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青蛙》教學反思

《小青蛙》教學反思

《小青蛙》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青蛙》教學反思 ,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青蛙》教學反思 1

  目標:

  1、熟悉音樂旋律,嘗試雙手同時在鈴鼓上隨樂一下一下地演奏。

  2、透過找害蟲的遊戲情境及教師的語言提示,能隨樂用樂器表現青蛙跳,用動作表演躲貓貓和吃蟲。

  準備:

  1、拴好繩子的鈴鼓16個。

  2、16名幼兒圍成半圓坐。

  3、音樂《快樂的一隻小青蛙》

  4、小池塘圖片、稻田圖片。

  5、彩虹傘。

  過程:

  一、故事匯入。

  師(出示池塘背景圖):今天天氣真好呀!青蛙媽媽要帶小青蛙寶寶們出門去玩。我們跳呀跳呀,跳到池塘裡,與媽媽玩捉迷藏吧!咦,看見一條小蟲子,啊嗚一口吃掉它。

  二、動作創編。

  師:小青蛙的小腳可喜歡在荷葉上跳啦!我們的身體是一片小荷葉,你們想在身體的什麼地方跳啊?

  三、教師帶領幼兒隨樂律動。

  師:小青蛙在哪裡啊?哪個小朋友找到了?

  師:現在我們去找一個蟲子吃吃吧!(教師再次帶領幼兒隨樂律動。)

  師:咦?這次我們吃到了一條什麼蟲子呢?

  師:又發現一條蟲子,我們快去吃掉它!(教師第三次帶領幼兒隨樂律動。)

  小結:蟲子和青蛙都隱藏在小池塘圖片中,露出身體一部分方便幼兒尋找。

  四、樂器加入。

  1、教師出示樂器,並引導幼兒使用樂器。

  師:你知道嗎?我們每隻小青蛙都有一片小荷葉呢!現在媽媽這裡有一片小荷葉,媽媽先把小荷葉慢慢地掛起來,你看媽媽哦,我會在荷葉上跳啦!

  2、幼兒嘗試使用樂器。

  師:小青蛙,你們會在荷葉上跳嗎?拿出你們的小荷葉掛在脖子上。(教師檢查鈴鼓佩戴情況。)

  五、增加新的遊戲情境:稻田裡捉蟲子。

  師:接下來我們要去幫農民伯伯到田裡去捉蟲蟲了,農民伯伯的田裡啊,有蟲蟲了,要請青蛙寶寶們去幫忙啦!蟲蟲到底長在綠色的田裡還是黃色的田裡,我也不知道,我們等下來找找看吧。

  (遊戲4遍,每次結束請一位幼兒上去找一塊顏色的田反過來看有沒有蟲蟲。)

  師:原來蟲蟲都生活在什麼顏色的稻田裡呀?(綠色)

  六、放鬆。

  師:農民伯伯說要獎勵你們一朵五彩田田,我們到五彩田田上來捉蟲蟲。請寶寶們起立,站到五彩田田的邊邊上。

  師:現在請青蛙寶寶們輕輕跪在五彩田田上。(遊戲1遍)師:捉到蟲蟲高興嗎?

  師:蟲蟲捉完啦,請寶寶們把捉蟲蟲的神器拿下來,輕輕地放到媽媽這裡。

  實錄:

  一、引入

  T:呱呱,我是誰啊?

  S:小青蛙。

  T:對了,我是青蛙媽媽,你們是?

  S:青蛙寶寶

  T:今天啊,媽媽要帶你們到池塘裡去玩,玩一個好玩的遊戲,最後我們還要捉蟲蟲。最後我們要幹什麼啊?

  S:捉蟲蟲。

  T:對了,最後我們要捉蟲蟲。

  T:青蛙最喜歡的一個本領就是跳,對不對?那現在我們的小身體就是一片小荷葉,你們想在哪裡跳?

  S摸摸肚子

  T:哦,那我們就在肚肚上跳一跳。

  二、律動(師帶幼兒共同遊戲一遍。

  語言提示:捉住了一隻小蟲蟲,啊嗚一口吃掉它。)

  T:剛我們在哪裡跳啊?

  S:肚肚。

  T:那你們還想不想在肚肚上再條一遍啊?剛剛媽媽跟你們玩了一個什麼遊戲啊?

  S:捉蟲蟲。

  T:哦,捉蟲蟲的遊戲,在這個之前還玩了一個什麼遊戲?(提示:教師做躲貓貓的動作,"躲"、"呱")

  T:捉迷藏,躲貓貓的遊戲。

  總結:

  T:媽媽帶你們出門,先跳,然後玩了一個躲貓貓的遊戲,然後又捉蟲蟲了。那我們再去捉蟲蟲好不好?再去吃好多好多蟲蟲。(師帶幼兒第2次遊戲。)師帶領幼兒強化第三段音樂的動作,語言提示:捉住了一隻小蟲蟲,啊嗚一口吃掉它。

  T:媽媽說,這個池塘裡藏著我家青蛙寶貝呢,你們找找它藏在哪裡啊?你們怎麼發現的?

  S:大眼睛。

  T:青蛙寶寶,來玩躲貓貓,捉蟲蟲了。

  T:除了肚肚上,還可以在哪裡跳?

  S:胸口

  T:胸口,可以嗎?

  (師帶幼兒第3次遊戲)

  T:吃吃看,香不香。我要請一個寶貝來幫我捉蟲蟲了。

  師請1名幼兒上來找蟲蟲(隱藏在圖中)

  T:你怎麼發現這個蟲蟲的?蟲蟲露出了什麼?

  T:蟲蟲露出了觸角。

  取出毛毛蟲,

  T:那你吃吃看香不香,你在請其他小朋友都來吃一吃。

  T:剛才我們是在胸前跳的,你們還想在哪裡跳一跳?

  S:腿上,肩膀上。

  T:那我們先在腿上來跳一跳吧。(師帶幼兒第4次遊戲T:誰來幫我找蟲蟲?(請1名幼兒上來找)

  T:你怎麼發現它的?

  S:頭露出來了。

  T:這是什麼啊?這是蚯蚓,弟弟你吃吃香不香?

  S:香。

  教學反思:

  《新綱要》要求將幼兒活動遊戲化,讓幼兒在玩玩樂樂中學到本領,本著這個教學思想,

  我能用遊戲貫穿活動始終,首先創設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的成長過程,然後引入主題——小青蛙學本領(練習雙腳併攏往前跳),接著幼兒分組練習各種雙腳跳,給他們提供一個寬鬆、愉快的活動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最後利用遊戲《小青蛙捉害蟲》鞏固雙腳跳。整節課讓幼兒在快樂中學到知識、掌握技能。

  本節課總體來看,教學效果明顯比較成功。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教學目標指向不明確(區分顏色、鞏固數數可以忽略不要)。為了提高幼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在開始活動、練習活動、結束活動中增加音樂,使整個活動更加完美。

  透過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使我認識到了一節課中,教師深刻研究教案才能正確把握好重難點,其次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不能僅僅體現在教案的設計上,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把握教學機制。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汲取這節課的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小青蛙》教學反思 2

  現在想想整節課上的真的很失敗,首先對教材的研讀就不夠,其次教學組織能力不行,最後是教師上課時沒有一點激情。唯一的一點優點就是課完整的上完了。

  這節課我準備了課件,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可愛的小青蛙》這是一節乘法口訣的練習課,本來練習課就比較枯燥無味,我也在上課前意識到了,但我到上課時都沒有想到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所以說整節課上下來就是枯燥無味的了,幸好學生們對乘法口訣掌握的還比較好。因為沒讓我這個節課一個人唱獨角戲。

  後來在老師們的指點下,我才發現原來這節課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並不是乘法口訣的練習課這麼簡單,主題圖用兩隻青蛙賽跑來開頭,這是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當然這個還得靠老師的組織了,我並沒能很好的藉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在這個主題圖裡蘊含了乘法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老師我並沒有看出來,這是我最失敗的地方。後面的練習我完全是按照書上的順序練下來的,這個完全沒有突出整節的重點,反而把學生的思想弄的很散,就是一節課學完了,會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進步。整節課的唯一的互動就是我問學生答,沒有任何新意,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中要設計課中操,這個課中操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緩解學習的疲勞,並且要設計對此節課知識點有幫助的遊戲,這樣還能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雖然此節課上的很差,不過還是在經驗教師的幫助下學到了很多,這些好的方法我會用到我的課堂中的。

《小青蛙》教學反思 3

  這首歌曲不同於以往學過的歌曲,歌曲中加入了獨白的歌詞,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癩蛤蟆與小青蛙彼此因長得像,而相互認錯的風趣地情景,旋律歡快活潑,歌詞風趣幽默、貼近生活。匯入中,先讓學生自由說癩蛤蟆與小青蛙的相同處與不同之處,結合自身課下的知識積累,多數孩子都能說出一二來,很好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次聆聽,學生們都被歌詞所吸引,開懷笑起來,展現了天真、活潑的童心。這首歌曲學習的難點是:唱的歌詞與獨白的歌詞演唱與說的準確性的不夠,多數孩子在獨白處總是慢拍,還有十六分音符、附點音符的節奏不夠準確。因此,教學中,我採用先朗讀獨白部分的歌詞,再師生接唱的方式進行,透過接唱唱準節奏,透過聆聽,唱準音高。再跟鋼琴試唱旋律,然後自己試著填唱歌詞,最後分角色表演歌曲。表演中指導學生不僅唱準,更要自然的演好各自的角色,更好的投入歌曲。

《小青蛙》教學反思 4

  《小青蛙找家》一課,選自人音版教材小學一年級音樂教科書第八課。它包括聆聽、歌曲和創編與活動幾部分內容。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貼近學生的生活,童趣盎然。這一課,本人擬訂的目標是聆聽二胡齊奏曲《小青蛙》,感受樂曲所表現的內容,並能理解音樂;學會用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小青蛙找家》並能創編動作,從中體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我整體的教學思路是以“動物”作為本課的主題情境和主線,設計環環相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看、聽、想、說、做的過程中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體驗音樂活動帶來的愉悅感受。

  “音樂課應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於這種理念,在課的一開始,我就說“歡迎大家進入愉快的音樂課堂。今天啊,老師要帶同學們去愉快的動物王國裡參觀一下。”這樣匯入,既促進了師生關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愉快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於低年級學生而言,模仿各種小動物,模仿他人活動,他們十分樂意。我設計了動物動畫卡通形象,讓學生透過模仿小動物的聲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動中來抒發自己的快樂。突破以前沉悶老套的教學方法。尤其是在愛聆聽音樂時,讓學生模仿小青蛙的各種形象,並且分小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體語言來模擬夏天的狂風暴雨。讓學生隨著音樂一起來表現音樂形象,引導他們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這樣無形中就讓學生理解了音樂,體會了音樂形象,也提高了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小青蛙》教學反思 5

  《小青蛙》:因為這節課時是聆聽課,而且教學的物件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設計了以故事的形式匯入,從而吸引學生。由於第一課時教唱了《小青蛙找家》,對這節的聆聽課來說起到一定的作用。首先,聽第一遍音樂時,學生很快可以聽到青蛙的叫聲,而對於其他的聲音比較含糊,畢竟以前的音樂課上很少是聽歌,多數是唱歌。

  所以我的教學建議三個課時是這樣定出來的,在唱的基礎上再聽,會聽了,再唱和聽結合起來。所以聽的也用一個課時引導學生會聽,並且能簡單描述下聽到的音樂。

  其次,要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聽一節課音樂,而且還是聽同一首曲子,學生難免會有聽覺疲勞,更會走神開小差。所以在聽的環節中加進律動的環節,有條件可做多媒體,讓學生從視聽動三方面去感知曲子。同時在律動環節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例如在描述那環節中,學生想到的,說到的東西很多。總體來說,這節課還是比較成功的,就是一年級剛體驗聆聽課,可能是老師講的、提示的比較多。

《小青蛙》教學反思 6

  活動目標

  1.練習從高處向下跳,發展幼兒身體的平衡能力.

  2.培養幼兒的勇敢精神.

  活動準備

  1.寬敞、平坦的場地。

  2.自制青蛙胸飾(幼兒每人1個)。

  3.教師用自制青蛙媽媽、小蛇胸飾各1個.

  4.蚊子圖片若干(散落放置在"池塘"裡,幼兒每人1~2張)。

  5.凳子(高20~40釐米,充當荷葉,幼兒每人1個,教師1個6.兒歌(見遊戲資料)

  活動過程

  教師戴胸飾扮演"青蛙媽媽",帶領全體幼兒扮演的"小青蛙"走到"池塘"周圍,各自找到一片"荷葉"(凳子),站上去休息"青蛙媽媽"和"小青蛙"一起說兒歌:"小青蛙,捉害蟲,輕輕跳進池塘裡,啊嗚啊鳴吃個飽。""小青蛙"聽到"吃個飽"後,馬上從"荷葉"上跳到"池塘"裡,彎腰撿起一張蚊子圖片,捉"蚊子"吃另一名教師戴胸飾扮演"小蛇",遊(慢跑)到"池塘"裡"青蛙媽媽"看到"小蛇"游來了,對全體"小青蛙說":蛇來啦!小青蛙快快站到荷葉上。""小青蛙"聽到了,馬上把手中的"蚊子"扔到"池塘任到一片荷葉"上去站好。"小蛇"抓不到"小青蛙",游出"池塘遊戲可反覆進行。

  遊戲規則:

  1.當"青蛙媽媽"說到"吃個飽"後,"小青蛙才能跳到"池塘"裡。

  2.聽到"蛇來啦","小青蛙"馬上回到"荷葉"上站好,否則會被"小蛇"抓走,停止一次遊戲

  3. "小青蛙"每次只能到"池塘"中捉一隻"蚊子子

  指導建議:

  1.此遊戲適宜在寬闊、平坦的軟地面上進行。"池塘"的大小可以根據本班幼兒人數進行調整

  2.凳子可以用其他材料代替,如平衡木、地墊等高度可以根據本班幼兒實際能力調整

  3.幼兒向下跳躍日時扌,教師要提示幼兒輕輕跳進"池塘"裡。

  4當聽到"蛇來啦"時,教師要提示幼兒注意安全,踩穩凳子再上。

  5.扮演"小蛇"的教師要慢跑著去捉"小青蛙"同時注意保護幼兒安全地踩到凳子上。

  6.遊戲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反覆進行。兒歌小青蛙,捉害蟲輕跳進池塘裡啊鳴啊鳴吃個飽

  活動反思:

  這是一個體育遊戲活動,活動的目的是使幼兒學習、掌握青蛙跳的姿勢,發展幼兒的跳躍能力,並在遊戲中體驗快樂。小班幼兒對模仿動物比較感興趣,幼兒一般模仿的都是小白兔、大老虎等,模仿小青蛙對幼兒來說比較新穎,可以充分的調動幼兒的興趣,在選材方面比較適合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特點。

  活動前我準備了大荷葉和“害蟲”。在準備部分,我扮演青蛙媽媽來找我的蝌蚪寶寶,帶領寶寶做手部、腰部和腿部的運動,寶寶從蝌蚪變成了青蛙。準備活動是為內容服務的,我設計的準備環節與內容一致,這是比較好的;但也有不足之處,青蛙喜歡蹲跳,如果加上了蹲跳動作,準備活動可以更好。

  基本過程我主要設計了小青蛙練本領,我先帶領幼兒去荷葉上玩,先示範青蛙怎樣跳,然後再進行動作講解,邊講解的時候幼兒邊做動作,然後幼兒自由練習。運動後請幼兒坐到荷葉上面休息,休息時告訴青蛙寶寶最大的本領是捉害蟲,請幼兒學習捉害蟲的方法,幼兒學的非常認真,積極性很高,幼兒存在個體差異性,在幼兒練的過程中有些幼兒姿勢做的不到位,我對個別幼兒進行指導。活動中孩子們始終處於興趣盎然的情趣中,使氣氛達到了xx。整個活動比較符合孩子們的身心特點,發展了孩子的協調能力,齊心合力消滅害蟲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透過這次體育活動,孩子們感受到了快樂,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鍛鍊了身體,掌握了技能。本節課始終貫穿於遊戲中,使活動生活化,便於孩子接受,避免了枯燥乏味,把體育活動變成了孩子們喜歡的活動。

  不足:

  1.過平衡橋時教師沒有示範,幼兒比較三隨意。

  2.語言不夠童趣化。

  3.害蟲貼的太高了,幼兒很難捉到,應該降低高度。

《小青蛙》教學反思 7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簡練,富於兒童情趣的歌曲,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2|4拍,五聲宮調式。歌曲以明快活潑的旋律作為前奏,描寫了小青蛙在東奔西跑地尋找自己的家,也為歌曲主題出現做了鋪墊。歌詞淺顯易懂,旋律歡快流暢,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潑、幼稚可愛的形象。

  自從教了一年級,接觸了一年級之後,我才發現越是簡單的歌曲,越是低段的教學,越是不易!一年級的孩子們,剛剛踏入小學的門檻,真是所謂無知無畏,更有上課活蹦亂跳者讓人無奈。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加強他們的引導,則成了我每節課苦苦思索的內容。正如師父所說,上一年級的課,每堂課都是一個故事一個情境,只要創設了這樣的氛圍,孩子們學習的興致才會濃郁起來。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很富含故事內容的歌曲,於是我決定採用講故事引入的方式。果不其然,對於故事,孩子們的免疫力明顯降低了許多。也鑑於本人聲情並茂的描繪,小傢伙們一個個聽得都全神貫注,看得都目不轉睛,著實讓我小小地得意了一把。正當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時,丟擲了這樣的問題:“小青蛙們到底找到家了嗎?”於是,帶著問題去聆聽這首歌曲,他們聆聽的效率明顯增加了不少。聆聽之後回答問題的環節,孩子們也都回答得很棒。由於這首歌曲中含有很多簡單的節奏,於是在歌詞教授之前,我嘗試讓他們先將歌曲中歡快的節奏打會。我有生動的語言激趣:“小朋友們,當小青蛙找到了自己的家後,一定是非常快樂的,你能用小青蛙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它內心的開心嗎?”很多孩子就學小青蛙的叫聲來表現,有的學小青蛙的跳躍姿勢來表現,於是我請小朋友進行模仿。或許是他們真的能感受到了小青蛙快樂的心情,又或許是簡單的節奏難不倒他們,孩子們一個個拍打的'都十分準確生動,表現了小青蛙急切回家的心情。

  在這首歌曲的處理中,我也是頗費心思的。為了讓孩子們將歌曲演唱地更靈動真切一些,我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小青蛙找不到家了,它的心情是怎樣的?(急切、著急、害怕)”“小青蛙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它的心情又是如何?(高興、快樂)”有了這些問題的引導,孩子演唱的感情更加深刻了,彷彿自己就是那隻迷路又找到家的小青蛙。 最後,利用了一點時間,也為孩子們講解了一些他們迷路的小知識。現實生活中的他們,如此稚嫩,更有不少小朋友也有過自己迷路的經歷,那種害怕與焦急是不言而喻的。利用這個小青蛙的話題,和小朋友聊一聊“我們迷路了怎麼辦?”的話題也是十分必要的,將歌曲內容與精神聯絡實際,也正是新課標所積極倡導的。相信透過這樣的一首歌,這樣的一次感受,我們的孩子可都不會成為那隻找不到家而著急難過的“小笨蛙”了。

《小青蛙》教學反思 8

  本人是本期才到東郡小學進行音樂教學工作的,由於我不是師範類院校畢業且沒有從事過音樂教學工作,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是在一個不斷學習和摸索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疑惑,真誠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幫助。 當我拿到小學一年級音樂教材的時候,就已迫不及待地翻開課本,令我耳目一新,畫面感極強且非常的生動,與我小時侯的課本完全不一樣了,一下就激發了我對音樂教學的熱情,新課標對教師的音樂教學有了新的要求。

  透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小朋友對學習關於動物的歌曲非常感興趣,而且很喜歡聽故事。教授《小青蛙找家》這首歌的時候,我選擇從講故事開始入手,根據歌詞內容和課文畫面創編了一段關於小青蛙找家的小故事,激發孩子們對學習歌曲的興趣。在講故事的時候我儘量做到語言生動,故事情節有趣和教育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他們能聚精會神地聽我講了,他們會因為故事小主人的聰明乖巧而哈哈大笑,並能積極思考問題,在故事結束的時候他們主動提出了問題和總結生活中的小啟示,這樣讓我感到很興奮,孩子們能更主動地去學習了,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適當設計一些有趣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教授歌曲的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旋律部分出現的休止符號時侯,我告訴他們這個小圓圈叫休止符,遇到它的時候要停一停,於是他們都跟著我雙手拍節奏,遇到休止的時候就雙手握拳,這一過程進行得很順利 。當我要他們演唱歌曲律動的時候,卻被我的再次強調遇到小圓圈的時候要停一停的話而不知如何跳了,所以我覺得我的失敗點就在於過分強調理論性的東西而讓孩子們失去了應有的自然的肢體語言表達。

《小青蛙》教學反思 9

  《小青蛙》是一首兒歌形式的字族文識字,語言優美、極富童趣,有利於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課文中“清、情、請、晴、睛”都是由共同的母體字“青”作為聲旁的形聲字,充分展示了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的構字規律,同時體現了漢字的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1.“要我學”“和“我要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小青蛙》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達到後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課以“趣”字貫穿始終。因此,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為了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注重的是學法的重點指導。我設計本課時本著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活動作為教學重點,以情感為基礎,以識字為主線,讓學生自主發展,主動探究,增強合作意識。同時採用歸類識字、字謎識字、看圖識字、組詞識字等多種方法使學生感受識字的樂趣,力求使每位學生都喜歡識字,能主動識字,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並有意識地將識字教學引向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處處多留心,隨時在生活中識字認字。

  2.不足之處: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文字挖掘的深度不夠,拓展不夠,如重點詞語“游來游去”可以讓學生模仿此形式說詞語。學生朗讀不充足。

  3.改進措施:如果這堂課可以重上,我會在文中找答案,教他們要學會帶著問題有目的的閱讀課文,同時讀的時候找出每句話的重點字詞如“兩個、游來游去、跳來跳去”等來理解課文,把握課文重點,並透過課文配的插圖或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給他們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小青蛙》教學反思 10

  大文鬥範文網後面為你推薦更多《小青蛙》教學反思!

  優點:

  1、教學環節設計合理,教學重點難點突出。

  2、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的具體實施:在匯入環節,我採用了一個《小青蛙找媽媽》的影片故事,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在節奏學習的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讓學生在律動中學習節奏,最後的表演故事環節,我製作了卡紙頭飾,把學生帶入到故事情境中。

  不足或改進之處(如有):

  1、在匯入講故事的環節,我的語氣很平淡,不夠繪聲繪色。

  2、在學習節奏部分的時候,我設計了了一個“小青蛙捉蟲”的遊戲,但只有少數的學生參與,沒有面向全體學生。

  3、最後一個情景表演環節,因為沒有告訴學生們的具體的表演要求,到了表演的時候比較的亂,學生表演完了之後,我也沒有做具體的點評。

  跟進(如有):

  1、節奏部分的學習我把“捉蟲遊戲”改成分組拍手對話,效果就比較好了。

  2在故事表演環節我先帶學生預演了一遍,然後學生再表演就比較到位了。

《小青蛙》教學反思 11

  在幼兒園的課題研究中,音樂作為一個子課題專案被篩選出來,結合音樂領域中傾聽與表現的良好習慣,我們在進行音樂活動時,會透過各種環節的設計,對幼兒進行培養。例如,在歌唱活動《小貓、小羊、小青蛙》中,我將第一課時,與第二課時的側重點就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第一節活動課時,幼兒以傾聽為主,注重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反覆的感受歌曲,透過教師不斷的範唱來理解歌詞,學習節奏。考慮到小班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我在活動中採用了不同的教具以吸引孩子,比如小動物的圖片、小動物的房子、以及小動物的叫聲課件。孩子們利用這些教具,一遍遍的傾聽歌曲,按節奏朗讀歌詞,這些練習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的“聽”的習慣。

  第二節活動課時,我將重點放在了幼兒的表現上,請小朋友在聽的基礎上,學會唱出小動物的叫聲。在這次活動中,我在歌唱上加入了簡單的動作,幫助孩子記憶歌詞,展示自己。透過隨意跟唱、集體演唱等形式,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活動,體驗了音樂歌唱活動與表現自己的快樂。

  總之,良好習慣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將會始終以好習慣培養為主,設計好每一節活動課,讓孩子積少成多,慢慢成長。

《小青蛙》教學反思 12

  課文有兩個自然段,第一段是說小青蛙一會兒在水中游泳,一會兒在田裡跳來跳去。第二段是說小青蛙白天忙著捉害蟲,夜裡呱呱地叫著,唱著。根據智力落後學生學習能力較差,過多的內容學生接受不了並容易導致資訊的堆積和干擾。所以我在講析時把課文分成兩部分。分段講解分析,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課文。下面重點講講第二課時,課文第二段的講解和分析中課堂的幾點做法和理論依據。

  一、教學活動中注重置學生於課文情境中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小青蛙》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情景體驗感受。利用多媒體畫面生動、圖、聲、文配合的形式,使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瞭解小青蛙的特點及生活習性,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兩好的鋪墊。

  同時,利用flash動畫再現了小青蛙在水中和田裡兩個家的生活情景,讓學生置身於課文情景中去感悟和體會小青蛙的自由和快樂,再讓學生帶著自由快樂的心情進入到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進行表演加深快樂體驗,把學生的這種快樂自由的體驗和心情推向高潮,然後再一次讓學生朗讀文字,這時學生的朗讀進入了更深的層次。這種情境體驗和感悟到的比老師單純的口頭講解帶給學生的更深刻更具體,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也更全面和到位。

  二、注重趣味性和個體差異性

  要我學和我要學是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在《小青蛙》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力求讓學生達到後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整堂課以“趣”字貫穿始終。先以請客人的形式趣味匯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在摘下生字果的遊戲中複習生字詞,變枯燥的生字複習為生動活潑的摘果子游戲,讓學生在玩中識字學詞,讓學生體驗學習語文的樂趣,然後激趣讀文,深入文字體驗快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我向學生丟擲了以下幾個問題:

  (1)你們有幾個家?小青蛙有幾個家?在哪裡?

  (2)小青蛙在家裡會幹什麼等問題來激起學生主動讀文的慾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能動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個體。特別是智力落後孩子,因其智力水平不同,干預訓練介入的早晚等,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也各不相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缺陷,多元智慧理論提倡教學的多樣化原則、人人成功原則、個性化原則,讓智障孩子自由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可以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提高自信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當中進行學科整合,讓學生“多種才藝話理解”:唱歌、讀課文、畫畫、學青蛙叫或青蛙跳等,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自由選擇一種來送給小青蛙,發揮所長進行個別指導。

  三、注重學法的指導和培養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不僅為了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更注重的是學法的指導。智障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都比較差,我讓學生帶著:“小青蛙有幾個家?”等問題讀課文,在文中找答案,教他們要學會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讀課文,同時讀的時候找出每句話的重點字詞如“兩個、游來游去、跳來跳去”等來理解課文,把握課文重點,並透過課文配的插圖或課件來幫助學習理解課文,教給他們如何學習知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反思中改進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文字挖截的深度不夠,拓展不夠,如重點詞語“游來游去”可以讓學生模仿次形式說詞語,同時朗讀的量不夠,可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作為新教師對文字的解讀和把握畢竟比較粗淺還有待進一步的學習和提高。

《小青蛙》教學反思 13

  音樂遊戲活動《小青蛙》,旨在透過活動,讓孩子們感受青蛙的本領,它們會跳、會呱呱地唱歌、會捉害蟲、會游泳等。青蛙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保護它們。《小青蛙》這首歌曲活潑、輕快,歌詞朗朗上口。我以青蛙捉害蟲的圖片做為匯入,讓幼兒學青蛙跳,在他們跳的時候,我播放了歌曲伴奏,並有節奏地念歌詞。這樣,幼兒就在跳的過程中接觸到歌詞,也感受到了歌曲活潑、輕快的旋律,為接下來學唱歌曲、進行遊戲做好鋪墊。

  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在於:

  1.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高。

  2.教師和幼兒之間有很好的互動。

  3.整個活動以情境貫穿,幼兒融入角色。

  當然活動也有不足之處:

  1.在學唱歌曲時,圖譜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幼兒記憶不深。

  2.遊戲《小青蛙捉害蟲》,幼兒扮演的小青蛙只顧著捉害蟲,卻忘記了應該跳著去捉。

  因此,在以後的活動中,我也會注意教具及幼兒學唱之間的關係,充分利用圖譜等教具,爭取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青蛙》教學反思 14

  《小青蛙》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貼近孩子的生活,小青蛙可以說人人都見過,而且深受孩子們的喜歡,所以在一開始,孩子們就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講出了好多青蛙的特點。

  最後一個環節的情感延伸,學生們都滔滔不絕,懂得了青蛙是對人類有益的,要保護小青蛙的道理。

  這種教材本身就非常有童趣的上起來稍微簡單點,可是有些內容是要靠教師去挖掘的,去發現其蘊含的樂趣,我深深地明白這一點,在這節課中更是深深體會了。

《小青蛙》教學反思 15

  這一課的目標是透過跳躍遊戲來培養髮展學生的彈跳能力,靈敏協調和自我控制能力,培養學生勇敢、果斷和克服困難等優良品質,以及同學間互相合作的體育精神。跳躍在小學體育教材裡是很多的,因為它是兒童自然活動、遊戲當中不可缺少的。

  小學二年級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且善於模仿,有較強的表現慾望,但是他們的興趣遷移較快,注意力極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應創設以趣味性和靈活多樣的運動形式來調動、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

  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並沒有提出很多技術性的細節或規定,而是充分挖掘其健身性、趣味性、文化性,有效地開發了課程資源,而是以富有童趣的情景引入。因此孩子們能比較自然地進行跳躍,而且又能互相鼓勵,共同提高。設計中以跳躍運動的簡單知識、技能的學習和練習貫穿課的始終,層次分明;堅持以育人為本,運用遊戲法、示範法、練習法、競賽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不斷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健康、快樂、主動的發展。此外,我把握了體育課的本質特徵,透過身體實踐練習達到傳承體育文化、弘揚體育精神的目的。

  遊戲“換物接力”的目標是透過遊戲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遊戲的設計也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互相配合,且發揮小組合作的力量,培養了學生的競爭能力,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語言不夠兒童化,表情太過僵硬、不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