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精選7篇)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精選7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熟悉的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2.得關心小動物,萌發關愛小動物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家長協助蒐集有關冬天裡動物生存方式的知識。

  2.《冬天裡的動物》課件。

  3.動物圖片每人一張。

  活動過程:

  1.兒根據自己已有經驗向同伴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採用自由談話的形式,幼兒可以利用搜集的圖片、圖書、光碟等資料向大家來展示,活動過程中儘量讓幼兒多說。

  2.賞故事,瞭解故事內容

  (1)幼兒觀看課件,傾聽教師講述故事《動物怎樣過冬》。

  (2)聽完故事,請小朋友們說一說故事中的幾種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冬天的。

  提問:青蛙怎樣過冬的?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是怎樣過冬?兔子呢?松樹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呢?

  3.助課件加深多種動物的過冬方式,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遷移居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蒼蠅等

  4.兒兩人一組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圖片,互相說一說圖片上的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5.幼兒評選“動物過冬方式之最”

  最懶的過冬方式——冬眠

  最勇敢的過冬方式——遷移

  最聰明的過冬方式——加厚皮毛

  最勤勞的過冬方式——儲存食物

  最有愛心的過冬方式——讓卵過冬

  最該捱打的過冬方式——躲在安全、暖和的地方

  活動延伸:

  透過影片、教師講述等方式拓展幼兒的知識面,如“海豹冰上鑽孔、蛇凍成冰棒、兔子撞肚皮等。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結束後,我感到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對於四大發明的介紹重點不夠突出,與幼兒生活聯絡密切的如“造紙術”和“印刷術”應該定為重點詳細介紹,而離幼兒生活較遠的“指南針”、“火藥”,應該簡單介紹。在教具準備上,除了利用圖片教學外,對於能夠收集到的材料,還是應該以實物呈現為佳,這樣能夠幼兒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感受。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2

  活動目標:

  1、激發探究興趣,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2、透過動手操作,發現生活中可以吸水的東西。

  3、發展觀察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1)教師應充分了解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吸水。

  (2)幼兒已認識一些常見的操作材料。

  2、物質材料準備。

  (1)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裡面裝有毛巾,蓋子上開一個小口),杯子人手一個。

  (2)每組一盆水,海綿,布,棉花,沙,石頭,水果網,泡沫,積木,毛線等材料若干。圖表一張。

  活動過程:

  1、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的興趣。

  (1)將一杯水倒入八寶粥瓶子裡,請幼兒猜猜水能否倒回杯子,並以實驗證明。

  (2)出示另一個瓶子(裡面裝有毛巾),猜猜看結果是否一樣,並驗證。

  (3)集體討論水到哪裡去了?

  2、引導幼兒自己變魔術,尋找原因。

  (1)鼓勵幼兒像教師一樣變魔術。

  (2)開啟瓶蓋,發現水是被毛巾吸掉了。

  (3)幼兒討論,生活中還有那些東西可以吸水。

  3、幼兒自由選擇一至兩種材料,再次實驗。

  4、交流自己是用什麼材料吸水的,並以結果記錄在圖表上。

  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活動結束,讓我們去外面找找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動延伸:

  幼兒回家後可繼續研究家中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吸水的。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結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學為切入點,嘗試了透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也遵循了綱要中的多種原則。在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匯入,調動了幼兒已有的經驗,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透過提供多種幼兒身邊熟悉的操作材料進行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的知識經驗。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透過活動初步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教學重點: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教學難點:小蝌蚪變青蛙的操作步驟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成長過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1)師: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

  (2)模仿青蛙的叫聲。

  (3)師:你們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什麼樣子的?

  2、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主要特徵。

  (1)出示青蛙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青蛙的特(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四條腿。)

  (2)師: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麼樣子的嗎?

  出示蝌蚪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蝌蚪的特徵。(黑黑的身體,大大的腦袋,細長的尾巴。)

  3、觀看課件《小蝌蚪變青蛙》,教師引導幼兒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並分發小蝌蚪變青蛙的步驟卡片進行操作。

  (1)引導幼兒討論小蝌蚪是怎樣變青蛙,在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後教師把操作卡分發給每位幼兒。

  (2)幼兒分步驟操作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教師巡迴指導。

  (3)展示幼兒作品。

  4、與幼兒一起欣賞小蝌蚪變青蛙的影片,加深幼兒對小蝌蚪變青蛙成長過程的認識。

  5、教育幼兒要愛護青蛙。

  (1)師:青蛙有什麼本領?(青蛙的本領就是捉害蟲。)

  (2)師:那你們知道一隻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蟲嗎?

  (青蛙是捉蟲能手,一隻青蛙一年可以消滅一萬隻害蟲,保護了莊稼。)

  6、師:青蛙的本領這麼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活動小結:

  小朋友們,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幫我們保護莊稼,所以我們要保護青蛙,不能傷害小青蛙,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若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他們,好嗎?

  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幼兒的情緒高漲,在老師的引導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短短活動運用了一系列活動方式,使得幼兒無暇分神,樂此不疲。透過多媒體教學,不僅讓幼兒對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有直觀的影響,而且讓幼兒在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學的重難點,並且進行了反覆練習。在活動過程前,我還擔心會出現混亂的現象,但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是第一次用多媒體教學,並且掌握住了幼兒年齡的特點,在整個活動中幼兒表現的都很積極。

  二、不足之處

  透過這節活動,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還需要提高,在活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幼兒的操作時間較短暫,雖然有動手操作可是操作過程中幼兒的協作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如果讓我在重新上這節課我想在活動中幼兒操作的環節可以讓幼兒一整組進行分步驟的操作,加強幼兒協作能力的培養;在活動完成後可和幼兒進行小青蛙保護莊稼的故事創編,並讓幼兒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兒保護青蛙的意識。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4

  教學目標:

  尋找兩個圖形集合交集中元素的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表達力和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胸飾獎牌每人一塊,共16塊。

  3、在室外場地上畫一個較大的由紅色方形與綠色方形形成的交集圈。

  教學過程:

  一、引起興趣。

  1、運用多媒體課件遊戲一:引導幼兒思考:這些圖形寶寶有什麼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

  2、下面請你們將圖形寶寶送回家,一個圓圈裡住正方形的圖形寶寶,另一個圓圈裡住紅顏色的圖形寶寶。

  3、出示綠顏色正方形。這個圖形寶寶應該住在哪兒?為什麼?(它是正方形又是紅色的,所以它應住在兩個圓圈的中間)

  二、操作。

  幼兒操作遊戲二和三,根據某一分類標準在交集圈中擺放合適的圖形,教師巡迴指導。

  三、遊戲。

  1、給幼兒掛上獎牌,引導幼兒觀察並說出獎牌的不同。

  2、帶領幼兒來到室外,請幼兒根據教師口令尋找合適的家。

  3、檢查幼兒的站法是否正確。

  活動反思:

  本活動,幼兒對顏色和圖形特徵已經認知。能根據圖形的特徵,在圖中為各種圖形找出合適的位置。課堂上透過生動的談話、遊戲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透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活動的製作過程。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幼兒的積極性、主體性得到充分的表現,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保護幼兒的意見,開發幼兒的創造力,鼓勵幼兒善於發現與眾不同的現象。但是本節課,我的語速有點快,語言不夠精練,講解示範的時候,因為語速快,部分幼兒幼兒未能聽清老師的要求,導致一個問題說出去來,下面很多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問的什麼。而且我的應變能力也有待加強,本次教研活動讓我明白了,只有在不斷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5

  一、設計意圖: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任何科學知識,都可以選用兒童理解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趣味性和可接受性就是兒童參與科學活動的重要前提。本著這一原則,並以生活常識為基礎,教師設計了這一活動。透過讓幼兒看看、摸摸、比比、說說等多種形式,在遊戲中感知頭髮的秘密。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掌握所學知識。

  二、活動目標:

  1、發展幼兒的感官,培養幼兒對人體秘密的興趣。

  2、透過看看、說說、摸摸、畫畫等活動,讓幼兒初步瞭解人體頭髮的一些簡單的特徵、用處及保護。

  三、活動重點、難點:

  怎樣讓幼兒簡單明瞭的瞭解頭髮的特點、用途。

  四、活動準備:

  1、假髮套一個、鏡子若干;

  2、蠟筆、紙每人一份;

  3、關於頭髮的課件。

  五、活動過程:

  1、透過看看、摸摸、比比了解頭髮的簡單特點。

  ⑴看看:幼兒自己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頭髮是什麼樣的?(顏色、長短……)

  摸摸:每位幼兒自摸頭髮,什麼感覺?(彈性、柔軟、光滑、硬毛糙……)

  ⑵比比:幼兒自己結伴,互相觀察頭髮(從顏色、粗細、多少、硬軟上去比較)

  ⑶結合教師製作的課件進行小結,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頭髮,有顏色不一樣的,有長、短不一樣的,有粗細不一樣的,有硬軟不一樣的……)

  2、並初步瞭解頭髮的用處及保護。

  ⑴你們最喜歡什麼頭髮(泛講)

  ⑵你們知道自己的頭髮有什麼用呢?(美化自己,保護頭皮……)

  ⑶頭髮在我們人身體上有很重要的作用,那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好它呢?(勤洗頭、勤理髮 ,小朋友不要燙頭髮……)

  3、簡單瞭解頭髮的生長過程。

  4、引導幼兒討論:

  ⑴小朋友是不是一生出來就有這樣美麗的頭髮?

  ⑵嬰兒的頭髮是怎樣的?(光頭、頭髮很少)實物投影儀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⑷年老者的頭髮圖片。

  ⑷結合課件演示小結:頭髮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那麼有的人不喜歡白頭髮,有的人覺得頭上光禿禿的很難受怎麼辦呢?

  5、玩假髮套

  出示假髮套,提問:這是幹什麼用的?

  六、活動結束:

  提問幼兒在這堂課裡學到了些什麼,並鼓勵今天表現好的幼兒。

  七、延伸活動:

  為自己設計髮型。幼兒人手一紙、筆等等,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設計一種和本來不一樣的髮型。

  活動反思:

  透過讓幼兒看看、摸摸、比比、說說等多種形式,在遊戲中感知頭髮的秘密。活動中利用各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掌握所學知識。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收集資料,討論、瞭解燈的種類及燈的發展歷史。

  2、嘗試按類擺放、佈置等的展覽。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各種燈或者燈的資料。

  2、幼兒用書:《燈》

  活動過程:

  1、透過討論介紹,瞭解燈的種類。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收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

  教師:請你們在小組裡介紹一下你帶來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看看你們帶來的燈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種類的燈?它們是什麼樣子的?這些燈有什麼不同?你最喜歡哪盞燈?為什麼?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燈?

  2、教師和幼兒共同佈置展覽,引導幼兒觀看各種不同的燈。

  教師:小朋友帶來了這麼多的燈和有關燈的資料,怎樣讓大家都能觀賞我們帶來的燈呢?(教師引導幼兒提出佈置燈的展覽)

  教師:怎樣佈置展覽才能讓別人看的更清楚呢?(引導幼兒按類擺放,注意不重疊擺放等。)

  教師和幼兒共同佈置燈的展覽,引導幼兒進一步認識燈。

  教師和幼兒共同觀看燈展,引導幼兒進行評選,選出最受歡迎的燈、最特別的燈、最可愛的燈等。

  3、教師引導幼兒瞭解燈的發展歷史。

  教師: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燈,你知道燈是怎麼來的嗎?以前的燈是什麼樣的呢?

  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燈》,瞭解燈的發展歷程。

  教師:你看到了哪些燈?

  教師根據幼兒用書、有關等的資料等介紹燈的發展歷程,幫助幼兒進一步瞭解燈的歷史。

  活動反思:

  《燈的發展》是一節探索性較強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透過對實物、影片、圖片等直觀接觸瞭解燈的作用及發展史,感受科學的`奇妙。並積極的參與活動,嘗試給各種各樣的燈進行分類,激發起幼兒的探索興趣。

  本次活動我主要是透過藉助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引導幼兒去探索與發現。在活動初,我直接讓幼兒觀察周圍的燈飾,匯入燈的話題,引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燈的作用,很多幼兒能積極的針對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種燈飾進行觀察,除了觀察燈的外形、顏色、作用外,個別幼兒還發現了燈的不同種類,藉此機會我便順其自然的引導幼兒為各種燈飾進行分類。

  在瞭解燈的發展史時,我以課件的形式向幼兒講述了愛迪生的故事,以及燈是如何發明出來的。很多幼兒在瞭解科學家--愛迪生的故事後,都紛紛表示將來自己也要在某一方面有所進步,並對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表示敬佩。在瞭解燈的發展史時,幼兒對古代的照明工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多幼兒在觀察古代燈具時都會與現代燈具做對比,從而發現燈的不斷髮展與變化。

  在最後一環節,我讓幼兒選出自己最喜愛、最特別、最可愛的燈具,很多幼兒都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燈具大膽發言,並表示長大後會做出更神奇的燈。

  總的來說,我班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表現較好,因為出示了精美的課件,幼兒的注意力都比較集中,很多幼兒針對自己的新發現表現出了較強的探索慾望,懂得透過與同伴討論,向老師詢問等方式尋找答案,達到了活動目標。我希望在延伸環節,能讓家長帶幼兒參加燈展,讓幼兒能更直觀的觀察燈、瞭解燈。

  大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冬天裡的動物》 篇7

  目標:

  1.瞭解垃圾可以被人們透過許多的方式處理或者再利用,懂得垃圾分類擺放的益處。

  2.能用自己的行動積極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垃圾。

  準備:

  1.請父母幫助幼兒一起收集回收垃圾、處理垃圾的圖片,讓幼兒初步的瞭解垃圾回收的知識。

  2.垃圾分類回收箱及各種垃圾的圖片。

  3.《幼兒畫冊》(第二冊p22)。

  過程:

  1.請幼兒相互的交流平時見過的垃圾,說說這些垃圾分別是從哪裡來的。

  2.組織幼兒討論:垃圾扔到垃圾箱後怎麼辦?到哪裡去了幼兒交流自己瞭解到的有關於垃圾的知識。教師補充。

  3.請幼兒觀看垃圾分類的圖片,認一認垃圾箱上的標記,說說這種垃圾箱的使用方法以及這種垃圾箱的好處,如:

  電池回收箱、玻璃回收箱….

  出示各種垃圾的圖片,請幼兒判斷出示的垃圾分別應放入哪裡?還有哪種垃圾也可以放入哪種桶內。

  4.鼓勵幼兒日常養成良好的習慣,能分類處理垃圾。

  活動反思:

  活動的剛開始,我先帶領幼兒討論垃圾是從哪裡來的,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大班的孩子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直接刺激,能夠引發他們的間接經驗,一個孩子的經驗能夠引起其它孩子對相關經驗的回憶、聯想甚至推論,所以當第一個孩子說了在幼兒園發現的某樣垃圾後,幼兒的思維便總是停留在幼兒園的生活:我們做手工剪下來有垃圾;吃完蘋果後有垃圾;喝完牛奶的袋子也是垃圾、擦過鼻涕的餐巾紙也是垃圾等。後來經過老師的引導,幼兒的思維有所發散:媽媽切菜有垃圾;吃完東西的袋子、皮是垃圾;家裡用破的東西是垃圾;爸爸吸菸的菸蒂是垃圾等,回答問題的氣氛越來越踴躍。

  為垃圾分類是本活動的重心,在學習分類投放垃圾時,不是很順利,許多幼兒對垃圾的材質還不是很清楚,可以分辨簡單的紙類垃圾,但對一些塑膠、鐵質或者其他材質的垃圾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所以這個環節,老師講的比較多,幼兒更多的是聽老師是講解。雖然對分類投放垃圾掌握不是很好,幼兒似懂非懂,但對垃圾要放在垃圾袋、垃圾箱等處,不能隨地亂扔的意識還是很強的。比如,手工活動後,許多小朋友會自覺將剪下來的一些碎紙片扔到垃圾桶裡,有的幼兒還提醒身邊的小朋友說:“這是垃圾,要給它送到垃圾的家裡去的。

  活動中又讓幼兒認識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標誌,然後繼續提問孩子可回收的垃圾如何處理才便於儲放,引導孩子想出垃圾必須要根據材料的種類分類才能再利用,這個環節也發揮他們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的精神,讓他們一起把垃圾重新分類。幼兒經過了兩次的垃圾分類,不但獲得了垃圾分類的方法,同時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體現了在探索中學習,教、學、做的統一的教育觀念,與此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創造能力。可見,不亂扔垃圾,看見垃圾要把它們扔到垃圾桶裡的意識已經在幼兒腦子裡慢慢形成,今後還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復習鞏固,多些隨機教育,相信這種意識會在幼兒腦子裡根深蒂固,使幼兒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