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教學建議

《登鸛雀樓》教學建議

《登鸛雀樓》教學建議

  導語:《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在教學這首詩時,應該注重什麼呢?以下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登鸛雀樓》教學建議 ,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登鶴雀樓》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詩,作者寫的是登鶴雀樓憑欄遠眺時的的感受,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全詩洋溢著盛唐時期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的精神。

  教學這首詩。可以採用:“讀、查、連、話、想、悟、疑、背”八步教學法,引導學生披文入情,用心感受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淺談古詩登鶴雀樓的教學

  1、讀。

  在揭題後老師範讀課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輕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並逐步做到流利地讀。

  2、查。

  讓學生把詩讀熟了,再要求查字典解釋字義,從字面上初步弄懂詩的意思。如“依”“盡”“欲”“窮”等。從字典中查的字義,要放到詩句中,看能不能說得通。說不同的就要找個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盡”的“盡”字,字典裡的解釋是“完畢”,“太陽靠著山完畢了”這說不通,改為“太陽靠山消失了”,“太陽靠著山下去了”就說得通了要啟發和鼓勵學生把字典裡同聯絡上下文結合起來解釋古詩的字義。

  3、連。

  要求學生在理解字義的基礎上,用白話把詩句的意思連起來說。有的詩句直譯不好說,老師應予點撥。如“欲窮千里目”可還原為“目欲窮千里”,然後讓學生用白話式著說一說。

  4、畫。

  要求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然後把想象的事物畫下來。要提醒學生不要照者插圖畫,要儘量畫得與它不同,,與眾不同。要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的觀點在哪裡?鶴雀樓應畫在什麼地方?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地方?想好再畫。

  5、想。

  學生根據詩意畫畫,是第一次想象。根據老師的描述展開想象。老師的描述要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想象。老師可要求學生全身放鬆,兩眼微閉,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隨著老師的描述再次進入意境。老師的描述應從舒緩到昂揚:“一輪紅日拌著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嶺漸漸消失,給人一種無邊無際的感覺;滾滾黃河水奔騰向前,不可阻擋,最後歸入大海,讓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無際無窮,我強烈地感覺到要想看得更遠,就必須登上更高一層樓;人生要有意義,就必須不斷地進取,最大限度的獲取成就。”這樣的描述,學生不一定能句句聽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薰陶。

  6、悟。

  悟就是領悟,讓學生根據老師描述展開想象後,可啟發學生:“從詩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麼體會到什麼?”對學生的體會,不要侷限與對“登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的認識,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質疑。對古詩的質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發學生再今後讀書中不斷求知的慾望。如“白日”為什麼不用“紅日”,就不一定要講清楚,可留給學生一個懸念。

  8、背。

  背是語言積累,應指導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把詩背下來。

  簡評:

  古詩“八部”教學法具有以下三個鮮明特點:

  1、符合詩歌的教學特點。詩寫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維,用意象說話,讀詩就要透過字面意思,從理解意象入境,去體會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透過自己讀一讀,查一查,連一連,從而自己讀懂的字面意思;然後再畫一畫、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中,靠自己積極主動的努力,深入詩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寫詩要想象,讀詩也要想象。教者兩次引導學生想象。一是借畫想象,透過引導學生把詩意畫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語言想象,老師透過對待詩意的生動的描敘,讓學生憑藉豐富的語言想象,使學生頭腦中的意象更豐富,更清晰,對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附錄:

  詩詞意境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