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1

  學習這篇課文時, 我從課題入手。板書:“你把這條魚放掉!”這個顯眼的課題緊緊地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立刻叫嚷起來:“老師,你漏寫了課文題目!”“還有一個詞語,是“必須”。”師:“不加這個詞語也可以啊,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啊,一樣的意思嘛!”學生立刻反駁道:“不對,這個詞一定要加上去,表示這是命令。”“這裡的必須是說明爸爸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這時,指導學生再次讀課題,想象爸爸當時說話的語氣,學生若有所悟。

  在學習了湯姆的心情變化後,我引導學生討論:“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爸爸堅持要湯姆放掉這條魚,你喜歡這樣的爸爸嗎?為什麼?”本來我預設讓孩子們進行爭辯,但孩子們都自覺地喜歡爸爸,贊同爸爸的話,不知是孩子們懂事了,還是變得圓滑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2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記敘了湯姆在爸爸的嚴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釣到的大鱸魚的故事,告訴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公共規定。教這篇課文,不但要指導學生認認真真把課文讀好,弄清課文講的是怎麼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明白課文要揭示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我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自學交流為主,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

  1、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

  2、為什麼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3、結果怎樣?

  討論第一個問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魚的大,體會湯姆的捨不得。第二個問題是重點,我採用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辯論的方法,讓“父親”和“湯姆”各自找出理由來說服對方。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在辯論中明白:魚必須放掉,因為公園的規定必須遵守。第三個問題:結果怎麼樣?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從湯姆的行為中受到影響,並以此為榜樣。

  在整個的教學設計中,我能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做到時間充足有保證,形式新穎有變化,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在辯論中明理。

  《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教學反思3

  想上《“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篇課文已經好長時間了,怎麼上呢?因為我覺得就可以抓住“放?”“不放?”來展開一場辯論,最後得到在情與法交鋒的時候,我們應該毫不猶豫的選擇“放!”文章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唯一能讓學生困惑的就是為什麼10點不允許釣魚,而12點就可以。其實,按照國人的正常思維,這樣的事情是很難理解的,而這種自律恰恰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我本來想做的,就是在這上面來做文章。

  第二個想做文章的是,除了告訴孩子們我們應當自覺遵守規則,我還向引導孩子們體會沉甸甸的父愛,父親的愛是很難體會的。插入人教版教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去理解這一點,然後再透過文章中孩子釣得魚時候父親的“欣賞的目光”“微笑”來呼應。但是,由於時間所限,這個環節沒有能做到。

  這裡提到了時間的不夠,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初讀環節不到位,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上課的開始,我做了兩件事情,一是對於課題的把握,這裡雪柳說到了引號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沒有講錯,可能是我表述有問題,同時幫助學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教給學生概括敘事類文章內容的.方法。第二就是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這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就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因為心中無數,最後還是決定要用。當這兩個環節完成了之後,我出了一身汗,因為已經用去了我17分鐘的時間,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又因為時間不夠,在父子對話這一段,我本來準備了朗讀指導、分角色朗讀、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的環節也就匆匆收場了,準備的課件也沒有用上。

  關於默寫,默寫就要反饋,這個道理倒是懂的。只是突然發現這個班上的投影儀跟我班上的不一樣,沒有把握能用起來,加上目前我在我班實施的就是默完了以後放在一旁,課後收上來批改、訂正這樣的方法,故沒有當場訂正,是個敗筆。而且,其實不用投影儀也可以訂正的,教學智慧不夠。在這裡用這個環節,就是想告訴大家,默寫還是需要有它的一席之地的。

  上完這節課,最大的體會就是我們一定要把初讀環節做好。不是為了推卸責任,確實如此。如果我把初讀環節做好了,就不會存在時間不夠的情況,如果我們每一個學段都把該學段的事情做好,就用不著以後再去補課。

  最後,總結這節課,就是學生情緒不高,教者智慧不夠。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