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課後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課後教學反思

《小石潭記》課後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向來就是一個難點,學生聽的很枯燥,而且談古色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它重點在“語言”上,這在課堂教學和檢測上表現得特別明顯,第四單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為了能夠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此文時我嘗試著進行了情境教學。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並且著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作者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絡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然後讓學生大膽的去談,談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主要是一班的學生,表現的更為突出。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說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初二的學生,文言文基礎也是比較薄弱的,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更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裡呈現山水的靈性。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總之,對於文言文的教學是難點更是重點,所以教師應該高度重視,不斷探索,針對不同文體的文言文要有不同的教學方法,相信,經過我的努力,在這方面的教學會有或多或少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