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教學計劃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做教學計劃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1

  一、指導思想:

  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按照國家對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學教育中,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使兒童、少年受到比較全面的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培養各級各類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礎。

  二、制定教學計劃的原則

  1、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紮紮實實的提高教育質量,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2、遵循兒童、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注意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志趣、特長。

  3、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

  4、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課內外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重視並開展各種有益的課外活動。

  5、適當拓寬知識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識和實驗,力求課程內容難易適度,合理安排學生課業負擔。注意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三、具體做法:

  思想品德課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社會主義為中心的社會公德教育和社會常識教育,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進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紀律教育,進行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常識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道德品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初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和紀律觀念,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方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為了提高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推進素質教育。

  (一)、課前

  1、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綱要》,弄清課程的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實施及評價。在總體把握教材體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然後熟悉每一課教學內容,制定學期教學計劃。

  2、認真備課,要備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特別要弄清知識點,不出理論差錯;並要準備好直觀教具和電教媒體,有些課還必須做好課前調查訪問等。

  3、瞭解學生現實思想,便於在課內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二)、課內

  1、上課講述要生動、具體、形象,運用媒體,創設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說教。

  2、思品課的結構一般可以採用“揭示課題——學文明理――聯絡實際――辨析導行――總結延伸”這樣的模式,情感激發要貫徹始終,要講求實效。

  3、思品課的“看看說說”、“說說做做”、“說說評評”、“說說學學”、“思考和練習”等練習,應在課內完成。“做做”“學學”方面的要求,應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學課文”要讓學生自讀明理,並付之行動,不要包辦代替。

  5、要完成課本後總複習。

  6、教態親切自然,服飾整潔大方,板書工整、簡明、規範,語言生動簡練,符合學生年齡特徵,堅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

  (三)、課後

  1、思品課教學應重視與班主任工作,少先隊活動,晨間活動和各科教學的內在聯絡,注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一致,發揮德育的整體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的形成。

  2、重視考核學生對所學的政治常識、道德規範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為表現,評價方法採取期末書面考查和平時行為考核相結合。要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採用等級制,分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視向課外的延伸,指導學生的行動,注意平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的檢查和督促,並做好《德育手冊》上的評定記載工作。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有學生40人,他們大多,淳樸,活潑,積極向上。這學年是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珍愛生命,第二單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單元“花錢的學問”,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

  第一單元重在告訴學生要關愛、善待植物和動物,也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

  第二單元是關於安全方面的,重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危險發生後的緊急情況,同時防止事故的發生,以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傷害。

  第三單元是關於消費和理財的。告訴學生要學會合理的花費。

  第四單元是關於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善於關愛別人、理解別人,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透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以體現與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學內容

  本教材共有四個單元,分別為:《做守規則的人》、《做樂觀向上的人》、《做自尊自愛的人》、《做聰明的購物者》。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懂規則、守規則的態度,幫助學生了解簡單國際交往中的規則。知道遵守國際交往規則的重要性。

  (2)具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習克服困難的合適做法。聯絡生活實際,明白麵對困難前進和退縮的不同結果,樹立“困難面前不低頭”的信心。

  (3)能夠從失敗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鍛鍊意志,不怕摔跤。

  2、行為與能力目標:

  (1)讓學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於自己的健康成長,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錯誤,就會做有損自己名譽的事。

  (2)知道一些懂得維護自己名譽的人物的事蹟。

  3、知識與技能目標:

  體會家長掙錢的辛苦,體會家庭責任感。培養學生家庭理財能力,做父母的小幫手。引領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勇於實踐,增強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透過觀察活動,瞭解、認識商品的各項資訊,懂得它們的重要性。初步具備合理購物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的認真細緻的觀察意識以及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四、教學措施

  1、改變陳舊的觀念,樹立新觀念

  (1)轉變教材觀。教學是對教材的再創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運用好教材。要做到“刪減、替換、補充”。,教材是為學生提供的案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學主題。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題為基礎,引導學生去學習,去探究。

  (2)轉變教學觀。新的課程改革,把關注人作為課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2、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理念

  (1)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核心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學生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2)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

  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意義在於對兒童生活的引導,用經過生活錘鍊的,有意義的教育內容教育兒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引用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引導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3、要追求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要採用他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引導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4、改革教學方式

  教師要注意遵循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教學理念,採取以客觀社會為基礎與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廣泛採用活動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我體驗感悟,探究發現訓練技能,養成習慣。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4

  知識目標: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身體,呵護生命。

  2.初步具備防範意識,瞭解與小學生生活相關的安全標誌和設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經濟來源有多種形式,瞭解自己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體會父母掙錢的辛苦,瞭解家庭必要的生活開支。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懂得與鄰里鄉親相互理解關照,不給鄰居添麻煩。。

  情感目標:

  1.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激勵、瞭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沒有傷害的行為,敬佩為拯救他人的生命獻出愛心的人。

  2.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3.引導學習合理消費,熟悉本地主要的購物場所,掌握購買商品的基本常識,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4.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教材分析。

  1.《珍愛生命》主要是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透過指導學生的生活,出盡學生過一種安全的生活。

  3.《花錢的學問》引導學生正確的消費理財觀,提高他們的消費技巧。

  4.《關心你、愛護他》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弘揚人文精神,對社會充滿責任感。

  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6—8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10課時

  第四單元8—10課時

  總複習

  教學措施。

  1.獨立閱讀,自主學習,理解主題文字的大意。

  2.藉助插圖,引導學生從各個事例中進行分析、比較,強化主題思想。

  3.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4.收集、整理資料。

  5.模仿演示。

  6.換位思考。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5

  一、班級情況分析。

  四年級4個班共有300人,這個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注意與四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根據課程標準的內容,從瞭解和認識自己的家鄉的歷史、為家鄉做出貢獻的名人開始安排了:一、引以為榮的家鄉,二、縮短時空的通訊,三、四通八達的交通。透過第一單元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二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通訊的發展變化。第三單元是讓學生感受交通運輸對社會的重要性,感受到社會的變化,培養自覺愛護交通設施的和交通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學措施。

  1、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引導學生認識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

  2、透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教師盡力創造模擬學生的生活環境,以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將品德、行為規範和法制教育,愛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辨別是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