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10篇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10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與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中一節重要的學生實驗活動課,本節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佔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製取某種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選擇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後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這節課的目的是:

  1、使學生了解在實驗室中製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的基礎上,練習在實驗室裡製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

  2、加深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

  3、透過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裝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透過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上課時,我首先複習相關理論知識,回憶實驗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讓學生寫出其化學反應方程式,思考實驗室選擇這種方法的依據是什麼?透過對比突出該這種方法的優越性,總結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發生裝置。

  學生根據書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並要求學生按時填寫實驗報告冊。

  透過全校六個班的學生實驗下來,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會出現些什麼問題呢?我想,沒有親身經歷過的老師,哪怕他的化學知識再豐富,實驗能力有多強,都想象不出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什麼問題。

  制二氧化碳的鹽酸濃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來說,多數老師都能注意到鹽酸濃度不能太高,防止濃鹽酸揮出發氯化氫氣體,混在二氧化碳中,從而影響性質實驗。但是,如果濃度太低,又會使反應速度減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從而導致學生很長時間不能檢驗到集氣瓶口燃燒的小木條熄滅。特別是對於像我們這種學校來說,實驗中都是直接用大試管來組裝反應發生裝置,學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發現稀鹽酸不足,沒法直接新增稀鹽酸,會十分忙亂,甚至心情不好。那麼,稀鹽酸以什麼濃度才適宜呢?有的書上說是以3~4mol/L比較合適,但是以我的經驗看來,實驗室裡配製稀鹽酸,尤其是像初中這樣只是做個定性實驗,而不像高中那樣要求定量實驗,因此對溶液配製的要求比較低,通常只是按濃鹽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濃鹽酸和水的體積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製就偏稀了,反應速度就比較慢;而且因為反應容器是大試管,如果倒入太多的鹽酸,反應過程中會有液體跟著氣泡冒出來。還有,如果你沒有在實驗演示中讓學生看到藥品的用量,就會有學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藥品,讓實驗無法繼續進行。實驗課中,由於要經常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如果鹽酸的濃度低,學生又不停地檢驗,實驗過後,實驗室裡往往能掃到一大堆的火柴頭。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2

  兩週前,我就"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了多媒體環境下的實驗探究性教學的嘗試。下課後,我突然想起科學家曾做過的一個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速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後來,科學家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接下來,科學家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直到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於是,科學家把玻璃罩開啟,再拍桌子,跳蚤變成了"爬蚤"。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我們的課堂教學不也是如此嗎!

  多媒體環境為實驗探究性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它不僅可以創設探究情境,提供豐富的主題資源,改善學習環境,滿足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各種需求,同時還可以為學生表達思想、觀點提供交流工具。本節課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了有利的空間,同時,也收穫了許多驚喜。

  驚喜一:精心設計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

  課的開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影片,讓學生以小偵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謎",並透過實驗的方式去取證,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共設計了七了實驗,實驗的材料如滅火器、氣球、紫色的小花、礦泉水瓶等均取自於學生身邊的物質;實驗報告圖文並茂,透過大螢幕展示後一目瞭然;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實驗結論環環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處於極度興奮狀態,都爭著搶著去完成實驗,並能根據實驗現象及時做出分析和判斷,整堂課在積極、有序、和諧地進行。學生真正成為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學習的接受者。

  驚喜二:設定探究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本節課,我設計瞭如下的問題: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樣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②礦泉水瓶變癟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於水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都有什麼?如何透過實驗證明你的說法?④如何檢驗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請你告訴農民伯伯該怎麼做?這些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寬鬆、開放、自我、探究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釋放,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學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想象。如有的同學"將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口朝下放在燃著的木條上方"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有的同學設計出"將菜窖內放一種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並放生成氧氣的物質"來減少窖內二氧化碳的量。我想,這些驚喜來自於教學中不給學生"罩玻璃罩",讓他們自由跳的結果吧。

  驚喜三:開放的作業,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作業的第一道題,是使學生在課上學習的基礎上,透過主題資源網和其它途徑進一步學習二氧化碳的用途,評析二氧化碳的功與過。第二道作業題,是讓學生將抽象化的東西應用到新情境中,用所得的結論去解釋新的現象,這個過程,既是對二氧化碳性質的完善,又是對它的復現,也有助於加深對二氧化碳性質的理解、記憶,增強了用所得結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道題均為開放的彈性的作業,目的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都得到發展,體驗成功的喜悅;可喜的是,兩週後,兩個班的學生都提交了作業,有的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繪畫功底,有的發揮了自己電腦的優勢,有的對二氧化碳的功與過做了系統的評說。每一份作業都是學生用心完成的,都浸透了學生對這節課的深深地愛,都令我驚喜不已。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地創設民主、寬鬆、和諧、愉悅、自由、共振的平臺,讓學生敢表達、會表達;給學生自主、自我的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敢張揚、能張揚。"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題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首先讓學生利用課題2中討論確定的裝置來製取二氧化碳,並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質:不支援燃燒、與水反應,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本課題也注意緊密聯絡生活實際。向學生介紹固態二氧化碳叫做乾冰,利用乾冰進行人工降雨的奧秘,然後提出“進入久未開啟的菜窖或幹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檢驗這些場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會對進入的人的生命構成威脅?”,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會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進入上述場所時要做燈火試驗。最後,也介紹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溫室效應,二氧化碳是引起溫室效應的其中一種氣體之一,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威脅,所以我們要保護環境,控制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

  學情分析

  學生易錯點及分析

  1、 對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的關係認識不夠,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質推斷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據其用途推斷其性質時,常出錯。

  2、 對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產生片面的認識。如有的同學認為CO2可以促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氣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認為空氣中的CO2增多會引起溫室效應,所以空氣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3、 CO2不供給呼吸的性質和CO的毒性易混淆。CO2與CO都 會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較多,O2的含量相對減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導致窒息死亡,但CO2無毒性。CO有毒,它能破壞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造成生物體缺氧,以致死亡。

  4、 對CO2通入石蕊溶液變紅的原因認識錯誤。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紅,學生誤認為是CO2使其變紅。要認識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與水反應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而不是CO2。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在實驗室中製取二氧化碳。

  2、瞭解二氧化碳的性質。

  3、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瞭解關注溫室效應 。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二氧化碳的性質。

  2、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的反應。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4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這節複習課的開始,我播放了一段影片---"死狗洞之謎",讓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原因,把課堂的氣氛調動起來,有很多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想到了二氧化碳,並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接著投影出本節課的複習目標,是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然後提出問題: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思考,教師投影有關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表格與學生共同填寫。)

  2.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怎樣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學生說出了很多辦法。然後教師投影出三個相關實驗進行復習鞏固。學生興趣很高。達到既鞏固知識,又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來,有透過提問回答——設計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點複習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用途,最後,鞏固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教師只有不斷地創設民主、寬鬆、和諧、愉悅、自由、共振的平臺,讓學生敢表達、會表達;給學生自主、自我的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敢張揚、能張揚。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本節課透過備課和上課後的反思。我有幾點感受:

  一、幾點需在教學中繼續發揚的方面

  1、以實驗為載體提高學生複習的興趣:本課雖然是一節複習課但涉及到探究內容多,因此根據複習內容我設計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得出結論。力爭對每個實驗都經歷上述全部環節或主要環節。如探究CO2能溶於水時,提出問題“CO2能溶於水嗎”,然後由學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導學生“如何證明你的猜想,能否設計實驗證明”,學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礦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實驗探究內容,觀察現象(礦泉水瓶變癟),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得出CO2能溶於水的正確結論。既複習了知識又提高了興趣。

  2、重視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講CO2與氫氧化鈣的反應時,題問“為什麼可以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CO2”;有的起過渡作用:如講授CO2與水反應時,提問“CO2能溶於水,但能與水反應了嗎”過渡到CO2與水的反應;有的是起歸納與總結的作用:如講授CO2的用途時,提問“你能否由CO2的性質來總結一下CO2的用途”。透過這樣的一個個小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啟迪了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整堂課都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和思考,提高了課堂效率。

  3、知識的介紹上使用了多種方法:本節課教材上的內容較少,需要補充的較多,而單純的講授、歸納的複習方法可能使學生感到單調和枯燥,從而對知識漠視,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處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實驗外,我還是用了“查閱資料”、“知識應用”“中考連線”等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避免單調的講授。如複習CO2的物理性質,在介紹CO2的密度時,引到學生用不同的實驗證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教師在“順便”提醒“查閱資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不但使學生清楚了CO2的密度,還學會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幾點不足

  1、整體把握課堂的能力還需提高:本堂課總體還比較順利,但由於前面的知識處理時佔用的時間較多,因此最後在講授“多識一點”是比較倉促,如果前面在緊湊一些,可能會更好。

  2、瞭解學生,做好知識的銜接也不夠。

  3、語言還欠精煉:語言如果能夠再精煉一點也會提高課堂的效率

  4、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還不高,課堂發言欠主動,氣氛也不夠活躍。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5

  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已有一年,在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們是否對自己以往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行為進行了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下,藉助於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思考,對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回顧,運用教學標準要求不斷檢驗自己,追求的是教學全過程的合理性。教學反思是學生髮展、教師專業發展、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對於化學教師而言,進行教學反思有助於教師建立科學的、現代的教學理念,並將自己新的理念自覺轉化為教學行動;有助於提高教師自我教育意識,增強自我指導、自我批評的能力;有助於充分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對教學實踐的判斷、思考和分析能力,從而進一步完善比較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有助於解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試圖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樑,促進教師由經驗型教師向學者型教師轉變。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反思:

  一、教學觀念的反思

  教學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學思想的改革。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現在仍有許多學校強調學生的任務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把學生當作灌輸的物件、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連一些化學實驗現象都只是教師的口述,而不給他們親自動手或觀看演示實驗的機會。這就導致我國絕大多數學生逐漸養成一種不愛問、不想問“為什麼”、也不知道要問“為什麼”的麻木習慣。《綱要》中明確提出:“改革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在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體驗。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此在新課程付諸實施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要新,決不能守舊。

  二、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拋棄原先那種“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的怪圈。實驗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可以提高學生學化學的興趣,培養動手能力。化學教師應想方設法多做演示實驗,改進實驗,有條件的話讓學生自己多做實驗。在現代化學教學中,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CAI動畫、錄影和化學實驗,我們可選擇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節,製作成多媒體課件、錄影教學。有很多教師未曾使用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他們覺得製作課件比較麻煩,在課後花的時間較多,其實有時我們使用多媒體,可以增加教學內容和教學資訊,使抽象的化學問題簡單化、使靜態的理論動態化,從而化難為易。

  例如,在講到原子結構時可以用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別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電子,然後製成動畫,模擬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透過閃爍的方式及疊加的手段,展現電子雲的特徵。在比較取代反應和加成反應這兩個概念時,動畫模擬甲烷和氯氣如何斷鍵,氯原子與碳原子形成新鍵;乙烯中碳碳雙鍵斷裂,兩個氯原子分別接到兩個碳原子上,透過動畫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兩個不同的反應機理。特別是有機化學部分,有機化學反應多,內容瑣碎,每次講新課之前利用多媒體回顧上次所講內容,溫故而知新。藉助於錄影教學,既保證學生的安全,又保護環境,還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苯與液溴在鐵粉作催化劑的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由於液溴取用過程中會有溴蒸汽揮發出來,可採用錄影技術進行演示,同時對操作注意點進行區域性放大,加上旁白介紹,使學生不僅能理解“為什麼這樣操作”,更能體驗正確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學過程的反思

  1。化學實驗的反思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時,筆者見有教師作如下改進,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相同體積的濃HCl和稀HCl,同時放進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帶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膠袋,袋內不留空氣),2分鐘後,盛有濃HCl的試管上的塑膠袋可膨脹70~80mL,而盛稀HCl的試管上的塑膠袋卻膨脹不到10mL,經過改進,實驗可見度大,對比性強,定量性好,需要說明的問題簡單明瞭。關於“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一課中,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使氣球變大,這個實驗因為氣體的壓強太小或因為氣密性不好,因而很難看到明顯的現象,也可進行如下改進,在兩個量筒中加入等體積、等物質的量的鹽酸,再滴入幾滴洗滌劑,用等物質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產生的CO2使洗滌劑產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透過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來判斷反應速率的快慢和產生CO2的量的多少。改進實驗,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探究情趣。

  2。作業佈置的反思

  當地學校大都以江蘇教育版為新課程版本。預習作業有課本中的“活動與探究”、“問題解決”、“交流與討論”;複習鞏固作業有課本中的“練習與實踐”,一專題下來可以做“本專題作業”,這些書本習題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們學習的精華,要充分重視,教師還要詳細講解。有些學校精心選編試題,控制難度,提高練習的效率和準確性,課堂上使用的學案相當好,包括學習目標、已有知識、問題探究、課外習題等小模組。當然最配套的是教師自己精心設計的習題或試卷,題量不要太多,題目要精選,緊扣教材,切合學生實際,兼顧學生差距。

  3。公開課的反思

  經過教師的精心安排,公開課很“成功”,一節課表面上看來條理清楚、精彩圓滿,師生配合默契、問答巧妙,學生似乎個個聰明機智,根本不需教師的啟發誘導。公開課應該求真務實,多一點本色,少一些粉飾。化學公開課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正確把握學科特點,遵循教學規律,選擇合適教法,才能實現優質高效的目標,紮紮實實地推進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

  四、教學反思的方法

  教學反思要求教師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靈,要求教師經常地、反覆地進行反思,要求教師選擇多種教研方法進行反思。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筆者試做些初步探討:

  1。教學後記反思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教學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教師應依據教師職責和新課改的要求,堅持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回顧與思考、反省與檢點,並透過文字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對每堂課的整個過程回憶再現,思所得,發揚長處,發揮優勢;思所失,汲取教訓,彌補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釋疑;思所難,突破難點,化難為易;思創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實踐經驗積累下來,加深自己對教學典型事例的思考記憶,持之以恆,必能把經驗“點”連成“線”,最後鋪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這是教師專業化成長過程中的寶貴“財富”。

  2。觀摩公開課

  透過觀摩別人的公開課,分析別人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來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是教學反思的一條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透過聽名教師或專家講課,觀看優質課例,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比較,找出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發展點。特別是同事之間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透過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緻的觀察,寫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在課後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和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化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鑑他人意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該透過與同事、同行交流,對教學設計的依據、基本教學過程、富有創意的素材或問題等進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4。案例研究法

  “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析,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在《金屬鈉的性質和應用》課堂教學中,筆者一開始做了“滴水生火”實驗,這時學生十分驚奇,議論紛紛,水可以用來滅火,怎麼生火?然後引入“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金屬鈉”,學生很想知道鈉是怎樣的一種物質。接下來透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掌握了鈉與氧氣、水、鹽溶液的反應。再透過投影進行問題討論:為什麼鈉儲存在煤油中?鈉在自然界中以什麼形式存在?實驗時為什麼鈉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麼?如果鈉燃燒起來,能用水撲滅嗎?多餘的鈉能否放回原試劑瓶?透過思考和討論,不但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學生進行思考,最後以學案上的習題鞏固和拓展。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新課改的路程還很漫長,唯有經過實踐、積累、反思、總結,我們才能在新課改中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6

  一、設計思路(簡述)

  由一則謎語,引入新課展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

  師生同歸納化學反應原理自學指導2師生討論交流歸納出實驗室製取氣體如何選擇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專題訓練課堂小結綜合訓練。

  二、課後反思

  1、對學情分析不到位:課的開始複習實驗室製取氧氣所學的知識點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由於時間長,學生對本部分知識已經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環節時,耽誤了時間,在後面教學環節時,就顯得有些倉促,後來想想,如果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後面的教學就會很順暢。

  2、備課時沒有注意到細節問題

  在完成自學指導1時,實驗室製取CO2化學反應原理,即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沒有對學生進行細緻的講解,如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首先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然後碳酸不穩定分解,最後再歸納出總的化學方程式,因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點。

  3、由於前面耽誤了時間,所以後面在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時,時間不夠充分,給人感覺就是很忙亂的完成了這一環節,而這一環節本身設計就是想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實驗,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4、本節教材著眼於生活中的化學。而教學中要活學用教材使知識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還要避免流於延伸範圍加深難度的誤區。要落實課程標準使學生紮實掌握基礎知識點又能靈活運用它們,這就對問題的情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問題時,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求知求實。

  探究式教學是化學課的主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透過實驗實現探究目的,做好實驗是基本要求,用好實驗是關鍵。利用實驗,層層深入。

  課堂教學教程中,有實物展臺、課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們是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要避免流於形式擺花架子;不用過於追求教學模式與環節,要力爭學生會了的不講。本節課上,對於學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的分析佔用時間太多,應在該性質的利用上多做設計。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7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在本節課中,我設計從一瓶學生熟悉的“可口可樂”入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又可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步步引導,讓學生從一瓶可樂中發現二氧化碳的諸多性質,然後進行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出現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後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如:如何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可樂瓶中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呢?並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一起找到更好的、科學的方法並進行驗證,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後反思

  教學後的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後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最佳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這堂課我在設計中認為要更加直觀地說明二氧化碳的性質,必須在實驗中用新制的二氧化碳,雖然設計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樣會造成較多的時間浪費在二氧化碳的製取上,學生感到不耐煩。實際上只要製取一瓶的二氧化碳,其餘的實驗可以用課前制好的二氧化碳,這樣並不會影響學生的認知,而在課堂上能用較多的時間突破教學難點。

  其次,應用多媒體教學中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特別是一些重點知識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記筆記,這堂課後,部分學生告訴我:“老師,你以後換頁的時候能不能等我們抄完筆記再換?”。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意改進。

  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後,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8

  一、發現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首先課前佈置學生預習:①閱讀課本P113—P117的內容;②思考有關提綱中的問題;③分組準備有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

  的課前預習能力,閱讀能力,親自動手能力和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課堂中當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課件後,接著提問:倒入二氧化碳的紙袋一端向下傾斜,說明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接著讓學生回答(提綱1):為什麼在擁擠的人群裡,蹲著比站著難受?這樣既化解知識,使其形象化,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開啟學生思路,我接著用課件繼續提問:在以下的事實或實驗中,哪些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並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

  的科學探究能力

  我在演示可樂瓶變癟實驗中,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可溶於水,透過講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於水,瓶內壓強變小,外面大氣壓使瓶子變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絡。然後提出問題(提綱第2題),聽說一些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展示一瓶飲料(雪碧),開啟瓶蓋後冒出很多氣泡,請兩個同學合作演示實驗檢驗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能溶於水。從學生非常熟悉的飲料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補充檢驗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讓學生合作演示,既培養學生親自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還讓一位同學示範下面的演示實驗: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蠟燭,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兩支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其他學生觀察現象並分析討論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援燃燒。實驗中瓶子裡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倒入,同時說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點物理性質?學生開始回顧前面知識點,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培養學生分析同一個實驗的不同現象,從實驗現象差異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驗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中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乾燥小花。第一朵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噴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多小花噴上水後,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老師分析指導:第一朵小花變紅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然後提出問題第四朵小花為什麼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設計實驗):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接著開始(討論交流):請各小組展示方案。最後進行(實驗探究):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讓他們分析原因,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透過這個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聯絡實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時,學生展示:每個實驗小組自己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儲存。與學生一起討論完成提綱第4題,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麼物質?進行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並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不溶於水的碳酸鈣沉澱的緣故。透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接著又提出問題:為了使用石灰漿抹的牆壁快點乾燥,為什麼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麼開始生炭火盆的時候牆壁反而變潮溼?讓學生思考並回答,這樣不僅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講到這裡我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並用課件展示。後轉換思維角度,讓學生利用所學性質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作滅火劑,可製造化肥,在工農業生產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瞭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絡。

  四、自我評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以學生進行課堂實驗探究為主,我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教學重、難點。學生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課。但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由於學生實驗多,學生進行實驗的節奏有點快,使個別學生有點措手不及;在學習“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時,應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獲得更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9

  一:精心設計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

  課的開始,首先播放了一段影片,讓學生以小偵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謎",並透過實驗的方式去取證,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共設計了七了實驗,實驗的材料如滅火器、氣球、紫色的小花、礦泉水瓶等均取自於學生身邊的物質;實驗報告圖文並茂,透過大螢幕展示後一目瞭然;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實驗結論環環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處於極度興奮狀態,都爭著搶著去完成實驗,並能根據實驗現象及時做出分析和判斷,整堂課在積極、有序、和諧地進行。學生真正成為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學習的接受者。

  二:設定探究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本節課,我設計瞭如下的問題: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樣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②礦泉水瓶變癟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於水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原因?③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都有什麼?如何透過實驗證明你的說法?④如何檢驗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請你告訴農民伯伯該怎麼做?這些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寬鬆、開放、自我、探究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釋放,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學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想象。如有的同學"將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口朝下放在燃著的木條上方"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有的同學設計出"將菜窖內放一種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並放生成氧氣的物質"來減少窖內二氧化碳的量。我想,這些驚喜來自於教學中不給學生"罩玻璃罩",讓他們自由跳的結果吧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 篇10

  設計思路:

  1、貼近生活,讓學生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並能提升生活;

  2、透過探究過程的環節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研究積極性,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化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手段;

  3、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在創設教學環境、提供豐富學習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實現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教材特點:

  教學的重點是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中應突出化學學科的特色,努力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體會化學實驗是研究化學問題的重要手段,透過經歷對實驗的探索過程,學習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科學素養,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本節採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教學方法:

  精心預設探究過程,構建高效課堂

  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化學教學永恆的追求,我努力做到“課前備課認真——上課時給力——課後認真反思——回家投個安心”。這節課我讓學生課前充分做好準備,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將探究要素集中在“設計探究方案上”為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開啟思路,透過小組合作、評價與最佳化、得出最佳方案。把課堂的重點和主要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交流討論、實驗探究、展示評價中獲得新知識。透過演示實驗,學生實驗等一系列活動,將探究點設定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在學生難以理解的設定臺階,降低難度,使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達到“不憤不啟,不悱步發”的境界。

  初中化學課程中的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在有限的課時內如何選擇一些合適的課題進行探究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非常重要而現實的問題。本課時透過五次較為完整的探究活動對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進行了探究,活動中由於選用了與生活極其貼近的用品,如汽水、蠟燭、礦泉水瓶,石灰漿等,設計的問題層次性較強,因此學生在活動中興趣盎然。但無論是在實驗方案設計、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討論熱烈、發言積極、思維敏捷等表現是我始料未及的。當做完第一次探究後問到想不想再來一次時,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想”,充分說明了學生非常願意進行類似的活動,因為今天的活動真正讓學生行動起來了,無論在思維上還是動手操作上,沒有流於形式,“我們本地大棚蔬菜基地氣肥使用問題,開發我們的鄉土教材,我們鎮王才屯村一口井死掉三個人的事例,還有雞蛋保鮮問題等,讓學生知道學習化學迫在眉睫,化學對我們的生活意義太重大了,它就在我們身邊。

  透過問題的引入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實驗設計的趣味性使學生樂於探究並在探究中得到了明確的結論。同學們在活動中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魅力,合作學習的樂趣,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瞭解了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增加學習化學的興趣。老師也在學生活動中不知不覺完成了教學目標。

  但本課時還存在一些遺憾:學生方面:學生實驗有一些拘謹。描述實驗現象不夠準確。教師方面:還要不斷地練課,磨課,聽課,博採眾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