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國學班教學計劃(精選5篇)

國學班教學計劃

國學班教學計劃(精選5篇)

  光陰如水,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教學工作,請一起努力,寫一份教學計劃吧。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班教學計劃(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班教學計劃1

  一、 指導思想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 本套教材以齊魯文化為主,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以誦讀原創經典、感懷名人志士、遊歷名山勝水、品味藝術文化為基本活動內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少年兒童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綜合文化素質,激發愛國情感,培養民族氣節。

  二、 教材分析

  包含“經典驛站”、“人物長廊”、“名勝遊蹤”和“藝術樂園”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學習瞭解中華民族傳統原創經典,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精髓的喜愛知情。

  人物長廊——展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領悟其智慧、風骨、胸懷、操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座標,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礎。

  名勝遊蹤——展現齊魯名勝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瞭解山水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藝術樂園——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文經典中的精華部分)、“人物剪影”(透過原點白描引出所要介紹的名人志士)、“詩話攬勝”(以古詩詞的形式匯入名勝概貌拉近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溫馨點選”(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目標)、“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成長階梯”(為學生提供一個總結評價、積累沉澱的空間)

  三、教學目標

  1、能將經典回放中的優秀國學篇目進行背誦。

  2、能將與“經典回放”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主動的資料收集,並能進行分析,成為自己的另一份經歷。

  3、在日常生活中,將學到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做到學以致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將經典回放中的優秀國學篇目進行背誦。

  難點:在日常生活中,將學到的優秀品質內化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做到學以致用。

  五、教學措施

  1、透過家長檢查、同學互查、教師抽查來鞏固學生 對國學經典的誦讀。

  2、充分開拓班級展示欄的宣傳功能,把學生好的國學個人感悟作品進行張貼示範,帶動更多的學生熱愛國學。

  3、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國學”誦讀活動。

  六、教學進度

  每兩週學習一課時,做到不間斷。

  課間和週末的時間,安排學生對國學的相關作品進行資料的收集及閱讀,並請家長做好“親子閱讀”的工作,便於學生更好的、及時的瞭解國學經典的內涵。

  國學班教學計劃2

  一、活動目的:

  1、透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能夠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與聖賢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構建良好的班風。

  2、透過誦讀《弟子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識字量、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透過誦讀《弟子規》,讓學生了解中國燦爛的古文明,增長見識、增加涵養、吸取智慧,培養學生優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4、透過誦讀《弟子規》,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精神,對校園、家庭、社會產生潛移默化、淨化心靈、薰陶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理念:

  1 .誦讀化。即誦讀為主,理解為輔。《弟子規》應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積澱。小學生正處於人生記憶的黃金年齡,在這一時期讓學生誦讀記憶《弟子規》的精華內容,他們將會終生受益。因此,應

  應讓學生誦讀中直面經典,與課文真心接觸,自己讀解,自己感悟,自己體會,教師巧設臺階,引導學生逐步領悟,有效發揮誦讀的功能。讀法要多樣:齊讀、個別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對讀……

  2 .情境化。情境化就是用優美的古典音樂,富有情趣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喜聞樂見的表演活動,從而創設氛圍把學生引入國學的情境,使學生身處古典文化的情境與韻律中,誦國學,學國學,身心受到陶冶,激發他們對國學的熱愛。讓學生在書聲、音樂與表演中,入其境悟其理,享受誦讀的快樂。

  3 .故事化。故事化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經典小故事來詮釋古文深奧的哲理,幫助學生理解原文的主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課文,受到教育。《弟子規》讀本所選故事,是歷代名人故事,基本吻合《弟子規》相應的內容。教學時可把故事引入課堂,用小故事來幫助學生領悟文章的含義,突破教學難點。這樣,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的。

  4 .生活化。是指《弟子規》的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處事,學會思考運用。為了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增強教學的實效性,教學中可以設計聯絡生活實際談感受的

  環節,把學國學與學做人聯絡起來。這樣,拉近了古今文化的距離,使遙不可及的古代文化走入了學生的生活。在生活化的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批判性學習。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觀點了解古訓要求人們做什麼,如果是不符合現代道德文化要求的內容,我們就引導學生去批判,培養他們不迷信書本,不拘泥古訓條文,弘揚人文個性,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5 .課程化。就是要求教師們重視《弟子規》的誦讀教學,要保證誦讀時間、誦讀效果,切實完成各年段的誦讀目標。

  三 .具體措施:

  1 .遵循“五化”教學理念: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課程化。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精心設計好“五分鐘讀案”,讓學生在愉悅的具有挑戰性的氛圍中誦讀。

  2 .以“讀”為主,將“誦讀”作為教與學的第一手段。

  3 .以“講”為輔,意思的疏通是必要的。

  4 . 重視對學生進行階段評價,開展班級評比活動,設計《弟子規》誦讀攻關表等形式多樣的評價表,促進學生跟上隊伍,成功闖關,確保學生百分百過關。

  國學班教學計劃3

  一、制定計劃的目的

  新的學期又來臨了,全校迎來了更多的學生,國學教學也面臨著挑戰,為了使學生喜歡上國學,也為了能更好地有序地開展教學,特制定國學教學計劃如下:

  二、教材的選擇。

  《三字經》涵蓋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及倫理道德,言簡意賅,非常方便學生學習,具有傳授知識和傳播倫理道德觀念的雙重功能,三字經在中國古代蒙學教材中,是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因此被稱作“蒙學之冠”,全文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入淺出,字句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容易理解,比較適合一年級的新學生,透過學習他們可以認識一些字以及多音字等一些基礎知識,若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將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本學期二年級學習《千字文》。《千字文》是我國早期的蒙學課本。北宋千字文被視為獅子教育的重要一環。它不是簡單的擔子堆積,而是詠物詠事、條理分明、通順可誦的韻文,其內容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所選千字,大都是常用字,生僻字不多,因而便於識讀。《千字文》短短千字,字不重複而能做到包羅永珍又頗具紋理,難能可貴。

  三年級學習《笠翁對韻》。《笠翁對韻》分為上下卷,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對應,單字對、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隊,節奏明快,琅琅上口,從中可得語音、修辭的豐富知識,是訓練兒童做詩對句、掌握對偶技巧、聲韻格律的最佳啟蒙讀物。

  三、教學重難點。

  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一是,經常讓學生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三字經、千字文和笠翁對韻,倡導學生先求熟讀,並初步背誦所學內容;國學教學的重點之二是,在教學中,有許多品德教育滲透其中(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注重教育學生學以致用,要用實際行動體現國學的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國學教學的難點是學生正確理解所學內容;這些蒙學經典都是古文,古文與白話文相比,會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學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學生初步理解學習內容就成為教學難點,如果這些難點得到突破,將會不斷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

  四、教學措施。

  1、教學形式多樣化。時而教師講解、時而學生講故事、時而讀書、講歇後語比賽等。

  2、注重遊戲教學。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興趣,我將運用遊戲“對句、接龍、找寶藏、小老師、鱷魚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國學班教學計劃4

  國學熱已經風靡全國,原因是國學教育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品格塑造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麼國學究竟是什麼,該如何教是值得研究分析的。

  國學包括了所有的優秀古詩文,只要是內容對學生的思想有啟迪作用的都可以用以教授。教學方法,則應當以“趣”為主,引導學生玩中有學,學中有樂,可以不求甚解,但要大量誦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摸索計劃教學如下:

  1、以“趣”匯入。

  教學中,儘量找到文字中的趣味之處,激起學生的趣味,這也是上好一堂國學課的開端。可以讓學生聽老師講故事,可以大家一起來吟誦學過的古詩詞。總之,能夠將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為準。

  2、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趣” .

  教學中,要注重處處將學生的樂趣放在首位。因為古詩文相比現代文更難以理解,學生沒了趣味就會很難進入意境。教師先帶讀,讀通詩文之後,就由學生自己來讀。是可以引導學生搖頭晃腦地進行“夫子”版朗讀,也可以進行“童子”版的點讀。總之,在朗讀過程中也要體現一個“趣”。

  學生讀熟後,就讓學生聊聊感受,教師也相機加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思想的角度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來認識詩文。力爭做到生動有趣。然後讓學生在一定的認知的基礎上嘗試背誦。

  下一個環節,則是激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含義的理解,小組演一演,可以是不同方式的讀的展示,可以是聲情並茂的小演出,但一定要彰顯學生的趣味。

  最後在詩情畫意顯身手的環節中讓學生大顯身手,盡情地塗鴉,仿寫,來陶冶學生的情操。

  3、儘量做到學一帶一

  總之,在本學期的國學教學中,一定要以“趣”為主導,讓學生學得開心,學有所獲。

  國學班教學計劃5

  教學目標:

  1、在完成原有的學科課程,保證學習質量的基礎上,突現特色。

  2、學習《弟子規》進行童蒙養正教育。

  3、學習《千字文》擴大學生識字量。

  4、學習《三字經》瞭解中國文化和歷史。

  5、學習《孝經》養正學生的德行。

  6、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

  7、培養思維活躍、心境平和、有自信、會自省、能自學、敢大膽展示自己的學生。

  教學計劃:

  第一學期

  九月——十一月上旬:學生熟讀第一冊課文,拼音能讀會寫;《弟子規》熟讀於心並落實於實際生活當中。

  十一月中旬——十二月底:精講課文,完成相應的習題和單元測試;溫習《弟子規》,繼續監督其落實情況;學習《千字文》。

  一月初:複習迎接期末測試,《弟子規》《千字文》熟記於心,繼續監督《弟子規》在生活中的落實情況。

  (注:在第一學期期間,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帶領學生閱讀有益讀物或別冊小學課本;同時進行觀察能力、自學能力、交際能力、看圖說話、每日一句話寫話等方面的訓練。)

  第二學期

  三月——四月中旬:學生熟讀第二冊課文;溫習《弟子規》,繼續監督起落實情況;學習《三字經》。

  四月下旬——六月中旬:精講課文,完成相應的習題和單元測試;溫習《三字經》,學習《孝經》;繼續監督《弟子規》落實情況。

  六月下旬——七月初:複習迎接期末測試,《三字經》《孝經》熟記於心,繼續監督《弟子規》落實情況。

  (注:在第二學期期間,老師推薦並督促學生閱讀有益讀物或別冊小學課本;同時繼續進行觀察能力、自學能力、交際能力、看圖說話、每日寫話等方面的訓練。)

  輔助活動:

  1、開學初進行學生識字能力、閱讀興趣、品德行為的摸底調查。

  2、學期末進行學生識字能力、閱讀興趣、品德行為的對比調查。

  3、開學初召開家長會,與家長溝通以贏得理解、支援、配合。

  4、平時積極與家長聯絡,每月請家長對學生在家表現進行評價一次。

  5、每週對學生落實《弟子規》情況進行評價、表揚,每月表彰一次優秀者。

  展示活動:

  期末向家長進行一次彙報表演或舉行成功分享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