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

  今天我上完了《蝙蝠和雷達》的第二課時,根據自己教學效果,我進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一)合作探究,解決重點。

  《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瞭解飛機夜間能夠安全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引導學生平時注意觀察事物,並從中也得到啟示。激發學生從小愛科學的興趣。

  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弄明白這些問題,我打破了教材的順序,先從中間部分也就是課文的重點段落3-6自然段學起,設計了以下表格進行導學,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揭開蝙蝠夜間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和嘴巴配合起來探路的秘密,這一部分的學習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試驗結果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課文一開始所提出的那些疑問就不言而喻了,可以一語帶過了。於是,我就把時間放在重點上來。接下去我就讓學生順藤摸瓜”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人們在蝙蝠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人們是怎樣從蝙蝠和雷達身上得到啟示的?等一連串的問題都順理成章,迎刃而解了。這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拓展延伸 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讓學生們聯絡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板書設計較科學,有啟發性。

  板書是一節課的縮影,也是重點精華所在,因此,一直以來,我比較重視這一點。今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把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工作原理,作了對比,透過板書的形式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直觀地瞭解課文的重點,同時對於學生正確簡潔地表達文中的重點問題“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蝙蝠與雷達有什麼關係?”起到重要的指引。

  二、不足之處:

  (一)在學生合作探究了科學家的三次試驗經過後,假如我及時利用生動的課件或者創設真實的.情景再現這三次試驗的話,直觀形象的動畫,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習效果。我相信效果會更明顯。

  (二)在探究“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這個問題上,書上很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假如此刻,我再利用生動的課件播放這個情景或者讓學生動手實踐,更容易理解“蝙蝠嘴裡發出的超聲波是怎樣反射到耳朵”的,這樣,讓學生親身體驗更能加深理解抽象的東西。

  有人說過,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但還有很多的不足。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