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有趣的雪教學反思

有趣的雪教學反思

有趣的雪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趣的雪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趣的雪教學反思1

  第7課《有趣的發現》主要講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發現島上的昆蟲要麼沒有翅膀,要麼翅膀特別大,經過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終找到了答案。這一發現對後來的科學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對達爾文不夠了解且學生對科學研究感到陌生,至於這一發現對後來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學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整合了課本、拓展閱讀及練習冊等多種資源。

  在授課前,利用學生到班級至早讀上課前時間,安排學生閱讀了拓展閱讀第57頁《達爾文》,透過閱讀孩子們懂得了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創立者,他曾乘軍艦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他的驚世之作是《物種起源》等相關資訊。這些資訊其實也是我有意提取的,這些資訊將有助於我教學《有趣的發現》,同時這些資訊使學生對達爾文的背景有所瞭解,另外也降低了學生理解課文的難度。

  教學中,讓孩子們知曉本課達爾文到小島上考察就是在他環球旅行的時候,他的這個有趣的發現對他後來提出“進化論”,寫出驚世之作《物種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學中,我還整合了練習冊資源。本課是指導朗讀的好文章,教學中也把指導朗讀作為重點,其中練習冊中的第4題,讓學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

  1、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

  2、經過“反覆”觀察、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讓學生說說去掉加點的字是否可以,為什麼?以此引導學生重讀“著名”體會達爾文的大名鼎鼎,重讀“反覆”“終於”體會達爾文認真、仔細的科學研究態度及找到答案的艱辛和不易。

  課後又整合了拓展閱讀,閱讀第62頁《達爾文和小松鼠》,進一步瞭解達爾文,走進達爾文,學習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同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瞭解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練習冊22頁《蘋果落地的聯想》,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進一步引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整合拓展閱讀《童年的問號》,童年是一首詩,童年是一個夢,童年還是一串長長的問號。

  透過整合語文課本、拓展閱讀和練習冊,巧妙整合有效教學資源,使我本課教學事半功倍。

有趣的雪教學反思2

  課文《有趣的發現》講述了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學,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課文的第一節介紹了科學家達爾文,我在請學生讀課文之後相互討論:達爾文是個怎樣的人?“著名”是什麼意思?還可以換什麼詞?在學生交流反饋之後,我又接著這樣問:為什麼說達爾文是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是怎麼會成為著名科學家的呢?這樣的提問,會換起學生對科學家達爾文的好奇,使得學生急切地想了解達爾文。

  帶著這樣的情感,學生再讀課文第二節。教師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世界,讓孩子們真正走進課堂,把自己化作課文內容的一分子,給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想象自己處於現場,我與科學家達爾文一起觀察事物。整個教學情境的鋪設由始而終,激發學生興趣,適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使學生從自主參與學習中主動感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培養學生運用正確的道德觀分析課文的能力。

  在讀了課文達爾文的發現之後,我讓學生演一演達爾文,把那種“奇怪”的感覺說出來。由於學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種翅膀小的昆蟲的,怎麼會在這個島上就看不見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從語氣到表情,學生可以說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礎上,老師悄悄過渡:“是啊,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達爾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樣做的呢?”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尋找答案。在這樣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教學是那樣的自然而活潑。

  二、拓寬語境,鼓勵質疑

  學生不敢質疑,主要有兩種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緊張心理。因此,培養學生質疑意識,關鍵是消除這兩種心理。教師要善於擺正與學生相對地位,鼓勵學生大膽踴躍提出不同見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教學中提倡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師生談話輕鬆。教師的提問以啟發式、商討式為主,讓學生覺得親切自然,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學生談、議自由,以開拓學生參與學習的空間,體現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變語文教學課堂為思維與各類活動的天地。 如在學習課文第三節時,我問: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到“許多”“反覆”“終於”,可是有一個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老師,我有補充!” “我覺得‘捉’‘觀察’‘比較’這些詞語也能體現出他的不容易來。比如觀察,他必須有一定的目的去看這些昆蟲才叫觀察??”很顯然,他已經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裡,正向放電影一般出現著科學家忙碌的身影呢!於是更多的小手舉起來了:“老師,我知道‘比較’就是把一樣東西和另一樣東西比。”我想,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已經不再需要那樣“努力”地對學生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了,當學生完全進入角色的時候,他們應該都能體會到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為科學家的精神所感動。

  三、在新理念中,雙邊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多點的時間和空間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從中學會應有的知識。

  同時,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朗讀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主要環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裡學到更多應有的知識

  教學完這一課後,我受益匪淺。雖然本堂課,也上出了幾分小學語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課前解讀教材時設想得比較周全,因此,在學生一氣兒說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時,只想著讓學生細讀品味,未能有所取捨,有所側重,以致於後來的教學時間過於緊張。由此想到我們的教材解讀,老師的解讀要深、要透、要細,但在教學中絕不能貪多求全,將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強”加於學生,或“生拉硬拽”地將孩子的思維硬拉於自己畫定的圈子中,應緊扣重點,突破難點,力求“一課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