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認真擬定說課稿,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絡,又能使學生從部分資料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資料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資訊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資訊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定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例項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透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資料,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透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填寫單式統計表

  (1)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資料,我們班在一年級時每位體重情況,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統計每段重量的學生數,並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資料的方法。

  (2)向學生提供我們班在二年級時,學生的體重情況的資料,學生仿照統計一年級時的體重方法,整理和統計二年級時每重量段的學生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簡單整理資料的方法。

  2、學生在能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學會填寫和分析複式統計表

  (1)讓學生學會怎樣填寫複式統計表。

  (2)會讀複式統計表,並能分析。

  3、練習,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小題第一小題是能直接根據資料填寫統計表,是對本節學習知識的直接運用。第二題根據資料填寫複式統計表。第三題分兩組統計本班喜歡哪些體育活動的人數,填寫複式統計表,並進行簡要分析。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教學反思

  課上完後,反思很多,在本節課中我重視訓練學生,能教給學生學習整理統計資料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1、更應該注重指導學生統計資料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張統計表時,我應該把整組資料出示出來,應指導學生完成體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資料,16—20之間有哪些資料,我應幫助學生怎樣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數,15—20千克間的人數,幫助學生完成第一張統計表。

  2、應該教給學生怎樣分析單式統計表。在填寫完成第一張統計表後,我應該引導學生知識統計表中數字表示的意義;即一年級體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體重在16—20千克之間的有____人。讓學生能按這種句式說。

  3、應該培養孩子發現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完成第一張統計表後訓練孩子發現資訊,提出問題的能力,應問學生,你看完統計表後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儘可能讓學生多說資訊。然後再問學生,你能提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環節能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同時,為孩子在分析複式統計表時,打下基礎。

  4、應該明確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在教學中我應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級學生的體重的對比數怎麼辦(cn-teacher.com)或為了更方便,我們把兩份統計放在一起怎麼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兩份單式統計表的相同點、不同點,完成孩子從認識單式統計表到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的過程,明白複式統計表的意義,並告訴學生複式統計便於對比,更便於觀察分析這一優點。

  5、應該把重點放在分析簡單複式統計表上,我應該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一、二年級對比的角度,發現資訊,提出問題,並用填空式的題卡,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問題。一年級時()最多,到二年級又()最多,一年級對體重在16—20千克人數是()人,到二年級體重在16—20千克人數變為()人,到二年級體重在16—20千克的人數增多(或減少),對學生進行分析複式統計表的方法訓練,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我應該注重讓學生體驗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應該將練習環節中的統計每組學生喜歡體育專案的學生數這個環節,放在認識複式統計表這一環節後面,在活動前提前提出問題,兩組中,喜歡哪種體育活動專案的人多或少等,並要求每組有兩名或幾名負責統計,統計整理資料後,然後再活動。並要求負責統計的學生說一說統計的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同時也體驗了統計過程,訓練了學生的能力。

  7、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數學語言的訓練,能用最簡潔的話說明要表達的意思,訓練學生用最直接的數學語言進行數學問題的描述。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說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絡,又能使學生從部分資料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資料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資訊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資訊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定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例項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透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資料,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透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透過獎勵笑臉人來激發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要善於觀察、積極思維,參與體驗,逐漸領會怎樣學習的方法。

  (二)複習鞏固,目標轉化。

  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絡,為本課知識的學習作出鋪墊。

  (三)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透過多媒體課件學生自己演示,主動探究;教師引導,師生共同探知。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根據收集的資料製作出不同形式的複式統計表。透過學生的獨立探究,使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並利用生生對話,相互啟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以交流促發展。

  (四)嘗試遷移,拓展延伸。

  本節課制訂了一個評價量規,用一朵花的花瓣代表四個小組,在上課過程中,根據各小組的參與情況進行獎勵,獎品是一個笑臉,貫穿整堂課。一是給學生營造一個競爭、協作的氛圍,二是當本節課結束時作為評價各小組的一個依據,並暗含著又一個生活中的統計,當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可以統計各組的笑臉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笑臉人變成了統計的物件,使學生感受到統計這一知識無處不在,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透過這一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的空間和機會。

  (五)教師小結,激勵評價。

  本課設計讓學生透過的學習,在內心感受到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密不可分,同時,與資訊科技的結合,也使學生體會到了隨著電腦的普及,電腦在生活中的用途越來越大,在學習中可以經常用到電腦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透過圍繞測量體重的主題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資料、形成假設等活動,培養學生多渠道獲取資訊的能力,從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現、分析、推理等實踐能力。透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開展各種靈活多樣的研究活動,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定位教學目標,找到教學切入點。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新數學讀本》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P34、35《對稱圖形》。

  2、關於對稱圖形的知識點分析、定位。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這課中出現的對稱圖形主要是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且是一個圖形。用“對摺”、“摺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狀一樣”、“摺痕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為對稱圖形的內涵,需要學生初步瞭解,並且透過操作,對對稱圖形有一點直觀性的瞭解。

  3、教學目標

  (1)經歷多種感觀、多種形式的參與,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提高認識水平;

  (2)經歷觀察、操作和比較的過程,學會辨認對稱圖形,提高判斷能力;

  (3)經歷拼、畫、折、剪的操作,豐富學習方式,增強操作技能,體驗學習的快樂。

  4、教學重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學會辨認對稱圖形的方法。

  5、教學難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靈活地辨認對稱圖形。

  6、瞭解本課內容的銜接與鋪墊,找教學切入點。

  一上《認識物體與圖形》中認識基本圖形,二上《圖形小世界》中拼七巧板,平移與旋轉、圖形的分與和這些是學習對稱圖形的基礎。點陣畫對稱圖又為後續點陣、面積等內容的學習進行了鋪墊。

  二、設計教法,預設學生學習過程。

  (一)多種學習形式,認識對稱圖形。

  1、直觀演示法,感知對稱圖形特點。

  2、動手拼一拼。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3、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二)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三)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四)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三、實際教學,看學生實際學習反饋。

  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一)圖形超級變變變,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片斷一

  (注:學生對圖形變化的過程很感興趣,投入地觀察,一直跟隨著課件,發揮著想象力,同時又在積極思索著變身的竅門。)

  學生:正方形對摺,撕成兩個一模一樣的長方形,在拼成大的長方形。(兩個一樣的圖形拼圖,這個變身的竅門就是對稱圖形的特點)

  從基本圖形入手,向學生初次展現對稱圖形的特點。這段引入一方面喚醒學生已有的對圖形的分與和、平移與旋轉方面的經驗,經驗是有層次性的,因人而異,所以學生學習的起點會不同,後續的學習和發展也會不同,在這裡為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設定了自己的起點。另一方面圖形平移、旋轉、分、和,又為下一環節創設性的拼圖作了鋪墊。同時學生對圖形的變化感興趣,發揮想象力,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了拼圖的慾望。

  (二)學生操作拼圖,發現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1、現在利用她們的竅門,請你也來變一變,從上面的圖形中,選兩個拼

  一拼,你打算選哪些圖形?學生操作。(圖形在信封裡,一組一個信封)

  片斷二:學生拼圖的興趣很濃,儘管只要求她們選兩個圖拼一拼,還是有不少學生拼了第二個、第三個圖形,喜歡這樣的動手操作,並運用了平移、旋轉的知識努力拼出不一樣的圖形來。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2、學生展示作品。觀察拼圖。

  片段三:展示拼圖是那麼地歡快,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同學,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在展示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和其他同學一樣的拼法,然後努力想拼出不同的圖形。

  片斷四:敏銳地捕捉到了圖形形狀有一樣的事實,經過平移、旋轉後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相同的圖形。

  這些圖形你怎麼拼的?(選擇一樣的圖形,

  對起來拼拼,對摺,大小、形狀一樣。)這裡都是這樣的圖形嗎?(拿掉不同類的)

  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叫它(對稱圖形),對稱圖形有什麼特點?(對摺重合、上下左右圖形一樣等)(課件出示“對稱圖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夥伴兒,你對他有了哪些認識?我們來進一步認識他。

  透過前一環節中所得的關於對稱圖形的認識,來拼一拼,材料來源——做與說、書上習題第3題,由於圖形有難有易,故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學生先估計自己的能力,分層操作,選擇圖形拼接,展示拼圖。透過學生說拼法,感知圖形左右、上下一樣大等。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將對稱圖形正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說說已經知道的對稱圖形的內涵。

  (三)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1、出示點陣,出現半棵松樹,這是什麼?(樹)怎樣可以證明是樹?(畫出另一半),你準備怎麼畫?(對摺畫,畫點,連連起來等)

  片斷五:學生感知了點的位置是根據左邊已有的點與摺痕的關係得到的,點和點連成線,形成面,左右形狀是一樣的。

  2、學生動手畫第二幅(魚)。展示有問題的作業,分析原因。

  透過畫對稱圖形,讓學生了解很多對稱圖形來自與生活中的對稱事物,把生活中的對稱事物畫在紙上,就能得到對稱圖形。

  (四)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1、大眼睛找對稱,說說是不是對稱圖形

  片斷六:在判斷中,關於對摺產生了疑問,豎的對摺是對稱了,橫的對摺卻不是對稱,怎麼辦?帶著這個疑惑,動手摺一折,引導學生髮現只要有一種對摺是對稱的,他就是對稱圖形。

  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只要看它們對摺後是否能夠重合,能夠重合的就是對稱圖形。利用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判斷對稱圖形。

  (五)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欣賞生活中的對稱事物。(建築、剪紙、臉譜、飛機、風箏、蝴蝶等)

  片斷七:經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判斷對稱圖形了,能感知對摺的摺痕,同時被美麗的對稱事物所感染,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也可以很有意境、是一種感官上的享受。

  美麗的對稱圖形,除了欣賞還可以裝飾環境,大家一起設計或收集一些對稱圖形,來裝點我們的教室,好嗎?(有學生馬上提議剪一剪)

  (六)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有什麼辦法能製作一個對稱圖形呢?我們要製作一顆小松樹,有什麼好辦法?(對摺畫半棵樹,我直接畫就行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剪自己喜愛的圖形。創造對稱美。

  作業反饋:課堂作業本p26第一題,判斷16個對稱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全對有4名佔,錯1個有4名佔,錯2個有5名,錯3個有5名,錯3個及以下的佔69.23%;錯4個有3名佔11.54%,錯5個有3名佔11.54%,錯7個、9個的各一名佔3.85%。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0-22頁 教材分析: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百以內的加減法,也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當然本節課的學習也是為了後面進一步學習乘法做鋪墊 教學目標:

  1.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2. 能初步用乘法概念觀察現象,在與加法的比較中體會用乘法寫比較簡便。

  3. 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和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在認識幾個幾的基礎上學習乘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乘法算式。 教學準備:準備互動式多媒體課件、卡片、實物等,生準備20根小棒。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裡、認知規律特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觀察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 在學法上準備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你們一起去看一看歡樂牧場好嗎?出示例1圖片,提問:(1)圖中幾處有小白兔?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2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白兔怎樣算? 板書:2+2+2=6(只)

  (2)圖中幾處有小雞?每處有幾隻?一共有幾個3只?求一共有多少隻小雞,怎樣算? 板書:3+3+3+3+=12(只) (3)老師指著算式提問:

  這兩個算式里加數分別都是幾?是幾個幾相加?是多少?

  (4)小結: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隻?就是求3個2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連加來算。求小雞一共有多少隻,就是4個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個3連加來算。 2.教學“試一試”出示例1圖

  提問:大家看一看橫放的小棒是一組一組放的,大家看看每組有幾根?一共多少組?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算? 學生填書,完成“試一試”,集中交流。 3、教學 “試一試”出示例2圖

  (1)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嗎? (板書:2+2+2+2=8) 2+2+2+2=8,表示幾個幾相加,得幾?

  (2)老師說明:4個2相加得8,還可以用乘法計算,寫成2×4=8,像2×4=8這樣的算式,是乘法算式,這個符號(“指×”)叫乘號(板書:乘號),可以這樣寫(示範寫“×”)。

  (4)4個2相加得8,不僅可以寫成2×4=8,還可以寫成4×2=8,誰會讀這個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樣,各部分都是有名稱的,誰先來說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答老師板書:2 + 2 + 2 + 2 = 8 (加數)(加數)(加數)(加數)(和)

  老師說明:在乘法算式中,等號前面的數叫乘數,等號後面的數叫積。 板書:4 × 2 = 8 (乘數)(乘數)(積)

  同桌同學互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誰能說說2×4=8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5)老師小結:求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就是4個2相加是多少,不僅可以用加法計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計算,可以寫成“2×4=8”或“4×2=8”,讀作:“2乘4”,“4乘2”,等號前面的叫乘數,等號後面的叫積。

  4.教學“試一試”出示例3圖 (1)出示例圖,自己先說說圖意。

  (2)提問:圖中有幾組小雞?每組有幾隻雞?求一共有多少隻,是求幾個幾相加? (3)學生填書,並寫出一道加法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4)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5.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3個,擺4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一道加法算式和兩道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2)用圓片擺一擺,每堆擺4個,擺3堆,指名回答:擺了幾個幾? 學生獨立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體交流。 四.小結、佈置作業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5

  我說課的題目是《》,下面我從說《》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闡述: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

  《剪一剪》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後的實踐活動課。這部分教材取材於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剪紙”,設計了兩個比較簡單的剪紙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學生親自動手剪一剪,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感受圖形的平移。

  (2)能力目標:透過觀察圖形的形成過程,探索剪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初步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剪出漂亮的圖案,體驗成功的快樂,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畫和剪1個、2個、4個連續的小人,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難點:找“紙對摺的次數增加與小人個數的增加之間的關係”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教學準備:學生準備剪刀、彩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板書貼片、展板等。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分析:本次教學活動是以“自主探究——動手實踐——總結整理”為教學框架結構,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剪的技巧,主動構建並理解知識,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融觀察、實踐、交流、評價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2學法指導: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引導學生透過動手實踐操作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使學生真正實現從“學會”到“掌握”這種質的飛躍。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二)動手實踐,感受新知

  (三)歸納總結,拓展思維

  (四)板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向同學們展示漂亮的剪紙圖片。讓學生觀看自己感興趣的剪紙圖片,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數學知識源於生活。

  (二)動手實踐,感受新知:

  1.猜一猜。老師這裡有一張紙,把它對摺,然後在不開口的(有摺痕)折邊畫出半個小人。請大家猜一猜,沿著畫線把它剪下來,開啟會是什麼?

  喚起學生對對稱圖形的回憶,有意識的為下面的探索新知做好準備。

  2.說一說,剪一剪。讓學生觀察剛才剪下來的小紙人變成了什麼樣子?並讓小組討論說一說,怎樣才能很快剪出兩個連續的小人。

  主要採取啟發、動手操作、交流為主的教學方法,並在實踐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觀察、交流、合作的學習品質。

  3.評一評。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收集學生的不同作品。並讓學生評一評,議一議這些作品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設計意圖:透過評一評,議一議,使學生認識到在剪紙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並加深對圖形平移的認識。

  4.想一想,找規律。讓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三次,看一看能剪出幾個連續的小紙人?並想一想如果把紙對摺四次,又能剪出幾個連續的小紙人呢?設計意圖:以上做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開動腦筋,充分體現新課精神,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有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並讓學生在想一想的過程中去獨立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數學規律。

  (5)開放活動。教師先出示自己剪出的連續圖案,並讓學生評價。然後讓學生剪一剪自己喜歡的連續圖案,並向其他同學展示。這一教學環節留給學生創作的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合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更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質疑總結,反思評價 。

  1.你發現紙對紙次數的增加與小人數的增加之間的規律了嗎?

  2. 他們之間的規律是什麼? 3.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麼? 4. 你有什麼感想?

  5. 你還有什麼疑惑?

  6.你感覺自己今天表現如何?7.你認為剪連續的圖案應注意什麼?

  (四)板書設計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

  說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資訊。

  說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料,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說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說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資訊、分析、整理資料,進行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說說統計作用。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麼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後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透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透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資料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透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透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

  教學設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動物及其運動方式的多樣性。透過播放動物運動的片斷,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及其運動方式,為活動3做鋪墊,運用遊戲性較強的活動方式,可幫助學生把已有的零散的認識梳理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從多種途徑觀察到動物的運動方式。

  2.能夠透過感官和全身的活動,感知並模仿某種動物運動的主要方式。

  3.能用圖和文字的形式記錄並觀察結果。

  4.能夠歸納出動物的多種運動方式,並能按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對觀察,模仿動物的各種運動方式感興趣。

  2.能夠感受到動物世界的紛繁複雜。

  (三)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周圍常見動物的名稱。

  2.能找出運動方式相似的動物的共同特徵。

  (四)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目標

  1.開始意識到自然界的物質都在不同的運動和變化。

  2.能發現動物的身體某些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並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認識動物及其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2.引導學生總結運動方式相似的動物的共同特徵。

  教學方法:

  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交流的互動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一、導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去動物王國看一看,請大家張開想像的翅膀,閉上眼睛,飛呀飛,大家飛過浩瀚的大海,飛過巍巍的群山,飛過茫茫的田野,飛過綠綠的草地,來到了動物王國。請大家看大螢幕。

  播放動物運動的課件。

  教師:同學們,請大家根據所播放的影片想一想,那些動物天上飛 那些動物地上爬 那些動物路上跑 那些動物水中游

  教師指名讓學生回答。

  教師: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動物的運動。

  二、新課教學

  活動1:觀察,模仿動物的運動

  1.觀察動物運動教師:同學們,自然界中有各種各樣的動物,你知道動物怎樣運動嗎舉例說說,誰能說說書上的動物是怎樣運動的學生討論,舉手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透過哪些途徑可以觀察到動物的運動請在書上第四頁寫出你的做法學生記錄並且回答。

  2.模仿動物運動

  教師:大家說得非常好,那麼請你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模仿一下他們是怎樣運動的。這裡我提示一下:在模仿時,注意感覺自己身體哪個部位用力大學生開始模仿表演,教師適當評價。

  3.【分組活動】比一比,誰模仿得更準確

  教師:現在我們分成幾個小組,小組內再模仿一下你所感興趣的動物是怎樣運動的,請小組成員把每個同學的模仿情況記錄在書上第五頁下表中,評出你們小組的超級模仿秀。

  小組活動,評出超級模仿秀。

  全班交流討論,統計出全班同學模仿動物的數量,發現動物有多少種不同的運動方式,將結果記錄到第六頁上面的方格中。

  活動2:報名參加運動會

  1.填寫學生運動會報名表

  教師:讓我們回憶一下校運會的情景,想一想,運動會上都有哪些運動專案呀學生舉手回答。

  教師:大家回答得很好,下面我們來填一下第六頁學生運動會報名表。學生填寫運動會報名表。

  2.填寫動物運動會報名表

  教師:大家都有參加運動會的經驗,現在一年一度的動物運動會就要開始了,讓我們幫助它們報名吧。首先各小組討論確定一下動物運動會的比賽專案。小組討論,確定動物運動會的比賽專案。

  教師:請同學們按照動物的運動方式,分析動物適合參加的比賽專案,填寫動物運動會報名表。提示:有的動物擅長2項,不要忘記填寫!

  教師巡視並指導學生填寫動物運動會報名表。

  3.課後查詢:每項參賽動物的運動速度,最長運動距離。

  板書設計:

  動物運動會

  活動1:觀察,模仿動物的運動

  1.觀察動物運動

  2.模仿動物運動

  3.【分組活動】比一比,誰模仿得更準確

  活動2:報名參加運動會

  1.填寫學生運動會報名表

  2.填寫動物運動會報名表

  3.課後查詢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課內容: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1、認識釐米 2、認識米 3、認識線段 , 量、畫線段

  二、 本單元教材分析:

  透過第一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並初步認識線段。

  米和釐米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它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比如,學生形成了1釐米、1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就不至於產生“1米=10釐米”的錯誤,才有可能利用表象進行一些簡單的估測,如估計窗的寬和高約是幾米。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有關長度單位的觀念。

  線段的概念與直線有著密切的聯絡,但直線的概念比較抽象,教學時無法藉助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因此教材在這裡不教學直線,只教學線段, 課本上是線段圖並配了一句話:線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長度。

  三、本單元學情分析:

  這是本學期的第一個單元,兩個月的暑假可能讓學生在很多時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學這個單元的時候,老師一定要讓孩子以一個良好的狀態進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進行整體和個別共同關注相結合的原則。透過一年級上學期“比長短“的學習,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本單元的知識, 學生容易接受。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五、教學重難點:

  1、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

  2、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

  六、單元教法與學法:

  教法以親身體驗法、講授法、觀察法為主, 學法以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法為主。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避免課堂教學“一刀切”的現象,分層次向學生提出要求。

  七、單元教學準備:

  主題圖、1角硬幣、曲別針、正方體、米尺。

  八、課時安排、

  這部分內容可以用4課時進行教學。

  1、統一長度單位?(1課時) 2、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1課時) 3、認識米 用米量???(1課時) 4、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1課時)

  九、教學建議:

  1、注意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讓學生透過親身體會感覺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釐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認識長度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瞭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透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瞭解1釐米、1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直釐米和米的長度表象。

  3、把握好線段的教學要求。

  過去線段是從“線段是直線上兩點間的一段”來教學的,現在教材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改編了教材。因此教學線段時,不應再從線段與直線的關係來教學,而應採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我們要補充線段的練習,儘量不要將直線與線段進行對比。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教學設計理念

  1.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體現數學無處不在。透過為學生創設龍舟比賽的場景,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中去學習數學;透過手勢學習口訣,激發了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2. 經歷過程,全員參與,體現學生的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經歷主動編寫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特別注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兩個關係的處理上。

  3. 精心組織,滲透方法,體現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學生始終在主動地進行觀察、推理、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滲透了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內容簡析

  1. 教學內容: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表內乘法(二)中的《9的乘法口訣》。

  2. 知識基礎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初步理解乘法意義和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口訣教學的最後一部分,所以9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採取遷移類推的方法。

  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後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生必須熟練掌握。

  3. 對教材編排的理解:教材首先出示9條龍舟,每條龍舟上有9個人這樣的喜聞樂見賽龍舟場面引入;接著透過在數軸下面的空格里填數,讓學生做9的連加練習,寫出乘法算式,是為了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最後總結9的乘法口訣,加深對口訣的理解和記憶。書上練習十九的1-7題是應用9的乘法口訣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形式比較活潑。

  4.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經歷編制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 透過觀察,掌握9的乘法口訣的規律,初步熟記9的乘法口訣,會用9的乘法口訣求積,初步培養學生觀察推理能力。

  (3)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制口訣,初步學會運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和合作的意識。

  5.教學重點是理解9的乘法口訣的意義。難點是記憶口訣,正確確定每一個積。

  三、教學環節的設計意圖和採取的教學方式

  依據教學目標,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

  (一) 自主探究,編制口訣

  這一環節分為三個層次進行,一是蒐集資訊,二是處理資訊,三是獨立編寫口訣。

  教師在匯入中渲染端午節龍舟比賽的場景,同時出示龍舟圖,透過這個場景,讓學生收集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蒐集並提出每條龍舟上有幾個人?也可能蒐集2條龍舟有幾個人?3條呢?甚至提出一共多少人參加比賽?體會到數學的無處不在,

  第二個層次是處理資訊。根據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在處理資訊時從兩方面處理,一方面是在數軸上填寫連加的結果,邊看圖邊推想,這樣的形式呈現,提高了抽象程度,滲透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在學生彙報時,教師1個9是9,2個9相加是18,3個9相加是27……9個9相加是81,處理資訊的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獨立寫出9的乘法算式,根據連加的結果寫出得數。這樣設計的意圖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感知連加結果的特點。

  這時有了編制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編制9的乘法口訣就水到渠成了,依據學生學習情況,放手讓學生自主編制口訣,將過程填在書上,親身經歷口訣的產生過程,然後在全班展示交流。總結出乘法口訣後,引導學生說出一句口訣可以寫兩個乘法算式。學生完成第84頁右邊算式的填空。

  從上面三個層次設計基本達到了圖、式、口訣三維一體,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學習活動貫穿始終。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藉助於生活中的例項和學生的操作活動,判斷哪些物體是對稱的,找出對稱軸,並初步地、感性地瞭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透過蜻蜓、樹葉、蝴蝶、京劇臉譜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提供了一個剪衣服的活動,再讓學生仿照書上的步驟隨便剪一剪,使學生看到,在剪的過程中,只要把一張紙對摺,兩邊完全重合,剪出來的就是軸對稱圖形,從而透過摺痕引出“對稱軸”的概念。最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對稱的,使學生了解對稱在生活中的應用性。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本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他們在操作中探索發現。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認識、發現、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正確判斷。

  2、難點:探索某些對稱圖形的對稱性。

  二、說教法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卡通明星米老鼠來咱們班做客談話匯入,並告訴學生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尤其是米老鼠,在幫米老鼠貼耳朵的遊戲中,即拉近了我和學生的距離,又揭示了課題,達到了愉教娛樂的目的。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沒有按照例1的模式進行教學,而是將教材進行了改動,用卡紙剪了學生都比較喜歡的小動物——蝴蝶、小魚、七星瓢蟲,這些動物都是典型的對稱圖形。在出示這些動物時,我設定了一個讓學生猜一猜的環節,對這些動物對摺出示,依次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說發現了什麼?生邊彙報,師邊演示對摺,既形象又生動地讓學生體會到對稱的含義,並引出對稱軸,師先示範畫,然後叫學生板演,最後全班完成書上做一做,先判斷是不是對稱圖形,再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這樣進一步鞏固了對稱圖形的特徵,又加強了對稱軸的概念。

  在鞏固練習時,我又設定了一系列智慧百寶箱的闖關遊戲,並根據這些練習題的特點各起了一個象徵性的名稱,如“火眼金睛”,看誰在“桂林山水甲天下、”“1、2、3、4、5、6、7、8、9、0”這些漢字和數字中找出對稱圖形。又如“是真是假”,讓學生判斷這些生活中的實物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並說說為什麼?再如“爭先恐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的例子。透過這一系列的遊戲活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日益高漲,既鞏固了本課的知識,又滿足了孩子們愛動的天性;還滿足了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在拓展部分,讓學生動手摺一折,依次折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對稱軸,這部分知識是本課的難點,透過邊實踐、邊彙報,讓學生得出結論。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又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最後,透過老師給孩子們送禮物,現場給學生剪一個對稱圖形,然後讓學生動手也剪一個對稱圖形,進行展示、互評、欣賞,讓學生體驗自己的勞動成果,又揭示了對稱圖形的對稱美。本節可一直圍繞“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理念展開的。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優勢,運用了豐富多彩的課堂評價語言。如:“你真勇敢,聲音再大一點就更棒了!”“你的聲音真好聽,繼續努力吧!”“你的思維真獨特,我都沒有想到!”……我尊重每一個孩子的感受,及時地進行調控,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體驗不同程度的樂趣。

  三、說學法

  每個孩子都是積極向上的,只要給她一個舞臺,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展示給大家。因此,我既採取了自主、合作的方法,又運用了探索、實踐的方法來完成本節課的內容。如從一開始,我就給學生提出一個要求,“幹什麼都要‘比著幹、搶著幹、爭著幹’,看誰最聰明?看哪個小組最團結?小組、個人都有小小的獎勵。有了競爭機制,每個人不再是旁觀著,而是參與者。在上課的過程中,透過“貼一貼、猜一猜、玩一玩、折一折、剪一剪、說一說”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老師的主導性。

  四、說過程

  激趣趣匯入

  1、今天我想邀請一位可愛的動畫明星和咱們一同來上課,你們願意嗎?(願意!)瞧,它是是誰呀?(米老鼠),對!是可愛的米老鼠。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尤其是米老鼠和唐老鴨。現在,就把我的老朋友請出來,大家歡迎一下。怎麼,我的老朋友少了一隻耳朵是我不小心把它弄掉的,誰願意幫米老鼠把耳朵貼上。(生貼,生評)貼這行嗎?(不行)為什麼?貼這行嗎?(行!)為什麼?(因為左右兩邊的位置一樣)。對,你說的真不錯,咱們可以把左右兩邊耳朵的位置說成對稱,(板書課題)。在這裡你還能說什麼是對稱的?(眼睛、嘴巴),在自己身上找一找,看有哪些是對稱的?(生找,並彙報,師評)

  講授新課

  1、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出了這麼多的有關對稱的例子,咱們給自己一點掌聲吧!看到你們這麼棒,有三位可愛的小動物也想和你們交朋友,你們願意嗎?(願意!)先來猜一猜他們是誰?(蝴蝶、小魚、七星瓢蟲)師邊說邊板貼。

  2、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左右兩邊一樣)我們把左右兩邊完全一樣的圖形,就叫作對稱圖形,(補充板書圖形)這些都是對稱圖形,(生邊說,師邊示範對摺)

  3、使左右兩邊完全重合的摺痕老師用虛線把它表示出來,這條線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誰知道?不知道的學生開啟書第68頁找一找。(對稱軸,生說師板書)小魚的對稱軸在哪裡?誰來畫?(請一名學生來畫,其他學生觀察)七星瓢蟲的對稱軸在哪裡?誰來畫?(生板演)(生評、師評)

  4、剛才咱們認識了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現在也動手畫一畫這些圖形的對稱軸,畫之前先來判斷一下這些圖形哪些是對稱圖形?哪些不是對稱圖形?為什麼?然後再畫出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師巡視指導,點評。

  鞏固練習

  1、瞧,老師給咱們班的同學帶來一個寶盒,是什麼呀?(智慧百寶盒)想知道里面有什麼嗎?(想!)誰來開啟百寶箱?(生依次從盒子裡拿出闖關的題卡:火眼金睛、是真是假、爭先恐後)這裡有三個遊戲,你們想先玩哪一個?(生選擇,進入遊戲環節。)

  2、剛才在遊戲中表現了同學們聰明才智,現在老師想看看同學們的小手是否靈巧?趕快拿出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依次折出它們的對稱軸。在折圓形的對稱軸時,師須加引導,直到學生說出無數條。(無論怎樣折,我們發現圓的兩邊都是一樣的,這樣一直折下去,能折完嗎?)

  3、冬天來了,有一個節日是我一直都盼望的——聖誕節,我準備了提前送給咱們班同學一棵聖誕樹。現場剪聖誕樹,師剪,生觀察。然後,請同學們發揮想象力,動手剪對稱圖形。剪完的同學四人小組進行評價,小組內挑選一件最滿意的作品貼在黑板上,請大家欣賞;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對稱圖形的對稱美。

  小結

  這節課,你上的滿意嗎?(生評價)我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大家能夠做生活的有心人,用欣賞的眼睛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反思

  成功的體驗,讓我繼續楊帆,在課改中遠航,每到一站,你都會收穫更多的驚喜。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東西南北》。

  2、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透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併為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從小學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3、教學目標:

  (1)透過情境創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2)藉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4、教學重點:

  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餘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教學難點:

  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說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遊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透過創設情境,交流互動、遊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絡,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發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遊戲活動,匯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抓遊戲住學生喜歡遊戲的心理,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後”的複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麼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並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最後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後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

  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剪一剪》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後的實踐活動課。

  2、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取材於中國民間傳統的手工藝“剪紙”,設計了兩個比較簡單的剪紙活動。透過這個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透過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平移和旋轉新知的認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並初步獲得繪圖、剪圖等技能。

  數學思考:在對簡單圖形變化、運動規律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初步滲透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能在教師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簡單的數學問題。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情感與態度:在同伴和教師的鼓勵與幫助下,對身邊的數學有好奇心,能夠積極參與數學實踐活動。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瞭解並喜愛中國民間的傳統工藝“剪紙”。

  4、教學重點

  畫和剪1個小人,2個、4個連續的小人。

  5、教學難點

  找“紙對摺的次數增加,小人的個數也不斷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來的兩倍”的規律。

  6、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剪刀、蠟光彩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板書貼片、展板等。

  二.教學流程

  (一)情境渲染,複習匯入

  (二)揭示新課

  (三)活動

  剪出1個的小紙人,2個和4個並排排列的小紙人。

  (四)開放活動

  (五)本課小結

  三.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是以“自主探究——動手實踐——總結整理”為教學框架結構,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剪的技巧,主動構建並理解知識,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融觀察、實踐、交流、評價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1、探究過程中的主動建構。從本質上講,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建構,自己對數學知識進行理解的過程。本節課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如在剪連續的小人時,教師並沒有告訴學生應該怎樣剪,而是透過看一看、說一說、試一試、議一議等環節,讓學生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思考、嘗試、實踐的基礎上,自主探究並理解知識。

  2、實踐活動中的思維訓練。從數學的發展來看,它本身也是充滿著觀察與猜想的活動。在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分析等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思維能力。如當學生剪出一些不規則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找出解決的辦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去猜想、推理、分析、表達進行自主思維活動。教師的設計層層推進,從剪一個小人,剪兩個連續的小人,到剪四個、八個連續的小人,再到剪自己喜歡的、漂亮的連續圖案,這樣的設計正是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

  3、總結整理過程中的思維發散。學生經歷了探究過程之後,總結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促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展。如教師在學生實踐活動後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發現“紙對摺的次數增加,小人的個數也不斷的增加,而且正好是原來的兩倍”的規律,這樣的訓練可以發散學生思維,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得到新的發展。

  板書設計:

  剪一剪

  小人個數 對摺次數

  一個小人(圖) 1

  二個小人(圖) 2

  四個小人(圖) 3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3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來自大慶市讓北第一小學的數學教師閆緒萍,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第三冊第四單元《分桃子》。

  經過教學實踐和網路教研,我對本節課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材處理、教學過程等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分桃子》一課是在學生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了2~5的乘法口訣之後,在正式開始學習除法的意義之前進行教學的。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概念前,做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初步瞭解平均分的意義,為下一步學習除法,打下充分的認知基礎。教材設定了分桃子等系列活動,將平均分的意義滲透於活動中,

  二、學生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爭強好勝,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已經初步掌握的乘法的意義,具備較好的讀圖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已經具備一些分東西的生活經驗,對於平均分也有一定的體驗。

  三、教學目標:

  在初稿中,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1、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能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

  3、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剩餘的個數小於份數。

  經過與論壇中其他老師的探討,認為在之前確定的教學目標中,過於強調知識技能目標,所以我將教學目標修改如下:

  1、知識技能目標:經歷把小數目實物進行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初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餘。

  2、數學思考目標:學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問題解決目標:能借助學具或用圖示(連一連、圈一圈)的方法解決一些與平均分有關的簡單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態度情感目標:透過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的團隊精神,並且在交流中學會表達和傾聽。

  新的教學目標中,增加了對於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方面的要求。

  四、教材處理

  我曾經想把“分骨頭”改成“18個骨頭,每隻小狗分3個,可以分給幾隻小狗?”突出另一種分法。但是經過研討以及對《課標》相關部分的學習,我意識到教材實際上將平均分的幾種情況滲透在不同的“分一分”的活動中,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教材要傳達的資訊。這樣的編排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因此,在教材處理上,我基本上尊重了教材的編排。在練習中,增加了問題拓展、聯絡生活實際以及開放性的問題。

  平均分的今後學習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我確定教學重點為初步認識“平均分”,體會小數目平均分的過程。

  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對於分不完的現象體驗較少,因此確定教學難點為體驗“分不完,有剩餘”的平均分。

  五、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著以上原則,我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結合二年級學生喜歡卡通形象的心理特點,上課伊始,我設計了“小鹿過生日”的生活情境。伴隨著動聽的《生日快樂》的音樂,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了課堂上。緊接著畫面出示參加生日聚會的小動物和一大堆好吃的東西,好吃的應該分給誰,怎麼分,分一分的問題自然提出。

  論壇中有老師提出這個情境過於老套,建議換一些新穎的情境。但是經過考慮,我還是保留了最初的設計。我認為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過生日”還是非常有趣的一個情境,另外,這個情境與接下來“分桃子”的環節比較統一。

  二:合作探究,構建新知

  在本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環節。

  第一層次,利用“分桃子”的情境,學生兩人討論,把8個桃子分給兩隻小猴,感受“隨意分”和“平均分”的不同,明確“平均分”的特殊性,初步認識“平均分”。

  第二層次:利用“分小魚”的情境,學生四人一組,用小棒代替小魚進行活動,分好後,小組表演“分小魚”的過程。加深對平均分的理解,同時,側重學生體會小數目的平均分的過程,感受不同的方法。

  第三層次:利用“分骨頭”的情境,再次鞏固平均分的意義,在此環節中,鼓勵學生脫離學具,獨立完成,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操作水平引向表象水平。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在實際授課中,第一環節學生的反應就超出了預設,孩子們直接選擇了把8個桃子分成4和4,對其他“隨意分”的分法產生了猶豫。經過和網友們的討論,我意識到,孩子們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應,恰恰是因為他們從生活中已經獲得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教師應該預設到學生的反應,適當的引導學生。所以在本節課的詳案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你為什麼不敢說?學生可能說覺得這種分法不合理,不公平,我接著問,怎樣才是公平的分法?為什麼說這種分法公平?這樣就水到渠成的引出了公平的分法“平均分”。

  三:鞏固實踐,拓展延伸

  此環節在前期設計中,我是完全按照教材上提供的習題進行設計的。在有餘數的那道題上,我設計了幾個問題,“為什麼剩下的'一個不能再分了?”“如果每個人再分到一個氣球,至少還要拿來幾個氣球?”透過提問,加深學生對“分不完、有剩餘”這種情況的理解,突破難點。

  進過研討,我增加了一些辨析性的問題和開放性的問題。我將“”分鉛筆“一題增加了一問,讓學生將“不平均分”變成“平均分”,還增加了一道“分蛋糕”的題,讓學生親自動手,用正方形的方格紙代替蛋糕,將一個正方形的蛋糕平均分,這樣的設計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戰性,也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經過本次網路教研,我收穫很多。對於本節課來說,最大的收穫是:教學要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去進行設計。對我自身來說,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眾多老師和網友的幫助,我會將教研進行到底。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性說課,謝謝各位評委!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我在設計教學時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1、瞭解學生作好必要的鋪墊低段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對“估算”理解模糊。在加減法估算之前,剛學習了兩位數的加減法筆算,一直強調計算要仔細認真,估算卻與精確算形成了一個反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缺乏估算的經驗,學生不理解教師的意圖,急著精確算。若單刀直入,就會導致學習開始階段的目標不明、動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與思維的展開。因此我認為不妨先來一段前奏,為學生帶帶路,作好認知與心理上的鋪墊,待水到渠成之時再展開教學。於是,課始,安排了一個環節,透過猜人數、猜體育用品的價格、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關鍵詞“接近”、“大約”,從而揭示估算的意義:不追求準確的結果,而只需一個數值範圍。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我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培養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創設與生活密切聯絡的活動情境,儘量將學習材料生活化,大膽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取捨與補充,使學生親身體驗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身臨其境的去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本節課我設計了:估算教室的人數——估算老師買體育器材帶的錢夠不夠——估算參加運動會的人數——估算啦啦隊的人數——估算轉呼啦圈的個數——估算水彩筆的枝數——估算買禮物的錢數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於校園生活氣息的情境,使學生輕鬆自然地進入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探究,去積極發現、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同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發展。

  3、體現估算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驗和運用也各不相同,教師要營造一個自由、平等、開放的集體氛圍,充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符合科學性,教師都應尊重學生的選擇,如在探究100元錢買三件運動器材夠不夠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提出很多方法:用連加的方法估算、用連減的方法、用加減混合的方法進行估算,老師都應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勵。在教學中我們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掘和鼓勵演算法的多樣化、個性化。體現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當出現多種方法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一種方法,同桌交流一下,充分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學法來理解數學、運用數學。

  4、拓展時空,體驗知識的生活背景和應用過程。數學,源於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幾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提倡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而生活中的數學,更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精選學生身邊的生活問題,作為學習的素材,必能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課圍繞“校園運動會”這一主線展開,由估體育器材單價,到買體育器材,到估計運動員人數,再到運動員獻愛心買禮品這些情景都是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富於濃厚的生活氣息,能使學生輕鬆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積極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爭著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又應用於生活。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解決問題,將學數學和用數學有機聯絡起來,讓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透過交流合作,發現問題並進行解決。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為孤兒院的孩子們買禮品的具體情境,“該怎樣設計購物方案呢?請你們設計一個購物方案,大約需要多少錢?實際要多少錢?你們的錢正好夠用嗎?剩下的錢怎麼辦?多餘的錢怎麼辦?”這個實際問題,將教學內容更好的融入了學生熟悉的、新鮮的生活中,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在小學數學中,我們應該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精心設定各種數學活動,提供學生體驗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積極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過程及數學學習的情感和態度等內容,在再創造過程中獲取對知識和意義的理解和建構,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1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教材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九單元以親近大海為主題的關於“統計”的知識。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屬於“統計與機率”的知識。數學課程標準增加了統計的有關內容,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對資料統計的過程要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本節課的統計知識是學生第三次接觸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上冊以“我又換牙了”初步認識了統計。在一年級下冊以

  “我們的鞋碼”為主題學會了用“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資料。透過學習學生已經經歷了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感受到了統計的意義,形成了簡單的統計意識。能夠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問題。有了這兩部分知識做基礎,我們二年級上冊的教材設計了以“親近大海”為主題,學習有關分類統計的知識,它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

  從“統計”這兩個字眼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去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前兩冊統計的學習是這樣的,那麼本節教材的學習更是這樣。這正是課程標準中提出並倡導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我想本節課在如何引領學生去經歷學習的過程,去品嚐學習的樂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悅上顯得更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

  知識目標是:結合現實情境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完成相應的統計表,感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標是:結合例項,培養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是: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不同的分類標準。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下面的教法和學法:

  1、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學生透過夏天海濱浴場上呈現出豐富的數學資訊,透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對分類統計的學習。

  2、引導學生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為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與同伴一起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

  3、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學習習慣和情感態度。

  四、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作了以下準備:課件、學生2份題簽等。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體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與一年級統計內容相比,最大的區別是讓學生學會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並加以統計。本節課的統計過程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那麼如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呢?我們的教材是呈現了一幅夏日海濱浴場這一學生特別喜愛的場所,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組織學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兩個重點問題。根據第一個問題,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標準來分類統計的方法。第二個問題重點就是組織學生鞏固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面對教材的這種情況,我有兩點自己不同的處理方法:

  首先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數減少了幾個,呈現出了一幅比較清晰的畫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學生受到人多的干擾,為順利學習分類統計做好基礎。這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作為實驗教師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的說法。

  其次在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這一問題中,我們書上直接給出了兩種分類統計的標準:一種是按男女分,一種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設計時感覺根據知識和經驗,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探究出分類統計的方法,就把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設計為小組合作探究來學習,而不是直接給出按標準。我認為這樣做即使學生探究不出分類的統計方法,在這個探索活動中學生也將得到其他方面的鍛鍊。而且,只有在他們探究的過程中參與交流,老師才能瞭解學生的原始思維狀態,把握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

  有了我對教材的認識和我備課的這些想法,以及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透過談話的形式匯入,再播放一段美麗的海邊錄相,引出書上的主題圖,再重點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2個問題?在本環節我注意了3點:第一點讓學生猜一猜錄影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幹什麼?引起學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點在學生充分識圖後,我注重了從下到上,有順序的進行了一個小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第三點在學生提完問題後我注重了一個全面性的總結。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透過一幅圖提出的問題是多樣的,今天就重點來解決2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以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中,透過老師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分類標準統計“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達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了三個小環節完成:

  第一個小環節:討論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讓學生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彙報交流啟發他們說出不同的分類統計方法,如:可以按性別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類統計。在交流彙報這個環節中,不怕花大量時間,努力營造一種民主、愉快的氛圍,鼓勵學生說出多種方法,讓學生既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要學會傾聽同學的觀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成為一種需要。在完成統計表時,讓同位合作選擇一種或兩種分類方法完成統計表,初步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我認為在探索活動中,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獨立思考能很好的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精神,但是他們因為受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侷限性,有的思考結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交流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結果積極的進行反思,逐漸走向合理。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傾聽他人的觀點並對其合理性的進行判斷的意識相對薄弱,大多數學生侷限在表述而非溝通的意識裡。交流沒有積極的反思與回顧,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努力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採用3人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第二個環節:組織學生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多樣性。讓學生觀察3個統計表,透過提出並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分類統計時,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類統計的意義。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在組織學生展示時把評價的大全交給了學生,如:你認為這種方法怎樣?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可以嗎?等等培養學生有意識的思考每一個觀點,每一個意見和建議。在思維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認識,獲得思維的發展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第三個環節學生獨立解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採取的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3、藉助剛才統計的感性材料,比較新舊統計知識的不同,來幫助學生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和方法,在整個環節中都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展示的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合作的興趣,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活動的主體。

  我這樣分3個層次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層層遞進。

  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這樣的:先由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彙報交流,並說出統計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評價補充。這樣處理目的是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也體現了“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

  《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生數學的重要性。為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更要服務於生活”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在學生探索分類統計的方法以後,我告訴學生分類統計能讓我們對統計物件瞭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要用到分類統計,說一說你想統計什麼?準備怎樣統計?為學生提供應用和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數學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和態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附:板書設計

  統 計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