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共同的家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共同的家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共同的家》一課是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兒童詩歌。本單元課文內容圍繞“家”,從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課文。有寫家庭生活的;有寫動物生活的;有寫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本單元的重點仍是培養學生朗讀課文,透過讀,理解課文意思及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語言積累,在語文教學中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任務。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透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寫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讓學生體會為什麼說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從上到下分別指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是“白雲、小鳥、魚兒、種子”的家。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裡,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教學理念:

  第一、閱讀方面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的指導,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要以朗讀為主,在讀中成誦,在讀中受到美的薰陶。

  1、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以讀為主,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共同的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從而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教師適時的評價點撥給了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透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2句式遷移,刨編詩歌

  兒童詩的句式往往可以舉一反三,遷移運用。《家》這課中句式“(什麼)是(誰)的家”的遷移有兩次。一是在學習課文“地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透過句式的拓展練習使學生對於我們和底氣關係的感悟,從藍天白雲、樹林小鳥以及其他的生活經驗遷移過來,無需說教,一樣親切感人。既突破了難點,又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二是在學完整首詩後,讓學生用此句式創編兒童詩。這種創編,是學生超越生活經驗的創造思維,不僅培養了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在運用積累詞語和句子,豐富閱歷,積澱對語文內涵的感悟。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共同進入文字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薰陶。

  第二、識字方面

  《新課程標準》的識字教學,遵循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強調多識字,少寫字,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減輕了勞動強度,調動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但是,新課程的讀寫分離從另一方面又給識字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君子動口不動手”學生學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識字教學成了新課程下教師最頭疼的問題,教學過程敏繁分瑣析相當乏味單調,沒有意義,且耗時大。我覺得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用多種方法思考,記憶,分析字形,是培養識字能力的捷徑。當然自學不等於老師不教,教的目的是為了不教,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問題,獲得知識,這樣的所獲才紮實牢固,還可以從中摸索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比如:以舊帶新,形近字對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減筆畫。

  第三、教學思路

  《共同的家》安排兩課時,本節課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會兩個生字“雲、子”,會藉助漢語拼音讀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課文內容。下面說說第二課時的安排。

  第一,匯入。以及具親和力的語言,學生熟悉的內容我的兩個家引入,讓學生猜猜我有幾個家,問題很簡單,但是卻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明白家就是有愛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據教材句勢相同的特點,從家入手,聯絡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以讀帶動說,即引導學生觀圖說話,讀句子提問題,再讀句子體會情感。把學習的權利全部給學生。其間,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樹林歡唱的小鳥,泥土衝破土而出的種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訴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地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並且練習用“是( )的家”句勢說話,延伸了課文內容。

  第三、背誦。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點,告訴學生要找規律,找竅門,事實上也就是告訴學生文章的寫作順序,為後面的仿寫習作打基礎。這樣做,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兒歌中的這內容背誦了下來。正像葉聖陶老先生曾說的:“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導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第四,識字。識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漢字的結構,是由什麼和什麼組成的;分析字形特點,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學新字,也是我們在識字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本課中共有三個生字,我重點採用的是分散識字。在第一課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兩個,本節課重點學習“個”字,學生可以選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來記憶這個字。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決定著以後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孩子們為閱讀和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為此每學習一個生字,我都要安排組詞,然後就是用所組的詞語說一句話。這樣,要求學生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學以致用,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

  第五,作業。本次作業我設計了兩個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寫話練習,這樣做學生對新學字詞的記憶更深刻,進而擴大識字的天地,鞏固識字教學的成果,孩子們在實踐中自然會喜歡學習漢字,產生主動識字的願望。第二是選做的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首小詩,也就是由句到篇的過渡。這對於學生來說會有難度,尤其是對於整篇文章的佈局謀篇,但是我覺得只要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所見、所想,寫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夠涉及到一點點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對於學生來說就是有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