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1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4、認識作者所表達的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重點

  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託物言志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佈置預習?導學

  1、你會讀加點的字注音嗎?將字音寫在括號內

  惟吾德馨( )談笑有鴻儒( )無案牘之勞形( )

  2、你能準確解釋下列詞語嗎?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 )

  可以調素琴( )閱金經( )

  二、指導學習?研討

  (一)情境匯入

  有句俗話叫做“金屋,銀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儘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詩人劉禹錫也自稱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們今天就來參觀一下——

  (二)認識作者,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簡介作者,教師適當補充

  2、檢查字詞預習,夯實基礎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以多種方式熟讀課文。

  1、齊讀

  2、聽錄音範讀

  3、引導斷句

  4、請同學讀

  5、再齊讀

  6、跟讀錄音

  (2)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誰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

  2本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銘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仙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4銘文最後一句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呢?

  5.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領略作者高潔偉岸、不隨世俗的志趣和抱負後,請同學們思考,作者為什麼會有如此情懷?這種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在當今有什麼意義呢?

  三小結

  四鞏固練習

  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無絲竹之亂耳(絲竹:)

  ⑸無案牘之勞形(勞:)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屬於駢句的一項是( )

  A、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B、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C、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課文的前兩句有什麼作用?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中提及兩個歷史人物,一是三國著名政治家蜀國的,一是西漢時的文學家。

  6、文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題:

  ⑴表現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是。

  ⑵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麼?

  2、下列句子,朗讀停頓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B、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C、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D、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3、譯句:

  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⑵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表現出對仙人生活的羨慕和追求。

  B、表達了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C、表現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賢自比的態度。

  5、開頭二十四字,實寫的是,虛寫的是。虛寫是為了引出實寫中的二字點題,這裡寫山寫水,是為了與進行類比,寫仙寫龍,是為了與進行類比,以表現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說法有誤的項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類比,“山”和“水”其實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靜的氣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虛寫,反映了室主人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D、⑧句以古廬、亭作類比說明陋室不陋,也表達了作者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意思。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2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劉禹錫的文學常識;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識記重點文言詞語;背誦、默寫全文。

  2、瞭解作者,背誦默寫全文,體會託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寫作手法。

  3、理解主旨;領會文章託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4、學習作者安貧樂道的生活樂趣,培養自己高潔的情操。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時,往往不採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為喻,寫得比較含蓄,這叫做“託物言志”。這篇短文就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文字優美,意味深遠。學習時要反覆誦讀,用心品味,以充分領略作者的情懷,同時,也要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陋室,作者給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簡陋的屋子。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陋室銘”即給陋室作的銘。

  3、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洛陽人。有《劉夢得文集》傳世。著名的詩作有《竹枝詞》、《西塞山懷古》、《秋詞》、《浪淘沙》等。

  4、關於劉禹錫陋室的處所,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河北定縣,一說在安徽和縣。持“定縣”說的理由是,劉禹錫是中山人,今定縣南三里莊有陋室存世;持“和縣”說的根據是,劉禹錫曾任和州刺史,和縣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認為,和縣的陋室與劉禹錫關係更為密切。

  和縣的陋室,是劉禹錫於長慶四年(824)至寶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築的。《歷陽典錄》載:“陋室,在和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和縣與採石隔江相望,地處衝要,唐末黃巢起義、宋金戰爭、元末農民起義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戰。晚唐以後,和州屢遭兵滅,陋室連同碑銘遂毀於兵火。劉禹錫之後,很少再見到有以此為題而諷詠成章的大概正是由於這個緣故。

  5、學習生字詞:

  苔痕(tái)案牘(dú)鴻儒(rú)唯吾德馨(xīn)

  三、古代漢語常識:

  1、古今異義:

  (1)、無案牘之勞形。(形:身。今義為樣子。)

  (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義為芳香。)

  (3)、無絲竹之亂耳。(絲竹:琴瑟,簫笛等管絃樂器,這裡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為絲綢和竹子。)

  (4)、談笑有鴻儒(鴻:大,淵博。今常指鴻雁,書信。)

  2、詞類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詞“名”,形容詞“靈”受副詞“則”修飾,用作動詞,出名,帶有靈異。)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形容詞“亂”,動詞“勞”均為使動用法。“使……亂”,“使……勞累”。)

  3、特殊句式:

  倒裝句:何陋之有?(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即“有何陋”。)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透過“山”、“水”、“仙”、“龍”引出“陋室”,經過一番環境描寫、交友的敘述、志趣的抒發,直至篇末以諸葛、楊雄自況,展示了作者高潔的志行和安貧樂道的意趣。

  文中的比興手法,將室陋而不以為陋,反以為“馨”的高潔偉岸的節操凸現出來。文中一系列的對偶短句、否定句,表現了作者的情懷,特別是最後的用類比引出諸葛亮、揚子云,用所居之室同這些名人居住的“草廬”、“玄亭”媲美,不僅肯定此室不陋,還隱隱與名人自況,進一步表達了作者的情趣。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境匯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文辭精練,讀來鏗鏘有力。“陋室”,簡陋的屋子。題目簡潔,點明寫作的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指名朗讀課文。

  2、理清條理,課文可以分為幾層?

  第一層:開頭到“唯吾德馨”。點明主旨“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筆,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於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緊扣“唯吾德馨”從環境清靜、優雅,室中人博學多識,生活情趣高雅脫俗三個方面寫陋室不陋。具體表現陋室主人的高潔偉岸的情操,儒雅的賓客,高雅情景的室中樂事。

  第三層:運用類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抱負和節操,與開頭“唯吾德馨”,遙相呼應,強調陋室不陋。

  三、小組合作,翻譯全文。

  四、細讀課文,品析詩句。

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陋室銘3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透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之前,請大家先來做個選擇題:假設有一個王公大廈,要得到它,必須說一輩子違背自己良心的話,做若干件傷天害理的事;還有一間簡陋室,那裡綠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擁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個呢?

  (學生回答:選擇後者,因為……)

  恭喜你,你的選擇居然與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詩人不謀而合,他便是劉禹錫。你有望成為新時代的劉禹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劉禹錫的《陋室銘》吧!說到劉禹錫,那我們當然就要來了解作者及其相關的資料。

  1、學生自主介紹作者及作品。

  點撥: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失敗被貶的背景。

  2、解題: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瞭解“銘”的特點: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透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頂針提問,研讀課文

  第一組提問:

  1、學生齊讀課文,提問:同學們對陋室總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為什麼“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這八個字中哪兩個字最為關鍵?(德馨)

  第二組提問:

  4、作者的“德馨”表現在何處?(“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五句)

  5、(講析“苔痕”兩句的環境,兩個用得好的動詞、寫景的順序之後)到這裡來的人多嗎?(不多。從“苔痕上階綠”可以看出)

  6、到陋室來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麼人呢?(鴻儒)

  7、作者為什麼要寫自己的朋友是些什麼呢?(寫自己的朋友是博學之士、高雅之士,以顯現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後做些什麼呢?(調素琴、閱金經)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學中順勢板書:景、友、趣)

  第三組提問:

  10、作者明明在頌自己的陋室,為什麼又寫“諸葛廬”、“子云亭”?(以“廬”、“亭”比“陋室”,以“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從政治上和文學上都幹出一番事業)

  12、那麼,可以看出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遠大的抱負)

  13、由此看來,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還是更進一層?(更進一層,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結局照應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結:作者透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讚頌,抒發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

  (三)拓展延伸

  賞析劉禹錫的另一首詩《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提示:烏衣巷地處金陵南門朱雀橋附近,為東晉王導、謝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處。)請你聯絡劉禹錫的背景來談談讀過此詩後的感受。

  點撥:夕陽斜矣,暮氣逼人,在這種冷情調中,野草撒野地開花,似乎在以鮮麗的顏色和蓬勃的生機,反諷著世事的變遷。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著曾經繁華蓋世的這片地方,已是門庭冷落,車馬稀疏,荒草沒徑了。詩人一點靈感,借一隻燕子閱盡世事滄桑。它奇思獨具地以一隻燕子的飛翔,把王謝巨族聚居之處,及唐朝已變成平常百姓雜居之處,進行了雙時空的疊印,從而對如此名門望族的煙消雲散發出了充滿命運感和廢墟感的深長嘆息。

  (四)作業佈置

  表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文,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請同學們在課外閱讀中注意收集,把它們抄寫在本子上,比較一下看看哪一些詩文寫得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