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

  本書是著名班主任工作專家萬瑋最新教育隨筆集。在書中,作者總結了為師從教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值得中小學教師參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歡迎閱讀。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一

  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來有價值,中期不明朗,長期有害,這件事絕不能做;如果一件事短期看不到價值,中期不清楚,長期有益,這件事一定得去做。教育應當關注的正是長期價值。探索哪些有益、哪些無益應當成為教育者的追求。

  教育不能短視,因為人生不是短跑。教育工作者不能各管一段。好的教育應當對人的影響積極而久遠。“45歲以後的人,如果到了年底,能說這一年沒有虛度,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了。”可見作者對教師現狀多麼悲觀。別說正確的廢話,別淨說些沒用的!尤其是升旗儀式和班會課上。人們不能用嘴投票就會用腳投票,一定倒逼著教育進行改革。人類社會幾千年來有兩樣東西始終沒有進步,那就是道德與智慧。而這兩樣,正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什麼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一家人近在咫尺,卻都在沉默地玩電腦、手機。一位男生對他的父母說:你們是第一次做父母,而我是第一次做兒子,大家都沒經驗,為什麼不能相互寬容、相互諒解,而非要苦苦相逼呢?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的任何觀點都是其人生經驗的產物,而根源常常在我們教育者身上。當我們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可理喻、無法溝通時,問題可能恰恰出在我們身上。

  一個成功的教育者,能洞察經驗的規律,理性地創設教育情境以實現理想的教育結果。如果永遠都以成績來評價學生,那麼學生的個性永遠都得不到張揚。教師的真性情往往是學生最好的個性催化劑。現在很多的學校陰氣太重,培養不出男子漢。教育要順勢而為,不能硬來。教師的任務不是讓學生學習,而是讓學生熱愛學習。當學生熱愛學習了,還有什麼學不好呢?沒有觸動學生,即使你把遙控器按壞,他的頻道也無法切換。

  在懲罰中,我們慢慢成長。因為偏愛你,所以才讓你疼得厲害,才會更加嚴厲地懲罰你。學校本該給家長指點迷津,可有的學校、有的領導、有的老師卻讓家長誤入歧途。關注知識技能之外的學生髮展領域,才是教育的本質。一位教師如果學生畢業之後仍然尊重他,那才是真的尊重。有一些學校,有一些老師,把所有的工作都金錢化,卻忘記了教育乃是一項講良心的事業,根本沒辦法用金錢和工作量來衡量。

  如果孩子沒有覺醒,你硬裹挾著他走你要他走的路,無論它跟不跟你走,結果都是兩敗俱傷。那些強迫孩子放棄興趣愛好的父母,要多愚昧就有多愚昧。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二

  當我終於看完《教師的五重境界》的最後一篇《這一生,至少當一次教育的傻瓜》時,腦海卻一直盤旋這一句話: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於是,以此做標題記錄閱讀這本經典之作的所思所悟。

  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一位叫木村的日本農民,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種蘋果。他所謂的只傻一次,其實是傻了一輩子。不用農藥和化肥,不除草,想種蘋果樹,本身就是“傻得天真可愛”的想法。更“傻荒唐可笑”的是,他還把蘋果當自己的孩子,時常輕撫這些蘋果樹,常跟它們“嘮嗑”:給它鼓勁“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也向它致歉“讓你們這麼辛苦,我真的很抱歉。就算不開花也沒有關係,不結果實也無所謂,千萬不要死去。”。

  結果很美好!痴心堅守十年,終於創造“奇蹟”:不用農藥不用肥料而種植出全日本都想“一生能吃到一次就好”的.蘋果。木村種蘋果的訣竅到底是什麼?“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蘋果樹不開花的日子裡,木村曾帶著全家一起捉蟲,蟲子無窮無盡,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蘋果樹也想活下去啊!蟲子到處都有,只有讓蘋果樹自己變堅強了,才能真正抵禦那些害蟲。木村始終信奉:蘋果是主角,我只是幫助它生長。畢竟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靠自己開出一朵蘋果花。所以,木村在蘋果樹緩慢而用力生長進行中時,總是對著果樹傻傻地虔誠鼓勵“實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

  然而,很多農民種植蘋果時,為了讓蘋果樹開花結果,而採用各種手段:除草,施肥,灑藥。如此功利速成的結果便是,結出的並不是自然的蘋果,切開後,遇風即爛。一如當今教育生態的寫照:家長與教師不遺餘力的為孩子“拔苗助長”:除草——沒收手機電腦,禁止課外書,取消運動,禁止一切與學習無關的活動;施肥——大大小小的補課班,無論是科任教師的小灶,還是補習機構的大班,乃至請到家裡一對一的輔導;灑藥——各種說教勵志故事、心靈雞湯、心理輔導等,皆是幫助孩子集中精力走向應試。

  結果呢?大批“高分低能”的象牙學子們,“畢業即失業”的“啃老族”悲哀;越來越多“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無語心痛;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狼狽困窘;教育,成為人們興師問罪、口誅筆伐的物件!

  為什麼教育為本的百年大計,行進得如此艱難仄逼?是不是我們太“聰明”了,缺失了木村的那顆“傻心”:“把蘋果樹真正地當生命來看待”!在波瀾壯闊的課堂改革浪潮中,遺忘了:學生,也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教師應具備進入學生心靈世界的本領,不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對面發牢騷、嘆息,而應該在這心靈世界中耕耘、播種、培育、採摘,流連忘返。當天真爛漫的孩子被家長以“愛的名義”綁架時;因為排名、分數而被剝奪童年美好時光時;被教師當作“知識的容器”拼命灌輸時;為人師者是否該捫心自問:我懂得孩子嗎?我對他們是“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我有沒有把學生當作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單位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給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是一位母親,目送孩子走進學堂時,向學校、向教師、向社會說出的一句天下母親發自內心的問話。追問著每一位肩負教育重任的教師們,能否不負重託,還天下母親一個熱愛智慧、勇於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好青年呢?!

  北師大肖川博士曾寫文反思: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應把人類文明的精華、智慧結晶如同傳遞奧運聖火一樣傳承到孩子們的手中。但由於師範教育學科體系的缺陷以及社會歷史的侷限等原因,使教師對於“教育”的理解有所偏差,對於教育的實踐缺乏深刻的反思,我們的教師還沒有成為真正“有思想的教師”。許多教師的文化底蘊不夠豐厚,學識積累過於單薄,缺乏對人類歷史文化和人性富於深度的理解。直接導致中小學教師付出了大量勞動停留在低層次的“教書育人”上,缺乏對於學生精神上的引領,缺乏對於自身工作高遠的立意,缺乏對於“課本知識”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心理結構的深刻洞察。而是把“教育”淺化為、庸俗化為沒有靈魂的認知結果的堆積。

  肖川博士大聲疾呼:教師只有作為思想者,才會有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思考,才會有對“兒童”內涵的深切體察,才會有對“生命”與“幸福”的驀然頓悟。一言蔽之,教師,應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

  如何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我覺得,上海名校長萬瑋老師的新著作《教師的五重境界》,給出了很好的註解。赫赫名校走出的高材生,從底層教師一路猛進躍升為引領者的名校長,萬瑋老師結合從教的親身經歷,總結了為師從教的五種境界:教知識、教方法、教狀態、教人生、教自己,系統闡述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和實現途徑。

  萬校長在開篇強調:“這五重境界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師工作五個不同的方面”。的確,這五個境界很難清晰地劃分,不過琢磨起來,還是覺得有層次高下之分。回想自己二十年的教學生涯,對照萬校長闡述的五重境界,自覺羞愧在教知識,教方法的淺層次徘徊得太久,終於悟到教育其實更應該指向教師的自我成長,才能更好的教給學生正確的人生狀態時,已近不惑之年,深感時光的匆匆。也悔恨曾經的淺薄無知而誤人子弟。不免常常感嘆:教育,最好該是中年人的事業!

  教育,是一個價值引導的過程,一個引領學生成為我們所希望的人的過程。教師,作為未來主人的啟蒙引路人,就更應該做一株有思想的蘆葦!教師的思想豐贍、深刻,學生的心靈才會豐厚、光明。一個有“思想”的教師,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更宏大更精微的視角看待問題,與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會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精神滋養。

  教師的五重境界讀後感三

  看了《教師的五重境界》,萬瑋老師針對教學實際寫出了自己的所感所悟,學會破框,促進成長。看完此書,我對其中破框思維深為認同。

  文中寫到:一位年輕的年輕班主任被班裡的一名問題學生弄得頭疼不已,心生怨恨,向萬瑋老師傾訴他是如何倒黴,因為這名學生不停闖禍,他已經被主任和校長點名批評多次。萬瑋老師開導他:“你難道不覺得這個孩子是上天派來磨鍊你的嗎?你一向有志向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這是太好的機會!

  萬老師就是用了破框思維,所謂破框思維就是打破既有的舊觀念模式,換種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式。

  人的思維是有侷限的。這種侷限無處不在,生活的磨礪在我們的頭腦中設定了無數的框,我們看不到那些邊界,也走不出去,時間長了,以為真實的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一隅。我們的頭腦看待事物,就像照相機拍照片一樣,在聚焦的同時,也有了取景框。我們只看到框裡的景象,而忽略了框外的物體。而破框思維就是要打破這些陳舊的迂腐的觀點,用用心的觀點看待生活和工作,那麼生活中的煩惱困擾會大大減少,所追求的成功快樂也會更易獲得。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所遇到的學生千差萬別。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人,他們身上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就像我們班的馬劉帥同學,玩心很重,上課小動作不斷,干擾同學學習,一向令任課老師頭疼。還經常遲到,且愛在課堂上搗亂。有一段時間上課不講話了,原先是趴在桌子上睡覺了。應對這樣的學生,作為老師肯定也會生氣。

  但是學習用破框思維重新審視他,我會發現他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雖然課堂搗亂,但是該學習的知識他一點沒落下。他在課後能夠認真完成作業,喜愛勞動。跳出既有的思維框之後,才會明白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對他們進行細緻地瞭解和具體地分析,抓住他們的優勢和長處,就能夠此為突破口,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幫忙學生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學生的優點,在優勢中尋找弱勢,在缺點中尋找閃光點,以激勵為主,批評教育為輔,從抓住特點、抓好重點、狠抓難點入手,慢慢的才能幫忙學生克服缺點。

  作為教師,學會用破框思維看待學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就應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從而減少學生問題狀況的產生。同時,也要用用心的眼光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這張白紙上有更多的資料去寫,也讓孩子在簡單的學習中找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