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難忘小時候的鍋巴散文

難忘小時候的鍋巴散文

難忘小時候的鍋巴散文

  鍋巴,年少時就愛吃,以致把這愛好延續到現在,那種純正的脆香,讓我一看到米飯,便心生念想。

  六、七十年代,我就生活在鄉下,每天的午飯,就用柴火在大鐵鍋裡做熟,看到鍋蓋邊沿噗噗作響,冒出“霧”氣,灶臺裡的火便暫時停歇,讓米再漲一漲,數分鐘後,再添幾把柴火透一透。稍傾,鍋蓋內便竄出香來,那灶臺裡的火雖已停熄,但火星還在,溫度還高,鍋裡的米飯在餘溫的炙烤下,便愈加噴香,鍋巴也就有了。開飯時,兄弟姐妹常搶著鏟鍋巴,除了它的香脆,更主要的是柴火燒足後,少了水分的鍋巴,極有漲性,吃後不易餓,其時,日子過得緊巴,僅想填飽肚子,因而也是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鍋巴,在農村不知啥時定下這樣的規矩,長輩們說:“開飯後,不能鏟鍋巴,說這一鏟,不吉利,意為家產會鏟光,沒了財氣,尤其是走親訪友,那事絕對不能做。細細想來,那時的家裡大都空蕩蕩的,也沒什麼值錢的。

  不能鏟鍋巴,說歸說,但生活的清苦,有時也就不管那些清規戒律了。尤為農忙時節,繁重的勞動,體力消耗極大,上輩人也常說:“人是鐵,飯是鋼。”儘管我們也知道這規矩,但也顧不了那麼多,平時油水很少,肚子總要填飽的,有時父母即便看到,也是睜一眼,閉一眼,除非孩子們爭多嫌少,鬧出矛盾,他們便拿出殺手鐧:“省得你們煩,一個都不準鏟”。因而孩子們也心知肚明,平分秋色,才能皆大歡喜。

  佔著鐵鍋三分之二的圓圓鍋巴,其實用它做稀飯也不錯,無論它的色彩,還是香味,抑或口感,同樣不失為一種口福,但不能多熬,否則易糟糊,一滾即食為最佳。

  改革開放後,人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便捷的新生代電飯煲、電飯鍋、不粘鍋等替代了大鐵鍋,因而那脆香的鍋巴,也就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

  東山的三山島,是我95年以來,常常光顧的.地方,而永明家也是我去農家樂的常駐地。在他家,我的鍋巴沒少吃過,中午有,晚上有,只要我去,永明就會笑眯眯地說:“吃鍋巴的老師來了。”還會特地交代廚房做飯的幫手,掌握好火候,讓鍋巴特香些。要是天氣晴好,溫度較高,他會把鍋巴剷出來,放到太陽底下曬乾,然後將它放入油鍋一煎,稍後取出,然後在金黃松脆的鍋巴上,稍加些白糖,當成早餐輔助食品,端上餐桌,供客人享用。

  如今,吃膩了美味佳餚的人們,已開始懷舊,農家樂也已成遊客的首選,因而脆香的鍋巴也就重回餐桌。以致鍋巴菜,也開始走上飯店、酒家,但我總覺得,農家鐵鍋裡的鍋巴最純正,最綠色,吃在嘴裡滿口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