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君散文隨筆
喜歡識這個字,帶著理解和尊重,又帶上了幾分熟知的親密。
君,在千里之外。
初識,君說自己是農民,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於是,我問道,“那為什麼筆名叫八千歲呢?”君哈哈大笑,沒有作答。
文字是心靈的視窗,識君,也是從文字開始的。
君的文字簡短唯美,千字左右的散文,也要用幾句短詩來點綴,讀之,總感覺意猶未盡。
讀君第一篇文章是《素白》。“你說,素白更具美感,那是一種純淨的美,靈魂的美。”開篇一句簡短的敘述,就知道這是一篇寫給故友的文字。這是一篇寄給天堂的信,字裡行間都是獨語的深情,追憶著故人的同時,君也做了一次徹徹底底的、酣暢淋漓的剖白。
君的文章,借景抒情,睹物思人,情節生動,筆風硬朗。他筆下的龍虎山,景色優美,龍虎山的花,是一朵朵地迎著陽光在笑著。從春天的油菜花開始,一直到秋季遍地金黃的菊豔,每一朵花都在他的筆下傾散著淡淡的香氣,每一朵花都開在他的心裡,那是他對家鄉以及家鄉的人們的深情和厚愛。
走近君,我們已經相識一年之久。我的窗外在落春天最後一場清雪,而君正在龍虎上。“鷹潭的龍虎山上,花兒都開了,牽牛花,梔子花,月季,好多,美極了……”君高興起來像個孩子,喜形於色。君的性格多變,幽默起來,妙語連珠,感覺就是一個虎虎生風的年輕人。但大多時候,他是個師者,是一個飽經滄桑的長者。
他,足可做我的老師。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文學的造詣上。他,嚴謹細緻,處事果斷。
識君,與我是一件很榮幸的事。君是一位成功人士,他是是全國勞模,全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是一位優秀的企業家。他的空間的名字叫“茅草房”,我私下就叫他“草廬君”,因為聯想到了“三顧茅廬”的典故,我一直說他是隱居的智者。
“你都獲得了這麼多榮譽了,幹嘛還寫文章啊?”我還是忍不住跑去問他。
“那都是過去的事了。我現在要好好完成兒時的夢想,做一個出色的散文家。”
與君深談,是在溫和的午後。天,很藍。風,很輕。桌上的茶從熱氣騰騰,到杯杯清涼。我們從文字開始,最終還是止於文字,閉眼休息的瞬間,居然嗅到了點點墨香。
君,是企業家,是營養師,是動物營養和育種的專家,他一直從事養殖畜牧事業。看著他的諸多頭銜,馬上會想到他養尊處優的生活。其實,君是從苦難走出來的企業家。
他的散文《我的少年一路“偷”來》寫的就是他童年的經歷。曾經因為飢餓,他和四哥去偷吃侄女的奶粉;為了吃到一塊豬肉,不怕燙破了嘴;因為餓,與四哥搶稀飯;因為餓,把姐姐帶給父母治病的豬心偷吃掉……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君的人生才更加奪目精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苦難,君才有了今天的睿智與善良。
君,年長我六歲,他是兄長。君,遠在千里之外,給我的感覺卻近在咫尺。
“下雨了,關節痛不?”
“這麼晚還不睡?注意身體啊!”
和君相比,我是一個粗心的人。雖為女人,卻很少說上幾句體恤的話。君,說我傻。偶爾,會傻得可愛;偶爾,卻是傻得可恨。我們的生活軌跡不同,做事或者想事情或多或少就有了一些分歧。此時的君,寸土不讓,彰顯大將之風。
“文字要靈活,不能拘於細節,困在自己的小家裡……”君發起火來,也是噼裡啪啦地止不住口。
我在螢幕的另一側偷笑,此人,真逗。
“是不是又在笑我,告訴你,你這樣寫永遠成不了大家!”他的語氣愈發地激烈,我就發上幾個大大的笑臉來平息爭吵。
君,註定是個王者。只要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努力去爭取。或許,這跟他的閱歷有關;或許,也是他的個性使然。
我們曾經共同去讀一部書,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我讀書的速度極快,理解卻是膚淺的。他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去讀一本書,字斟句酌,面面俱到。突一日,君要和我聊聊這部書。我面露驚詫,拼命地想著書中的情節,可惜,記憶寥寥。而他,卻是滔滔不絕了。從環境到人物,甚至書中描寫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細節,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最後,他說,謝謝回味老師推薦的這部書,我很受益。其實,他是看不到,隔屏而坐的我,早已是如坐針氈了。
君喜古典文學,詩詞功底可見一斑。一篇《元宵燈未滅,何處一枝春》,他引詩入文,寫詩成句,讓幸福的三葉草綠滿心扉,綠遍大江南北。這是一篇寫給春天的文字,更是表達幸福的文章。
君,是鮮活的,是幸福的,他的親人們是他落筆的動力。一篇《蛋花兒》,是妻子做的最美的佳餚,更是他們真是生活的寫照;一篇《小城響起和諧音》,把小孫女描寫得靈動可愛,把一種爺孫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的是一篇哲理情感散文《距離》,一篇不足兩千字的散文,把與親人,與過去,與生命,與未來的距離都鋪展於筆墨間。“人此一生,是追趕太陽的歷程。它不是一次計算結果的賽事,而是收穫精彩的旅行。”這樣的君,每一次華麗的轉身,都會光彩奪目。“無論對誰,此時此刻,就是最年輕最有希望的一刻。我們,只會越來越老。生命的終點離我不算太遠,但生活與我之間沒有距離。我可以抽自己喜歡的煙,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手中有茶,案頭上有書。”這樣君,是豁達的,是淡然的,是值得尊重的。
君有三寶:汽車,相機和一房間的書籍。這些,不代表成功,卻體現出他優雅的生活軌跡。
鷹潭,因“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而得名。西周以前鷹潭屬揚州之域,春秋為百越之地,戰國先屬越後屬楚。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屬九江郡。鷹潭,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裡,是全國聞名的“銅都”;這裡,是真正的江南。這裡,有君。
君,生於此,也曾經是盤旋在龍虎山上展翅高飛的雄鷹。此時的君,卻是活躍在鷹潭文壇上的一顆新星。
20XX年5月20日,鷹潭市文聯,鷹潭多家文學相關機構,在北極閣舉行了“520,愛鷹潭,愛生活,八千歲散文作品專題朗誦會”。這是君的'榮耀,更是他在成為散文家的路上邁出的最堅實的一步。
“童年的時候母親是太陽,我們追隨太陽的溫暖;少年的時候理想是太陽,我們追求太陽的真理;青年的時候愛情是太陽,我們追逐太陽的絢麗;中年的時候自己是太陽,我們追索太陽的光輝;暮年的時候陪伴是太陽,我們追蹤太陽的足跡‘這時候,不僅是太陽、雲和海水,連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這時候,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讀君的文字,不如說實在感受君的奮鬥歷程。其中,有震撼,但更多的是感動。
六月,荷塘有花訊。是“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的荷花。賞荷,就是賞它的品性,出淤泥而不染的聖潔。識君,是欣賞他的文采,感知他的心性,品讀他人生的精彩。君,是江南六月的麥谷,有成熟之甘美,亦有成熟之謙卑。一如君寫給六月的文字,“秋雨戲殘荷,並非淒涼而是悽美,亦非生命的輪迴,而是生命的一種姿態,就像成熟的稻穗知道合適地低頭那樣,是一種智慧,一種修為。”君,為智者,更是賢人。
六月,夏花絢爛,朵朵馨香。就讓我帶著那朵朵嬌妍,祝福君,在文學的路上更上一層樓,早日實現自己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