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奶奶學上網散文
六十開外的鐘奶奶扯著老伴買了部智慧手機,學上網啦!
這一訊息不亞於穿星炮竹,在文明小區上空炸響。
“就她那抓了一輩子掃帚的粗手,斗大的字識不了幾大船,還用手機聊天哩!”
“可不是麼,準是腦子裡進水了。”
面對街頭巷尾的冷嘲熱諷,鍾奶奶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全當耳邊風。她一聲不響地開始了學微信的長征路,大步流星地跑到3裡外的朋友家。朋友的女兒在電信公司工作,她便請朋友帶她到電信公司辦理業務。“小王,請你幫我在手機上裝個好聊天的那玩藝兒。
“鍾奶奶,您是要裝微信的軟體嗎?您也玩微信!”小王用懷疑的眼神直瞪瞪地看著鍾奶奶,問道。
“對,你們年輕人玩微信交心、聊天,還辦事情、看新聞,我也想嚐嚐玩微信的滋味。”
見鍾奶奶執著的神態,小王便耐心地一邊幫鍾奶奶安裝微信軟體,一邊傳授微信操作方法。面對小王的問話,鍾奶奶時而目瞪口呆,時而答所非問,冬天裡也急得額頭上滲出黃豆大的汗珠。頗為費勁的交流持續了個把小時,好不容易在手機上註冊了“鐘樂樂”的微信名,並與qq號碼梱綁在一起。當場,鍾奶奶請陪同來的朋友新增她的微信名,輸入手機號,學著搜尋方法。與朋友拍了張合影的照片,請小王教她傳送。左一遍,右一遍,學了十幾遍,終於會發了。接著又學會了分享照片、文字到朋友圈的流程。可學到寫字交心時卻“卡殼”了,打漢語拼音她讀不準,寫筆畫她有時倒筆畫,一個字要寫好幾遍才寫對,有時想不起字來急得直跺腳。
鍾奶奶想法攻克寫字難關,買了一疊小學生描摹練習本,學著正確寫字的筆畫;又買了本《新華字典》,遇到不會寫的就找不說話的“老師”。打那起,她不論走路、燒飯、做家務,還是睡前、醒來,都在琢磨著寫字筆畫順序,或是回憶著字典上那些字的模樣,學習刻苦得讓身體瘦了一圈。憑著這樣的熱情和毅力,不到半年時光,她就能瀟瀟灑灑地與微友交流談心了。轉發國家時事、分享娛樂照片、暢談所思所想,成了鍾奶奶每天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微信通訊錄裡,有社群幹部、居民,有親明、歌友舞友,有老年人也有年輕人,不同的物件還分類建了不同的群。隨意點開一個群,裡面有轉發心靈雞湯的,有說社群事兒的,有開展廣場比賽的,還有梅蘭芳藝術節預告的,都是實用的內容。
鍾奶奶玩微信還不夠,又不恥下問,學會了玩微博,把“鐘樂樂便民工作室”搬上了網,傳送文字、圖片、聲音、影片等等,公開微信名、微博號,24小時不離線,隨時隨地接受居民的'求助、諮詢、交心。原來她學上網的夢想緣於方便服務群眾。因為,她是社群的中心戶長、熱心的志願者。5年前,她從環衛工退休後,在家裡閒得骨頭都發癢,就藉著掃馬路時與社會人相熟的優勢,以自已的名字辦了爿“鐘樂樂便民工作室”,幫社群“兩委會”把便民服務的手臂延伸到居民身邊。“社群有個什麼文明城市建立、婦女病檢查、發放獨生子女父母獎勵金等等活動,這些事兒要放在過去,都得跑到樓上樓下敲門通知,有些人你喊他還嫌煩。現在好了,只要在微信圈或群裡發個帖子就全知道了。有時,我把社群活動拍下來,發給因故未參加的居民,讓她們寓教於樂。”鍾奶奶興奮地說。
授人玫瑰,手留餘香。鍾奶奶的時髦,吸引了她周圍張大媽、王大爺,眾多老年居民跟著時髦起來,大家每天捧著手機“泡”在網裡。
微友丁爹的獨子遭遇車禍,丟下妻子和未成年的女兒撒手仙去。老倆口痛不欲生,整天關在家裡以淚洗面。“丁爹丁奶奶,我10多年前獨生女去世,我和老伴合夥養性命,不也過得蠻好的”。鍾奶奶向丁爹發了微信,開導他走出失子悲痛,重拾生活信心,唱唱歌、跳跳舞,活一天就得快樂24小時。她還發送她樂觀向上的種種照片。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邊的人最有說服力。丁爹丁奶奶開始跟著鍾奶奶唱呀、跳呀、網聊呀,逐漸恢復了原有的精氣神。
後來,鍾奶奶建立了“鐘樂樂失獨家庭俱樂部”,誠邀失獨家庭新增她的微信、微博或手機號,傷心事向她訴說,有難找她幫助。她的舉動讓人不得不信服“幫人無止境,夢想沒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