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語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語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語文小石潭記教學反思

  今天是《小石潭記》第二課時。整體感覺比較失敗,職業道德讓我們總是把失敗原因歸屬於己,但客觀上講沒有學生的因素嗎?這樣的問法好像彰顯了教師的無能乏技,那就這樣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學生的現狀呢?

  第一課時以嘗試自讀的方式,學生自己讀通讀順文字,透過串讀來訂正音韻節奏,並進行了個別詞語的解釋以助讀。這樣處理是因為初三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的語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讀準大部分內容。在個別處如“下見(現)小潭”“參差(cenci)披拂”,教師一點即好。然後是自己譯讀,透過課下注釋和自己的參悟能夠大部分讀懂文字。在課堂上,學生只對“曰恕己,曰奉壹”有點誤讀,其他的都可透過參悟或引導自己解決。從這裡可見,本文選入八年級語文下冊,難度是偏低的,正好適於對學生進行讀譯的自學訓練。只要給學生時間,貼近學生思維引導,是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的。然後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篇文章叫《小石潭記》,文中稱作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昭示了我這個問題的方向性錯誤。學生普遍回答文字是以小石潭為中心來描摹景物抒發情感的。我立即調整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並板書上在三個字下分別加點突出。學生思考。第一節課結束。

  第二節課。回顧問題:文中把這個潭稱為“小石潭”你認為貼切不貼切?學生在短暫的思考後,開始舉手回答。有的說從“聞水聲,如鳴佩環”中,可見溪流之小,說明潭小;有的說從“伐竹取道,下見小譚”,可見作者明寫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絕無人跡的話就不會“伐竹取道”了;有的說從“全石以為底”,可見以一整塊石頭為底,潭必不大;有的說從“潭中魚可百許頭”,可見潭小能直視魚的總體數目;還有的說從“四面竹樹環合”可見潭小,所以被樹木所遮掩。學生的分析有幾個超出了我的文字解讀,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後我補充了一個——“小丘”,從此可見此處景物的玲瓏嬌小之態,能“蝸居”在小丘一側的潭,必不大。

  “石”體現在何處?這個問題可能是挑戰性不大,學生回答的積極性不強。但是就我的此潭為“小石坑”的論斷,引起了學生的反駁。他們認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師生爭論的結果是達成了文中描寫的結論——無論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個石質的坑。藉此引導——石坑積滿水,謂之“潭”。之所以把這個石坑稱為“潭”是因為有“水”。水是潭的內容。那麼水有何特點呢?

  有的學生說“水尤清冽”,特點是“清”;有的說“全石以為底”也可見水清;有的說“潭中魚”一節,都可見水清。同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此問題缺乏挑戰性,學生的積極性不高,也影響了我的情緒,開始有些焦躁。

  對於接下來的問題:如果說“小、石、潭”是此潭可見的形貌的話,那麼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個字來概括?學生很容易找到“以其境過清”的“清”字。追問,此“清”作何講?生答“悽清”。此情此景為何會給人以“悽清”之感呢?生答“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述說。然後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後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發現嗎?可能是這個問題是最沒有挑戰性的,或者我給學生的時間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進,也可能是鋪墊不夠,學生給我一片沉默。前面的“樂”與後面的“悽清”的心境的對比,可以引發一個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為什麼他的心情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從而進入心境的探尋。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順理成章的達成。時間就到了。

  我預設,此心情的轉變有兩個因素契合的原因:悽清冷寂的景緻又喚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悶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種孤獨落寞之感。由此可見,前面兩處寫“樂”,實是一種“欲忘情山水”的苦中作樂;而後面的.“悽清孤寂”是他一直隱藏的真實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瞭解作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底色。可惜沒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敗原因我想:一是教師並不能把文本當中的引人至深之處挖掘出來,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樂趣,這可能與問題的設計和引導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關係。還是不細緻,不精巧,不能準確及時的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不能給足學生思考表達的時間,進行引申開發成為新的課程資源,也就是“當下”意識並不強烈。二是,給自己的失敗找個客觀理由,是不是文字本身就缺乏強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離感如何打破,如何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語文的千文千面,很難成行可操作的規律性措施。再就是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不是教師的努力和激發是一方面,而學生的相應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於“臉面”的問題而不肯發言,即有也不說,是不是教師也很無奈呢?當然,學生的投入不夠,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師的設計無新意,課堂無特色,引導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節奏出了問題。前後的關聯性較差,以致出現脫節,思維跟不上,所以發言沉悶,情感瘀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