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二年級的一個知識。本課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學習過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透過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學生尺和米尺,會數學生尺上的大格和小格,知道1釐米是10小格,1米=100釐米。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下面3點:

  1、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會用打手勢的方法比劃1分米和1毫米。

  2、掌握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學難點:理解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二、教法和學法

  1、直觀演示

  透過形象生動的課件演示,學生在觀察和對比中體會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領悟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2、教師主導,學生主體

  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逐步認識1分米、1釐米。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引新

  (1)實物展示平臺展示一把學生尺

  提問:同學們,老師這裡現在有一把學生尺,你能來介紹一下有關這把學生尺的知識嗎?

  設計目標:讓學生產生回憶,聯想曾經學過的知識米和釐米,知道學生尺分大格和小格,1大格是10小格。每1大格就是1釐米。

  (2)畫一條長10釐米的線段

  提問:你能猜一猜老師準備用怎樣的一句話介紹這條線段有多長嗎?

  設計目標: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長度單位。

  2、新授

  (1)出示情景(課件演示)教學分米

  提問:從小男孩的介紹中,你發現新的長度單位是誰了嗎?(學生:分米)

  活動一:

  要求:

  1、從你的直尺中找出1分米有多長。

  2、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

  設計目標: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分米。感受1分米有多長。

  活動二:

  要求:用直尺在自備本上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提問:你是怎樣來畫1分米的線段的?

  練一練:判斷下面的畫法是1分米嗎。(課件出示畫法,從刻度5畫到刻度十15)

  活動三:

  要求:

  1、四個人一小組觀察米尺。

  2、數一數,1米里面有多少個1分米。

  回到課初:我是這樣介紹的,這根線段長1分米。你們猜對了嗎?

  (2)繼續教學毫米(課件出示情景)

  引:茄子老師正在量我們的數學書有多厚呢?你看,連1釐米多不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種新的比釐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下面我們就一起聽聽茄子老師是怎樣來介紹毫米這一個長度單位的。

  課件演示:直尺上1釐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活動一:

  要求:

  1、請你用筆尖指著你的直尺數一數,1大格有幾小格?板書:1分米=10釐米

  2、請你用手比劃一下1毫米有多長。

  (3)課件賞析1毫米

  你還知道哪些東西的長度和厚度可以採用毫米坐單位?

  學生討論,說以說

  四、鞏固練習

  1、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1分米=()釐米1釐米=()毫米

  3分米=()釐米3釐米=()分米

  30釐米=()分米50毫米=(分米

  設計目標: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分米、毫米之間的單位換算。為下面的學習作做準備。

  2、完成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麼想的?(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可以。)

  教學目標:第一體會解決這題的不同方法;第二數的簡便方法,每一大格的中間都有一根比較長的線段,它把每一大格平均分成了兩份,每份是5小格是5毫米。

  3、在()裡天生活合適的長度單位。

  1棵小樹高2()2張電話卡片厚2()一張床長2()

  1枝鉛筆長2()一根鐵釘長2()一根黃瓜長2()

  設計目標:聯絡生活,透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4個長度單位的認識。進一步鞏固長度單位,知道每個單位分別用在什麼地方。

  4、分組測量

  要求:1、同桌兩個人1小組合作。

  2、用直尺量一量桌子和椅子分別各有多高,是多少釐米,接近多少分米?

  3、做好記錄,全班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6

  課件出示3條線段,你認為哪條線段最長?(學生自己解決)

  全班交流想法,一種是估計,目測;另一種是用直尺量一量,標上長度再比較。從中體會正確的方法。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你還知道了些什麼?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2

  《猜一猜》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第三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是繼排列、組合之後的又一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新增課程,是學生接觸邏輯推理的第一堂課。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兒童在生活裡,已經積累了一些合情的知識經驗,自己不過沒有意識到這是推理的內容而已。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經歷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對於課的目標和重難點的理解,在這節課中我設計各個環節,接下去我就來說說自己每一環節的設計意圖

  第一層次:激趣引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動畫人物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動畫人物柯南是推理的高手,也是學生喜歡的動畫人物,以他引入課題,使學生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情緒高漲,為接下去的學習打好了感情基礎。

  第二層次:在遊戲中猜測,在猜測中習得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遊戲教學以其內在的趣味性誘發兒童潛在的學習動機,啟動和調節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輕鬆與愉悅。因此在這一層次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設計了三次猜的遊戲,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設計猜書的情境,讓學生從瞎猜——給出一個條件的猜——給出兩個條件的猜,從而讓學生明白猜也不是亂猜的,要有依據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對。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猜左右手的遊戲明瞭猜測時一定要有明確和完整的提示語,並且透過學生出題讓老師猜,同學出題讓同學猜這兩個環節來鞏固猜兩樣東西的技巧。

  第三次猜是在第二次猜的基礎上增加一樣東西讓學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個提示讓學生猜,學生猜不出來後再出示第三個提示,又一次讓學生明白提示語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生講情思路之後,我又出示一張表格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一張表格清楚的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在這一層次中最後還對猜兩樣和三樣進行了比較,學生從比較中知道這兩種猜的聯絡,從而在做題時能夠將三樣轉化為兩樣來做。

  這三次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

  第三層次:鞏固拓展

  透過幫助柯南破案,猜節目這些學生比較喜歡的題目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同時在鞏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總而言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試圖透過遊戲使學生能夠學得一種思考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對學生得語言訓練卻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導訓練學生能夠完整說出推理過程還是我今後要注意得地方。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透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絡,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後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餘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後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透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匯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採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後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後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透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後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4

  教學地位: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充分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能熟練地用2—5的乘法口訣計算,並且在本單元的《做家務》、《需要幾個輪子》、《可愛的小青蛙》等課中,已初步接觸了乘法口訣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合具體情境,逐步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地用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3)體會口訣的優越性。

  2,過程與方法

  (1) 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提問題、解決問題。

  (2) 運用口訣解決數學問題,熟練掌握口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

  會用2—5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條理地說明自己想法的能力。

  教學關鍵:

  透過小組合作和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達成目標。

  教學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有關特點及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基礎和接受能力;充分發揮學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學的規律和原則;本節課特採用了講解法、談話法、實驗法、激趣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體現“精講、善導、激趣、引思”的課堂教學“八字”要求;達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指導思想。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教學學法: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能力,本節課準備指導學生學會在小組合作中,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為實現教學目標,最佳化課堂結構,落實素質教育;根據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與學生共同完成幾個繞口令

  一張桌子,四條腿;兩張桌子,八條腿;……

  師:其實這是應用了?生:4的口訣。

  一雙筷子,有兩根;兩雙筷子,有四根;……

  師:這是應用了?生:2的口訣。

  一隻手,五根手指;兩隻手,十根手指;……

  師:這是應用了?生:5的口訣。

  (二)自然過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很多地方都能應用到這些乘法口訣。你看,動物學校開學了,學習一天後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家,瞧!他們在回家路上多高興!

  師課件出示情境圖,並板書:回家路上。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

  (一)問題一:你在回家路上看到了什麼?

  1。分組討論

  2。小組代表彙報

  在這個環節中為了後面的提問題做鋪墊,故要引導學生說出:在回家路上,我們看到了河裡面有四艘小船,每艘船上有四隻小動物……

  (二)問題二:根據你們觀察到的內容提出與乘法有關的數學問題。

  1,小組合作:1人提問,1人回答,1人記錄。

  2,小組彙報展示。

  3,師板書整理。

  船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4X4=16(只)

  路上共有多少隻小動物?3X3=9(只)

  草地上共有多少朵花?2X5=10(朵)

  一共有多少隻小鳥?3X5=15(只)

  河裡有多少條魚?3X4=12(條)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師出示口算卡片(開小火車的形勢)

  2。看圖填空。(指名回答)

  引導學生說出“我為什麼這樣列式。”

  3。遊戲:搶凳子。

  三輪,共六人參加,淘汰三人,剩下三人獲勝,派發小禮品。

  準備六道算式,五把椅子,椅子上貼好數字:12,12,24,24,18

  六道算式是:2X6= 3X4= 4X6= 3X8= 3X6= 2X9=

  音樂起第一次撤掉數字24的椅子,第二次撤掉數字12的椅子,第三次,找到座位的三人獲勝!

  後師引導學生總結:同學們?在遊戲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發現老師設計這個遊戲的小秘密?生:有兩道算式的得數是一樣的。

  師補充:在乘法口訣表中,還有很多這樣的口訣不同,但結果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積是一樣的口訣。我們在後面還要繼續學習。

  四、談談收穫,總結評價

  好,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裡,大家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之餘,你又有什麼收穫呢?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本課的總結采用了引導回憶歸納的方法,這樣總結,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進一步培養歸納概括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

  教材分析:

  《動物聚會》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四課時。本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結合“動物聚會”的童話情景,目的是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會應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乘法與生活密切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學情分析:

  前三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已經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基礎。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特點,我在教學中採用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嘗試學習,並透過動手操作與說一說、找一找的實踐環節,幫助學生體會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代表的具體意義是不同的,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乘法,處處有數學。

  教學目標:

  我本著體現生活實踐數學化、數學概念實踐化這樣兩個轉變,向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學習內容,讓學生從生活情境接觸的事物中,領悟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我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1、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並能獨立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主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透過對乘法的實際運用分析,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主要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活動教學法,多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操作、探究,不斷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上課一開始,我採用了情境匯入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授環節,我主要採用觀察法、演示法、實驗法,引導學生採取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適時運用了多媒體直觀演示法,儘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主要學法:

  有效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不單是純粹地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我主要體現了透過學生觀察比較、合作交流、實踐操作等方法,來啟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根據兒童活潑、好動、愛表現等特點,我還多次採用了激勵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白雪公主來到森林裡答謝小矮人,小動物們為白雪公主舉辦動物聚會的童話故事,引出新課。

  透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據《課標》要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所以把本環節分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步。

  (1)提出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主題圖、為提出數學問題做好準備。然後鼓勵學生根據發現的數學資訊提出問題,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先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再彙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接著課件出示這節課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

  (2)解決問題

  學生有了前兩節課的基礎,很快列出了第一個問題“一共有幾隻小鳥?”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這時引導學生說出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3分別表示什麼?理解3×3的意義。

  接下來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列出下面兩道題的算式並說明理由。然後集體訂正。在這兒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體會6×3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移到了後面的練習“連一連”中,因為大家在研討時覺得這部分的訓練目的和“連一連”的訓練目的相同,都是讓學生理解一個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義,沒有必要前後兩次重複,又浪費時間。

  最後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蔔?”,是大家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因為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蔔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在上課之前我認為同學們都能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課時還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我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蔔,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後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透過直觀感受和討論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我適當的給予表揚。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這時趁機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學生們踴躍的回答:只要從5根胡蘿蔔裡拿出1根放到3根裡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使學生體會只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時既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又加深了對“移多補少”的方法的理解。

  3、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練習時我採用了版主“海的女兒”的建議,把“闖關遊戲”用“幫助白雪公主開啟安全門”的情境換掉了。這樣,不僅銜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很高漲,又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思想教育。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環節讓學生透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想像、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去突破難點。

  4、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在總結延伸這一環節中,讓學生談收穫,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接著是本課延伸,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由於我的疏忽,初稿時對教材中的實踐活動理解的不到位,經過輝煌老師的指導,才使延伸這部分發揮了優勢。最後,我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把課下從生活中找到的乘法問題寫成數學日記做為禮物送給白雪公主。

  透過小結與評價,使學生知識系統化,並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效果預測:

  相信透過再次實踐,學生能在有趣的童話情境中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能用乘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他們的發現問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各種能力一定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小學二年級數學《動物聚會》說課稿二

  首先,我對本節課的教材進行一些簡要的分析。

  本課時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絡實際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乘法意義的感悟,體會乘法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培養學生利用乘法算式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題圖以學生喜愛的童話形式出現,目的是使學生感到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寬鬆的教學環境,組織學生看圖提問題,調動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中滲透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力圖透過實踐操作掌握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樂學數學,活用數學。

  學情分析:

  根據前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對乘法有了初步認識,並能夠直接列出乘法算式,由於本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願意和小夥伴交流合作、思維敏捷和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能寫出簡單的乘法算式;會運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的乘法算式提出用乘法算式解決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與應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思考目標:透過問一問、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目標:在解決乘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教學重點、難點:

  利用乘法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根據乘法算式3×6,提出用這個算式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

  我之所以把根據乘法算式提出能利用乘法算式解決的實際問題作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其原因:根據問題列乘法算式,即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前幾課已經學習過,也就是說,上幾節課已經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而本節課重點再來體現數學還是應用於生活這個重要的數學思想,透過本節課來初步培養學生應

  用數學的意識。再者說,二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語言表達還不是很完善,尤其是怕舉例,所以這個內容也是難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每小組準備一樣:如18張圓形紙片片,18個小棒,18個三角形紙片……

  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運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學生透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實踐、相互啟發共同探討獲得新知。使學生在寬鬆的學習環境中體驗數學的樂趣。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對小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創設了這樣情景: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住在大森林裡,為了慶祝動物節的而勝利召開,它們特別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聚會,小動物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瞧!小鳥飛來了,落在枝頭上歡快的唱著歌;小松鼠、小白兔和小猴都來了,它們還帶來許多好吃的。同學們,你們願意來參加嗎?但大會的組織者說,這次聚會,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參加,在這次聚會的場面中有很多數學問題,誰能找出數學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參加。你們想試試嗎?下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同時出示主圖題圖。透過實踐這一環節的設計非常成功,學生們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過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透過觀察主題圖,發現了圖中的數學資訊,這個時候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展示自己的問題,我讓他們和同桌說一說然後再彙報,這樣很好的保護了孩子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然後課件出示這節課我們要重點研究的4個問題:(1)一共有幾隻小鳥?(2)一共有多少個松果?(3)一共有多少個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蘿蔔?在這裡我把主題圖中的每捆4根胡蘿蔔改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後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老師知道同學們都愛動腦筋,那麼誰能把第一個問題讀一讀並列出算式呢?學生讀問題,並獨立在稿紙上列式計算,結合乘法算式複習各部分名稱並且說出乘法算式的意義。

  同學們的回答真棒,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列出下面三個題的算式。運用鼓勵性語言,學生們很主動的思考問題,積極回答。這時我把學生回答的加、乘兩種方法都進行板書,透過比較讓學生再次感受乘法運算的簡便性。在這裡我把原來的一個小環節刪掉了,就是問題(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們的意義有什麼不同?大家研討時覺得和練習中“連一連”的環節重複,又因為本節課時間不夠充足,所以我決定在這裡把它刪掉,在練習中稍做強調,這樣可以節省一些時間。

  最後一個問題“一共有多少根胡蘿蔔?”,由於同樣地問題在前兩課《兒童樂園》出現過一次,我認為同學們都能知道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變成乘法算式,可上這節課時班級裡還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麼辦。這時,我利用了學生手中的學具圓片,讓學生在小組內用圓片代替胡蘿蔔,分別擺出3個一堆,4個一堆,5個一堆,然後動手擺一擺,擺成每堆相同的數量。學生透過討論和直觀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變成3個4。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再回歸到主題圖上,只要從5根胡蘿蔔裡拿出1根放到3根裡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在練習環節我設計了“73+7=( ) ( )”旨在讓學生理解3個7加上1個7是4個7,並列出算式7 4,以此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這些環節的設計我創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學生們這段時間學習乘法以來,接觸了很多加數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會形成思維定勢,特別是一些不仔細觀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餘的就想當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時,他們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意識到細心觀察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再透過看圖想到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乘法來解決,這對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所起到的幫助時顯而易見的。

  最後,透過比較這四道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總結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來計算。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練習時,仍然把學生帶到具體故事情境中,讓學生扮演小松鼠、小白兔等角色進行互動練習,透過連一連、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的數學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個

  想像和發展的平臺,引導學生在深入思考、動手實踐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從而對乘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最後再把學生從故事中帶到現實生活中,我利用本課的3乘6這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自己舉例說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用這個乘法算式來解決呢?

  1.分組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小組準備的學具拿出來,也就是18個東西,看看能不能擺成能用乘法算式3×6解決的圖形,並說說圖形的意思,如:DIYI小組.我們組擺的是:一組裡有3個三角形,共擺了6組,一共有多少個三角形?乘法算式就是3×6;第二小組:我們小組是這樣的:一堆裡有6個小棒,共3堆,一共多少個小棒:乘法算式也是3×6……

  2.多媒體展示:動畫演示能用乘法算式3×6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的圖畫:如:①6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讓學生根據這個圖完整的表達圖的意義,並提出數學問題:6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共有三排,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②一個盤子裡放3個蘋果,共三個盤子……

  3.讓學生根據以上擺圖形,和多媒體展示所說的一些實際生活情景,能不能自己在說一些能用算式3×6所能解決的實際問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交流,最後選代表集體交流,對於說的特別好的給予表揚。

  四、總結延伸、情知共融

  讓學生談談收穫,再評價一下自己和他人,學生們談的很好,有的談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誇獎了他人,決心要向他學習,還有的談關於這節課學習的乘法。接著同學們說的,我又對本課做了延伸,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決的問題,把找到的乘法問題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並告訴小組成員應該解決?試講時這部分時間有些緊張,如果時間再充足些,能讓更多的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後,給學生留了一項作業,同學們,小動物們明天就要回家了,請你把課下找到的乘法問題做為禮物送給它們,好嗎?

  透過小結與評價,使學生知識系統化,並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和價值。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瞭解角的基本特徵;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透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並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徵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採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啟發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並在課前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瞭解角並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徵,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透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並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收情景,匯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透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並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共同特徵。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分為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彙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彙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徵,並讓學生說一說摸角之後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邊

  頂點

  邊

  (教師示範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徵的認識。再透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透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開啟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並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說一說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透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1、內容

  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課時《平均分(1)》,教材第7頁至9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

  2、地位

  平均分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關鍵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

  3、編排的特點

  (1)在對比與活動中突出平均分的含義。

  例1中透過創設“分一分”的活動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透過不同的分物情況,使學生在對比中獲得對“平均分”的直觀認識。再透過小結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同時關注分的結果。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即突出體現了學生對平均分物過程的參與性,又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平均分的結果。

  例2則呈現了在生活中兩種平均分物的情況之一:等分,教材即重視平均分的過程與方法,又突出平均分的結果。

  (3)注重用數學語言描述平均分,實現“多元表徵”的統一。

  讓學生邊擺邊說平均分的過程,可以不斷加深平均分在學生腦海中相應表象,從而為建立除法概念打下基礎。

  教材在例題和多個練習的設計中,都在:“分一分”“擺一擺”或“圈一圈”的活動後,增加了“填一填”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編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為用語言敘述除法算式的含義和運用除法運算的意x決問題、說明選擇演算法的依據都作了充足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操作中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能進行平均分。

  過程與方法:透過分一分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思想:滲透除法與乘法的關係。

  (三)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義、方法。

  難點:掌握平均分(等分)的方法。

  二、說設計理念

  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提煉和昇華理論知識。

  三、說教學法

  (一)創設情境:創設參觀科技園學生分食物的活動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引導觀察:由小精靈帶領大家來觀察,卡通人物更具有兒童情趣,學生更樂於參與活動。多讓學生說一說,訓練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的能力。

  (三)操作活動:用手中的學具,來親自動手分一分,同桌之間再相互交流分法。在活動中探究平均分的方法,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四)解決問題:透過動手操作、交流探究和學生演示等活動,最後解決“平均分”的問題,得出結果,並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分的結果。

  (五)積澱經驗:課堂回顧,總結本課的活動經驗和知識點,為今後學習除法做好準備。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提供主題圖動畫素材,透過觀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提升語言表述能力。透過課件出示主題圖動畫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並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裡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裡?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絡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透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情境匯入,實際操作。利用各種學具代替實物,按照小精靈的要求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後集體交流,彙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學生利用學具代替實物,按照3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對比分的結果,特殊中認識“平均分”。利用實物動畫操作演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並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每份分得同樣多”。】

  4、討論小結,確立“平均分”的含義。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透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5、聯絡生活,感悟概念。請你開動腦筋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遇到過平均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平均分的親身體驗,學更容易將生活經驗轉化為學習經驗,有利於學習經驗的遷移,對平均分的實際意義理解更深。】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讀懂題意,理解“平均分”(教學例2)。讀題後,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資訊,引發思考:可以怎樣平均分?

  【設計意圖:透過讀題,將數學活動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尋找問題中的“關鍵詞”,加深對文字含義的理解。這對於學困生的學習很有幫助。】

  2、實際操作,應用“平均分”。先讓學生自己試著分一分,再邊分邊跟大家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設計意圖:利用學具,動手操作完成“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的任務,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x流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探究平均分之一“等分”的方法。在不同分法的交流中,對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化解題策略有

  進一步的體驗。】

  3、交流分法,提升對“平均分”的認識。說一說你的平均分物的方法,討論:結果是怎樣的?提出結論:不論怎樣平均分,分的結果都相同,只要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設計意圖:結合分後的直觀圖和語言表述,再次強調平均分的含義。】

  (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

  這個環節從以下三個步驟進行:

  1、辨析練習。完成“做一做”,根據學生差異,可以讓學生先進行操作,再讓學生交流分的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2、基本練習。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盒?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再進行交流,並規範表述: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幾份,每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這裡重有透過“連線”的方法展現平均分的過程,並與後面所要學習的包含情況所採取的“圈一圈”的方式進行區分。練習後,同樣設有語言表述的環節,體現對語言表述能力培養的連續性。】

  3、深化練習,滲透乘法與除法的關係。看圖完成填空,讓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方法和結果。

  【設計意圖:這裡的楓葉都是分好的,安排了讓學生算一算一共有多少片楓葉的內容,學生可以一片一片地數,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計算,對乘法與除法的關係作了很好的滲透。完成後,讓學生根據楓葉圖,把平均分的結果完整的說一說,並透過動作與語言的結合,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為除法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礎。】

  (四)課堂回顧,昇華“平均分”。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知識,談談自己的收穫和存在的問題,教師讓

  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平均分的現象,彙報給同學、老師和爸爸媽媽。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活動、操作和情感體驗等方面來總結今天的學習活動,昇華對“平均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餘數的除法。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同學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例項,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我主要透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同學來感受“餘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說一說,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同學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透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說明各區域性的意義。我認為這區域性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透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透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透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說課堂小結

  讓同學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9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瞭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著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於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節,透過猜人數、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值範圍。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活動情境,儘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與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本節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估算啦啦隊的人數——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估算水彩筆的枝數——估算買禮物的錢數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於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展。

  3、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掘和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當出現多種方法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絡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透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麼辦?多餘的錢怎麼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定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

  【設計意圖】

  綜觀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絡。突出了實物感知,動腦數數,動手操作等活動,透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境中,認識了“千”“萬”,建立了良好的數感。鼓勵學生嘗試用數字刻畫出事物。始終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書簡潔有效,學生印象深刻。增加了運用,儘量讓學生去說數的過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激勵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以活動的形式呈現教材,從標題來看,具有情境性與活動性。從內容看,學生學習了有價值的數學,教材在創設數學活動的主題與情境中,很自然的滲透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及人與自我等關係的價值。

  【教學目標】

  1. 透過事例體會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 透過熟正方體等活動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萬,並瞭解單位之間的關係透過估一估、擺一擺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3. 培養學生克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感受克服困難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重點】

  感受大數,認識“千”,“萬”。

  【難點】

  充分感知一千,一萬有多大,理解單位之間的進位關係。

  【教具準備】

  課件 大正方體

  【教法】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在於興趣。本課數正方體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聽為主動探究,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力求借助這些手段節約時間,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學法】

  學生是主體,本節課讓學生在觀察中體會大數,在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大數,培養動手能力,體驗數感。

  【教學程式】

  課標指出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的自身缺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裡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於實施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現的機會。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定瞭如下四大環節。

  一) 聯絡生活,體驗新知

  1.出示數幅圖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數,激發學生了解探究大數的慾望。第⑴幅圖片是全校集會的圖片,可以讓學生試著估一估大約有多少人。第(2)幅是東方電視塔,讓學生讀數,先比劃一下一米有多長,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約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長度。緊接著出示珠穆朗瑪峰的高度,讓學生讀一讀,相機滲透愛國情感。接下來出示萬里長城和南京長江大橋的長度。讓學生在讀數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大數。

  2.象這樣生活中的大數還有那些?與同桌說一說。

  3.請同學彙報。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些大數,板書課題:生活中的大數。

  二) 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個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請同學們估一估,數一數這個大正方體是由多少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生經歷數的過程,出現了100,600,1000的結果,先聽學生彙報自己數的結果。不馬上否定學生的結論。

  2、螢幕演示數的過程,先出示一列有10個,板書:一列是10個 。課件演示一層又由10列組成。板書:一層是10個10列 100個 演示:一個大正方體又由10層組成,帶領學生一起數,100、200、300……1000 讓學生理解10個10是一千。

  3、認識萬 一個這樣的大正方體由幾個小正方體組成?生:1000個。二個呢?三個呢?(課件出示)……九個呢?那麼十個呢?生:一萬。

  4、進一步理解“千”“萬”的實際含義。

  1)我們的數學書大約有多少頁?生:100頁。10本這樣的書約有多少頁?生:1000頁。實際操作一下,讓學生比劃一下一千頁、一萬頁大約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團的圖片,10個這樣的千人合唱團共有多少人。生:一萬。請學生閉眼想一想那個場面。說感受。生:壯觀 熱鬧

  5、填寫數位順序表

  1)卡紙出示沒填完的數位順序表,我們以前學過哪些計數單位?生:個位,十位,百位。

  2)透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認為第4位是什麼位?第5位呢?生:萬位。請學生填寫完整。告訴學生萬後面還有很多數位,以後再學習。

  3)體會相鄰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如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他們的進率都是10。

  三) 應用新知,學以致用

  我們運用今天的新知來解決問題。

  1、數一數,說一說,有多少個小正方體木塊組成。(教材31頁的說一說)

  1)請學生先獨立數,試做,2)請學生說一說是怎麼數的?其他同學認真傾聽。

  2、紅色塗出238個小方格。

  1)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小方格的排列規律。生:用紅線圍出來的一個大正方形裡面有100個小正方形。

  2)塗出238個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來。

  3)作品展示。

  四) 回顧評價

  1.回顧一下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2.關於大數的知識,你還想知道哪些?

  【佈置作業】

  完成一課三練的17頁。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 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可見,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們依據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二、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認識常見的各種角,學會畫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識。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角,難點是:正確畫角。

  三、 教法與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這一思想,採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找角、體驗——摸角、小組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做角、嘗試探究——畫角等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有關知識,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 教學流程

  為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們做了如下設計: (一) 引出概念——創設情境,直觀感知角

  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多媒體出示熟悉的校園生活圖片。從圖片中找角,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還在什麼地方見到過角,藉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二) 建立概念——聯絡生活,探索新知 1、

  角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

  首先,啟發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設計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探索的喜悅,使他們談到的是自己的體驗,自己的收穫,幫助孩子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其次,又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的角,又一次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緊接著設計了判斷角和指出身邊角的練習,透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2、

  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我們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實踐製作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自己身邊的物體制作出角,這是放手讓學生把“想”和“做”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獲得成功體驗。在展示角時,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分叉的大小有關,又藉助電腦演示角的大小與長短沒有關係,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為下面畫大小不同的角及以後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基於學生對角的認識,讓學生嘗試探究自己畫角,教師透過電腦演示形象生動的畫角過程突破本課難點,再由學生複述畫角的過程及自己畫角來再次鞏固加深對角的抽象認識。

  (三)、豐富概念——組織練習、應用拓展

  多媒體展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最後又設定一個實際操作問題進行課外延伸,改變以往用總結本節課的方法結束課程。

  五、 教學預想:

  我想透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並形成角的表象。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稿的題目是《倍的意義》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新課標二年級數學上冊第46、

  二、教材分析:

  “倍的認識”一節是在學習了乘法口訣後出現的。引導學生用畫圓圈圖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為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

  3、教學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思路

  (3)培養學生操作、觀察、推理能力及善於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4、重 點 :理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實際上就是看: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 。

  難 點 :在理解倍的意義基礎上,掌握求一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數學練習本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主要採用電化教學、啟發談話、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透過動手擺小棒和圖片,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絡,初步建立“倍”的概念,進而明白“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由於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節課創設情境奇花島探迷,先複習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從而推進學習自動生成知識:一個數裡有幾個另一個數,就是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熟悉感,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分析觀察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興趣。本課教學過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分以下環節進行教學。

  一、 切入舉偶,談話匯入

  二、 對話平臺

  溫故知新

  原來老爺爺在給他做介紹呢:“我今年種了牡丹花和蘭花(隨機操作課件:牡丹花為1個2,)誰能來說說蘭花是(4)個(2)。”

  生回答。

  師:“表現得好,(多媒體)送你們一枝蝴蝶花,看!漂亮嗎?”“再來一枝。”

  你看到了什麼?數數果實有幾個,花朵有幾朵?

  “誰會再來說一說這句話?”

  (多媒體)師:春天到了,大地一片生機,萬物復甦,老爺爺想把奇花島打扮得更加美麗,他想在南邊的坡上種上一些花。看,爺爺把坑都挖好了。

  師:大家看看爺爺挖的兩排坑數有什麼關係呢?

  誰再來說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幾倍?

  師:你知道為什麼說第二排的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二倍嗎?

  生反饋。

  師:看看大家的勞動成果吧!(多媒體)操作課件以示獎勵和讚賞。

  師說:如果老爺爺在第2排再挖3個坑,現在的你們還能發現什麼“倍”的關係嗎?

  生思考,反饋: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

  師:你說得真棒!可你知道為什麼說第二排坑數是第一排坑數的三倍嗎?

  師:想知道第二排的個數是第一排個數的幾倍,就先想想第二排的個數裡有幾個第一排的個數。

  師:孩子們你們表現真的精彩!我提議,大家為自己鼓鼓掌加把油好不好?

  玩中學

  師:3個題目都沒有難倒大家,爺爺十分高興,他要邀請大家到他的後花園去玩玩。

  師:喲!爺爺後花園門口就有兩種漂亮的花。嘿,這邊牆上還有兩行字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喇叭花2朵,白玉蘭12朵)

  師:過去我們都用O來表示物體,今天我們用一個O代表一朵花,比如:

  喇叭花:OO

  玉蘭花:OO OO OO OO OO OO

  請大家拿出練習本來畫一畫吧!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學生繪畫,老師巡視。

  生反饋繪畫過程和想法。

  師:如果現在請你來圈一圈,你認為應該幾個圈一圈?

  師:好,動手圈一圈吧

  把你發現的說給大家聽聽吧!

  你能試著寫出算式嗎?

  生反饋

  師:倍不是單位名稱,不能帶作單位。師小結並板書:像這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

  齊讀

  師:今天同學們的收穫真不少,大家在奇花島上獲得了一個關於求誰是誰的幾倍的秘密方法。學了這麼久,大家想不想玩一個刺激的。現在老師要來給大家變一個魔術,好嗎?

  學中做

  (操作多媒體:)擺花

  老師在第一排擺上2朵花,在第2排擺上2個2朵,請大家說第2排花的朵數是第一排的幾倍並且說出算式。

  老師在第1排增加到4朵,在第二排擺上12朵,學生說倍數以及算式。

  第一排擺上3朵,如果我想讓第二排的朵數是第一排的2倍,我該怎麼擺?

  大家看看這兩排花下面還有3行字,大家齊讀題目:

  把第一排的花朵數看成()份,把第2排的花朵數有這樣的()份,所以,第2排是第1排的()倍。

  把你想到的說給周圍的同學聽聽。

  反饋。齊讀。

  玩中樂

  師:美景欣賞夠了,我們來做個拍倍數的遊戲好嗎?

  生拍我跟:生拍2下,我拍6下,說:老師拍的次數是你的3倍。6÷2=3

  我拍生跟:生說倍數,說算式。

  生生互動。

  做中得(多媒體幻燈)

  1、書中練習P46-47

  2、按ESC退出奇花島課件,切換到幻燈課件。

  3、填空:

  4、課件出示主題圖:再過兩個多月就要到元旦節了,咱們校長和老師為了讓同學們能夠過得有意義和快樂,決定在那天進行一場文藝演出,瞧!這就是同學們在彩排節目的現場。

  咱們一起把上面的句子讀一讀吧。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寫算式,說想法。

  小結:我們在這節課中學會了什麼?

  三、 活動延伸,知識應用與拓展

  量一量班上的黑板的長度和寬度,再估一估長度大約是寬度的幾倍。

  這裡有一封信,是我們剛才離開奇花島的時候老爺爺悄悄給我的,他告訴我考驗完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記著把這封信讀給大家聽聽。大家想聽聽老爺爺都給我們寫什麼了嗎?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粗淺的見解和認識,歡迎提出您寶貴的意見,謝謝!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3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有餘數的除法》。下面我將從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方面對本節課的是設計進行闡述。

  一、 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除法的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

  2.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確定此目標基於以下三點:

  一是基於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二是對教材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有餘數除法”的內容。這節課是在研究了“正好分完”的情況後,再研究“分後還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教學本課時,我著重抓住“餘數的認識及其含義”這個知識點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鞏固這個知識點,在新知授完以後,讓學生完成做一做的題目及練習冊中的題目。

  三是對學情的分析。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除法豎式進行學習,也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抽象,概念性強。從學生方面看,學生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訣求商,學生比較難理解。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些困難的。

  基於以上幾方面的思考,我將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知道什麼是餘數以及有餘數除法算式的書寫。教學難點確定為:理解餘數的含義和實際意義。

  二、 教法

  《課標》中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使學生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本節課我採用講授法,引導觀察法、直觀操作法進行教學。

  三、 學法

  《課標》中指出,引導學生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本節課我將指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知識遷移等方法進行新知的探究。

  四、 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分為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引入,透過複習表內除法的意義為學習新知做鋪墊。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在這一環節主要是透過談話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初步感受“餘數”然後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有餘數的除法是一個新的知識點,在學生感受以後,直接出示算式,並引導學生讀出算式。再指導學生說出算式個部分的名稱。

  第三個環節為鞏固練習,新知運用。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意義的理解,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與理解。

  第四個環節是課堂總結,理解昇華。課堂總結是學生對知識系統掌握的情況,同時又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在處理分一分的環節時,學生出現了多一個和少一個的兩種說法,課前預設不夠充分,處理得有點倉促。其實可以問學生分幾份多一個,分幾份少一個,多一個少一個都叫剩餘,由此引出了餘數。這樣處理水到渠成,容易理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 教材

  1、教學內容:《6的乘法口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表內乘法(一)》的第6課時的內容。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重、難點:教材內容的呈現是在學生學“2—5的乘法口訣”以後。由於他們已經具有學習2—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所以教材的呈現形式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訣,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體現了提高學生學習獨立性要求的編寫意圖。

  本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難點是怎樣去熟記並利用乘法口訣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① 透過觀察、探索,使學生知道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

  ② 透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交流和語言表達能力。

  ③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教法

  1、情景教學法。讓學生在情景裡親自動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不過如此簡單,享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

  2、遊戲教學法。即是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做中學、玩中學”的體現。因為小學生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的“說教”,應該更多的時間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組織教學。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識,在共同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學法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主要培養了學生以下學習方法:

  1、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共同討論,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2、在遊戲中運用學習成果,把數學知識利用到現實生活中。

  3、培養學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 教學、具準備

  課件、寫有算式的卡片、蘋果;主題圖、表格。

  五、 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

  讓全班同學回憶“1—5的乘法口訣”。這不但是為了檢測他們是否掌握並記憶了,還可以為本堂課的教學做一些鋪墊。

  (二)設定情境,探討新知。

  1、編寫口訣。

  這是本堂課的重點,主要是透過學生自主地觀察圖畫,探索、歸納出6的乘法口訣的形成過程,並加以記憶。根據教材的主題圖,我逐一出示小魚(1條小魚由6個全等三角形組成,一共出示6條)。學生觀察圖畫,思考並完成下面的問題:

  ①、填表。

  盤數 1 2 3 4 5 6

  個數

  ②、根據表格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

  ③、根據乘法算式歸納出相應的乘法口訣。

  ④、根據“口訣”還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嗎?

  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我們要把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如:①61頁“做一做”,呈現用6根小棒擺成的六邊形直觀圖,以口答“擺2個六邊形用多少根小棒?擺……”鞏固6的乘法口訣;②63頁第6題,填空題,題目以圖文結合形式給出一隻螞蟻6條腿的條件,讓學生分別填出3只、6只螞蟻多少條腿;③怎樣很快地算出在上課的學生的人數(每6人一組,共6組)?

  (三)小結。

  1、結束語(師):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生答。板:6的乘法口訣]這不僅是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他們概括出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還可以再次喚醒學生對本堂課的記憶,揭示課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5661頁,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透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

  2、使學生能根據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製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和製作。

  教學難點:

  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剪刀、彩紙、圖形紙、釘子板、字母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情景匯入

  1:欣賞錄影。(課件出示春天到北京旅遊的景象)

  二、觀察、操作探究特徵

  1、觀察,初步感知

  (1)認識對稱

  觀察照片,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師課件點選放大剪紙圖。)

  生:它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課件點選返回)那其它物體有沒有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呢?

  (2)揭示對稱

  像這樣物體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它是對稱的。那這些物體它們都是對稱的。

  (3)擴充套件認識

  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也是對稱的呢?(課件出示)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同桌之間自由說,全班交流)

  2、操作,體會特徵

  (1)從物體到圖形的認識

  把這些對稱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電腦出示按天安門、飛機、獎盃、蝴蝶等實物畫下來的圖形)

  繼續觀察,這幾個圖形有什麼特點呢?

  任選一個圖形,在小組內合作,嘗試能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它

  們是對稱的呢?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選擇不同的實驗方法。)

  交流反饋。演示摺紙過程:對摺後兩邊是對稱的

  板貼:對摺

  師:那再請同學們觀察一下,你把圖形對摺後發現了什麼呢?在小組裡說一說。(學生小組交流)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對稱(一模一樣)的。

  師:那其他圖形也是這樣的嗎?師加以補充:像這樣,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一樣(對稱),稱為完全重合。板貼:完全重合

  師: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我們請電腦老師來演示一下。(電腦演示:2個對摺完全重合的過程)。請大家把其餘的兩個圖形再折一折,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操作,小組交流述說)

  師:這些圖形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點名回答)

  生:它們對摺後兩邊是能完全重合的。

  小結:像這樣,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帖: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師: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軸對稱圖形(板貼課題:軸對稱圖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學生講軸對稱圖形),那誰來說說這三張圖形為什麼是軸對稱圖形呢?

  生:(點名回答)它們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師:如果把剛才對摺後的圖形開啟來看看,還發現什麼呀?

  生:一條摺痕。

  師:有一條摺痕。這條摺痕就是這個圖形的對稱軸。(電腦演示對稱軸)(板貼:對稱軸)

  師:你能找出另外兩張圖形中的對稱軸嗎?相互說一說。(同桌交流)

  師:(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什麼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在小組裡交流一下(小組交流)

  3、識別,加深體驗動手操作

  師: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今天,一些圖形娃娃也非常高興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但它們有個要求(電腦出示P57試一試)要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的知識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大家能滿足圖形娃娃的要求嗎?組長拿出信封中的圖形,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動手摺一折,然後在小組裡說一說你選的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小組合作操作)

  師:(點名回答)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學生投影展示)

  師:那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點名回答並投影展示)

  師:(小結)透過剛才的操作,同學們知道怎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嗎?

  生:(請23名學生說)

  4、訓練,鞏固特徵

  師:看來同學們學得真棒啊!下面吳老師呢就要來考考大家了。

  (1)師:(課件出示第58頁第1題)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會看到的一些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它們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直接提問,課件演示12個是軸對稱圖形,對有疑問的再演示)

  (2)師:同學們知道嗎,我們學的英文字母,有很多也是軸對稱圖形呢!就讓我們在搶答遊戲中把它們找出來吧,看誰的反映最快。(教師舉字母卡片,學生搶答)

  (3)師:(小結)為什麼N、S不是軸對稱圖形呀?

  生:(上來動手摺一折)因為它們對摺後不會完全重合。

  師:所以軸對稱圖形一定要對摺後能完全重合。(學生一起說)

  三、做一做內化新知

  (1)教學例2做軸對稱圖形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一個呢?請組長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小組合作,各顯神通吧,看哪個小組製作的軸對稱圖形最美了。(小組合作設計,教師巡視)

  師:誰來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請2種不同的方法到實物投影上展示,講講他們的做法)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呀,我們做出來的軸對稱圖形對摺後能(學生講完全重合)(教師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並把一些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2)師:昨天吳老師也剪了幾個軸對稱圖形,(電腦出示P59第4題)下面的圖案各是從哪張紙上剪下來的,你能連一連嗎?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9頁,在書上完成。(學生獨立完成,再點名回答,電腦相機演示連線)

  四、全課總結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透過這堂課的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把你學到的本領告訴你的小組同學。

  (學生小組交流,再點名回答)

  (對摺後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對摺後的摺痕所在的直線叫做對稱軸,還學會了做軸對稱圖形。)

  五、鞏固練習

  (1)師:同學們的收穫可真大啊!那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每個國家都有國旗,大家知道我國的國旗嗎?(電腦出示P59第5題)你能在下面一些國家的國旗中,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我們用手勢來表示,如果是軸對稱圖形就用**表示,如果不是軸對稱圖形你就搖搖手,明白嗎?

  (全班學生一起用手勢表達,老師在電腦上演示)

  (2)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那麼多的軸對稱圖形,那同學們想不想自己來畫一個軸對稱圖形呢?(電腦出示P58想想做做3)畫出下面每一個圖形的另一半,使它成為一個軸對稱圖形!

  (翻開書到P58,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再電腦演示,做對的舉手)

  六、看一看拓展延伸

  師:軸對稱圖形以其特有的對稱美,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和諧的美感,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建築也是對稱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對稱的建築,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電腦配樂欣賞著名的建築圖片)

  師: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後還可以到雅虎、百度網站去查閱一些有關軸對稱圖形的資料,和同學交流一下。

  教學反思: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容,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難點是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

  這是一堂集欣賞美與動手操作為一體的綜合實踐課,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建構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操作性的學生主題活動為主要形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徵,以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為主。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教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並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地參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努力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切身經歷了做數學的全過程,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悅。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兒童亦然。整堂課以欣賞美為線索展開教學,本課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動畫: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在優美的小提琴協奏曲的渲染中,兩隻小企鵝到北京旅遊,介紹沿途參觀的很多著名景物(這些景物都是對稱的),帶領學生一起暢遊了一番,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開始觀察優美的畫面,彷彿身臨其境,領略了對稱物體之美,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對稱的事物。這種贏造寬鬆愉悅、開放式的環境,學生紛紛自覺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觀察這些實物的特點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從而引入對稱,逐步將實物抽象成平面圖形,透過操作實踐發現其共同特徵,匯入教學新授,達到串連教材的效果,讓學生在這種欣賞美的教學情景中快樂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鑑賞美、領悟美,達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學效果。

  (點評:以學生身邊的事物為媒介,使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認識生活中軸對稱性質的事物,使學生進一步深入地認識幾何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注意到圖片的顏色,在教具和課件製作中採用色彩鮮明的顏色,使學生感受到顏色的美,物體的美麗,教師創設了一個這樣美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的美,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身邊,體驗到在數學中美的教育。)

  二、實踐操作、啟用思維

  葉瀾教授曾在新基礎教育課題實驗中提出: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學習行為上,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為己有,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學會學習。

  本課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到軸對稱圖形的這一特徵,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在新授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傳統的灌輸手段,而是把學生看作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透過觀察平面圖形的特徵,大膽地加以猜測,說出這些圖形都是對稱的,並透過小組動手操作來驗證它們為什麼是對稱的,採用對摺的方法來折一折,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從只重視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注重學生活動的課堂生活,給學生多一點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餘地;在對摺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形的特點,透過操作發現圖形的兩邊是完全相同的,這時教師就引入完全重合,讓學生反覆地操作體會,再配合課件的動畫演示,初步感知什麼是完全重合;最後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配合課件動態出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讓學生了解這些圖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感性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動手操作實踐為主導,在鞏固練習中也安排了一些學生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區別,為辨別是否軸對稱圖形奠定了基礎。在最後的製作軸對稱圖形時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操作,活動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體驗,使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同時得到發展。

  (點評:實踐操作是學習數學的根本,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為主線,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過程中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徵。一節課下來,老師說課的時間總共不超過15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學生的了,學生說的多了,動手操作多了,參與面廣了,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動手和想象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小組合作、發揮特效

  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經驗與收穫不盡相同,為了使學生個體

  的、群體的活動促進學生的整體的發展,教學中常發揮合作交流的功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的經驗或成果展示出來,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眾多有差異的學生的不足。在本課中,有很多活動都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由於低年級學生作圖能力不強,對於正確美觀地製作出一個軸對稱圖形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由於學生學習發展的程序不同,針對一部分學生已會製作的實際情況,我組織學生展開分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怎樣剪一個軸對稱圖形,然後評一評小組成員中製作的軸對稱圖形,在動手操作時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裡交流。在引出軸對稱圖形時,也是透過小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這樣儘可能地將每個人的收穫變成學生集體的共同精神財富,

  (點評: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本堂課採用的小組合作較多,學生在活動中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課外延伸、豐富情感

  本堂課的結尾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著名的對稱建築,配上古典的輕音樂,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距離。古建築又是一種藝術,滲透在數學學科中,既是學習數學的好材料,又是滲透民族文化的好題材,選擇切合教學符合兒童學習規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題材,如本課例中的背景音樂、古建築、中國剪紙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有益嘗試和探索。

  (點評:古建築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鮮活體現,讓學生再次感受這些對稱物體之美,設計別出心裁。)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匯入雖很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欣賞美,也很自然,但總覺有些平淡。在判斷學過的幾何平面圖形是否軸對稱圖形,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彙報時處理得過急沒有注意到個別差異。

  教材分析:

  本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結合例項,透過觀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為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第一道例題首先出示了一組實物圖片,要求學生觀察並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徵,初步感知這些物體都是對稱的,並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再找出一些具有對稱特徵的物體,在小組裡交流。教材這樣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接下來,教材把上面的實物圖形進一步抽象為平面圖行,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以活動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想想做做安排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