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莫言> 淺析莫言小說

淺析莫言小說

淺析莫言小說

  莫言小說具有非常高的文學成就,關於莫言的作品特色是什麼呢?

  一、莫言熱的興起

  改革開放多年來,網路書站、實體書店裡多的是各種形態的碼字為生之人,但幾乎沒有一個純文學作家能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實為人文中國之一大缺憾。但隨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莫言熱”興起。轉瞬之間,中國國內萬眾注目莫言。諾貝爾文學獎降臨中國作家頭上沒幾天,從“莫言熱”到“莫言產業熱”已經熱火朝天,從預測獲獎到正式頒獎,持續近兩年時間,中國人的諾貝爾文學獎情結得到了充分的渲洩。

  二、中國文學“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現象

  由於中外文學觀點及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文學在國外獲認同的甚少。縱觀諾獎成立的百餘年時間,中國作家當中偶爾獲得提名的也不過魯迅、老舍、沈從文等寥寥幾人,以至於許多國內作家把衝諾獎作為中國夢之一來宣揚。莫言的獲獎出乎許多人的意料,這也算是中國文學“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證據之一吧。

  三、莫言小說之我見

  (一)莫言小說的成就。莫言是當代中國較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創作了數部很有影響力的小說。代表作《生死疲勞》曾獲香港浸會大學“紅樓夢”文學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大獎;另一部小說《蛙》曾獲茅盾文學獎。他的小說都以非常尖銳的描寫藝術地反映了中國農村社會的苦難歷程,農民對於土地與生命權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文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獲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在文學領域的巨大影響已經是一個客觀的社會存在。

  (二)其作品特色。尖銳的批判立場和奇特的敘事形式是其小說的重要特色。他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認識與把握,很像魯迅先生,一輩子在深刻批判中國社會,但始終沒有離開自己的祖國;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寫作技巧和藝術形式,使他的小說敘事始終建立在一種形式奇特、感覺陌生、甚至是表達晦澀的文學結構之上,如《生死疲勞》、《蛙》的敘事結構都套用了中國佛教傳統中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荒誕形式,利用《西遊記》、《聊齋》等古代小說中的動物、地獄、幻境等神秘意象,尖銳的現實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豐富的敘事藝術中表達出來,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三)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國內外的影響。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從積極的意義上應理解為中國文學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歐洲國家)的地位不斷提高的見證。莫言獲獎不僅僅是莫言本人的成就被認可,它也標誌著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整體成就在國際上贏得了關注。中國文學在新世紀以來進入了成熟階段,這是一百年中國現代文學的艱難歷程和痛苦經驗所換來的。

  (四)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分析。莫言的小說之所以被評上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因為莫言比魯迅、雨果優秀,而是因為多種因素使然。同樣是諾獎得主,高行健和莫言在國內的影響卻大相徑庭。這其實正是政治影響文學之於當代中國的兩個對立面。高行健是政治立場改變後“幸運”才光臨其身的。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筆者有兩點認識:1)雖沒有和平獎那麼極端,但文學獎一直以來都被高度政治化;2)諾貝爾文學獎,不代表文學領域的最高水平。基於此,莫言得獎的最大意義,不在於他的文學造詣,而是終於找到了這麼一箇中西方都能接受的文學獎得主,充當了兩者之間的溝通橋樑。莫言的幸運除了他的小說優秀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評委團在政治立場上的`某些改變直接帶給了他“最幸運”的福氣!所以,瑞典的老人們也甘願打破“凡公司看好的必定敗走”的過往鐵律,從而甘於自掀神秘面紗、自棄莫測高深神譽而順水推舟給中國一次機會,本質裡都是一次世界政治秩序在文學外殼中蛻變的妥協表演。更何況,《紅高粱》等作品正是因其“自暴國短”歷來很對“國際主流看中國”的胃口及“審美標準”的。此時此刻,獎給莫言,何樂不為乎?!

  又如他的小說多過去式,多回憶,言語多以我開頭,所以翻譯出來的是...ed,Iremember,I...,這樣的句式,恰巧成為英語的演講風格,美國人讀到自述處氣勢激昂,回憶處婉轉悠長,卻違背了中國文學觀。連評委馬悅然也坦然說莫言作品嗦,虎頭蛇尾。根據筆者個人理解,西方崇尚的是原罪論哲學,支援人性本惡。而莫言作品的風格就是從人性本惡觀切入,不斷深化、深刻揭露人性的複雜與多變,這點比較符合西方文學的主張。

  (五)其作品爭議之處。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引起了巨大的爭議,但這些爭議涉及到中西方關於文學作品的不同見解和主張。當年因為高行健的獲獎,中國官方媒體和民間曾一度把諾貝爾文學獎說得一錢不值,以至於現在有體制內作家獲獎了,某些意氣用事的自由派文人,也把諾貝爾文學獎說成了垃圾。儘管他們雙方的出發點不同,但路數卻如出一轍,那就是,他們都不是在談文學,甚至不懂文學。

  (六)應持的正確認識。但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一樣,莫言的小說包括其獲諾貝爾文學獎也一樣具有正面和負面意義。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無非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視野下而制訂的,是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文學“後殖民化”的消解與鯨吞。我們所應著眼的應該不是有無“資格”獲諾貝爾獎的問題,而是中國作家有沒有準備好“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的承擔力的問題。

  當然,國內文學界和國學界對待莫言的作品也存在爭議和分歧。如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被收錄入高中語文選修課一事引起的熱議。一種觀點認為既然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文章入選教材是理所當然,實至名歸;另一種觀點卻認為,莫言剛獲諾獎就動議其作品入教材是一種功利目的,有討好賣乖之嫌,沒有必要急於就此修編;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與其爭論莫言作品是否入編,不如認真修訂教材編訂標準,只要符合入編標準和要求,不管是莫言或有言,都應該入編。

  但我想,莫言僅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一個代表。不能因為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就將其推舉成中國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豪。代表中國文學成就的作品還有很多,並且絲毫不比莫言的作品遜色。

  我認為,莫言作品的消極因素過重。我們讀其作品可以感覺到,他對中國社會的文學描述,給人一種苦難社會的印象,悲觀主義色彩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使讀者在讀完其作品後無不充滿一種沉重的壓抑感。

  四、結語

  在強國富民的民族復興及中國夢大潮中,這種消極的文學情調,使人看不到中國的出路,使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仍然是一片落後景象,一種瘡痍遍地、民不聊生的場景。這其實是不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對文學作品的創作也是一種誤導。我個人認為,在倡導正能量的今天,他的文學作品也僅僅只能看成是一抹陰雨天時的水墨畫,眾多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束浪花而已。

  在強國富民的民族復興及中國夢大潮中,這種消極的文學情調,使人看不到中國的出路,使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仍然是一片落後景象,一種瘡痍遍地、民不聊生的場景。這其實是不符合中國社會現實的,對文學作品的創作也是一種誤導。我個人認為,在倡導正能量的今天,他的文學作品也僅僅只能看成是一抹陰雨天時的水墨畫,眾多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束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