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裡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後你有什麼感受。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為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透過反覆吟誦,感受詩歌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從教學過程看,每一個環節都把握的很好,並按課時要求按時完成、在重難點突破上、結合當時的背景、給予必要的講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看,合作討論、對照註釋。交流彙報,也都有板有眼,比較紮實。

  問題出在哪裡呢?主要是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今天的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在反覆朗讀、背誦中有所感悟。

  但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真摯情感,學生是不可能體會到的。特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這句詩。

  這個問題告訴我,在今後教學詩歌時,一是強調詩前查閱資料的重要性,考慮到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書籍,教師課前給學生講一些背景資料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外出會想家的實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大有好處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詩人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節日裡直抒胸,寫下此詩的。在教學這首古詩前,我已佈置學生預習古詩,查資料,作筆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弄懂古詩的大意思,其實指名讓學生說詩意的過程就是彙報預習情況的一個過程。理解古詩詩意是應該總體把握,還是要字字對譯,完全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這節課裡,我嘗試了前一種做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但也因此花了太多時間引導學生反覆吟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使後面安排拓展的時間不夠,讓學生複習了《靜夜思》後,便省略了學生彙報自己讀過的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歌。欣賞歌曲《九月九的酒》時,也省略了欣賞歌詞的環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瞭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蘊。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於教材中對詩已作註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藉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並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後,我讓學生在積累了不少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基礎上,試著仿寫一首寫景詩,培養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創新寫作的能力。

  我覺得本堂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參與的質量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學生參與面廣。如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並讓學生邊看我板書邊一起書空課題中每個字的筆畫,做到全員參與。又如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看風光圖片嘗試仿寫一首寫景詩,我進行巡視指導,也做到了人人動筆。

  (二)主體參與的形式多。如個別讀、齊讀全詩;讀詩句想象畫面;看錄象欣賞西湖風光的同時聽配樂朗誦;給古詩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嘗試動手寫詩等等。

  (三)主體參與的積極性高、效果好。如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並描述畫面時,學生紛紛舉手,描述畫面時能運用課內外積累的好詞、佳句,語言比較生動、形象。再如讓學生動筆寫詩這個環節,學生做到了人人動筆,並且完成的質量整體水平較高,連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下課後都主動將他寫好的詩拿給我看,讓我深感欣慰。

  二、課件的使用恰當、適時。本堂課使用的課件是我自己製作的幾張投影片,有文字,有畫面,還配上經典民樂作為背景音樂。聽課老師反映課件的畫面和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使古詩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濃厚,有助於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說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