

  第八週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2

  第九周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型別2

  第十週複習第一章到第三章內容2

  第十一週期中考試

  第十二週五一假期

  第十三週第四章第一節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第二節工業地域的形成

  2

  第十四周第三節傳統工業區與新工業區

  問題研究2

  第十五週第五章 第一節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2

  第十六週第二節 交通運輸佈局變化的影響

  問題研究2

  第十七週第六章 第一節 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2

  第十八週第二節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問題研究2

  第十九週期終複習2

  第二十週期終考試

  實施過程: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一、教學目的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佈

  2、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說出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差異

  2、人口遷移的形式和原因

  3、人口的發展如何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三、問題研究: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

  1、收集、閱讀資料,瞭解農民工現狀

  2、分析農民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

  3、探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和途徑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一、教學目的

  1、運用例項,分析城市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原因

  2、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3、聯絡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4、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城市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2、城市內部的特點及其形成過程

  3、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功能的差異

  4、城市化所要經歷的過程及每個過程的特點

  5、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三、問題研究:從市中心到市區,你選擇住在哪裡

  1、收集、閱讀資料,瞭解人們選擇不同住房位置的情況

  2、分析人們選擇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3、提出你選擇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選擇恰當位置的住房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型別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例項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影響農業生產的區位因素

  2、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4、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的特點

  三、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是什麼樣

  1、分析資料,瞭解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現代農業理念。收集當地的氣溫、降水、日照等基本資料,瞭解適宜在當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

  2、為家鄉的農業園區選擇適宜的農業種類

  3、根據所給的地圖,描述出農業示範區的藍圖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和發展

  一、教學目的:

  1、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2、舉例說明工業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絡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工業的區位因素

  2、工業地域的形成過程

  3、傳統工業區和新興工業區的形成和發展

  三、問題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1、收集、閱讀資料,瞭解焦作市概況

  2、分析焦作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潛在的優勢

  3、探討對策,尋求解決焦作市城市轉型的途徑

  第五章 交通運輸佈局及其影響

  一、教學目的:

  結合例項,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佈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佈局的影響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2、交通佈局的影響因素

  三、問題研究:北京的腳踏車是多了還是少了

  1、收集、閱讀資料,瞭解北京及其他城市的腳踏車現狀

  2、分析北京市交通擁堵是否與腳踏車有關

  3、發表意見,探究北京腳踏車的發展方向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教學目的

  1、瞭解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2、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聯絡“21世紀議程”,概述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舉例說明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4、領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人類的必然選擇;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二、重點、難點分析

  1、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

  2、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空間分佈特點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三、問題研究:綠色食品知多少

  使學生了解綠色食品和綠色消費的概念,引導學生初不建立對環境友好的綠色消費觀念

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篇2

  高一下學期進行了文理分科,文科週五課時。地理教學工作出現了一些變化,要結合實際進行調整。現將本學期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計劃如下:

  一、做好上下冊高中地理教材的銜接工作

  高中地理下冊是在高中地理上冊的基礎上進行的,上冊地理知識的缺乏必然會影響到高中下冊地理的學習。透過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這些舊知識逐步複習到位,從而克服上冊地理知識不足的問題。

  二、科學制定地理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的安排體現出教學時間利用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關係到本學期教學工作的成敗。我在參照以前的教學進度基礎上,結合本學期工作上的實際情況,在組內進行廣泛的討論後,制定出教學進度表。

  1、時間安排

  3月1日------3月20日 第五單元

  3月21日------4月17日 第六單元

  4月18日------5月15日 第七單元

  5月16日------6月19日 第八單元

  2、工作安排

  高一地理備課組由袁旭、王偉兩人組成,集體備課和習題配置由兩人分工完成,其中單週由王偉作中心發言人,雙週由袁旭作中心發言人,提前做好準備,按規定時間進行。充分利用好學案導學,習題原則上每節一篇(主要利用學案),單元結束後出一套綜合練習題。習題的數量和難易程度由集體備課時研究確定,每節上課前保證準備妥當,以免上課時浪費時間。學案要經過認真的選題,避免錯題和偏題的出現。

  三、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各階段性目標

  本學期學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試。第一、三次為月考,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入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樹立起學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課過程中要突出“雙基”,特別是識記性知識要求要到位,月考時也以識記性知識作為考查的重點,對理解性知識暫不作較高要求,以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績要儘可能高一些,要出現相當比例的高分成績。第二次為期中考試,此階段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並逐步引導學生在識記性知識的基礎上努力探討理解性知識,考查中仍以識記性知識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識,創造一定的挑戰性題目,使一部分優等生脫穎而出。第四次為期末考試,此階段應繼續鞏固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並且有計劃地指導個別學困生提高成績。知識上識記與理解並重,透過典型習題的處理,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和應試素質,確保期末取得好成績。

  四、切實加強集體備課的組織實施,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改革

  每週組織好集體備課工作,首先確定備課內容和中心發言人,然後由中心發言人進行說課,說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立教學目標,指出突破難點的方法,科學設定習題。在此基礎上,組內成員進行廣泛的討論,作出有益的補充,最後達到最佳效果,真正做到“七備”“四同”。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新,積累有益的經驗,互相交流,提高效率,大面積提高學習成績。

  五、收集有效資訊,科學處理教材

  教師透過研討教學大綱和教材,查閱各種各樣的資料,將知識歸納整理形成體系,將具體的知識目標透過各種有效的方法進行講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使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擺脫“題海”,節省大量時間,更好地提高成績。

高一地理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21世紀祖國建設的接班人。

  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關係的一門科學。地理課是高中學生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學習高中地理課程有助於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高一上冊地理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三、本學期教學任務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冊教學。

  四、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上冊主要是自然地理內容,主要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地球。使學生認識處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層是由相互交錯、重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又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巨大的系統,它不僅與宇宙有密切聯絡,還與地殼以下的地球內部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本冊共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以及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讓學生懂得宇宙作為人類生存的地球的環境,和人類自然有著密切的關係。

  第二單元“大氣”主要讓學生了解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變化特點。大氣是天氣現象發生的載體,大氣的性質和氣候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絡。氣候的形成變化依賴於大氣的運動變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運動特點。讓學生明白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三單元“陸地和海洋”主要讓學生了解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的地理特點。使得學生明白陸地和海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保護陸地和海洋環境是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這個單元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活動認識到: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如氣候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等環境資源。然而自然環境也有破壞人類活動的時候。發生一些人類暫時無法抗拒的環境災害。比如氣象災害:颱風;地質災害:地震。人類在地理環境中應該利用好各種環境資源,同時也要預防各種環境災害。

  五、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

  2、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運用生產和生活中“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閱讀材料、活動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佈置適當的課外作業,並及時批閱、講解作業。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去認識、分析、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5、適當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上課,並補充課外知識。

  有關高一地理教學計劃推薦: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湘教版地理必修二,這部分內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礎,選取了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社會經濟活動,探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及與社會因素、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從而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問題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別是能夠對“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中涉及到現實生產、生活中地理現象、地理問題有深入的認識,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我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著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45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湘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專案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路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閱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我會透過網路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