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

  流年似水,光陰似箭,時間過得可真是太快了!一眨眼,半個學期又過去了!今年雖然是教畢業班,但學生似乎都還沒有進入畢業班的狀態,既沒有緊張感,對語文學習更是漠然的態度,兩個班的學生差距很大,(1)班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2)班同學後進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上課比較沉悶,每次考試,(2)班總是拖後腿。為了改變目前的現狀,縮短兩個班的差距,迎接中考的挑戰,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採取以下措施:

  (一)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熱情。思想問題解決了,學生們才能夠安心學習,成績才會有所上升。

  (二)備好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根據教學實際,備教法的同時也備學生。備課充分,資料拓展更寬闊,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此外,掌控課堂節奏,注意學生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課堂內容豐富,翔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飽滿的熱情,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以這種情緒來感染他們。這樣,學生上課就有了一股“勁兒”,授課就事半功倍。

  (三)面對全體學生,尤其注意培優補差,加強對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難,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之下,要讓眾多的基礎較差的學生學好語文,就要讓他們喜愛語文,對語文產生興趣。否則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因此,多讀一些源於生活的優秀文章,學會欣賞語文之美,讓他們更瞭解語文,更喜歡學習語文。因為只有語文水平提高,他們才能提高同學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對成績優秀的同學也很有好處。

  (四)研究中考試題,提煉解題規律。加強個人學習,研究中考試題的基本形式、考察方向、中考考點等,規範學生答題,加強與教研組內的老師的交流與合作,做好對學生應對中考的指導。同時借鑑一些名教師和專家們的做法、經驗和理論,力求在試卷應答和成績提升上有所突破。

  時光流逝,過去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後如何自我提高,不斷改進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不足,使自己在業務素質上不斷進步。因此,無論怎樣辛苦,我都會繼續努力。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2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變化,語文課堂逐漸“活” 了起來。我在講這一節公開課的時候,充分利用一切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孩子們熱情高漲, 敢想敢說.真可謂是活而不亂.然而,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課堂上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一、一味追求熱鬧而忽略雙基

  新課改以來,“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成了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為了避免課堂上出現冷冷清清的場面,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挖空心思,花樣百出,穿插了諸如遊戲、表演、畫畫、採訪等能強調學生積極性的活動。結果,一堂課下來,氣氛是活躍了,學生始終處於興奮狀態,聽課者也倍感輕鬆。可靜心一想,這節課學生讀了幾遍書?提出了幾個疑問?思考了幾個問題?學會了哪些知識?發展了哪些能力?便又覺得這課活潑有餘,紮實不足。我的這節課在起初的設計上,並不願意把“孤獨”的心情一直籠罩在課堂上,所以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希望使學生走進孤獨---承取孤獨----享受孤獨,在每一個環偵,我都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甚至作為老師,我本身就有點逃避了孤獨.這節課比較輕鬆和愉悅, 甚至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笑聲中度過的.孩子享受到了走出孤獨的喜悅,板書的創新設計,拓展訓練的遊戲設計等,使孩子感受到了樂趣.充滿了新鮮之感.但是對於課本的雙基問題,就顯得比較少.課後我仔細尋找了原因.在授課的過程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的課堂容量大,可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教學內容,因此,就出現了課本知識講解的很少的情況. 課後仔細想想.在某些環節可以壓縮設計.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另一方面,就是我太注重這節課的活動設計了,忽略了課本的內容,一味的達到情感價值態度觀的教學目標,而忽略了雙基的培養.我反思的結果是:我們不僅要從表面看課堂是否活躍,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些活動是否有益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也許活潑的課堂形式固然重要,但這不是終極目標,我們應透過創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氛圍,鼓勵孆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高效率地進行思考、練習,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做到在務實中求活,在求活中務實,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學生舉手踴躍而思維膚淺

  課堂上,舉手積極與否是衡量學生思維是否活躍的重要標準。教師想方設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經過訓練,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的確增強了。但仔細觀察,難免又會發現一些問題。不少的課堂上,老師的問題剛出口,學生便急於表現自我,小手齊刷刷高高舉起,還不停地喊著“我”、“我”。如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這一表現。聽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低質量、比較膚淺的。也難怪,舉手如此迅速,不是建立在精讀文字、深入思考的基礎上,見解怎麼深刻?在這節課上,我提出了問題:請學生找尋主人公杜小康生活艱苦孤獨的句子,其中有一名同學很迅速的舉起了手,回答到: 鴨子向天叫了幾聲…”在場的老師和學生都笑了.這是描寫鴨子的句子,並非是主人公的語句.課堂上孩子們舉手踴躍.但是思維沒有建立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之上,所以出了一個大笑話.

  因此,為了提高交流的質量,教師應引導學生專心傾聽,細心揣摩,深入思考,虛心接納,以免使學生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思維膚淺和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

  以上這兩點,就是我這節課之後的一些思考.我希望在以後的課堂上,可以避免這樣的錯誤.使知識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要提高他們對課本的深入思考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3

  本學期,我擔任初三語文的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我感覺到,興趣和智力是嫡親姐妹,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如果一個人對認識事物缺乏濃厚的興趣,那他的智力的培養和發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而培養興趣是培養智力和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興趣的培養對於初中學生和語文教學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於一個由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時期,單純熱情但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較差,他們做事大多憑興趣去做,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而又必須要學習的功課缺乏高中學生那樣清醒的認識、理智的把握和持久的精神,

  一、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能提高課堂情緒的興奮性和對教學內容的接受性,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語文教材大多數都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師如果能夠飽含激情進行課堂教學,那麼,教材的情感、教師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情感驅使下真正進入課文的意境,品嚐學習語文的樂趣。

  情感教育首先要引發情感。精心設計導語,為課堂創設濃郁的感情氛圍,是引發情感的重要藝術手段。好的導語可以導引和控制學生課堂學習活動的順向心理定勢和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良好的教學準備狀態,使學生迅速進入預定的教學軌道,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基石。語文教學中,有許多情景交融的佳作,它們或激昂、或深沉、或喜悅、或悲憤,在開講時,先適當導控一下學生的情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應。例如《沁園春·雪》,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反覆誦讀體會詩人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全班賽讀,激發學生誦讀的積極性,以帶動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最後教師進行範讀,使學生情趣激昂,體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英雄氣概,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學生就因此對我的課感興趣,喜歡上了語文。

  以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情緒的感染上,還應該使學生從本質上深刻理解、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文章的情與理相互聯絡在一起。例如在學習《孔乙己》的時候,學生們感到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憐,值得同情。這樣的認識顯然還是停留在課文的表層。於是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認識到封建科學制度和冷漠的舊社會的罪惡。

  二、不斷變化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常聽常新。

  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往往來自於新。一個老師的教學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控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因此,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求異”,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刺激。例如分析課文時,我擯棄了從頭到尾分析講解的模式,經常變換切入的角度,有時從開頭切入(例《背景》),有時從結尾切入(例《棗核》、《看戲》),有時從標題講起(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時從學生最喜歡的語段入手,有時從學生的疑點入手。在閱讀課的設計上,我也經常變換花樣,採取的形式有討論型、競賽型、摘記型、列提綱型、比較型、質疑型等等。讀書的方法有淘汰朗讀法、學生互相指定朗讀法,分角色朗讀法、競賽朗讀法、配樂朗讀法等等。課堂教學小結有概括式、評儀式、歸納式、理序式、抒情式、承上啟下式、檢測式。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教法的變化更主要的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教學單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賴的幾篇課文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單元教學應從單元整體出發。對處理課文所使用的力量、教法以及整個單元的節奏作統籌安排,經過累積、整合、提升、遷移的基本途徑完成單元教學目標。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課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讀、析為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課以學生讀練為主,教師點撥為輔,達到學生鞏固新授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自讀課,以學生讀用為主,教師檢查為輔,使學生能正確的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在節奏上通常是慢——快——慢。講讀課用慢板,讓同學們反覆朗讀,細心品味,用盡可能多的教學手段講透講足。有了這個基礎,在上自讀課時學生很容易進入定向思維,理解比較到位,所以使放快節奏,抓住重點,展開比較、討論。課外自讀是完成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是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學目標系統中的最高層級,所以我往往留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分析,並對學生的遷移能力進行認真的檢查,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認真的糾正。這樣,一個單元教下來,學生感既充實又輕鬆。

  三、對作文踏實評改,拒絕形式,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長期以來,許多學生對作文不感興趣,對老師發還的作文字連看一眼也覺多餘。為什麼?排除一部分同學確實無心向學這一原因不考慮之後,我們發現,這種令我們老師深感傷心的現象,其實跟我們的作文批閱習慣有極大關係。

  以前,我也認為在作文字上寫上“中心(不)突出、選材(不)準確、形象(不)鮮明、語言(不)流暢”之類的眉批、總批,是批閱作文的最好做法,但我現在必須承認,這種做法,恰是最不可取的辦法,因為它已變成了一種形式。說得不好聽,它只是寫給學校領導檢查教學工作時看的,不是寫給學生看的。學生需要老師的具體意見,例如文章開頭如何吸引讀者,中間如何波瀾起伏,結尾如何出人意表,心理描寫怎樣顯示性格,環境描寫怎樣襯托心情,外貌描寫怎樣凸顯個性,語言簡練該是什麼樣,活學活用(指襲用別人的結構甚或句子)該如何學,等等……

  根據一年來的實踐,我們以為作文的評、批要注意下面幾點:

  (1)“評、批”少用或不用套話、空話,要明明白白地指出該文的優缺點。例如學生寫“我的老師”之類的文章,運用了典型事例表現了一個老師的盡責、有愛心、淵博等優秀品質,我們評他寫得好,就不必說“中心突出、選材恰當”等套話,我們應在文中每一個事例旁註明該事反映了老師的什麼品質,並在文末寫下這樣的總評:“文中的老師很使我感動,我希望也能像他一樣。”假如文中有個別事例是多餘的,甚至是有礙中心的表達的,就要把它圈出來,在旁邊註明“此處應刪(改)”,並寫出具體理由。

  (2)“評、批”用語儘量使用商量、談話的語氣。學生認認真真寫下一篇文章,是學生的一項勞動成果,我們透過批改,目的是提高他的水平,不是如報刊編輯那樣只需決定取捨。我們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學生也會因此而受感染,反過來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也就不會冷漠地對待我們的“評、批”。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我們的“評、批”採取了商談的語氣,學生的主體地位受到極大的尊重,必然會從心理上非常自覺地接受老師的指導。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的“評、批”才能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

  (3)“評、批”的形式要靈活,要做到個別輔導與全面提高相結合。“評、批”不一定在作文簿上寫,也可以在課堂上講;不一定只有老師評,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小組討論;不一定只有老師評學生的習作,也可以讓同學評老師寫的同題的文章。總之,不管哪一種形式,只要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寫作水平,我們都可以去嘗試採用。

  (4)“評、批”重點在表揚優秀,因為我們要讓其他同學有一個學習的物件,前進的方向,而不是嚇唬他們誰寫得差。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見成效的方法

  我認為初中語文老師要保證教學質量,必須下大功夫培養和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興趣培養起來了,一切事都好辦;興趣培養不起來,往往會勞而無功。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4

  在把握小說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說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絡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說“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說“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啟發誘導”我對他說“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裡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小學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為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才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說,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為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著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5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將在學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你給學生一個冷眼,收穫的將是無數個輕蔑;你給學生一張笑臉,收穫的將是無數個尊敬。

  上這樣一節課的本身,對我們就是一次挑戰和考驗,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拿任課教師與“程老師”作比較。但當自己聆聽學生們對人物的理解時,我為自己的狹隘感到羞愧。無論是平日裡怎樣淘氣、怎樣的不願學習的學生,對他們心目中的老師都是寬容的,這種寬容不帶有任何的附加條件,使教育者本身也深受教育。但是,與此同時我清醒地感覺到:他們對教師的尊敬不再是永久的,他們已經有能力對教師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職業道德作出較為公正的判斷,緊緊依靠威嚴是不能讓學生永遠臣服的。特別是在新課改形勢下,我們只有推倒心中那堵已並不牢實的“師道尊嚴”的籬笆,給每個學生以寬容和愛,才能真正讓師生成為一對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我節選的這一教學環節是對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師對學生的意外之言、不期之語能靈活應變,從不同思路予以肯定和指正。在對“心聲”多重含義的挖掘中,教者循循善誘,適時點撥,使學生思維清晰化,大有撥雲見日,水到渠成之感。教學中,注重學生分析能力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學生的雄辯恰恰說明平日功夫之深,可謂百花齊放。

  可見,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生成的環節,還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機智,另外,對文字的解讀一定要深刻,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課堂生成,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6

  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制定了相關的備考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教學,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已能有意學習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且不斷的培養自己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下面,我主要對自己本學期的工作進行反思:

  1、夯實基礎,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在課後的輔導課注重強化訓練,教師針對學生出錯的字音、字形進行訂正,以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習慣也就養成了。其他如詞語的理解及運用、病句的修改、仿寫、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引讀等基礎知識在平時的教學及訓練中也都穩紮穩打,強化記憶,強化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

  2、強化文言文閱讀理解

  在複習文言文時讓學生認真掌握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學習文言實詞,注意區別詞的古今意義,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學會識別通假字,會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能夠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思想,學會對比分析,且動手翻譯。我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基本要理解記住。課內文章的落實後,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和形成的理解技巧遷移到課外。從而使課內與課外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3、加強閱讀指導,讓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

  新教材淡化了文體的編排,但並未降低對文體的要求,學生一時感到摸不著頭腦,所以我在教學中交給學生基本的答題方法,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

  我在向學生講清文體特點的同時,選擇典型的篇章,並配以典型的閱讀練習,透過反覆演練,使學生掌握閱讀題的基本答題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4、加強寫作指導

  為了使學生形成寫作知識系統,在學期初給學生講授寫作知識要點,並對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進行專項講解,爭取使學生學作文的命題、立意、構思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寫作時還要爭取做到深、新、美,深即立意要有深度,新即構思要巧妙,形式和選材都能進行創新,美即語言、行文都要給人以美感。同時讓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我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打動別人。

  語文教學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們教師從平時的工作中就要點滴滲透,讓我們努力吧!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7

  這一學期在緊張匆忙中結束了,本學期我擔任九年級37班的語文教學。本著對學生負責的原則, 我在教學工作中絲毫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制定了相關的備考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教學,經過一學期的努力,學生基本能進行有意的自主閱讀和有一定創意的寫作,已能有意學習和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且不斷的培養自己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下面,我主要對自己本學期的工作進行反思:

  一、抓好基礎知識的歸納整理,訓練學生自己習得知識的能力

字音、字形,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積累,在課後的輔導課注重強化訓練,教師針對學生出錯的字音、字形進行訂正,以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時間長了,學生在這方面自然不敢懈怠,習慣也就養成了。其他如詞語的理解及運用、病句的修改、仿寫、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名著引讀等基礎知識在平時的教學及訓練中也都穩紮穩打,強化記憶,強化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事實證明這樣訓練是很有效果的,收益很大。

  二、緊咬經典美文佳句欣賞,拋磚引玉,強化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能閱讀淺易文言文”是中考命題對考生的基本要求。試題由課內已經延伸到課外,在複習文言文時讓學生認真掌握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學習文言實詞,注意區別詞的古今意義,積累實詞的一詞多義,學會識別通假字,會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而且能夠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思想,學會對比分析,且動手翻譯。為加強文言文的學習,我實行每課一考、人人過關、不斷複習、不定期檢測的方法。對文言詩詞的背誦默寫實行每天課前一考,逐個擊破,最後集中彙總的原則,達到熟記於心。中考文言文試題近幾年難度不算太難,但在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上問題還是存在的,甚至有時候會出現課內的比課外的得分低的現象。因此,我要求學生課文下面的註釋基本要理解記住。課內文章的落實後,然後再讓學生見識課外文言文,引導學生把課內字詞意思和形成的理解技巧遷移到課外。從而使課內與課外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三、加強閱讀方法引導,增強學生有規律有技巧地進行答題的能力

  新教材淡化了文體的編排,但並未降低對文體的要求,學生一時感到摸不著頭腦,所以我在教學中交給學生基本的答題方法,比如告訴學生議論文、說明文答案基本上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來;寫景或寫物的散文大膽的往人身上靠,寫人或敘事的散文儘量地往情上靠;寫景的文章不看景只看議論和抒情答題就簡單化了,寫人的文章不往事上看只揣摹作者的情感就深刻了;所有問題不籠統回答而用條理分割的辦法慢慢回答等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的贏取得分機會。

  很多時候,學生在碰到類似的閱讀問題的時候,信手寫來,憑著感覺走也是最常見的答題方法。其實,閱讀文章的答題也是有技巧有規律的。文章中關鍵句子的把握,答題時關鍵詞句的出現,常常就可以讓閱讀問題的回答變得又快又準確。如果學生在答題前就有這樣的答題技巧:某段文字的作用常常表現在內容和結構兩方面上,從內容看,不外乎為塑造人物服務,從結構看,或作鋪墊,或埋伏筆……那麼他們在答這道題時,答題的大方向是不會出錯的,同時,這樣的答題技巧也會自然地對他們的答題語言進行約束,出現更多的得分點。所以我在向學生講清文體特點的同時,選擇典型的篇章,並配以典型的閱讀練習,透過反覆演練,使學生掌握閱讀題的基本答題技巧,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強化寫作訓練,增進學生審題、立意、構思、組材的能力

  作文是拿分的大題。為了使學生形成寫作知識系統,在學期初給學生講授寫作知識要點,並對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進行專項講解,爭取使學生學作文的命題、立意、構思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高,在下半學期堅持每星期寫一篇週記,兩星期一篇大作文,最後集中訓練。寫作時還要爭取做到深、新、美,深即立意要有深度,新即構思要巧妙,形式和選材都能進行創新,美即語言、行文都要給人以美感。同時讓學生訓練在華麗語言掩蓋下儘量撩撥評卷老師的情,讓他在枯燥而雍長的評卷過程中怦然心動,或喜或悲或同情,最忌諱的是他不動情。所以我在讓學生作文時一定要充滿感情的寫,要求學生先打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打動別人。二是儘量在作文裡出現帶感情色彩的詞,讓評卷老師不知不覺地受你蠱惑;三是儘量用短句子,避免病句和不流暢;四是感情強烈時可獨立成段,突出你的情感;五是下苦工夫在結尾處議論和抒情,讓抬筆打分的老師所看的最後一眼是你文章中最靚麗的地方。同時我 堅持讓學生閱讀優秀書籍,為學生營造寬鬆和諧大的語文學習環境,重視課外閱讀,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透過以上方法,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薰陶和強化,使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中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教學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因此在以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注意從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進行點滴滲透,不斷探索,以期將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免責宣告:除正式檔案通知外,好研網所有文章及所有評論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好研網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任何觀點,所有文章文責自負,若有任何非法及不當資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處理。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8

  一、引語導趣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知識的傳授,師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語言來進行。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根據課文內容,恰當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膾炙人口又發人深省,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說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講授魯迅的《故鄉》一文時,對於楊二嫂的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亞詛咒金錢的名言:“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只這一點點兒,就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錯的變成對的,卑賤的變成尊貴的,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不僅拓展了課文內容,有助於對課文內容的正確理解,也是對當今社會出現的拜金主義思想的抨擊,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學習中受到教育。

  二、設疑引趣

  在課堂上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斷深入。在講授《七根火柴》一文時,可開篇設疑:在紅軍長征的艱難歷程中,作者為什麼選擇這個題材?為什麼只有“七根”火柴?為什麼又寫了一名無名戰士?為什麼不寫部隊首長和紅軍領導人?那樣不是更感人嗎?你同意這個觀點嗎?這樣,於無疑處設疑,相機而問,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競相發言,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三、直觀生趣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實際心理出發,結合課文內容,力求採用形象直觀的演示、圖畫、影視等多媒體教學,創設一些可以感知的具體物件,給學生鮮明生動的形象感覺,激發學生新的探求活動。如教學《狼》一文,可以出示“晚歸”、“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燈片。教學《孔乙己》時,可以放映教學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觀的展示拉近課文時代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為一體,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像致趣

  想像致趣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由再現形象進入文章創設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意蘊。如學習李清照《醉花陰》時,可讓學生由“薄霧”、“濃雲”、“西風”、“黃昏”感知詞人所處環境,再由“瑞腦”、“金獸”、“把酒”想像詞人生活,進而體會女詞人的“銷魂”、“人比黃花瘦”的淒涼心境。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激趣藝術是多種多樣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須建立在激發學生認識事物的內部動因上,樹立學生的自尊自信,驅動學生的知、情、意、行,從而達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9

  《敬業與樂業》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啟蒙教育,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篇文章,既是議論文,又是演講詞。第二單元的課文設定中有三篇演講詞,所以教學時,我兼顧了議論文知識的複習和演講詞知識的初步學習,為後面的課文學習打下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儘量和學習生活體驗相結合,體現在研討探究中,我結合著課後練習向學生提問:“‘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絡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學生分小組探討對於“天地間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學生只談了課文中的一些理論,而忽視了問題中結合中學生實際的要求。對此,我及時的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運用“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他們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多列舉事例談感受,從而更好的認

  清現在應該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的青春年華,,從而具有積極的實際教育意義。在學生的發言中,我發現學生對新時期愛崗敬業的事蹟知之甚少,那麼在課後就要擴充他們對這方面的瞭解,以增強他們敬業樂業、敬學了學的意識。

  總之,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發言,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儘量的少講,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同時,結合著課文分析,給予學生寫作的指導,並透過課後練筆進行鞏固,把寫作和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

初三上冊語文教學反思10

  在準備教學丁肇中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課時,因為備課時間比較匆忙,我只是看了課文,參考了教參,知道了課文的層次結構和論證方法後就去上課了。但在上課過程中,我卻不想照丁教授的說法來貶低儒家的經典理論格物致知,我說,老師認為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是虛的,它主要是指精神方面,因為萬物可給人以啟迪,可陶冶人的情操;而丁教授所賦予的格物致知的新的含義,它是實的,主要是指科學實驗,指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然後我佈置了課後作業。練習二是要學生寫寫在探索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有趣的經歷,練習三是要學生寫在人文科學和個人行動上也要重視實驗精神,我說:古代就有許多這樣的詩句,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請你們就此寫寫自己的看法。

  但是教完之後,待我再去檢視資料時,再看丁教授的論證,我有幾點自己的看法:

  1、我認為《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的範疇在社會科學領域,主要是講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是儒家的入世態度。而丁教授所講的格物致知則是在科學範疇,是顯微鏡下的科學世界,兩個範疇的理論怎麼可以同日而語,厚此薄彼呢?我慶幸自己上課時沒有照本宣科,不然可能就會誤導學生了。

  2、丁教授還舉了王陽明格竹的例子,認為他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他認為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的生長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而不應該袖手旁觀。但我想,這是哲學家和科學家探討世界的不同角度,他們的著重點不一樣,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不相同,怎麼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呢?孤陋寡聞若我,也知道鄭板橋就創作了許多竹詩竹畫,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就是一首借物詠志詩,在中國文人的眼裡,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以我看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會達到物中有我,物我兩忘的境界,所以才有李白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的詩句。科學給人類社會帶來進步,哲學文學給人類帶來思想和生命的色彩,孰優孰劣真的不能妄下斷語。

  3、最後,丁教授還把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歸咎於儒家思想的影響,歸咎於中國的文化背景,可能有些道理吧,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應該歸咎於考試製度,它剝奪了學生的實踐時間削弱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當然,我還是非常贊同丁教授提出的要讓實踐精神真正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能有國外學習研究經歷的人對中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弱有更深的感受,有更強的急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