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熱】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

【熱】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說課稿1

  一、說幼兒、說設計意圖: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為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二、說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本次活動內容的選擇首先是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科學目標的定位使我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二是考慮幼兒實際能力和發展需要。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考慮到寓教於樂中。這樣就能讓幼兒在積極的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目標:

  在確定活動目標時,我的預設目標從幼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進行考慮的,因此,此次活動的目標我預設為: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會向左和右移動。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初步感知參照物的不同所帶來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遊戲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法,我介紹這兩種方法。

  (1)遊戲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如一開始,我就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2)賞識激勵法:

  人需要賞識,作為孩子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每次的遊戲過程中,教師都以激勵鼓勵的方法請幼兒參與,在參加完遊戲之後有相應的反應,若幼兒有錯也給幼兒改錯的機會,讓幼兒大膽嘗試,但不挫傷孩子的自尊。

  五、說活動的組織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動第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幼兒尋找自己身體左右關係的“好朋友”的遊戲,幼兒玩的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幼兒很有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訴老師和同伴,這樣,幼兒不僅主動地與同伴交流了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加深了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

  (二)遊戲中辨別左右。

  這是鞏固第一環節中接觸到的對左右的區分,讓幼兒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參照物的不同,左右邊的方向也變了。

  此環節在設計過程中是讓幼兒在原有對左右的認知水平上有一個提高,落實第二個目標。

  (五)結束:聯絡生活,應用左右。

  此環節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動的引題還是讓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在知道了左邊和右邊之後,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時,幼兒的舉手積極性很高。

  從目標的把握上,我對第二個目標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組織過程中,幼兒沒有能掌握相應的知識。對於數學活動主要是源自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對於這一點的滲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師自身的語言組織還不夠精煉,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數學說課稿2

  教材簡析:

  《買文具》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買文具是認識人民幣的知識,本單元分成了三個內容,第一課是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買文具》,第二課認識大面額的人民幣《買衣服》,第三課是正確的使用人民幣《小小商店》。我所教學的就是第一課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掌握人民幣的知識對學生解決生活中的購物問題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獨立購物的實際經驗。在週末的時候,我佈置了一個去超市調查十種你喜歡的物品的作業,為的是加強學生的購物經驗,對人民幣有個初步的認識,為新課作準備。

  教法學法:結合新課標的理念,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跟據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目標,我採用的是情境教學法和活動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學習。

  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情境認識各種小面額的人民幣。

  2、認識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係。

  3、會用小面額人民幣解決簡單的購物問題。

  教學重點:

  1、認識小面額人。

  2、小課題培養小學生數學正確書寫習慣

  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傾向和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可以有利於促進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它對於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態度等人格水平、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

  小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要從低年級抓起,只有從入學起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入學的一、二週的教育非常的關鍵,我覺得這一階段學習並不是主要的,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最主要的。要讓孩子知道怎樣去聽課,怎麼去學習。

  習慣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養成的,良好的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日常學習中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

數學說課稿3

  教材分析: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本冊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教學設想:

  本著“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活動的陣地,讓學生感受數學,經歷數學,體驗數學”的思想,我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設計:

  一、找準知識的生長點,幫助概念的建構。

  角的分類是本單元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認識平角和周角。所以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組織學生複習舊知“關於角你知道些什麼?”,為促進概念的同化,認識平角周角作好鋪墊。

  二、在“做”字上下工夫,設計各種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形成。

  要讓學生學會“做數學”,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讓學生“做”,讓學生動起來,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因此,讓學生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學習數學,是“做數學”的關鍵。

  心理學家皮來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此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角,另外在生活中學生已接觸了很多的角,透過各種途徑瞭解一些相關角的知識。為此,我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機會,提供了展示的平臺。我讓學生利用活動角找到很多的角,再在其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角畫下來,測量出角的度數,為角的分類作好了素材的準備。同時,在操作中學生必然會產生很多的疑問——平角、周角這兩者是不是角?這樣,疑問在操作中產生,角的概念的理解在爭辯中昇華。這是一種學習數學的新境界。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為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修正自己的知識建構,數學學習變成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在鞏固練習部分,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各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成功的喜悅。除了最基本的概念的辨別外,也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如:用一副三角板拼角,並說出角的度數和名稱;按一定的度數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角等等,極富思維的挑戰性。

  三、“做”要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絡,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事實上,數學學習應該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為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取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與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角。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延伸。

數學說課稿4

  一、說設計理念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師始終“講”,學生被動“聽”的局面,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在課堂教學中引用了“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學思想,在本堂課中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模式。

  二、說設計思路

  1、說教材

  數學不僅是人們生活和勞動必不可少的工具,透過學習數學還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連除的簡便計算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學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條運算定律及減法的性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整數四則運算的一些簡便運算。教材主要著眼於透過不同解法的比較,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用這個數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材的編排意圖主要是透過典型的、緊密聯絡現實生活的例子,引導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點是將簡便運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問題的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為一體。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2、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理念及教材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的幾種常用演算法。並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

  過程與方法:透過探索發現的方法,對連除簡便運算進行教與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合理選擇演算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質。

  教學難點:選擇合理的演算法。

  三、說教學流程

  本課構建了探索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複習、探究、練習、課堂小結四個教學環節。

  (一):複習

  組織學生複習相關簡便計算和整數加法、乘法、減法的運算定律和性質,其目的讓學生回憶定律、性質,感受運用它們進行簡便計算的所帶來得作用,感受簡算的樂趣。為探究連除的簡便運算作知識與情感鋪墊。

  (二):探究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加以說明。

  1、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學生的狀態就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我結合實際談話:春天,萬物復甦,花紅柳綠;春天,也正是植樹的好季節。你們看:3月12日,植樹節到了,同學們開展了植樹活動。從而,將學生引入到現實生活中,既能激發學生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不由自主的進入探索之中,還能感受數學知識的作用,也能潛移默化的進行綠化教育。

  2、探究解決問題。

  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體,我組織了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的活動,讓學生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這樣既能讓實際問題的生活背景成為學生理解簡便計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經驗支撐,又能使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計算能力的培養相互促進,同步提高。

  3、探究發現規律。

  當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時,這已為學習連除的簡便運算建立起知識的平臺。因此利用小精靈的問題,讓學生在對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較中透過總結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探究發現出連除的幾種演算法,使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能力和計算方法與能力的培養相互融合,促進相互的理解,掌握。

  4、探究規律的運用。

  在這一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從而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安排了三個小環節。

  A運用的條件。

  這部分提出思考兩個問題,即連除有幾種演算法,分別是什麼?那麼,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呢?運用除法的運算性質的條件是什麼?這樣,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理解連除的性質,為運用作準備。

  B初步運用。

  這環節中安排了填運算子號和判斷兩各型別的練習,這是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問題給出的,其作用一進一步理解掌握;二預防後面分組探究中一些不必要的失誤,三給學生搭個橋,建立起運用的模式。

  C、深入探究運用: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邏輯—是從主體的活動中抽象出來的,活動是兒童發現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因此,本課這時將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已有的經驗,自己去發現探索,從而形成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簡便的能力。

  首先,請學生自主選擇題組,分組探究,組內交流;然後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後共同小結,形成統一認識:計算連除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有時改寫成“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比較簡便。計算“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乘積“時,可以根據四則運算順序,先算小括號裡面的,有時根據數字的特徵改寫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比較簡便。

  (三)、多種練習、鞏固提高

  新課程指出“練習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於學生注意力、興趣無法維持很長時間。因此,我在練習的設計形式上採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等等情景。這樣可以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提高了練習的積極性。在內容的設計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於理解和鞏固所學的知識,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評價,課堂小結。

  學生透過自主探索性學習,獲得的新知識、新經驗,無論是認知還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發展,再透過交流評價活動中的感受和體會、意見和看法,使各自明確努力方向。

  最後,我設計了你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感受,把你的收穫和感受和同桌說一說。透過交流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起到梳理概括,提煉昇華的作用,以促進他們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四、說課堂學習評價。

  開放式教學必然輔之以開放式評價、個性激勵的學習評價方法。時間上,使用全程評價,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的閃光之處,給予適時評價;內容上,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形式上,還放手讓學生互評,引起共鳴爭論。

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說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並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群”策略,體現數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臺,營造寬鬆愉悅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群策略是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臺,做到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對於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於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於展示、勇於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說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採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採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說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群”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群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昇華。

  六、說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裡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臺: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著小棒,並爭先恐後地說著最後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閒著,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著肯定著學生的成功,並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並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臺:(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著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透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群一群地數,即採用“數群”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衝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匯出“數群”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採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並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群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採用什麼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後,請他們看著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著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說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隻?(28只)你是採用什麼方法數的?(十隻十隻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說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隻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群”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著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說說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說著。

  4、延伸:老師話峰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採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數學說課稿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資料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資料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資料的波動狀況,分析資料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與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資料“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資料的波動是對一組資料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透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資料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與落腳點。透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資料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與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資料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與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透過資料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資料,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資料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資料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例項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與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與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資料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線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透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例項來發現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啟用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與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與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透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透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與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資料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資料,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透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資料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資料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與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資料,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資料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透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與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與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與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資料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與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資料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透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便於比較與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數學說課稿7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任務教導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懂得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的基礎長進行教學的。

  《提綱》明白指出:"要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覺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要害是儘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增添學生對千米的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程序中,培養學生的視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準確估量物體的長度。

  3、感情目標:透過小組合作、交換,使學生在摸索和協作過程中取得勝利的休會。

  本節課的課時部署為1課時

  二、說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麼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絡。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說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最佳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說教學程式

  (一)複習匯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說說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釐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係是怎麼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小學到溫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匯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透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願望,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說說什麼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透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說說從哪裡到哪裡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說說賽跑的感想,然後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衝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後說說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後說說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並說說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裡?

  答:基礎的進率關係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係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1000000毫米

  1米=100釐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麼多實際問題,課後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裡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溫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溫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溫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裡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釐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釐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透過取捨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說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並能聯絡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數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式的圖象與性質是對正比例函式圖象與性質的複習和對比,也是以後學習二次函式的基礎。本課時的學習是學生對函式的圖象與性質一個再知的過程,由於初二學生是首次接觸雙曲線這種函式圖象,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反比例函式圖象的特徵,讓學生對反比例函式有一個形象和直觀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二期課改“以學生為主體,啟用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精神。在教學設計上,我設想透過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式相關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

  因此把教學目標確定為:1。掌握反比例函式的概念,能夠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反比例函式的解析式;學會用描點法畫出反比例函式的圖象;掌握圖象的特徵以及由函式圖象得到的函式性質。2。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的綜合能力。3。透過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本堂課的重點是掌握反比例函式的定義、圖象特徵以及函式的性質;

  難點則是如何抓住特徵準確畫出反比例函式的圖象。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並製作了能動態演示函式圖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親手操作,積極參與並主動探索函式性質,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反比例函式的性質。

  四、教學方法

  鑑於教材特點及初二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設想採用問題教學法

  和對比教學法,用層層推進的提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主動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同時注意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絡,減少學生對新概念接受的困難,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時間。透過教師的引導,啟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活動、多觀察,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來,組織學生參與“探究——討

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80-83頁。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貫穿始終的。本章教材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關係面積的計算式本單元第一節課,是學生在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的運用會為學生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公式的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透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式的推導和運用。

  (2)教學難點:如何讓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底和高的關係。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將採用“自主實踐,合作交流” 的教學方法,透過演示與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

  本課的學法有:自主討論、小組合作、實際操作、觀察想象等學習方法,使學生親自探索,主動發現,讓他們學的輕鬆,學的快樂,學的愉快!

  教具準備:平行四邊形卡片、長方形卡片、格子紙、剪刀等。

  三、說教學過程

  (一)結合生活設疑,激發情趣匯入

  在新課開始我將結合生活實際,用一個分地故事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氛圍中開始探究活動。

  從前,有個農民伯伯給兩個成年的兒子分地。他根據平日收成及地壟大小,把這塊地分給了大兒子,那塊地分給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農民伯伯偏心。這可把農民伯伯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只知道這兩塊地的壟數和收成是相同的,所以,農民伯伯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助他嗎?

  透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了本節課所以研究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進行思考。

  (二)組織動手實踐,嘗試多維探究

  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農民伯伯想辦法。

  我首先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的。為此,我為同學們準備了兩張學具卡片,“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江怎麼辦?可以小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信性。學生或許會想出許多的辦法,如:數格子、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會是哪一種方法都是可貴的,因為這不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討論研究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最後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方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會認識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聯絡。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透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張卡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於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者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學生順勢就推匯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公式的順勢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的實踐操作,這樣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有停住,仍然藉助農民伯伯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資料,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農民伯伯徹底解決問題,農民伯伯開心地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識,逐步理解內化

  對新知識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的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聯絡生活”的原則,安排了四組形式的練習。(基礎練習、趣味練習、實踐練習、提升練習)

  基礎練習:

  出示的幾個平行四邊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相應底和高的認識,鞏固其面積計算方法的應用。

  趣味練習:

  趣味題的設計,進一步鞏固了平行四邊形面積方法的使用,同時開拓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視野。

  實踐練習:教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道實踐練習,在學習加強知識運用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快樂。

  提升練習:

  提升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理解知識的準確性和嚴密性,又考察了他們的想象力及空間觀念。

  這四個層次的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能涵蓋本節課所有知識點,將練與趣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愉快中獲得知識,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課快要接近尾聲時,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完整的瞭解,我先請同學們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知識?然後提出:你還能有摺紙或是其他的辦法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嗎?作為課後的操作作業,這樣就為學生提供多元思維的空間,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做到“曲終而有餘音繞樑”。

  四、說板書

  我以條理清楚為原則,既體現了學習目標,又突出了學習的重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明瞭地理解這節課的知識點。特設計如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三角形形的面積 = 底 × 高

  平行四邊的面積 = 底 × 高

  S = ah

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例1至例3及“做一做”。

  2、教材簡析:“找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是實驗教材新增設的內容之一,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度到抽象的數列規律。教材透過教室佈置的情境圖,讓學生髮現彩旗、燈籠、小花的排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教學目標

  ①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②培養學生初步觀察、推理、表述等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提高學生合作交流與創新意識;

  4、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能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是什麼。難點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始終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並採用遊戲、直觀演示、動手操作、引導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遊戲、探索、操作、練習中,總結出事物排列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設計上,關注重點內容的處理,透過有效的數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觀察、推理、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教學手段上,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充分地採用遠端教育供給的教育資源與網路資訊,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比如在新授時運用遠端教育資源庫裡的圖片資訊和多媒體電腦為學生提供一個形象畫面;在操作時,透過人機互動的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實物展示臺展示、交流學生的作品等。

  在學法上,重點以合作探究(注重引導)、動手實踐(感悟深化)、對比歸納(錘鍊表述)等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設定五個教學環節。

  (一)遊戲匯入,瞭解規律。

  “變魔術”的遊戲:教師在課前準備好若干個蘋果、桃子的樣品,放在一個黑帶子裡,接著老師按一定的 順序“變”水果。(蘋果—桃子—蘋果—桃子)當老師停下來時,讓小朋友想一想,接下來會變出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想?

  [小朋友交流遊戲的規律]。

  教師小結:像這樣按一定順序重複出現的就是規律,生活中有很多有規律的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找規律。(板書:找規律)

  (二)引導探索,認識規律。

  師:小朋友,元旦,二年級的哥哥姐姐們為了慶祝元旦,把教室裝扮得漂漂亮亮的!他們在教室裡唱歌跳舞可高興了,你們想去看一看嗎?

  [課件出示]—佈置教室彩圖(即主題圖),我是透過遠端教育資源庫裡素材的運用,給小朋友們呈現了一個形象、逼真的色彩畫面,讓她們彷彿置身於其中,不僅衝擊了她們的禮堂感受,在美的情操上也得到了陶冶與享受。在不知不覺中向她們滲透了藝術美感的教育,感受規律美,有效地達到了學科間的有機整合。

  出示主題圖後,教師引導小朋友們觀察並思考:這幅圖表示什麼樣的情景呢?它們的擺放有什麼規律嗎?讓她們獨立觀察一會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接著讓每個組選一名小朋友作為代表,進行彙報交流:你發現什麼規律了嗎?

  [課件出示]——彩旗圖。這裡我利用多媒體的形象、生動、直觀的優點,透過課件的動畫演示與電腦聲效,讓小朋友們瞭解到是“幾個為一組所組成的規律”,幫助小朋友們在找規律這一知識點上得到有效地落實。

  A、出示“彩旗”圖,教師引導小朋友認識規律。

  師:小朋友們,這些彩旗漂亮嗎?它的擺放順序是什麼?想一想,後面一面該是什麼顏色的?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教師指名說一說彩旗是怎樣擺放的,主要讓小朋友表述出:2面彩旗為一組,先一面紅旗、一面黃旗,又一面紅旗、又一面黃旗這樣的順序重複出現的,並透過課件演示得出答案。

  然後教師小結出,彩旗擺放的規律是:按一面紅旗、一面黃旗的順序重複出現的。那麼彩花,燈籠,小朋友又有什麼規律呢?,

  接著請小朋友翻開書到88頁例題1,請大家在書本上圈一圈。

  B、剩下彩花,燈籠,小朋友排隊又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列的,由她們自己動手在課本上面完成。並把答案透過多媒體操作展示給大家,並讓一些小朋友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選的,是按怎樣的規律排列的。

  [之所以讓小朋友上臺來點選所需顏色的圖案,是因為多媒體的有效運用不單只是讓她們看,還應該讓她們親自動手去操作,動手去實踐。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想法,同時也更好地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三)、動手操作,體驗規律。

  關於“例2”的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首先教師引導小朋友觀察,桌上的實物與例1的彩旗、彩花和燈籠有什麼不同?(是形狀和顏色不同),再讓小朋友們按照一定的規律,在課桌上動手擺一擺。展示的時候要讓她們表述出:是“幾個為一組所組成的規律”;是按照怎樣的規律排列的。

  接著教師出示紅色三角形,黃色圓形,綠色正方形的卡片,教師利用這些圖形按一定的規律在黑板上排出,並引導小朋友說出這組圖形是幾個為一組,是按怎樣的規律擺放的,重點引導她們透過對比(這組圖形以3個為一組重複出現的,比上面的多了一個圖形),再請她們接著老師擺的樣子,繼續往下襬,達到師生共同完成的目的。

  最後讓小朋友獨立完成例3的“塗一塗”和89頁上面的“做一做”。這樣小朋友們對規律的感知、體驗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思維能更加的活躍,為她們創設出更多更美的規律做好鋪墊,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此環節重在體現新標準“玩中學、做中學”的新理念,以“聽會忘,看能記住,做才能學會”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四)、聯絡生活、運用規律。

  (1)、尋找生活中有規律的例子;

  (2)、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物品;

  [課件出示]——衣服、斑馬、鐘錶的圖案,讓小朋友們欣賞並找出物品的規律。

  (3)創造規律——小小設計師

  由小朋友們自由創作有規律的簡單圖案或編有規律的節奏或動作。

  小朋友進行作品展示並全班交流。

  [以上環節的設計是讓小朋友透過找規律,擺規律、欣賞規律、和創造規律等環節的體驗,使小朋友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得到提升,並能判斷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從而讓小朋友們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就我們的生活之中,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五)、暢談收穫,深化理解。

  透過看一看,擺一擺、塗一塗、說一說,你有什麼收穫?什麼是規律?如何找規律、哪些東西有規律等等,目的是讓小朋友們小結出:

  1、按一定順序重複出現的情況就是有規律的;

  2、可以從性別、顏色、形狀、方向、大小、快慢等很多方面找規律;

  3、生活中有很多有規律的現象,要學會尋找周圍有規律的事物,並會把它講給家人聽,把你創造的規律展示給家人看。

  總而言之,整個教學設計流程,讓小朋友們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從實踐到應用,從感知到深化這樣的一個過程,從而才達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所有這些都離不開遠端教育資源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

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從本章來看,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後面即將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的應用,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本冊書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後面學習二次函式、圓中的有關計算的基礎;從整個初中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來看,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數學“數與代數”的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透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的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多元方程、高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式等知識的基礎;從學科領域來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也有重要意義,如物理學中電學的一些計算、化學中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等,都要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練習課,旨在透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四種解法的類比歸納,讓學生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並在學習中體會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

  2、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並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透過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進行類比,理解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體驗分類討論、轉化歸納等數學思想。

  (3)透過學生間合作交流、探索,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慾望,同時提高小組合作意識和一絲不苟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難點:對解一遠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教學就相當於和學生作戰,只有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夠針對學生的具體水平而選擇最好的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要先分析學情,再確定教法。

  1、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在七、八年級的時候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分式方程的解法,掌握了一些解方程的基本能力。再者,九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具有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同時,在討論、探索、交流學習等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因此,應更多地應用探討、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去求得新知識,加深和擴充套件學生對一些數學思想的理解。

  2、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熟練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並能選擇適當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我採用的方法可以概括性為四個字:精講多練。講,就是講四種解法的優缺點及“降次”的思想;練,就是透過大量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選擇適當的方法的重要性及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都是透過“降次”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而求解,體驗化歸的數學思想。

  所以,本節課主要採用引探式教學方法,在活動中老師著眼於“引”盡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引導他們解決問題並掌握解決問題的規律和方法,學生著眼於“探”,透過探索活動發現規律,解決問題,發展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採用電腦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投影儀出示練習題,節約了課堂時間,保證學生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交流,還可以展示學生的練習結果,糾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1、 回顧舊知:學生回顧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2、 探究新知:出示四道有代表性的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學生自己選擇方法解方程。學生完成任務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或者跨小組交流,看看彼此用的是不是同一種方法,若方法不同,比較看誰的方法更簡單。老師深入各小組瞭解學生的解題情況,並選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的解題過程在投影儀上展示。

  3、 歸納小結:老師以四名學生的解法為例,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選擇的基本原則就是簡單易行。對於形如完全平方等於非負數的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採用直接開平方法來解;對於方程的左邊能用提公因式或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則採用因式分解法求解;其餘的方程,則選擇公式法或配方法。透過比較發現,無論選擇哪一種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基本的思想都是“降次”。直接開平方法和公式法是透過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配方法是透過配方再開平方達到降次的目的,因式分解法是透過把方程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積等於0的形式而達到降次的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同時可以看出,這幾種方法都是將“二次”降為“一次”,然後將一個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了兩個一元一次方程,然後用七年級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來解決問題,這體現了一種轉化的數學思想。可以給學生強調:我們學習數學知識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將遇到的新問題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的、已經能解決的舊問題而解決,這就是轉化歸納的數學思想。

  4、 拓展延伸:透過對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歸納,學生髮現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降次”,由此可以拓展:解高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降次”,降高次為一次,那麼解多元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消元”,這樣學生就會理解以前學習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三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都採用的是代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了。為學生以後學習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打下良好的基礎。

  5、 鞏固練習:透過前面的練習和講解,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了新的認識,這時應該趁熱打鐵,再出示幾道習題讓學生練習。

數學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本節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這一節課是本冊書第一章第九節第二課時的內容。下面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 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數學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在整式的運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瞭解數學的價值,發展“用數學”的信心。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初一階段完成。多項式除以單項式作為整式的運算的一部分,它是整式運算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是整個初中代數的重要部分。

  2、就第一章而言, 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是本章的一個重點。整式的運算這一章,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是很重要的一塊,整式的混合運算是這一章的難點,但混合運算是以各種基本運算為基礎的。在整式範圍內進行的各種運算:加、減法可以統一成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統一成乘法,因此乘法的運算是本章的關鍵,而除法又是學生接觸到的較複雜的整式的運算,學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整式的運算中轉化思考方式及推理的方法等,都在本節中。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重點和難點。

  新課程標準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 ,重點和難點的依據。重點是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及其應用。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其基本方法與步驟是化歸為單項式除以單項式,因此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算關鍵是將它轉化為單項式除法的運算,再準確應用相關的運演算法則。

  難點是理解法則匯出的根據。根據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可知,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運演算法則的實質是把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的運算轉化為單項式的除法運算。由於 ,故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也可以看做是乘法對加法的分配律的應用。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掌握同底數冪的乘法、冪的乘方、積的乘方、同底數冪的除法等知識,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複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採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引例,讓學生自主參與,親身參加探索發現,從而獲取知識。在法則的得出過程中,我引進了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微機,讓學生在微機演示的一種動態變化中自己發現規律歸納總結,這不但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學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在法則的應用這一環節我又選配了一些變式練習,透過書上的基本練習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透過變式練習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這些我將在教學過程 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提問,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三、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 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為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 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1、回顧與思考,透過單項式除以單項式法則的複習,完成四道單項式除以單項式的練習題,為本節課探索規律,概括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做好鋪墊。

  2、探索規律:法則的得出重要體現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我通過了一個嘗試練習啟發學生自主解答,使學生該過程中體會多項式除以單項式規律。由於採用了較靈活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積極的投入到思考問題中去,讓學生親身參加了探索發現,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最後由學生對規律進行歸納總結補充,從而得出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

  3、例題解析,透過課件生動形象的課件,引導學生嘗試完成例題,加深對多項式除以單項式的法則的理解與應用。

  4、鞏固練習:再習題的配備上,我注意了學生的思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習題的配備由易而難,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能夠逐步的提高能力,得到發展。並且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使課堂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活躍的氛圍中,解決各種問題。

  5、歸納總結:歸納總結由學生完成,並且做適當的補充。最後教師對本節的課進行說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以達到提高個人教學能力的目的。

數學說課稿13

  本次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較為感性的活動。一是以為小動物準備春遊物品,引出課題。引導幼兒學習重疊對應,對於幼兒而言,透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在活動中先讓幼兒進行重疊對應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對應的關係,教師提供給幼兒誘發對應性的材料,如狗和骨頭(即兩種材料之間有內在聯絡)。容易使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然後又進行顏色的對應匹配,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幼兒的思路。三是乘車引發座位問題,這主要是數與量的對應,將一一對應提升一個高度。

  說活動教材

  小班幼兒在學會了區別“l”和“許多”的基礎上,可以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謂的“一樣多”和“不一樣多”。在比較的過程中通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對應一般有兩種(見圖一):重疊對應(即將第一組物體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組物體一個一個分別疊在第一組物體的上面)。並置對應(即把第一組物體排成橫列或豎行.第二組物體一一對應分別擺在第一組物體的下方或左、右方)。

  一一對應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物與物的一一對應和物與數的一一對應。比較常見的形式有(見圖二):相關物體的匹配、數和量的對應匹配、顏色的對應、形狀的對應、大小的對應等。小班第二學期的幼兒對5以內的數量關係、物體的明顯特徵(顏色、形狀、大小等)、物體簡單的排列(橫排、豎排)以及生活中常見的相關事物(小兔與蘿蔔,小貓與魚等)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為進行一一對應的教學做了較好的鋪墊。他們對操作性較強的遊戲活動較感興趣,一一對應的活動正是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機會,使幼兒在玩一玩、排一排的過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數、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本次活動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較為感性的活動。一是以為小動物準備春遊物品,引出課題。引導幼兒學習重疊對應,對於幼兒而言,透過重疊的方法更容易發現兩個集合之間的對應關係,所以在活動中先讓幼兒進行重疊對應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對應的關係,教師提供給幼兒誘發對應性的材料,如狗和骨頭(即兩種材料之間有內在聯絡)。容易使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操作活動,使幼兒初步形成了一一對應的意識。然後又進行顏色的對應匹配,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幼兒的思路。三是乘車引發座位問題,這主要是數與量的對應,將一一對應提升一個高度。

  說設計理念

  1、加德勒的多元智慧理論指導我們在活動中要關注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加德勒透過內在關係探析後指出:兒童期階段,幼兒往往表現出驚人的能力或某種天賦。而獲得這些初步的發展並不需經過正規的教育.而大多則是透過幼兒世界或接觸範圍、領域自發性互動產生的。環境的影響和文化的演化對兒童的潛能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是教育要以幼兒的認知發展為基礎,設計符合身心發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特徵,提供發展智慧、創造力的機會和環境,尊重幼兒的個性發展;最後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發現幼兒潛能和智慧的差異性。讓每個幼兒都能有充分展示潛能的機會,最大程度地喚起每個人的自信心。

  2、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促使我們在活動中以遊戲為載體.以幼兒的操作為手段組織教學。小班(3~4歲)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情緒性強、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特點。而遊戲恰恰能滿足幼兒好動、自制力差的特點。在遊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由地變換動作、姿勢,還可以多次重複所感興趣的動作。遊戲可以滿足幼兒自我表現、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兒在遊戲中可以獲得影響與控制環境的能力,建立起對自己的信心。當幼兒完成了包含在遊戲活動中的一定課題與任務時,幼兒會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從幼兒的生活中挖掘有價值的經驗.以遊戲生活的形式使幼兒願意學、樂意學、快樂學。提供幼兒主動操作的情景,做中學,學中玩。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在生活中找到教育,在教育中體現生活。

  說活動目標1、活動目標(1)引導幼兒把相關物體進行一一匹配,感知一一對應的數量關係。

  (2)萌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並嘗試著說出自己的想法。

  【分析】一一對應是比較物體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因此,讓幼兒透過嘗試一一對應的操作匹配能較好地為幼兒進行“比較活動”作好準備。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經常不能持久地參與活動,而且他們對自己感知到的東西缺少表達的習慣和方法。因此萌發他們參與活動的興趣.培養表達他們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說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透過活動,初步學會相關物體的重疊或並置匹配,感知一一對應的現象。

  2、活動難點:獲得一些有關對應的經驗。

  【分析】活動中幼兒透過一系列的操作來獲得重疊和並置的對應方法.並透過這種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係。在活動中教師不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

  說活動準備

  1、前期生活經驗準備:幼兒有春遊、捉迷藏、乘車的生活經驗。

  2、教具準備:小娃娃胸飾一個(教師)。小狗、小貓、小雞、小兔、小猴的胸飾各五個(小朋友)。分別印有“1”、“2”、“3”、“4”、“5”數字的帽子各五頂。分別畫有“1”、“2”、“3”、“4”、“5”的點子的長椅子五把。分別畫著2根骨頭、l條小魚、3條小蟲、2棵青菜、3只桃子的盤子貼絨五個。

  說活動過程:

  引出活動:出遊準備,戴帽子

  1、提示語:小娃娃要帶小狗、小貓、小雞、小兔、小猴一起去春遊,請你想一想,應該帶些什麼東西呢?

  幼兒互相討論要帶什麼(吃的)回憶經驗,展開思路。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提示語:還可以帶上什麼有用的東西呢?怎麼戴帽子呀?

  引導幼兒說出戴帽子。(一個小動物頭上戴一頂帽子)感知重疊對應的關係。

  點心:找食物

  3、提示語:小娃娃為小動物準備一個大蛋糕,但它們都不喜歡吃,小動物們喜歡吃什麼呀?

  教師根據幼兒回答把食物從左到右擺成一行,然後引導幼兒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小動物的動作走到相應的食物旁邊。

  感知相關物體的匹配對應。

  4、提示語:小動物們都喜歡吃什麼呀?盤子裡有什麼呀?

  點數5,如“小狗喜歡吃骨頭,盤子裡有5根骨頭。”

  鞏固相關物體的匹配對應;手口一致點數5;隱含一隻小狗吃一根骨頭的兩兩對應。

  做遊戲:捉迷藏

  5、提示語:小動物們要玩捉迷藏的遊戲了,小娃娃來找他們,引導幼兒躲在和自己衣服顏色一樣的小房子後面。如:紅房子後面躲著誰呀?

  感知顏色的對應乘車回家:找位子

  6、提示語:小動物們要回家了,我們一起乘車回去吧。小娃娃是司機,坐在最前面。我們來數數還有幾個座位呀?有幾種小動物呢?應該怎麼坐呢?

  1、2、3、4、5個座位。(一種小動物坐一把長椅子)鞏固手口一致點數5,鞏固一一對應的重疊關係。

  7、提示語:那誰坐前面誰坐後面呀?

  引導幼兒發現椅子和帽子數量的對應關係。說出按帽子的號碼來坐。

  感知數與量的對應關係。

  8、安全教育:回來的路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坐車安全,遵守交通規則。幼兒園小班認知說課稿

  社會效能力的培養,自我保護意識說活動延伸到區域活動中去玩。鞏固活動中的一一對應的經驗積累,引導幼兒發現其他的一一對應形式並透過一一對應來嘗試著比較兩種物體的多少,感知一樣多等概念。(見下表)活動區域:材料準備隱性經驗計算區1~5的數字卡片,1~5的實物卡,五種顏色的小木珠1~5的數量認知;1~5的對應匹配、排序美工區5份剪刀、膠水、手工作業;添畫相關事物:畫好各種顏色的花,添畫蝴蝶。

  人手一份材料的對應;相關事物的一一對應填畫:花和蝴蝶角色區娃娃家的餐具食物,商店的玩具。

  餐具和食物的對應,玩具的分類對應,比較多少語言區《三隻蝴蝶》的故事掛圖一套花和蝴蝶的數量顏色對應益智區找朋友的掛圖:餐具、衣服、玩具相關事物的對應匹配說活動特色1、選材生活化。春遊踏青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因此教師把教學活動也變為一次簡短的春遊,以出遊準備——吃點心——做遊戲——乘車回家為線索展開活動,使孩子們在真實、自然、快樂的氛圍中感知一一對應現象。

  2、過程遊戲化。整個活動就是一次角色遊戲,教師和幼兒在遊戲的互動中透過戴帽子、找食物、捉迷藏、找位子的形式來感知一一對應,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完成重難點的掌握。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該如何做,而是引導幼兒在寬鬆、愉快的情景氛圍中自己解決問題,努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3、內容整合化。在活動中以一一對應的科學認知為主軸,整合了語言領域(如引導幼兒說完整的句子:娃娃給小狗戴上一頂帽子。紅房子後面躲著穿紅衣服的小動物),健康領域(如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小動物的動作走到相應的食物旁邊),藝術領域(如引導幼兒躲在和自己衣服顏色一樣的小房子後面,鞏固紅、黃、藍、綠、紫的顏色),社會領域(如安全教育:回來的路上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等方面的知識,教師又從中挖掘教育中的點滴,使幼兒在活動中能積累更多有價值的經驗。

  教學反思:

  上完後,自我感覺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設計順利的完成了!上完後才發現,還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對這一數學思想的領悟遠遠不夠。周主任說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對應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是解題時所運用的一種思路,不應當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對應,可以在數學中挖掘其更深層次的內涵。

數學說課稿14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展開的,為下面等式的性質和解方程的教學作鋪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同時,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對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1、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年少好動,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

  2、學生知識結構:學生已經完成了整數、小數的認識及其四則運算的學習,積累了較多的數量關係的知識,是在學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學習方程知識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編寫意圖、五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知識結構,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方程的含義,初步體會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能力目標:透過將現實問題抽象成等式與方程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 、“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分析、探求的學習激情,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及主體作用。

  四、重難點分析

  方程作為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理解方程的含義。

  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正處在感性認識的階段,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存在著很大困難,所以將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1、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因此,在學法中,讓學生透過“感知交流→觀察比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過程去發現新知,從而達到發展思維,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因此,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小組合作觀察探究為主,多媒體為輔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觀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過程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與學習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我將按創設情境→觀察探究→知識運用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圖,透過“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的活動,引出“50+50=100”的等式,啟用學生已經積累的關於等式的感性經驗。這樣,以具體的例項引導學生透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觀察探究——形成概念。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步驟突出這個重點。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圖,讓學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透過展示圖片,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觀察比較】接著,我提出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透過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認識到列出的式子中,兩個式子是等式,還有兩個式子不是等式。而這裡的等式與前面的等式不同,它們都含有未知數。透過實驗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

  【得出概念】透過引導學生主動發現方程的特點,並用自己的語言充分地表達,從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為突破這個難點,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礎上,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絡與區別,體會方程就是一種特殊的等式。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知識運用。

  “試一試”透過列方程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方程的含義,體會方程的思想,併為進一步學習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作一些準備。

  “練一練”安排了3道題。第一題採用學生搶答的方式,透過判斷題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導學生體會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邏輯聯絡,加深對方程含義的理解。第二題透過讓學生寫出一些方程在小組裡交流,引導學生將已有的對方程的認識用外顯的形式表達出來,促進學生自主地建構方程的模型,內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題採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據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列方程,既有利於學生進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維特點,又有利於學生對方程含義的理解。

  4.引導小結

  本課的小結采用學生小結的模式,這是讓學生學會自己梳理已經學習過的知識,然後我再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5.佈置作業

  為了使所有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佈置了必做題:要求學生每個人寫一篇數學日記,即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疑問。同時又為學有餘力的學生留有自由發展的空間,我佈置了探究題。

數學說課稿15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最小公倍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這節課是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概念為主的教學,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倍數、因數和公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了以後學習通分做準備。在生活實際中也存在它自身的的意義和作用。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建立概念;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嘗試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體現演算法的多樣化。

  其次我談一下學情,小學生的動手慾望較強,學生認識數的概念時更願意自主參與,自己發現。但是,學生個人的解題能力有限,因此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數學思維,透過交流獲得數學資訊。

  根據新課標的標準,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兩個概念的意義。2、初步瞭解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過程,體驗觀察思考,遷移發現,理解運用的學習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探索知識過程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教學難點掌握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考慮到小學生的現狀,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師只會奉送真理,好的教師則教給學生如何發現真理。

  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動手操作法、分析歸納法、合作探究法。

  下面,主要談談對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首先進入的是匯入新課部分,在這一部分採用設定情景匯入法,讓同學們都拿出課前準備的一些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以及邊長為6cm、8cm的正方形紙片。並且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用這些長方形紙片去鋪一鋪你手中的這兩個正方形,看看是否可以正好鋪滿嗎?

  並向同學們解釋正好鋪滿的意思就是無空隙,不重疊。當同學們動手操作之後發現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只能鋪滿邊長為6cm的正方形紙片,而不能鋪滿邊長為8cm的正方形紙片。此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有時可以正好鋪滿正方形,有時卻不能,這是怎麼回事呢?

  學生透過思考及同桌交流以後能夠答出如果正方形邊長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時,這個正方形就可以被正好鋪滿,否則就不能。這時我就順勢總結:像6、12、這些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公倍數。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接下來進入的是講授新課部分,在這一部分我主要設計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歸納總結出公倍數的概念,針對匯入時的情景,繼續向學生提問: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還能夠正好鋪滿哪些正方形紙片。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同學們能夠容易得出答案。透過這個例項讓同學來總結歸納概括出公倍數的概念。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這也是新課標理論所要求的。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環節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合作探究尋找兩個數的公倍數的方法,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把全班同學分成三個學習小組,以小組學習的方式思考並回答問題: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數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數是幾?討論結束後,每個小組派代表來和大家分享他們的成果。在討論過程中,我會巡視,時刻注意其討論動向,也會時不時加入他們的討論當中。

  透過討論之後,學生得出找公倍數的方法可能有以下幾種:

  第一組:依次分別列舉6和9的倍數。先依次列舉6的倍數和9的倍數,圈出它們公有的倍數,這樣就找到了6和9的公倍數是18、36、54等,其中最小的一個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數。(板書)

  第二組:只依次列舉6的倍數,再從6的倍數中圈出9的倍數,圈出的這些數就是6和9的公倍數。

  第三組:只依次列舉9的倍數,再從9的倍數中圈出6的倍數,圈出的這些數就是6和9的公倍數。

  最後教師和同學們一起總結:找這兩個數的公倍數可以先分別有序列舉兩個數的倍數,再找出兩個數公有的倍數。也可以先列舉其中一個數的倍數,再從中找出另一個數的倍數。

  接下來進入的是鞏固練習環節,為了加深對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認識,給出集合圖,讓學生把50以內6和8的倍數、公倍數分別填在下面的圈裡,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作,其它同學在自己練習本上作。作完以後學生互評。

  最後是小結、拓展延伸環節

  透過提問:同學們,透過今天這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伴隨著同學們的回答結束今天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