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顏氏家訓閱讀題及答案

顏氏家訓閱讀題及答案

顏氏家訓閱讀題及答案

  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今不修 身而求令名於世者,猶貌甚惡而責妍影於鏡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幹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人足所履,不過數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顛蹶於崖岸,拱把之梁,每沈溺於川穀者, 何哉?為其旁無餘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 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吾每為人所毀,常以此自責。若能開方軌之路,廣造舟之航,則仲由之言信,重於登壇之盟,趙熹之降城,賢於折衝之將矣。

  吾見世人,清名登而金貝入,信譽顯而.然諾虧,不知後之矛戟,毀前之幹櫓也。虙子賤雲:“誠於此者形於彼。”人之虛實真偽在乎心,無不見乎跡,但察之未熟.耳。一為察 之所鑑,巧偽不如拙誠,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讓.卿,王莽辭政,當於爾時,自以巧密;後 人書之,留傳萬代,可為骨寒毛豎也。近有大貴,以孝著聲,前後居喪,哀毀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嘗於苫塊之中,以巴豆塗臉,遂使成瘡,表哭泣之過。左右童豎,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謂其居處飲食,皆為不信。以一偽喪百誠者,乃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讀書不過二三百卷,天才鈍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犢珍玩,

  交諸名士,甘其餌者,遞共吹噓。朝廷以為文華,亦嚐出境聘。東萊王韓晉明篤好文學, 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宴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眾客各自沈吟,遂無覺者。韓退嘆曰:“果如所量!”韓又嘗問曰:“玉珽①杼上終葵②首,當作何形?”乃.答雲:“珽頭曲圜,勢如葵葉耳。”韓 既有學,忍笑為.吾說之。

  治點.子弟文章,以為聲價,大弊事也。一則不可常繼,終露其情;二則學者有憑,益 不精勵。

  鄴下有一少年,出為襄國令,頗自勉篤。公事經懷,每加撫卹,以求聲譽。凡遣兵役,握手送離,或齎梨棗餅餌,人人贈別,雲:“上命相煩,情所不忍;道路飢渴,以此

  見思。”民庶稱之,不容於.口。及遷為泗州別駕,此費日廣,不可常周,一有偽情,觸塗③難繼,功績遂損敗矣。或問曰:“夫神滅形消,遺聲餘價,亦猶蟬殼蛇皮,獸迒④鳥跡耳,何預於死者,而

  聖人以為名教乎?”對曰:“勸也,勸其立名,則獲其實。”且勸一伯夷,而千萬人立清風矣;勸一季札,而千萬人立仁風矣;勸一柳下惠,而千萬人立貞風矣;勸一史魚,而千萬人立直風矣。故聖人慾其魚鱗鳳翼,雜沓參差,不絕於世,豈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蓋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論之,祖考之嘉名美譽,亦子孫之冕服牆宇也,自古及今,獲其庇廕者亦眾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猶築室樹果,生則獲其利,死則遺其澤。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①玉珽:玉笏。②終葵:一種方形尖頂的椎。③觸塗:處處。④迒(háng):(野獸的)腳印。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但察之未熟.耳 熟:熟練

  B.伯石讓.卿 讓:推讓、謙讓。

  C.雅.自矜持雅:平素、向來。

  D.治點.子弟文章 點:修改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信譽顯而.然諾虧 人非生而.知之者

  B.乃.答雲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C.忍笑為.吾說之 何為.其然也

  D.不容於.口 乃設九賓禮於.廷

  10.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同辦事。會盟時殺牲、歃血,並且宣

  讀盟書,誓於神。結盟以後,雙方受義務約束。

  B.居喪制度:古代的喪葬制度的一部分,等級分明,對親人去世後的服飾、言容、

  居處、娛樂、飲食等都有規定,如“居喪三年”。

  C.士族:又稱世族、門閥等,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門閥制度是從兩漢到南北朝

  最為顯著的官員的選拔系統,後漸被徵辟薦舉制度所取代。

  D.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凡吉禮皆戴冕,而服飾隨事而異。是王公貴

  胄的專有服飾,不同等級亦各不相同。

  11.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

  B.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

  C.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

  D.至誠之言/人未能信/至潔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聲名無餘地也

  12.下列對原文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萊王韓晉明懷疑某一士族徒有虛名,於是設宴敘談,以作詩試探,結果驗證了他的想法。

  B.人一旦有了虛假的行為,後面沒辦法處處相繼周全時,那麼原先的功績也就會隨之而毀。

  C.聖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後的原因是一方面可勸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從中獲得實惠。

  D.文章主要講名不副實,內容充實,語言流暢,消除了世人對名聲片面的理解,明確了樹立好名聲的深遠意義。

  13.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7 分)

  (1)竊名者,厚貌深奸,幹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

  (2)世之汲汲者,不達此意,若其與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8、A

  9、D

  10.C

  11.C

  12、C

  13、(1)竊名,就是外樸內奸,謀求浮華的虛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方法)。

  (2)世上那些急於追名逐利的人,不通曉這個道理,(他們死後) 如果他們的名聲能與魂魄一起飛昇,能像松柏一樣(一同)長青茂盛,那麼就會讓人感到疑惑了!

  參考譯文

  名與實的關係,好比形與影的關係。德行技藝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麗,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卻想在世上流傳美好的名聲,就好比容貌很醜卻要求鏡子裡現出美麗的影子。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忘名,就是體道合德,享受鬼神的福佑,而不是用來求名的;立名,就是修身慎行,生怕榮譽會被湮沒,而不是為了讓名的;竊名,就是外樸內奸,謀求浮華的虛名,而不是真能得到名的。

  人的腳所踩踏的地方,面積只不過有幾寸,然而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一定會從山崖上摔下去;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也往往會淹死在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人的腳旁邊沒有餘地的緣故。君子要在社會上立足,也是這個道理。最誠實的話,別人是不會容易相信;最高潔的行為,別人往往會產生懷疑,都是因為這類言論、行動的名聲太好,沒有留餘地造成的。我每當被別人詆譭的時候,就經常以此自責。你們如果能開闢平坦的大道,加寬渡河的浮橋,那麼你們就能如同子路那樣,說話真實可信,勝似諸侯登壇結盟的誓約;如同趙熹那樣,招降對方盤踞的城池,賽過卻敵致勝的將軍。

  我見到世上的人,清名播揚但金錢暗入,信譽昭著但許諾有虧。人的虛或實、真或偽固然在於心,但沒有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只是觀察得不仔細罷了。一旦觀察得真切,那種巧於作偽就還不如拙笨而誠實,(否則)接著招來的羞辱也夠大的。伯石的推讓卿位,王莽的辭謝政權,在當時,自以為既巧又密;可是被後人記載下來,留傳萬世,就叫人看了毛豎骨寒了。近來有個大貴人,以孝著稱,先後居喪,哀痛傷身過度,也足以超過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還用巴豆塗臉,(有意)使臉上成瘡,來顯出他哭泣得多麼厲害。但這種做作不能蒙過身旁童僕的眼睛,反而使外邊人說他在服喪期間的居所飲食都在偽裝。因為一件偽裝的事情毀掉了百件真實的事情,這就是貪求虛名的慾望無休止的緣故。

  有一個士族,讀的書不過二三百卷,天資笨拙,可家世殷實富裕,他向來矜持,多用牛酒珍寶玩好來結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對牛酒珍寶玩好感興趣的,一個個接著吹捧他,使朝廷也以為他有文采才華,曾經派他出境訪問。東萊王韓晉明深愛文學,對他的作品發生懷疑,懷疑大多數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構思的,於是就設宴敘談,當面討論測試。當時整天歡樂和諧,詩人滿座,屬音賦韻,提筆作詩,這個士族倉促間就寫成,可全然沒有先前的風格韻味。好在客人們各自在沉思吟味,沒有發覺。韓晉明宴會後嘆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樣。”

  鄴下有個少年,出任襄國縣令,能勤勉。公事經手,常加撫卹,來謀求聲譽。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時還拿出梨棗糕餅,人人贈別,說:“上邊有命令要麻煩你們,我感情上實在不忍;路上飢渴,送這些以思念。”民眾對他稱讚,不絕於口。等到遷任泗州別駕官時,這種費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經常辦到。可見一有虛假,就到處難以相繼,原先的功績也隨之而毀失。

  有人問道:“(一個人的)精神滅亡了,形體消失了,遺留下來的名聲和評價,則如蟬殼蛇皮,鳥獸足跡,(毫無意義,)怎麼同死去的人有關呢?可是聖人為何卻要用他們的名聲教育後人?”我回答說:“這是為了勸勉,勸勉大家樹立好名聲,就能獲得實際的名聲。而且褒獎了一個伯夷,就有千萬人樹立起清廉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季札,就有千萬人樹立起仁愛的風氣了;褒獎了一個柳下惠,就有千萬人樹立起貞節的風氣了。所以聖人希望那些像魚鱗鳳翼一樣優秀傑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斷湧現,難道不夠偉大嗎?天下悠悠眾生,都是愛慕名聲的,聖人大概就是順著他們這種心情表達出努力向善的意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