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14篇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14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數統計表的結構及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資料計算與表格填寫。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

  3.透過制統計表,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講述練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這節課我們進行鞏固練習。

  2.複習

  讓學生觀察教材52頁例1統計表提問:制一張合格的統計表的步驟是什麼?(要求邊看書邊討論,然後回答)

  制複式統計表的步驟:

  (1)設計“表頭”

  (2)定縱橫欄目各需幾格

  (3)畫表

  (4)填寫資料(包括總計、合計)

  (5)寫上名稱、製表日期

  3.鞏固練習

  在學生掌握複式統計表製作方法的基礎上,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方法:指導做題,讓學生研究後再製表

  (1)提問:“各年級”和“全年級”各表示什麼意思?

  (2)教師巡視指導,然後讓學生結合題目說一說製表的步驟。

  4.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5題。

  方法: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計數填寫的位置,全班齊練。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

  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審題,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數量關係,正確列出算式,準確計算。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差後,發現普通的問題要統一糾正。

  5.深化練習

  練習十一第6題,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表中各班佔總數的百分幾中的總數指的是誰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又是什麼意思?學生試做後講評。

  6.全課總結

  有關統計部分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因此這部分知識很重要,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7.作業(補充)

  (1)請把下面統計表填寫完整

  雙林襯衫廠去年各季度生產情況統計表1993年1月

  專案、件數、季度

  計劃產量

  實際產量

  完成計劃的、百分數

  合計

  第一季度

  8000

  125%

  第二季度

  12000

  120%

  第三季度

  1000

  12500

  第四季度

  18200

  140%

  (2)填表。根據統計要求將下表填寫完整

  東方小學男、女生人數統計表

  性別 人數 年級

  合計

  男生

  女生

  各年級女生佔男姓人數的百分數

  總計

  280

  低年級

  90

  47

  中年級

  80

  36

  高年級

  52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2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北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扇形統計圖》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扇形統計圖》是北師版小學數學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歷了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認識了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折線統計圖,這一節課是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的深化。本節內容和以後經歷資料統計的過程,認識複式統計圖有很大的聯絡,因此在小學階段佔據了一定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現代公共媒體已經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資訊,能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會看圖表、會分析圖表中的資料並進行必要的推斷。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能力目標: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資訊,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來源與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計算器。

  五、教法、學法: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本節課我致力與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透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獲取新知——拓展延伸三個環節獲取新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社會更需要會學習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由現實生活的飲食引入:課前和學生進行談話,說說你家裡一天主要吃些什麼,並對學生進行健康飲食的教育,讓學生知道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2、課件出示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並讓學生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中的資料。學生獨立製作條形統計圖,後展示,學生評價。

  3、引入新知。

  讓學生觀察表格資料,要求算出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後讓學生思考: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由此引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扇形統計圖。

  (這一環節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飲食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透過複習條形統計圖,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透過引入新知,激發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課件呈現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的扇形統計圖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叫扇形統計圖?讓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佔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對扇形統計圖有個初步的瞭解)

  2、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後與同學交流,並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從扇形統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並與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對比。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並且透過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即時練習。

  在學生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後,課件呈現課後的“說一說”。讓學生讀一讀統計圖中的各類資訊,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這一環節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拓展延伸。

  1、課件呈現課後的“試一試”。

  (1)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作息時間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據統計圖用計算器算出他們每天上課、自習、校內外活動、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時間。

  2、課件呈現本班同學某次測驗的分數段,讓學生說說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再次體會數學與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總結評價:

  說說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你認為這節課哪位同學表現最好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3

  今天,我上課的內容是《統計表》,選自小學數學教材第十二冊第三單元第一小節,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有關百分數的知識以後而進行教學的。透過對教材的鑽研,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學會製作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統計表。2、透過看錶,會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重點是在已學過統計表的形式和製法的基礎上,會製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教學難點是掌握統計表中數量之間的百分比關係,學會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的知識特點,我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運用的教學形式進行教學的。

  第一、教師引入談話,複習舊知識,提示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二、教師出示例題,學生齊讀,思考:例題向我們提出了什麼問題?然後讓學生觀察已有統計表,小組內展開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你認為應該怎樣做?學生彙報後,師生共同分析,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困難。

  第三、在學生學會製作統計表後,讓學生看統計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問題。然後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教師對本課的教學內容進行小結,進行達標檢測,反饋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拓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統計表中遇到的問題,突出教材的重點,突破知識的難點。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統計》,我的說課分為5步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是資料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學生獨立設計分段。分段整理資料是基本的統計活動,教材透過購買校服,引出按身高資料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際問題,自主設計分段方法,並經歷整理、分析的過程,感受畫正字法整理資料的優越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學會簡單的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能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

  (2)能力目標:經理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統計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結合例項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教學重點:體驗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

  教學難點是:能對資料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說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能夠按統計物件的某些屬性,如品種、形狀、顏色、用途……進行分類統計已有所體驗,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再次經歷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必要性,感受統計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慾強等心理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談話法、觀察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學法

  1、探究嘗試、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資料產生的過程,使學生人人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著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反思互補法:透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引導學生透過蒐集全班同學的身高資料,1分鐘拍球,城市環境等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在迫切完成任務和強烈的探究興趣驅動下, 對本來枯燥的統計知識產生一種新鮮感和真實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

  四、教學過程:分為6 步

  (一)、激趣匯入新課

  師:今天同學們都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覺也很整齊。同學們都知道我們學校很快就

  要給你們換新校服了,那麼我們在換新校報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由此引出

  (測量身高)而我們做的測量身高這個準備工作就是我們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資料。

  (板書:收集資料)

  你們當初的身高記錄單,老師還替你們保留著呢。

  (出示學生身高記錄單。)

  (二)操作體驗,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在換新服之前,老師為什麼要給你們每一個人都測量一下身高呢?

  (根據身高,每一個人就可以選擇不同大小的校服。)如果服裝廠給你們做校服,會不會給們每一個人都單純設計一種型號呢?為什麼?

  2、質疑:如果你是服裝廠的工人師傅,你將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引導學生說出(把身高差不多高的人,統一成一種型號,這樣做幾個型號就行了。) 那麼你準備把全班的校服分成幾種型號呢?(大號、中號、小號)

  老師和學生把校服的型號統一確定一下,你們認為老師的這樣的確定合適 嗎?身高120~129cm的適合穿小號,身高130~139cm的適合穿中號,身高140~155cm的適合穿大號。

  小組討論:那麼現在你們有辦法知道我們班上大、中、小號的校服各要訂做多少套嗎?

  彙報:哪個小組已經有辦法了願意來交流一下?其他小組能對他這種方法作一下評價嗎?

  小結:其實剛才同學們說的這種方法,就是把我們班所有同學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

  我們可以分成幾段?(3段)是哪三段呢?

  (小號:120~129cm 中號:130~139cm 大號:140~155cm)

  3、同桌合作 提出合作要求: (1)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2)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資料呢?(3)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資料,填寫在這張記錄單中,根據記錄單,並完成統計表。(4)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老師建議你們一名同學來報身高,另一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

  身高(cm) 人 數

  120~129

  130~139

  140~149

  彙報:哪一個小組願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交流一下?

  (學生上臺利用實物投影進行交流)

  啟發:剛才有的小組是用打勾(畫豎線、畫正字、數數)的方法來進行整理資料的,

  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呢?(畫正字)為什麼呢?今後,同學

  們在統計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質疑:我們能不能把你們這些打勾或是畫正字等等的記錄單直接交給服裝廠呢?還應

  該怎麼辦? (板書:製成統計表)

  統計表中的“合計”起了什麼作用?

  (①反應總人數 ②檢驗分段整理的資料有無錯誤)

  4、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我們班同學身高情況統計表,透過這張表格你能知道哪些資訊?(合計有多少人,每一段有多少人)

  服裝廠的工人師傅如果看到了這張統計表後,會明白哪些問題?

  (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

  談話:服裝的工人師傅透過這張統計表知道了每種型號的校服要做多少套,一共要做多少套校服,這個過程就是分析資料。

  (板書:分析資料)

  (三)回顧交流“分段整理資料”的方法與感受。

  1、 大家現在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整理出我們班大、中、小號的校服各有多少套的?可以小組討論一下。

  2、 小結:其實像這樣把身高資料進行分段整理,有助於我們快速而準確的整理資料,從而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今天學習的就是資料的分段整理)

  (板書:資料的分段的整理)

  3、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剛才是如何解決購買校服的問題的,我們經歷了一

  個怎樣的統計過程?引導學生總結出:

  (①收集資料 ②分段整理 ③製成統計表 ④分析資料)

  (四)尋找生活中的統計知識

  統計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廣泛,透過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分析,是我們解決問題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你能不能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用到了“資料的分段整理”。 (學生舉例)課後,也希望同學們能注意收集生活當中的有關資訊,自覺運用統計方法來解決問題。

  (五)拓展應用,延伸發展

  談話:剛才我們利用解決了定做校服的實際問題,統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普遍,下

  面我們就來看幾個例子。

  1、課本100頁1題 老師還專門對二年級一班1分鐘拍球比賽成績。

  你能根據上面的資料填寫下面的統計表嗎?

  (1) 讓學生自己完成統計表。

  (2) 交流分段統計的結果。

  (3) 提問:這道題把資料分成了幾段?看了統計的結果你能知道哪些資訊?

  2、 師:同學們喜歡拍球說明同學們都想透過體育鍛煉來增強自己的身體素質,可是,

  人身體素質的了好壞很多時候還跟我們周圍的環境有關係,特別是跟我們日常的空氣質量有關係,空氣質量到底會對人類產生哪些影響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嗎?

  課件出示空氣汙染短片:看了這個短片,你有什麼感想?

  談話:現在同學們已經對空氣質量有了一些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諸城,它的空

  氣質量情況又如何呢?上網調查一下我們諸城某一年某一個月的空氣質量記錄嗎?你能根據汙染指數的分級規定,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資料嗎?再根據整理的資料完成統計表,填寫完統計表後,根據統計表說一說你覺得諸城市的空氣質量情況如何?為什麼?作為一個諸城的小市民,你覺得能為改善諸城的環境做些什麼?

  整理好了以後我們明天來彙報交流一下。

  (六)反思感悟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資料的分段整理

  收集資料 分段整理 製成統計表 分析資料

  五、設計理念

  A、重視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本課的匯入,為了更加貼近每個學生生活經歷,我創設學生做校服的情境,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計表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同時讓學生調查環境汙染情況,也是深有教育價值的。

  B、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應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經歷“資料收集,資料整理,統計製表,分析資料”的全過程,而學習重點放在分段整理資料上,在交流比較的過程中優化出畫“正”字的方法 。學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符合孩子心理實際的。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今天我說課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計》的內容。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象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本冊的統計,以整理資料為主要內容。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繼續探索收集、整理資料的方法。透過比較,引導學生用畫“√”的方法記錄,為以後學習用畫“正”的方法記錄打下基礎。教材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直接關係統計的結果是否正確。收集和整理資料時,往往要把資料進行分類和計數。本單元教材沒有把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是讓他們在熟悉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分一分、數一數的願望。收集資訊和計數往往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沒有明確規定哪一種比較好,而是讓學生在整理資料的實踐中體會,在同學間的交流中比較和選擇。

  2)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調查和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是統計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教材很重視收集資料,把它作為統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學生到小組裡收集鉛筆、橡皮、直尺的數量,到課程表中收集一些學科的周課時數等,讓學生邊調查、邊收集、邊分類、邊計數,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3)改變傳統的數學教材片面關注製作統計圖、表技能的現象,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教材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境中產生統計需求,初步形成統計策略,在調查、收集資訊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方法,利用整理後的資料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在統計的全過程中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2、教學目標: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會把整理出來的資料填在簡單的統計表裡,能利用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2)使學生在統計教學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2、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自己選擇記錄方法作記錄,並在合作交流中體會哪種記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節課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是: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選取最為恰當的統計方法。

  二、說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為宗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是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將先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背景,組織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性學習,自己觀察、自己發現,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然後進行廣泛交流,體現數學課堂的開放性。

  說學生:

  全班37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

  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一是安排學習小組。二是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學具,把5個正方形、7個三角形和4個圓混雜著放在一個盒子裡。

  1、引入新課。出示雜亂地貼在黑板上的圖形,先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圖形,然後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來知道每種圖形有多少個。

  (以此來複習舊的統計方法來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2、進行新課。

  1)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的方法來統計盒子裡各種圖形的個數,並把統計的結果的結果填在表內。

  2) 交流統計方法。請學生說一說自己利用的什麼統計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書中的方法學生沒有想到,可以讓他們看看書上的插圖,說說圖中的學生是怎樣整理的,並讓他們照書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後把學生的各種記法以及畫“√”的記法進行比較,說說各種記法的特點,比一比哪種記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學生課堂的實際情況來操作,以學生的意願為統計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會引導學生在多種的統計方法中選取比較方便清楚的,讓學生自己交流比較,選擇出適合的統計方法。)

  3) 分析資料。根據統計表裡填寫的內容回答書上的問題,並思考還能知道什麼?(培養學生充分利用統計資料的意識,不光要學會回答問題,還要能提出問題並解答。)

  3、組織練習。

  1) 統計小組裡的鉛筆、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組同學互相合作收集整理資料,並填寫表格。

  2) 請組長介紹統計方法和結果,並把結果填寫在黑板上預先畫好的表格裡,並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

  3) 透過結果,你想說點什麼?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經理,你們想對我說些什麼?

  (作為老師,在此環節中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充分培養數學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傳統上比較注重統計圖表等知識和根據統計圖表回答問題的教學,而課程標準則更加重視學生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

  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這部分內容比較繁瑣,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有效的學習方式。

  2、教師將教科書的盆花變各種圖形,努力為學生創設一些資料,使教材更具有實用性。

  3、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反饋資訊,創設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

  4、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統計,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體驗。

  5、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善於把握課堂激勵機制,使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

  6、明確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教師都應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樣,課堂上的討論、操作等活動才不會流於形式而落到實處。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6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統計》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的內容。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幾種常見的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會從統計圖中提取有關資訊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會根據分析結果做出簡單判斷或預測。本節課在此基礎上主要是透過簡單事例,使學生認識到統計圖直觀、形象的特點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正確分析、判斷或預測,但如果對統計圖不進行認真分析、可能會得到不準確的資訊,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或判斷。因此,我們應對統計資料進行認真客觀、全面的分析,保證所得結論的真實性和判斷正確性。有關統計圖的認識,小學階段主要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考慮到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標準》把它作為必學內容安排在本單元。本單元是在前面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透過熟悉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徵和作用,能正確描述它們所反映的有關資料.

  (2)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反映有關資料,提高處理資料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習,並瞭解收集資料的方法和步驟。

  (2)在從扇形統計圖中和折線統計圖獲取資訊的過程中,學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

  (3)在決策與形成猜想的過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與態度目標: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資料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重點:

  在合作討論的過程中體會資料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扇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從中發現資訊。

  教學難點:

  發現統計圖中存在的資料不清的問題,能從統計圖中 獲得有用資訊,並做出合理推斷。

  關鍵:認真分析統計圖中所反映的資料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7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是在學生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圖和已經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培養初步的隨機的觀念和機率的思想,為第二學段“研究機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條形圖描述資料,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體會到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並能對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簡單判斷。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踐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確判斷,並能適當解釋和分析統計的結果。

  說教法學法

  一、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遊戲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把數學教學與遊戲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學生透過摸球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透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鬆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順昌購物中心打出了“消費大抽獎”的活動牌子:一等獎2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200名,紀念獎20xx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猜一猜抽到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紀念獎的可能性會怎樣?

  那麼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我先出示口袋裡有5個黃球、5個紅球,讓學生任意摸一個,學生會想到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大。

  但我又袋子裡拿走3個紅球,讓學生猜測,結果會怎樣。

  透過新舊遊戲的對比,有助於學生正解把握條件,從而順利作出關於結論也隨之變化的預測;另一方面,相似的遊戲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經驗,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動地進入探索活動。

  副標題#e#

  2.實驗驗證

  出示實驗要求

  每次摸1個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兩種記錄方法,選一種記一記

  方塊圖:每次塗一個方塊表示

  條形圖:每次塗一個方格表示

  然後讓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最後全班交流實驗情況:你發現了什麼?小結提升:你覺得用“方塊圖”和“條形圖”表示資料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麼優點?

  透過比較條形圖使用起來更方便些,以後我們還會經常見到“條形圖”這位朋友。

  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並在活動、交流中初步感受“條形圖”表示資料既直觀又清楚的優點。

  三、想想做做,豐富體驗

  1想來玩“拋骰子“遊戲嗎”

  2.做一個小正方體,四面寫1,一面寫2,一面寫3,還是拋30次,預測一下,結果會怎樣?

  3小組活動,用條形圖記錄結果。

  在條形圖裡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在小組裡說一說

  4又到了“裝筆”比賽的時候了,請各組做好準備

  第一關:在布袋裡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每組派代表展示,說說怎樣想到這樣做的。

  第二關:在布袋裡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表達,培養統計活動中分析資料,判斷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事件。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新的收穫和感受嗎?請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請你留心身邊的事物,誰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也請帶到學校裡與大家分享,好嗎?

  葉瀾教授的生命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不僅有認知,人還有情感、態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個認識體,就簡化了對人的認識;如果教學只注重培養認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我透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認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8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裡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透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資料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裡的作用。

  2.經歷資料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為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透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啟用“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透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才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為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透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資料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為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為單位理一理,並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為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學生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學生以後適應社會甚為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為學生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學生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學生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9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統計》。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一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的內容。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產和科研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統計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對資料統計過程的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認識統計的作用和意義。本節內容是學生在第一冊初步接觸了簡單統計圖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是正式學習統計初步知識的開始。在這一學段要求“學生將對資料統計過程有所體驗”、“應注重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例1透過教師帶領同學們統計校園內花壇上每種顏色的花的數量,使學生初步體驗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和方法;為了直觀比較每種花的多少,引出條形圖,使學生直觀感受條形統計圖。例1給出的條形統計圖是非正式的,沒有給出每種花的數量範圍(頻數範圍),只是在每種花的下面給出空,讓學生把它們相對應的數量填上去。要讓學生明確每個小格代表什麼,怎樣看圖查詢資料,怎樣比較資料之間的大小。例2是在例1的基礎上讓學生統計同學們喜歡什麼顏色,體驗簡單的隨機資料收集和整理的過程,初步掌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本節教學重點是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並描述資料,初步感受條形統計圖、認識統計表。難點是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感知簡單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2 .透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3.透過對學生身邊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體驗統計是有用的,統計是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絡的;初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思想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最佳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學習過程中儘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培養統計的思想和體驗最簡單的統計方法。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要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了這樣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透過多媒體課件出示森林裡的遊樂場要開張了,門口放了好多漂亮的花籃,引領學生進入情景。

  2.教師引領學生說說有什麼顏色的花籃,各有多少個,用什麼辦法統計。

  3.學生根據表格統計每種顏色的個數。(疑問:為什麼要先塗色再來填數目?對於靜止的事物的統計難道不是用數的比較方便嗎?)

  4.讓學生獨立回答統計圖下面的問題。每個小格代表多少?怎樣查詢統計圖中的資料?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

  這一環節我從森林裡的遊樂場開張入手,創設有哪些顏色的花籃這樣一個情境,複習上學期學過的分類統計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解決對靜態事物的統計。

  二、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第一步,提出問題。

  1.繼續用多媒體播放畫面,小動物們進入遊樂場。看完後讓學生說你看到了哪些動物。

  2.追問:它們各有多少隻?估計學生回答不上來,問原因。因為動物們進入遊樂場就看不見了,用靜態事物的統計方法行不通。提問:用什麼方法來統計。

  這裡創設了問題情景,讓教材靜態畫面動態化,使舊知與新問題產生矛盾,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慾望,產生主動參與的需求,為下一步的關鍵環節作下鋪墊。

  第二步:解決問題。

  1.讓學生小組討論怎樣記才能做到又快又準確,商量確定辦法,然後由老師報名稱,每組學生用討論好的方法記錄。

  2.展示各種不同的記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兩種方法。

  3.教師指導學生將統計的結果填入表格中,鼓勵學生說說從表格中知道了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計,不但積極地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實踐中體會比較簡單的記錄方法,並啟發引導學生用其他一些比較簡單的符號記錄,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鞏固深化。

  第一層:

  1.練習統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小組中小朋友最喜歡玩的遊樂設施。

  2.把整理的結果填在表格裡,說說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麼?

  學習的環境應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把課堂教學的情景以一個故事情節貫穿,讓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動中發現、認識新知,探索新知,應用新知。

  第二層:

  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記錄方法進行統計記錄一星期數學課、語文課、自己最喜歡的課各有幾節,並填寫統計表。這一設計,不僅起到了進一步深化鞏固和發展新知的作用,而且把統計迴歸到生活,使學生體會到統計體驗統計是有用的,統計是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第三層:

  小組活動:一同學拋股子,其餘同學統計規定次數內各種各種點數出現的次數,寓教於樂。

  這堂課,我的設計意圖是力求使課堂做到活動化、自主化,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活動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獲取知識,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偶的想法好象把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分開來上。第一課時的技能目標解決統計的兩種策略,初步感知非正式的統計圖,認識統計表,並會根據統計表裡的資料提出和回答簡單的問題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0

  【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下冊第9單元的內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觀察、統計的插圖。對於沒有條件、不能實地統計的學校,這部分內容又該怎麼上呢?我將教材中的盆花變成紙花,一排一排釘在黑板上,便於學生數數、統計。

  鞏固練習中,原教材是讓學生統計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對於農村小學低年級的兒童來說,大多數學生根本記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設計了幾份統計表供學生進行練習。

  【學生分析】

  全班54名學生。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一定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設計、組織學生進行有價值的統計活動。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整理資料。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師:小朋友,今天我們比賽一下,看哪組同學表現得最好,老師將送給他們紅五星。

  你們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得到了這麼多的花!這些花漂亮嗎?這些花有幾種顏色?說說有哪些顏色?怎樣才能知道各種顏色的花有幾朵?(讓學生自己想辦法。)

  師生共同數出紅花的朵數。

  師:我們剛才數數的過程就是對資料進行統計。(板書:統計)

  師: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幾朵統計下來嗎?老師給大家請來一個好幫手,看例1。

  【創設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同的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著引入課題,樸實自然,也滲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學例1。

  教師出示條形統計圖,並說明:圖中的四根條形柱分別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數。統計時,有幾朵,就在條形柱上塗幾個小方格。

  讓同桌學生合作在書上完成此統計圖:一生數數,一生塗色。

  教師巡視,檢查塗色情況。學生完成後,讓他們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進行統計的,是怎樣塗色的。

  師:小朋友們,請仔細看圖,你從圖中知道了什麼?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先看圖交流後,再全班彙報。

  師:你能提出些什麼問題?指名提問並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問題。)

  在集體活動的基礎上,分小組進行提問練習:一生提問,一生回答。

  師小結:剛才大家的提問都很不錯。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見例2)

  【透過數數、塗色的合作學習過程,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體驗統計的操作過程。“從圖中找資訊”、“提問”,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的互相提問,增強了學生的互動交流。】

  三、教學例2。

  師:你們喜歡這四種顏色的哪一種?大家先不要著急回答。喜歡紅色的學貓叫,喜歡黃色的學狗叫,喜歡藍色的學公雞叫,喜歡紫色的學青蛙叫。

  師:小朋友們都在叫,老師還是不知道喜歡哪種顏色的人多,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辦法嗎?

  讓學生同桌互議後發表意見:

  1。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2。在喜歡的顏色下畫“√”;

  3。在喜歡的顏色下畫“正”……

  師小結:這些方法都不錯。請同學們分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在你喜歡的顏色下面作記錄。(10人一組。)

  學生分組活動。完成後,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方法。比比哪種方法最容易數出資料的多少?

  學生各自將小組記錄情況在條形統計圖中表示出來。

  根據學生的統計,全班一起完成有關全班同學喜歡顏色的統計圖。

  比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組討論再彙報。

  師小結:例2的統計圖中有數字表示,可以不數方格直接看出數目來,比例1的統計圖更方便快捷。

  【透過學生說喜歡的顏色,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得到了體驗。學動物叫聲,使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統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選擇。透過分組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生活中的統計。

  師:統計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們每個小朋友的家裡每個月都要交水費、電費等,那麼就要統計電的度數、水的噸數。大家想想我們生活中還要統計哪些資料?

  給每組學生準備一份統計表,讓學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數。

  2。全班各條街所住同學人數。

  3。我校各班爭奪紅旗班、雛鷹獎章的統計表。

  五、全課小結。

  對本節課各組得到的紅五星情況作一統計、評比。(結合課堂評估再次讓學生感受統計在身邊的例項。)

  【讓學生了解統計圖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明確統計的作用和意義。讓學生感受統計隨處可見,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1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認識折線統計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它不僅豐富了統計的內容,還為今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的學習作好知識貯備;透過正確地認讀分析統計圖,為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

  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透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透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

  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

  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建立了統計的觀念。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法學法分析

  實踐操作法

  演示引導法

  觀察對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練習法

  傳統教學方式內容單一、知識“死板”、以老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為主、生生交流少、課容量少效率低;而在資訊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死板”的知識可以透過課件的演示“運功”起來,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傳統課堂的幾倍,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利用多媒體,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複習舊知

  情境匯入: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用簡單的問句——你想知道老師在忙什麼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輕鬆的學習環境。這時候老師出示透過網路資源蒐集到的東營市交通工具的資料(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進一步讓學生整理並完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在學生展示時,進行提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溫故舊知的同時深化對條形統計圖特點的認識,為下面的對比教學做下鋪墊。

  學習新知

  在傳統的課堂中死板的統計圖不可能將統計圖的特點一一直觀、清晰、形象的展示出來,不易於學生髮現和掌握,為此我藉助多媒體,將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這一優勢,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繪圖過程,更能突出圖形的特點,為觀察對比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效地烘托學習的氣氛。

  透過多媒體演示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和學生的複述,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點、線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圖形形狀的特點,給該圖起個形象的名字,同時板書課題,加深對它的認識。為更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我設計了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對比這一環節,在這裡受學生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觀察到的,表現出不全面性,這正好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各抒己見,有效總結,形成較為完整的結論。

  在小組合作前:我向他們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議:

  1、每位同學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2、請一位同學擔當記錄員,記錄本組同學的意見,避免重複性敘述。這樣即沒有破壞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對學生的活動作了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實實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於熱鬧的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小組的成果,雖書寫不夠工整,但卻看到了學生智慧的結晶。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在哪見過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

  在練習的選取上,捨棄課本提供的資料,利用網路資源蒐集了關於東營市的各項統計資料,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資源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家園——東營,感受到東營的發展變化。

  第一題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折線的起伏,反應數量增減的變化,完善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

  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根據統計圖的整體變化預測出今後氣溫變化的可能性,是升高?還是下降?哪種可能性大,滲透機率論的知識;並分析導致氣溫升高的原因,結合北京2008奧運會這一舉國大事,進行環保教育。接下來是

  東營市20xx~20xx年公共綠地面積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廢水排放量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耕地面積統計圖

  都是圍繞著東營的環境變化和基礎建設開展的.。

  拓展練習

  總結新知,收穫體驗

  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①折線統計圖有何特點?與前面所學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相比,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畫龍點睛的問題,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本節課應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學習的內容。

  ②這節課你有什麼新收穫?讓學生回憶本節課除了數學知識外,還積累了哪些新的學習經驗,有了怎樣的體會?這樣不僅重視了對數學知識的總結,還注意到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佈置作業:

  本節課學生對摺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安排作業時,我考慮到不僅要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還要能鞏固新知識點,又要為下一步的畫圖,做一個預習,因此設計了這一作業,可為一舉三得。

  板書設計

  在學生起名後,板書課題;在小組代表總結後,板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2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為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透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為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資料,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資料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為: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匯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匯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透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匯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匯入部分:透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透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為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為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3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機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DD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後出現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後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複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後學習的認知橋樑。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於幫助學生認識特徵,後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為起點,引入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資料並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DD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資料的能力。

  而透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紮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透過例項,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資料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鑑於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為本課的重點為: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徵,會正確分析相關的資料。難點為: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複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採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為核心,以研究問題為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為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透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為: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為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遊的情景。並提問:“這次郊遊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麼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並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於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並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製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於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藉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瞭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的需要。順水推舟丟擲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為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眾多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併後,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

  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複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複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並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於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資料情況。充分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後,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DD複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髮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麼專案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為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為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並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絡,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DD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為,收集、分析資料,是為預測、干預未來資料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為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為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複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螢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瞭。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為本的思想,充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核心問題的啟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小學數學說課稿:統計 篇14

  一、教材分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屬於統計與機率領域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統計經驗,以及初步認識簡單的統計表和方塊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能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透過提供動物運動會場景,先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引出不同的分類,從而得到不同的統計結果。接著呈現相應的統計表讓學生整理資料,並思考分析兩次統計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想想做做”中的練習則強調實踐與交流,讓學生再一次全面親身經歷統計的完整過程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解決一些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體驗不同標準下統計結果的多樣性。教學難點是根據統計需要,正確地分類收集整理資料。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過程,體驗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並學會用統計表來表示統計的結果。

  2、在學習統計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從統計的角度提出並解決與資料資訊有關的問題,培養初步的統計觀念。

  3、讓學生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培養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教學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分三大環節組織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藉助多媒體創設熱鬧的動物運動會場景,透過談話引導學生仔細看圖,然後交流,看到了什麼?想知道些什麼?這樣設計,抓住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主動進入學習狀態,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統計的需求,為新課的探究作好鋪墊。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我分兩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合作交流,經歷統計全過程。首先以談話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提了這麼多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統計經驗,思考出可以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接著,組織學生思考要解決剛才提出的“有哪些比賽專案?每個比賽專案分別有多少小動物參加?”該怎樣統計,要想知道“有幾隻小猴?幾隻小兔?幾隻小狗?”又該怎樣統計。透過交流、引導,引出可以按比賽專案、按動物種類分別進行統計。結合交流,適時出示相應的統計表。這樣設計,呈現了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收集、整理資料的意義,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標準分類處理資料。接著組織學生利用學過的統計知識,分小組合作收集、整理資料,完成統計表的填寫。最後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比較:看了兩張統計表你知道了什麼?二張統計表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透過交流使學生體驗到不同的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統計標準雖不同,但總數不變。統計知識的教學強調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我這樣設計,自然地讓學生經歷了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提高了對資料的處理能力,而且透過多次組織交流活動,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體會,從而積累統計活動的經驗,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方法,獲得成功的體驗。

  第二層次應用統計資料,解決問題。我藉助媒體創設了一個情景:工作員小熊要為跳高運動員每人發一件紅色運動服,為長跑運動員每個發一件綠色運動服。廚師小豬要為每隻小狗準備一份骨頭套餐,為每隻小猴準備一份桃子套餐,為每人小兔準備一份蘿蔔套餐。請你向他們提供一張最合適的統計表。這樣設計,重在讓學生學會應用統計資料去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到統計的價值,進一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鞏固深化。

  結合書中的習題,我安排了兩道聯絡生活的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結合“想想做做”第1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調查統計小組裡每個同學最喜歡的一類電視節目和一種球類活動。然後引導分析:兩份統計表各是按什麼來統計人數的?從統計表裡你知道了我們班的哪些情況?最後透過創設問題情景:你還想知道我們班的什麼情況?你最想統計什麼?組織學生開展相似的統計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統計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這一練習透過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資料,使學生知識得到運用,能力得到鍛鍊,並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二層次完成“想想和做”第2題。組織學生把一些圖形先按形狀再按顏色進行分類整理並填表,活動後組織學生交流“比一比兩次統計的結果,說一說你知道了什麼?”這個練習重在讓學生嘗試把不完整的統計表補充完整後再統計,引導學生做事要有序,並且讓學生再次經歷了資料資訊處理的全過程,體驗不同分類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

  本節課的設計,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和媒體優勢,選擇、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統計素材和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在統計活動中採用了讓學生主動探索、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充分經歷資料資訊處理的全過程,突出了統計活動的本質,學生在全程參與中不僅掌握新知,發展能力,同時又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