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並注意書寫工整。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的能力。

  4.使學生體驗與學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突破方法:

  利用課件展示,透過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本節課難點: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突破方法:透過情景演示,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新課開始,電腦出示課本第14、15的彩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學習1—5各數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觀察教學主題圖時,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2n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只小狗,那麼,除了小狗,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時,板書1.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此時分別板書2、3、4、5.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小結。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學會了嗎?請幾位學生回答,老師再做小結。

  (六)作業課本16頁的做一做、小練習冊13頁的寫一寫。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連山區世紀小學的李娜。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題目是:小兔請客。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我將本次說課分為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程式三部分。

  第一部分:設計理念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對於本課的教學,我將從以下三方面談談我的設想。

  1、創造利於學生成長的課程環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讓學習數學、探索知識成為學生的需要。

  2、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方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學習。

  3、鼓勵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重。

  因此,在現實情境中,有意識地採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第二部分:設計思路

  1、教材特點

  小兔請客的教學內容是100以內的整十數加減法,是本冊教材計算教學的起始,也是進一步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00以內的數和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透過小兔請客的童話故事,創設加減法的具體情境,從中引出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果子?②草地上還剩下多少個果子?然後讓學生用小棒代替果子擺一擺,幫助學生建立加減法的表象,最後鼓勵學生列出抽象的算式,再讓學生嘗試解答。透過交流,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同時結合算式引導學生認識加減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根據《標準》的理念,在教學中,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生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有意注意時間短,他們只對數學學習的過程和外部活動感興趣,他們更樂於在動口、動手、動腦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習。那麼,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形象具體的直觀演示,豐富多彩的遊戲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實際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整十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能正確計算。

  (2).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教材、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確定的教學重點難點:理解加減法的意義。熟練地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第三部分: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為最佳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如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透過課件顯示情境圖:春天來了,小草綠了,森林裡的小動物也該出來活動了,你們看這些小動物在幹什麼呢?請同學們把這幅美麗的畫面編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聽。透過讓學生講故事來了解圖意,然後揭示並板書課題:小兔請客。

  [以談話的形式自由交流,並正確靈活地運用情境教學,使學生融入想像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學生感興趣的連環畫,創設了小兔請客情境。

  1. 探索加法的計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圖並提問: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指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提出問題,更能激起學生的探求慾望。

  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會提出許多問題。比如說:①一共有幾盤果子?②一共有多少個果子?其中解決較難的問題一共有多少個果子?視為重點。

  (2)提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個果子怎樣列算式呢?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不但要學會提出問題,還要學會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20+30=或30+20=

  (3)那麼20+30等於多少呢?你是怎麼想的? 教師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先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之後,教師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演算法。

  [這樣的教學安排,是依據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這個理念設計的。作為教師要深入每一個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讓每一位學生學會相互傾聽、相互質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懂得尊重別人,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知道如何吸取和採納別人的建議。]

  反饋計算方法。

  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

  這時,可能出現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先擺2捆小棒,再擺3捆小棒,合起來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為2+3=5,所以20+30=50;

  ③因為2個10加3個10是5個10,所以20+30=50;

  ④用數一數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計數器十位上先撥2個珠子,再撥3個珠子,合起來5個珠子表示50,所以20+30=50。

  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並把它說給你的小夥伴聽一聽。

  [新課標倡導鼓勵學生根據具體問題的需要選擇演算法,教師要特別尊重每個學生的思考,注意保護每個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學生在實踐與交流中,基礎好的學生可以自主探索出新方法,基礎較差的學生也可以從眾多方法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教師不要限制學生用哪一種方法,而是讓學生在實踐與交流中,自己去體會、理解、選擇。這樣既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又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2.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

  課件顯示第二幅情境圖,指導學生說出圖意,重點在於同第一幅圖相區別。根據這幅圖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把你的問題在小組內說一說,並試著自己解決提出的問題。有了上面的學習和引導,學生對於這些問題應該會很容易的解答出來。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小組交流後,進行全班交流。並根據學生回答板書:50—10=40或50—40=10。

  [ 在學生已探索出加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探索減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很容易由加法類推到減法,由此培養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3.學習加、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在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中,每一個數都和你們一樣,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們的名字嗎?這時如果有的學生知道,就讓學生介紹。並邊說邊板書如下: 20+30=5050—10=40

  加 加 和 被 減 差

  數 數 減 數

  數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再次舉例說明。

  [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再次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做完後組織學生口答,並說出計算過程。用你喜歡的方法算,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透過這道題也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

  2、 過課件演示小猴子、小兔子、小刺蝟在快樂的做遊戲,這時又來了幾隻小動物,他們做起了找朋友的遊戲,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朋友嗎?透過找出得數相同的算式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3、 幾個小動物做完了遊戲,高高興興地去參加森林聯歡會,許多小動物都來參加了。看!它們正在佈置會場呢!(課件顯示情境圖)指導學生敘述圖意,並解答。這時可能出現的演算法有:80—30=50(張);30+(50)=80(張)。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4、 課件顯示小動物們參加完聯歡會,都要回家,可是該怎樣安排坐車呢?先讓學生先思考過程,然後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把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以故事的形式貫穿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發展,特別是乘車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培養了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得高興嗎?你學會了什麼?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事,大家早上好!我是一年級數學老師嶽銀,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認識圖形》,我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研讀課本說教材

  《認識圖形》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是課本70—71頁的內容。本節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起始課,教材主要透過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它們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為充分運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教材所呈現的物品都是學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動也都是學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加感性認識,為深刻認識立體圖形的特徵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結合學情說目標

  在入學前,孩子們已經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他們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幾何體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認識,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們的名字。可以說在生活中他們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幾何體的經驗,但是由於個人生活背景不同,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雖然已經有形狀方面的初步感知和體驗,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不會太難,但要他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學段教學目標的規定,結合以上對教材的研讀和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分類、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中,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初步認識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並知道它們的名稱。

  2、結合分一分、認一認、玩一玩等學習活動,積累觀察、思考、交流的學習經驗,感受分類思想。

  3、培養觀察、表達和歸納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特點,本節課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明確這些基本立體圖形的特徵。結合學生認知水平,本節課難點確定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認出基本的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三、師生共進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學生,根據兒童年齡、心理及認知規律的特點,結合本節課的相關內容,我採用了引導觀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發現法等多種方法結合,來引導學生展開對立體圖形特徵的探究,並在操作活動中加深認識,發展思維。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動手操作法。讓他們在觀察,發現,交流,操作中,親身感受立體圖形的特徵,積累認識立體圖形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立足課堂說過程

  為了體現教材編寫意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主要設計了以下5個教學環節:

  1、聯絡生活———分圖形

  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讓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進行分類,感受分類思想,不僅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四類物體的外觀形狀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2、交流對比———認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體現生本理念,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饋辨析這三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個層次:方法指引。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長方體學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狀,再摸一摸面的特點,最後滾一滾,看是否能滾動,從而得出長方體的特徵,並在操作的過程中,學會探究立體圖形特點的方法。

  第二個層次:合作探究。鼓勵學生,同桌兩人合作,利用剛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繼續研究其他立體圖形的特徵,再次體會探究的方法,積累經驗。

  第三個層次:反饋辨析。透過學生的反饋,質疑,補充,總結,加深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圓柱和球進行特點辨析,鞏固理解。

  3、遊戲鞏固————辨圖形

  本環節設計的猜物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再次鞏固四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最後落腳到特殊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辨析上,即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不是正方體,讓學生在觀察,發現,交流,總結中加深對立體圖形的認識。

  4、聯絡生活—————找圖形

  透過生活中常見物品,建築的展示,讓學生根據形狀特點抽象出立體圖形的數學模型,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加深了學生對這幾種立體圖形特徵的理解和認識,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學以致用—————用圖形

  本環節透過“為什麼不把足球設計成正方體形狀的?”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習的立體圖形的特徵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五、順應理念說評價

  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既要關注知識的掌握,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這一理念,本節課中我將透過各種激勵式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板書以教學內容為主,力求一目瞭然。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初步預設,具體實施過程將根據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適當調整。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本節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統計這個單元的例2,學生在例1的學習中已經初步經歷了統計的過程,能夠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與例1最大的不同的是,例2出現了記錄資料的過程和方法,展示了描述資料的方法:統計表和完整條形統計圖,學生需要進一步加深對統計過程的認識,拓展完善統計方法。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對統計過程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重點就是要引導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完善對統計過程和方法的認識與體驗,從而為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邁出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圍繞本節課的的幾個主要環節來說明是如何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的:

  一、注重經歷統計過程,引導學生“鍾愛”資料

  作為統計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我特別注重學生對於統計過程的經歷。因為今天的內容是學生統計學習的開始,在上一節學習中學生並沒有完整的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對於描述資料的方法也是不完整和不完善的,可以說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是完整認識統計過程的開始。所以在課上我創設了一個完整的現實的情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感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描述資料、分析資料的方法,使得他們在知識的拓展中不斷地經歷與完善,從而加深他們對統計資料的認識與理解。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資料的重要,從而培養了學生對統計資料的“鍾愛”的習慣。尤其是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用真實的資料說話才更有說服力,才能更加合理的解決問題。可以說,統計觀念在這樣的一個經歷過程中悄然萌芽。

  二、注重創設問題情境,訓練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以研究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力求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引領學生感受統計的必要性。課上我們以選擇合適的活動場所作為情境創設,透過大家意見不統一這樣一個“矛盾”,引領學生以現實問題“到底選擇去哪裡呢?”作為課堂研究的起始,從而展開研究活動。而且在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追求方法的`合理性,追求資料結果的真實性,追求方案實施的可行性,一切的決定以資料作為依據,用資料來說話,用資料來幫助我們進行決策。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力求使得學生感受到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重要價值以及必要性。整節課下來,用統計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已經成為學生頭腦中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三、注重審視資料,引領學生關注資料結果的真實性

  對於統計教學,課標中指出,統計觀念還表現在“對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資料結果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對於這一點,我在本節課上也有所體現。在學生彙報收集資料結果的過程中,我預設了2種方案:如果學生出現資料結果不一致現象,我則抓住這個生成,“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資料,尋找真實的資料。如果學生的資料結果一致,則提出疑問:老師的記錄的結果和你們不一樣,咱們誰的對呢?仍然是“逼”著學生想辦法來驗證資料,尋找真實的資料。之所以這樣設計,就是想借助這樣的一個過程,幫助學生把目光從對個體資料的關注轉移到對整體資料的關注上,與此同時訓練學生對資料的結果進行審視與質疑的習慣。追求資料結果的真實性與合理性是統計的目標與追求,這樣的活動過程無疑是在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

  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在每個細小的環節處“精打細算”,讓統計觀念像春雨一樣潤物無聲,悄然植根於學生的心靈深處,是我們統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帶著這樣淳樸又簡單的願望,精心設計我們的課堂,我們一定會收穫得更多。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尊敬的評委、在座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團隊課堂教學再現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我團隊在確定內容後首先理解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課件出示結構圖)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是教材的編排特點(課件出示)它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在理解了教材後我們進行了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據我們課前調查,學生大多是六歲,年齡偏小,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形狀的知覺是透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關於這節課內容學生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擬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課件)

  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學具,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學法與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為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玩一玩、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趣匯入

  (課件播放匯入環節)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請來一位朋友,瞧!它來了?(展示機器人)

  師:是啊,這麼漂亮的玩具機器人就是由平時許多廢棄的物品拼成的,這就是變廢為寶,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廢物利用”。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成了“環保小衛士”真是一舉多得。

  這裡用拼裝機器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滲透環保知識,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分一分

  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課件)師:叮叮要考考我們,他說: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動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學生分好類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把物體形狀抽象成圖形,並揭示各種圖形名稱,

  經過第一個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名稱,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這些實物,然後用自己話說一說各種圖形的樣子與同桌交流。

  這裡我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透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

  (2)在班上彙報交流。

  學生在彙報時有的說了(播放影片)

  這裡,我想透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特點,

  (3)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前面的小組活動學生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經過認真觀察,親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和同學的交流即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遊戲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圖形特徵,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記憶。

  遊戲(1):找朋友

  分別請4位同學手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嘴裡說兒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那裡?其它學生拿出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彼此辨認誰拿錯形狀了。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

  兩人遊戲(2):你摸到的是什麼?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聽故事感受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故事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絡

  笑笑、淘氣、機靈狗在山下游玩,山腳下有各種形狀的建築材料,他們一路高歌來到了山上,山上的風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還有飛舞的蝴蝶,他們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氣找來了一隻長方體的箱子,往裡面堆放了磚塊,兩人抬著氣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喲!哎喲!”快抬不動了,他們只好放下來歇歇。機靈狗推著一隻球在旁邊滾來滾去,笑笑和淘氣看看機靈狗這麼輕鬆,決定想辦法,他們決定給箱子裝上輪子,淘氣拿來正方體一裝,推一推,推不動,好不容易推動了,箱子裡的東西都跳出來了。機靈狗把球送過來了,兩人把球裝上去,車子搖搖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氣和笑笑又在想辦法,找來了圓柱體的輪子裝上,推一推可輕鬆了。他們輕鬆的推著車子來到了山上。來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氣開始建房子,他們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磚砌牆,用圓柱體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爺爺過來了,他誇淘氣和笑笑聰明能幹,大家盡情的玩著,享受著勞動的收穫和快樂。

  1、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說說下面物體的形狀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學習認識那些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徵?我想透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唸一念,回到家裡把這首好聽的兒歌念給你爸爸、媽媽聽聽。(課件)

  ②、唱兒歌

  圓圓滾滾圓柱體,正正方方正方體,長長方方長方體,骨碌

  骨碌是球體,誰最有用比一比。長方體,來做牆。正方體,

  來做窗。圓柱體,做屋樑。圓圓球體來裝飾。麵包房子真漂亮。

  在課程結束時,把所學的圖形特點編寫成一首兒歌,讓學生在歌聲中結束課,這樣,不僅幫助記憶圖形特點,也增加的知識的趣味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實踐活動——“數學樂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實踐活動情境,其內容都是一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材料和“起立遊戲”、“送信遊戲”等。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學生分析

  學生認識了0~10並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後,已具備瞭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於日常教學中,班上的人數較多,活動空間有限,組織起來也較困難。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學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主動、有序、愉快地參與到各個活動中來,是本節課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設計理念

  未來的社會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我在現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幾個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步掌握10以內數的順序、組成及計算,區分它們的基數、序數含義。

  2.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的能力。

  3.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實踐活動課。

  1.展示——“數學樂園”全景圖。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老師想和你們一塊兒去“數學樂園”做遊戲,你們想不想參加?

  2.書課題:數學樂園

  3.“數字之星”的方法激勵學生多發言、多動腦。

  二、活動(一):走迷宮遊戲。

  1.對0~10各數的認識。

  (1)說數字:學生說出透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的數字0~10,教師貼出相應的數字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個娃娃頭。

  (2)用數字:引導學生用黑板上的一個或幾個“數字娃娃”說一句話。

  (3)找數字:啟發學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數字娃娃”,體會數字的重要性,並邀請“數字娃娃”一塊兒做遊戲。

  (4)排數字:啟發學生按一定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點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學生分別在自己桌面上排數字卡片。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擺法。

  2.引入“走迷宮”活動。

  (出示小黑板)教師以一個《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匯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著走著,突然迷路了,這怎麼辦呀?它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迷路了,怎麼辦才好呀?”媽媽聽了點了點頭說:“孩子,你長大了,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去做,只要你按

  3、4的順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的。”於是聰明的小白兔按xx的話去做,終於回家了。同學們,你們知道小白兔可能是怎樣走的嗎?

  4、獨立走迷宮——幫助小白兔找家。

  讓四個學生分別在四塊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筆畫不同路線,其他學生在課本上畫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線。

  5.誰想得多,進行評價獎勵。

  6.律:教師引導學生找其中的規律,如,“從1走到2有幾種方法?”“從左邊的2走到3有幾種走法?”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並作為課後的作業,鼓勵學生合作完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 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裡,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裡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著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說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裡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裡,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著這些分法,說說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說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著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陣列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透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分與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練習8-10各數的分與合的過程。第2題用“猜”的形式鞏固對10的分與合的理解;第3題綜合了8-10各數分與合的內容,讓學生在遊戲中進一步熟悉8-10各數的分與合。第4題讓學生應用對8-10各數分與合的理解填空;第5題透過富有情趣的練習形式,啟發學生靈活應用數的分與合的知識合理作出選擇。第6題是透過填一填,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有條理思考的重要性。第7題是寫數練習。這一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鞏固運用學過的知識。

  2、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3、發展學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

  本節課的重點:在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過程中,形成“分”與“合”的思想

  本節課的難點:形成“分”與“合”的思想,為以後的加與減的學習打基礎。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練習課是很枯燥的課型,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本課我設計了一個螞蟻旅行的故事貫穿整個練習,讓每一個練習都聯絡起來,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讓學生感覺枯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發現法:在分一分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出有次序有條理的分法,自己發現出分與合的聯絡。從而掌握一些自己整理知識的方法。

  三、說學法

  〈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習練習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在出現實物或是畫面時讓學生用完整的語方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觀察目的確,比如怎麼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將各種可能的分法全部分到?先要觀察再思考,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練習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一擺。找一找,親身感知,鞏固數的分與合,從而小結出陣列成的規律與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 情境引入:

  因為學生對分與合的知識已經接觸很多,所以先設計每個學生完成一個分與合的練習。這樣有競賽的情況下,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將分與合的題貼到黑板上,學生就利用這些教具進行有序的分解。再小組利用學具進行活動,完成課本第一題,組織交流,要求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達,並提醒學生從分與合這兩個角度分別說一說。

  (三) 玩猜一猜的遊戲:師先示範,在紙上寫上10的分解,讓學生來猜;然後小組進行活動。先由一人在紙上寫好一種分法,再讓其他同學猜。這樣既可鞏固有關數的分與合知識,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

  (四) 第三題,我將它改成放風箏的遊戲。說說8-10各數的分與合。在教師示範後,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出題。

  (五) 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個號碼,第五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去找朋友。練習時,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慮。全體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有興趣去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活動。

  (六) 因為事先正好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所以第6題讓每個組的學生都來種一棵小樹。提示學生有次序地填寫。從下往上,左邊的數由大到小,右邊的數由小到大。再讓學生按順序說說各數的不同分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

  (七) 寫字練習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在動中能靜一靜。

  (八) 小結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把握教材

  1、說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

  2、教材地位:分類是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單元的“分類”是一個學生實踐活動,透過這一活動讓學生體驗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本節課選取學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場景為基本素材,透過整理房間的活動,啟發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中學習分類,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教材透過一個資訊窗“亂七八糟的房間”引出“怎樣整理呢?”這個問題,感受分類的必要性,體會分類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透過活動,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透過分一分、看一看、比一比、議一議等活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表達的能力,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初步體驗將生活中簡單事物進行分類整理的好處,初步養成有條理地整理事物的習慣。

  4、教學重點:經歷分類的過程,學會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標準進行分類。

  5、教學難點:學會將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

  6、教具準備:課件、學具袋(分別裝圖片、豆子)

  二、靈活選擇教法

  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展開教學,為實現教學目標,靈活合理地選擇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創設法

  《課標》指出:教師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興趣就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本節課開頭我採用了猜一猜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什麼?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並要不得 將小禮物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同學,引導學生給小禮物歸類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主要內容透過多媒體、分組討論、動手操作、掌聲鼓勵等方式體現愉快的教法。在練習時,開展競賽的遊戲活動、採用美觀的圖片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2、引導探究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我在設計導課的時候,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產生問題,產生疑問,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很好的開頭。教學法新知時,讓孩子們自己探索,通觀看未整理的房間談感受,引出問題“怎樣整理呢?”,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相互討論分類的結果。再讓學生透過觀看整理後的房間,使學生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練習中,讓孩子們動手整理文具盒,開放題讓小組同學議一議,分工合作,將袋子中的豆子挑出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了分類的技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成功的喜悅,有利於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精神。

  3、聯絡生活法

  《課標》中強調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新理念。在教學中我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學習分類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用途,創設生活情境:用課件出示亂七八糟的未經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後整齊、美觀的房間。在強烈的對比之中,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就能改

  變我們的生活,感受到了數學的價值。在練習中,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見到分類擺放物品的現象,整理文具盒、圖片,把豆子進行分類等生活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真實、親切,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多媒體教學法

  本節課兩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法,在新課教學中,透過幻燈片出示未整理的房間和整理後的房間,運用了直觀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教學中透過觀察、比較,形象而直觀地感受到整理後的房間整齊、美觀,使人賞心悅目,使用方便,便於清理,體驗到分類給生活帶來了好處。`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教師的教還有賴於學生的學,“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因此我特別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的指導,本節課我結合實際指導學生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實踐操作法

  本節課多次創設讓學生參與操作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中運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操作實踐,透過圈一圈、塗一塗、分一分、比一比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經歷了分類的過程,掌握了按一定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動手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新理念。

  2、學習討論法

  討論法可以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加深理解,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對“你是怎麼整理的,為什麼這樣整理?”這個問題充分發表見解,在練習的比一比中,先學生議一議怎樣給豆子進行分類,並在比賽後互相交流評價各自的方法,在分一分的活動中讓學生相互討論如何將圖片進行分類,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給學生的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較大的空間,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小組合作的必要性,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鑽研精神,並訓練了表達能力。

  3、觀察發現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觀察幻燈片,發現了房間很亂,需要整理,使學習分類的新知成為學生的需要;使學生的感情和需求上與老師產生共鳴。從而達到主動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進而達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的目的。再讓學生看整理後的房間,不僅整齊美觀,而且使用方便,從而感受到分類在生活中的價值。

  四、最佳化組合說程式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低年級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慾望,好奇心、好勝心強,都認為“我是最棒”的。針對這一特點,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水平經驗出發,透過創設情境,動手操作來吸引學生,點燃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為此我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猜一猜,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麼禮物?大家想知道嗎?看,這是什麼?(教師一邊貼一邊讓學生認,貼完後)告訴同學們老師要把這些小禮物分別獎勵給今天表現最棒的小朋友,然後請同學們幫助老師來把這些小禮物分一分,歸一下類。讓不同分法的同學說說分

  法,為什麼這樣分,使學生初步感受分類的意義,從而匯入新課,揭示課題。這一環節的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讓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不感到任何壓力與束縛,而是感到好玩,全身心投入,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上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索

  1、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師:小明同學最近搬新家,他想邀請大家去參觀他的新居,瞧,這就是他的房間,(多媒體出示教材主題圖)看到小明的房間,你想說什麼?假如你是小明,你準備怎樣整理?

  2、討論交流,動手操作

  學生在小組內說想法,動手圈一圈,畫一畫。學生交流反饋。說一說怎樣整理,為什麼這樣整理?請二名學生上臺,一人說一人貼圖片。經過你們整理後的房間會是怎樣的呢?多媒體出示整理後的房間。看了這兩張圖你有什麼感受?為什麼?

  3、小結:透過整理房間,你們學會什麼?

  這一環節透過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多媒體教學,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相互敘述,使敘述在觀察、思維、想象、交流中初步感知分類的方法、意義,分類給生活帶來方便,同時感受到我們生活中就有數學。充分體現《課標》中強調的數學教學應聯絡學生的生活經經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的新理念。

  (三)鞏固發展,體驗分類在“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下練習,使練習成為學生學習、創造、遊戲的樂園,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技能。

  1、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的家裡或其他地方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

  2、運用所學知識整理自己文具盒,比一比看誰整理得又快又有條理,學生獨立整理完交流評價整理過程。

  這一練習給學生創造一個實踐、思考、交流的空間,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養成有條理思維的習慣。

  3、練一練中的 1—3題

  (1)第一題,塗一塗(把會飛的動物塗上色),先指導學生看書,在小組裡說一說有哪些動物,哪些動物會飛,它們有什麼特徵,再讓學生動手塗一塗,最後引導學生把剩餘的動物進行分類。

  (2)第二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並啟發學生說一說還知道哪些水果和蔬菜。

  (3)第三題,分一分,讓學生將1號學具袋裡的圖片進行分類,分別裝入青蛙玩具盒、文具盒、服裝鞋帽袋中,把同類的圖片裝在一起。(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再進行小組間互相檢查分的結果,相互評價。

  4、比一比

  讓孩子們將2號學具袋裡的黃豆、綠豆花生仁、蠶豆挑出來,(小組合作,先議一議怎樣分,比一比哪一組分得快)。比賽後讓學生相互交流評價,使學生明確獲勝的原因是小組分工合作,掌握技巧,從多中挑少,小中挑大。這一綜合練習使學生體驗分類技巧,讓所有學生參與學習,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學會分享,體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四)、課堂總結

  1、你覺得今天誰表現得最棒,為什麼?

  2、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師總結:今天同學們都表現得很不錯,學會了按一定的標準或自定的標準給事物進行分類,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為今天的表現 喝彩。

  (五)、課後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後用今天學過的方法整理自己的房間。

  板書設計:

  分類

  學習用品 玩具 穿的 體育用品

  圖片略

  我根據新課內容進行板書設計,用圖片直觀形象展現教學內容同,使學生感受到分類的含義,掌握分類的方法,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重難點,使學生懂得應養成有條理的思維習慣。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數字、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2、教學目標

  ①結合現實場景,發現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對數字、圖形、物體等的排列規律有初步的瞭解。

  ②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初步體驗尋找事物規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

  教學難點是發現數字、運算、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創設情景匯入———動手操作——合作學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動手操作。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用遊戲引入,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有規律的圖形,讓學生在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不斷地促使學生對規律的進一步認識,即具有一定規律的圖案進行觀察和提煉,從不同角度獲取裡面隱含著的數學資訊和規律,並加以符號化,使學生對這組規律的認識經歷了“感官描述具體的形狀、顏色,它們都是一種一個的,並進行分組認識圖形的規律。”

  3、動手操作,鞏固發展

  讓學生動手擺學具,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拼擺出規律的圖案。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能更好的發散,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

  4、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引導學生找找身邊的規律,生活中的規律。引導學生回到生活,尋找和欣賞日常生活中的規律。使學生從規律之美感受數學。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8加幾》。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教師身份轉變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同時改變課程學習方式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生的學習方式相應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

  《8加幾》是西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8-89頁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學習、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有9加幾的進位加法計算作支撐,學生初步經歷了觀察分析、收集資訊、計算等活動。和前面學過的9加幾相比,這一節教學內容基本上脫離了學具的幫助,主要透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用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探討8加幾的計算方法,要求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不用像9加幾那樣進行全新的探索,而主要是驗證9加幾的計算方法在8加幾中是否同樣適用,在肯定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多樣化演算法的同時滲透湊十法擇優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自控能力不強,對9加幾的掌握應用還不夠熟練,在教學設計時加強前後知識的聯絡,力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以激發他們主動學習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孩子們在歡快輕鬆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感受新知識。

  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熟練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學會用遷移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推導新演算法。

  2、掌握計算8加幾的基本思維方法,並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確進行計算。

  3、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8加幾的運算意義,能比較熟練地進行8加幾的口算。

  教學難點:

  在熟練計算9加幾的基礎上,學會用遷移的方法解決新問題,推導新演算法。

  設計思路:

  1、關於情景的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

  2、關於小組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注意傾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對此,本節教學內容開始進行大膽嘗試。

  3、關於計算方法多樣化的問題

  在學生理解看大數分小數,把幾湊成十,十加幾得十幾即 湊十法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探索和發現計算方法。

  4、積極引深, 發揮兩主 作用

  教學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透過積極的引,來激發學生主動探,使雙邊活動產生共振,和諧發展。

  教學流程:

  一、知識再現,激趣匯入

  1、數的組成(對口令遊戲)

  2、找朋友:9加幾的口算練習。

  二、創設情景,學生提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去公園玩嗎?星期天,許多小朋友也來到公園,你們看他們在幹什麼?

  1、觀察情景(1): 打靶圖

  ①你從中獲得哪些數學資訊?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②求這個問題,可以用什麼方法解決?

  ③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5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情景資源進行再加工,讓學生觀察圖中打靶的情景,學生比較感興趣,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既尊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從自己比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數學問題,又能更好地激發學生解決自己發現問題的慾望

  2、觀察情景圖(2):划船

  在公園的這一角,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並列出了算式。下面我們再到公園的另一角看看,那裡的小朋友在幹什麼呢?

  ①師:根據情景圖,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②學生回答: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

  ③師:求這個問題可以怎麼列式?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4+8

  在兩個不同的情景中培養了學生從身邊生活發現並提出簡單數學問題的能力,並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3、揭示課題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是求一共?都是用加法進行計算,這節課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8加幾的方法好不好?(板書課題:8加幾)

  三、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探究學習8+5的計算方法。

  下面我們就重點研究第一個問題。

  (1)學生自主探究。

  師:怎樣計算8+5?下面請同學們自己獨立思考,想辦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用學具擺一擺,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教師巡視)

  (2)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請你先在小組內交流一下,然後每一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介紹你們組的好方法。(教師巡視)

  (3)全班彙報交流

  學生彙報時,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的計算方法如:

  ①1、2、312、13依次數。

  ②從8數到13。

  ③8和5合起來是13。

  ④13可以分成8和5。

  ⑤先數10人,再數3人,10+3=13

  本節課以8+5為突破口,在重點研究8+5的基本思路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藉助手中的學具,擺一擺,想一想,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所用的方法。這樣, 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機會,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學習的機會,最後在全班交流彙報。在彙報交流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用的是湊十法,有的用的是數數法,方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2、學生小組討論喜歡的方法。

  師:小朋友,你們可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的好方法,那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1) 學生小組討論。

  (2)學生彙報喜歡的方法。

  教師提問:為什麼喜歡這種方法?

  針對出現的多種計算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次對比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比較、分析,從而最佳化自己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歡的方法。這樣,好的計算方法更加明朗化,更為突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蒐集、獲取有價值資訊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師小結

  師:透過和同學們的交流,老師知道了,有的同學喜歡用以前學過的湊十法,有的同學喜歡用數數法,有的同學喜歡用10+5=15,15-2=13。這些方法都正確,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這幾個問題嗎?

  3、遷移練習

  (1)小組先交流解決:4+8,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學具擺一擺。

  (2)讓個別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得數,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你還知道哪些8加幾的算式,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算式,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學生獲得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解決其他的8加幾的問題,既能使學生把8+5的計算方法遷移到其他問題中,使計算方法得以靈活應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四、鞏固練習

  1、聰明屋:(課件出示教材89頁課堂活動第1題)

  2、智慧山:(看圖填算式)

  2、跳木樁比賽

  師:動物學校正在進行跳樁比賽,你能幫小白兔跳過木樁嗎?

  練習:8+3= 8+4= 8+6= 8+8= 6+8=

  學生計算,幫小兔順利跳過了木樁。

  整個練習生動、有趣,層次分明。這樣設計既符合兒童的特點,又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足夠的素材,足夠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小結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本環節教師將自己評、他人評、評自己、評別人和教師評,學生評結合進來,讓學生對自己整節課的表現有一個回顧和反思。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本冊教材的編排,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明顯地突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侯出現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講加減法,解決了進行加減法計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分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突出加減法的內在聯絡,加減法同時出現,且圖式緊密結合。本課"得數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得數分別是2-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基礎上進行的,是教學得數是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最後階段,因而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也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給學生打好此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編排思路、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已有的的知識結構,教學目標我定為:

  1、使學生經歷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計算得數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2、使學生知道看一幅圖能寫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培養初步的比較、聯想能力。

  3、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初步學會有條理的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探索與討論的基礎上,正確計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知道看一幅圖能寫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是學生從以遊戲生活為主的階段過渡到以學習生活為主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根據數學《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在匯入環節採用了遊戲、口算的方式,讓學生回憶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固的基礎。在新授部分運用了觀察、合作、討論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透過合作交流,在集體中進行知識經驗的碰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反饋練習階段用了多張顏色鮮豔的漂亮圖片引出習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安排了“看圖列式”、“搶答”、“擺一擺,說一說”等練習,讓學生在細心觀察中運用新知,在興奮搶答中練習口算,在快樂動手中實踐新知,並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世界,兒童的年齡越低,越需要藉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教學中注意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學法:

  1、動手操作

  2、自主探究

  三、說教學過程

  啟用舊知

  口算

  2+4= 1+6= 7-3= 6-5=

  每道題先口算得數,再說出與它有聯絡的另一道算式。

  複習8的分與合

  集體有序的說一說8的分與合。

  提問:你認為用幾和幾合成8能算得數是幾的加法?根據8可以分成幾和幾能算什麼樣的減法?

  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都已經有計算的經驗了,知道用幾和幾合成8能算得數是8的加法,用8可以分成幾和幾能算8減幾的減法。真不錯!今天,我們就用8的分與合學習有關8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探索新知

  教學例7

  看圖列式

  出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仔細觀察,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你能用三句話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嗎?

  交流,明確:游泳池裡有5人,池外有3人,一共有8人。

  提問:你能根據這幅圖先列兩道加法算式,再列兩道減法算式嗎?

  交流並板書:5+3=8 3+5=8 8-3=5 8-5=3

  理解算式

  齊讀四道算式。

  提問:你能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嗎?

  同桌互說,指名交流。

  小結:把池外的3人和池內的5人合起來,一共有8人,用加法算式表示。從總共的8人裡去掉池外的3人,剩下池內的5人,或者從8人裡去掉池內的5人,剩下池外的3人,用減法算式表示。

  理解演算法

  提問:想一想,算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可以怎樣想?減法算式呢?

  引導學生明確可以根據8的分與合來算得數。

  在課本上填寫得數後,再次齊讀算式。

  感受聯絡

  觀察列出的四道算式,說說它們之間的聯絡。

  引導指出:由於四道算式之間是有聯絡的,所以除了用8的分與合來計算出得數,還可以根據5+3=8想到3+5等於8和8-3等於5,8-5等於3。

  教學“試一試”

  看圖列式

  出示圖,說說圖意。

  學生獨立列出四道算式,交流算式。

  理解算式和交流演算法

  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

  指出:口算時,可以想8的分與合,還可以根據一道算式,推想出其餘三道算式的得數。

  回顧反思

  剛才我們觀察了兩幅圖,每幅圖都列出了幾道算式?兩道加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兩道減法算式呢?計算得數時,可以想8的分與合,還可以根據一道算式,推想出其餘三道算式的得數。

  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算式。

  說說每道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麼算出結果的?

  2. “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看圖列式,交流算式。

  加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減法算式呢?

  這幅圖為什麼只列出了兩道算式?

  3. “想想做做”第3題。

  明確題意後,引導學生有序的說出得數是8的加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4題。

  理解題意後,學生獨立填寫,集體交流。

  重新排序,有序板書,感受規律。

  “想想做做”第5題。

  獨立計算,交流,並相機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想想做做”第6題。

  看題,說說準備怎樣做。學生獨立寫算式,交流,引導學生有序整理,並板書出來,再次感受相關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絡。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得數是8的加法和8減幾的計算,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板書設計:

  找規律: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低年級的數學本身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都離不開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低年級數學教學就應遵循源於生活,寓於生活,且用於生活的理念,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體會到數學的用途。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好的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足以證明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一、說教材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60—61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前後”、“上下”的位置與順序,理解了位置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它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以及認知水平,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理解和掌握其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有趣的具體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傾聽與交流能力,質疑與評價能力,以及初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用生活中有關“左右”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滲透“事物之間相對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認識“左右”位置的關係,準確確定“左右”。

  教學難點:

  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透過創設各種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況下體驗左右的位置,會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探索性,使課堂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在愉快的“玩”中鞏固了知識。

  (2)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4)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方式感受物體的位置,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5)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學內容是豐富的、生動活潑的。數學教學也應該是靈活多樣的、精彩紛呈的。所以本節課利用多種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讓更多的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達到最高層次。

  2、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

  (4)透過靈活、有趣的遊戲和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

  三、說教學程式

  一)、創境激疑

  新課開始,我利用課賽情境,讓高興的同學舉手。從而引出課題:《左右》。

  二)、互動解疑

  1、說一說

  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一說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

  學生舉例的過程,既是教師瞭解學生認知基礎的過程,也就是他們自己熟悉左右的過程。讓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還有哪些象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樣,利用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讓他們在各自原有的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建構知識體系。

  2、玩一玩

  透過帶著學生玩“舉右手,抬左腿、摸左耳??”這些“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幫助學生藉助身體器官認識並正確分辨左右。在這一環節中,我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選擇學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為突破口,藉助身體的器官,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體驗,領會左右的含義,分辨左右的位置關係。透過自主尋找、合作討論、遊戲反饋等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意識,合作交流的能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自主性與合作性。

  3、擺一擺。

  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敘述擺學具,透過擺的活動,讓學生把身體的左右遷移到生活中來,使學生學會確定物體的左右。在聽老師的敘述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如何用語言來敘述物體的左右位置關係。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透過回答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同樣的東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數,順序也就不同。

  三)、啟思導疑

  教師與學生面對面,握手,請學生判斷,老師是用右手握手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後,老師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我們面對面站著,因為方向

  相對,用右手握手方向剛好相反。透過質疑、釋疑,讓學生髮現“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踐運用

  1、說一說你相鄰的同學是誰?

  2、從右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課本61頁練一練第3題)

  3、我問你答

  4、拓展延伸

  有一個小朋友要上樓,你能告訴他應該走哪邊嗎?

  如果他不走右邊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學生自由發言)

  你知道為什麼“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了嗎?

  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他們都是靠哪邊走的?

  走路時我們要注意什麼?(結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結: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交通規則,我國規定每個公民都靠自己的右邊行走或行車。現在請同學們都靠自己的右邊來回走一走歌謠:同學們,請記住,上下樓梯靠右走,不追逐,不打鬧。走馬路,也靠右,安全第一永記住。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麼樣?

  在我們的生活中,認識左右可以給我們提供很多幫助,就讓我們到生活中去體會吧!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找規律”在新教材中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找規律”作為新單元的第一課,非常重要。本單元是從形象的圖形排列規律,顏色交替規律慢慢過渡到抽象的數列規律,如果這節課沒有把握好,那麼對學生後面的繼續學習將會造成阻礙。

  知識目標:學生能夠透過物品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知道下一個物體。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主題圖,認識規律同時掌握尋找規律的方法,透過塗色,擺一擺,畫一畫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二、說目標

  本節課的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能找出事物變化規律,激發學生感受數學、發現美的情感。

  2.能夠設計有規律的圖形排列。

  3.能在生活中找出有關規律的應用。

  教學重點:透過圖形或物體的有序排列,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知道下一個圖形或物體。

  教學難點:能夠創造出有規律的圖形

  三、說學情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要突出的重點講出。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四、說教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方面:

  1.從生活情景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

  “注意是知識的門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學生學習的注意和興趣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這節課,我力求從學生喜歡的“聯歡會”這一生活情境出發,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探究的情境。

  2.聯絡生活實際,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體會規律給生活帶來的美。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轉變教師角色,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4.創設多元情景、發展多元智慧。

  根據“多元強化”“多角思考”的理論。我創設多元情景,如擺規律,看規律,塗規律,欣賞規律、編規律等活動,從多個角度進行強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多元智慧。

  五、說教學程式:

  一、遊戲感知規律,引入新課。

  透過老師貼星星,學生猜,再貼,再猜的遊戲過程,學生可以初步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中,我利用教材上的主題圖,製成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使知識的發現過程融於豐富、有趣的生活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透過回答正確獎一顆星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透過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加深對有規律圖形排列的理解,突破難點。

  三、智力闖關

  在本環節,我把書上的例2、例3分別設計成了第一關和第二關,然後在第三關設計較難的猜一猜

  透過這三關的梯度訓練,檢測學生應用規律的能力,從最簡單的排列規律過渡到較難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的過程中加深對規律現象的認知,真正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將知識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加以綜合,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

  在第四關,我設計了一些生活中有規律的圖片,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和欣賞規律,讓學生意識到數學離不開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規律能表現美、創造美並體現美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第五關我是讓學生自主創造一條規律,給學生一個運用新知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活動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找到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規律,學完以後,你有什麼想法?

  你認為哪個小組表現最棒?

  這個環節透過前面獲得智慧星的數目,讓學生對自己的表現來一個評價,體現了與開頭的銜接同時對本節課學生學習的情況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