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

  【問候】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面試的1號考生,我面試的科目是小學數學,面試的課題是”億以上數的認識”,接下來我將正式開始我的說課。

  【教學背景分析】首先是對教材背景的分析,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1是教材分析;2是教學目標;3是重難點。

  教材分析:“億以上數的認識”節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圍繞培養學生認、讀億以上數的能力展開。並且經過前面對億以內數的學習,學生們已積累大量了關於大數的知識,因此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材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應遵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多從實際出發,因此我制定了以下3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目標1:學生應理解數的意義,同時會用不同方法表示並讀數;目標2:綜合應用情景設定、小組合作的方法,提高對億以上數的認、讀能力;目標3:學生積極的參與教學活動,並能在學習中增強團隊合作意識。

  過渡: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和新課標要求,我設定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重難點:本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對照數位順序表學會讀寫億以上的數,而難點則是探索讀書規律,培養學習遷移能力。

  過渡:以上便是對教學背景的全面闡述,接下來我將就教學評價理念進行說明。

  【教學評價】

在本節課的講授中,我綜合應用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的方式,使得數學教學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也關注他們在學習中的情感與態度。

  過渡:根據以上教學背景及評價理念,接下來我將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多從實踐出發,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具體如下:

  環節1:情景匯入

  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比億大的數,比如全球人口數(板書:6100000000),世界博覽會投資金額數(板書:10040002000),我國青少年上網人數(板書:400305000000)。接著設問:同學們,這些資料你們都會讀嗎?進而引入新課內容: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億以上數的認識”(板書)

  環節2:合作學習,主要分為2大步驟:

  1是教學讀法:將採用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4人一組,每個小組同學各自說出自己的讀法,最後根據學生討論結果,總結出讀數方法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並分級;接著對照數位順序表,由高階到低階讀數;並且注意每級末位的0不用讀出,其他數位只讀一個0。

  2是教學寫法,我採用自主探索教學方式,接著出示例題(板書:三億、三億九千萬零四、三億零二十萬),並鼓勵學生大膽到黑板上板眼和說出自己的寫法,然後根據學生寫的情況進行評價,並總結出寫數的3個要點:首先寫出數位順序表,接著對照數位順序表,在每個數位上由高階到低階填充數字,並且沒有數字的數位用0填充。

  環節3:鞏固練習

  首先是讀數練習:讓學生們自主嘗試讀課本22頁第一題的數,再指名讀,並讓其他同學評價讀法正確。

  其次練習寫法:讓小組內同學相互出題,相互指出寫法的正誤。

  環節4:全課總結

  首先利用幾分鐘,引導學生共同回顧這一節所學知識,並對學生獨立思考,共同合作的精神予以表揚。

  最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環節5:作業佈置

  讓學生課後藉助網路、圖書、搜尋一些生活中億以上數的例項,並試著讀、寫這些數。

  首尾呼應:以上便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本設計始終圍繞新課標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板書設計】

  讀法:

  6100000000:六十一億

  10040002000:一百億零四千萬零兩千

  400305000000:四千零三億零五百萬

  寫法:

  三億=300000000

  三億九千萬零四=390000004

  三億零二十萬=30020000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2

  學生分析:

  五年級(2)班共有學生62人,該班大部分學生基本上能在新授課時注意聽講,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能獨立思考,不懂的問題能主動提出來尋求幫助。同時,能在學習過程中把自己學習的成果或發現及時的表達清楚,班級中開始出現求異思維的氣氛。

  其次,在四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瞭解一些因數和積的概念。學習本單元的前三個課時後,學生能基本因數、倍數、奇數和偶數的概念。這些為學生能順利學習和掌握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作好前期準備。

  教材分析:

  首先,“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本課教材設計以“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做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始,在學生理解問題“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的前提下開始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已經掌握的基本經驗展開的。

  其次,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指導學生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中把自己的操作過程和思考的過程表達清楚。交流的重點是學生思考的過程,體會用“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有序思考”的方法,並逐步體會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最後,在設計找因數的練習題時,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反饋時注意學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學目標:

  1、教學中幫助學生從已經據有的經驗出發,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學習如何歸納學習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能力、教學重點: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遊戲嗎?

  請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在你們的小組裡用你們準備的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拼擺或塗畫的方式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然後,把你拼擺的過程和你的夥伴說說。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學生:用12個小正方形自由拼(畫)長方形

  (教師巡視,指導個別有問題的學生,蒐集學生中出現的問題、)

  師:剛才老師在觀察同學們學習時,發現了很多同學都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下面,把我們學習的成果在小組裡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學的學習成果,總結一下能拼出幾種長方形?

  參與小組活動,指導學生總結學法、

  師:你是怎樣拼的,說說好嗎?

  學生代表一邊彙報,一邊將所拼的圖在黑板上進行演示

  注意讓學生指圖說明。

  2、思考:請同學們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全班交流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的很聰明,誰願意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

  (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在全班彙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同學們用12個小正方形擺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一共擺了多少個嗎?

  學生回答,老師同時板演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師:看得出來,同學們很用心思考,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黑板的算式,你發現了什麼嗎?這6個算式最少能用幾種算式表示出來?

  (3種,算式一樣的可選擇其中的一種說出來。)

  及時板書:1×12=12 2×6=12 3×4=12

  或:12=1×12=2×6= 3×4

  師:由黑板上整理出的算式可見,12的因數有哪些呢?

  (1、12 、2、6、3、4)

  引導思考: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即不重複又不遺漏呢?

  (透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經有所發現。)

  學生可能的答案

  (1)我發現積是12的乘法算式中,它們的因數都是12的因數。

  (2)我發現可以利用乘法口訣一對對的找12的因數。

  師:誰能按順序說出來?

  (1、2、3、4、6、12)

  3、小結:找一個數的因數,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一對的找。這樣有順序的給一個倍數找因數,好處就是不重複、不漏找。

  (本環節自我注意:這裡不應該是單一的巡視。教師要參與學生的活動。在活動中瞭解情況。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積累生成的素材。在課堂中要力求精彩。這個精彩源於教學中的生成問題。而生成的問題就在你參與學生活動中尋找。教師要學會延遲評價,不要急於主觀解決問題。記得,學生能解決的教師務必不要代替。你給學生多大的空間,學生可能就會有多大的收穫。而且調控難度與學生解決問題過程,很可能就會有精彩的過程出現。)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第8頁“試一試”,注意關注學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

  (9的因數:1、3、9 15的因數:1、3、5、15)

  2、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現在看看誰找得快,請同學們做課本第9頁的練一練的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第2小題小競賽:看誰找的快

  3、師:同學們已經學會了拼長方形找因數,現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畫出長方形找因數呢?請做第9頁的第3題。

  (1×16=16 2×8=16 4×4=16)

  (16=1×16=2×8=4×4)

  (16的因數:1、2、4、16)

  4、下面的數,各有幾個因數

  1 19 4 32 11

  5、板書: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

  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一下。

  師:誰能介紹不同的排隊情況

  a每行8人可以排成6行,也可以每行6人排成8行。

  b每行12人可以排成4行,也可以每行4人排成12行。

  c每行24人可以排成2行,也可以每行2人排成24行。

  d每行48人可以排成1行,每行1人排成48行。

  e還有一種,每行16人可以排成3行,也可以每行3人排成16行。

  1×48=48 2×24=48 3×16=48 4×12=48 6×8=48 12×4=48 16×3=48 24×2=48 48×1=48 48=1×48=2×24=3×16=4×12=6×8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排法呢?

  指導學生用表格說明問題,鞏固有序思考的習慣。

  每排人數(人) 1 2 3 4 6 8 12 16 24 48

  需站幾排(排) 48 24 16 12 8 6 2 3 2 1

  師:同學們想一想,一共有幾種排法呢?這種排隊法有什麼竅門?

  一共10種排法。

  a每種不同排法的數都是48的因數。

  b每種排隊的方法和拼長方形一樣,都是利用了找因數的方法。

  c有順序的表示一個數的因數……

  總結:同學們說得很好,我們利用找因數的方法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四、總結與評價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呢?用學到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做些什麼?

  (拼圖形的方法找因數;用找因數的方法設計圖形;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師:這節課我們學會了找因數的方法,並能利用找因數的方法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如排隊、植樹、排桌子、分小組等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數學奧秘,就看我們能不能發現,並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

  五、作業

  在課餘時間同學們多觀察,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自我問答:找因數的方法有幾種?同學再次交流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3

  一、說教材。

  這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第四冊"1000以內數的認識",根據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要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數數的方法,會數1000以內的數,體驗數的產生和作用;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認識計數單位:"百""千" 初步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計意識;經歷觀察、猜想、操作及與同伴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過程,使學生初步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和解決問題。

  3、情感與態度:進一步體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並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確數1000以內的數,體會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據此,本節課主要採用活動教學法。

  1、將教學內容活動化,讓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是猜一猜鳥巢體育館人數的活動;接下來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給學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測的基礎上,將"到底有多少根小棒"這一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數小棒的操作活動中自己去體驗、感悟,從而發現數數的方法,體會十進關係。然後是議一議的活動,讓學生交流: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最後是練一練的活動,包括接一接、數一數、說一說、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了新知的應用與拓展。

  2、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往互動中學。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小組合作數小棒,共同決策,集體解決問題,學生在小組中可以自由學習、充分交往,小組中的每個同學都有操作、發言的機會。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本節課創設了奧運福娃帶來的挑戰,讓他們在挑戰中學得輕鬆愉快又積極主動。

  三、說學法。

  從學法來說,本節課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首先是小組合作數小棒的活動,我先讓小組成員獨立思考,然後組內討論交流,達成共識,最後小組成員一齊動手操作。然後是小組議一議的活動,老師先引導學生:關於數數,你有什麼新發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各抒己見,共同促進。組與組之間也有交流。學生合作過程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學程式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由以下幾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猜一猜

  課件出示鳥巢體育館圖片,引導學生:猜猜看,這兒可坐多少人?意在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估計意識和能力。並由此匯入課題:1000以內數的認識。

  活動二:數一數

  活動前,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了挑戰情境:小朋友,福娃帶來了一些題目,小朋友每答對一道題,就可以得到一個福娃,全部完成,將得到一組福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接下來學生滿懷信心地進入數小棒的活動。

  (1)數老師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明確"10個一是十";

  (2)數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數,明確"10個十是一百"; 複習已有舊知

  (3)小組合作數更多的小棒。

  晶晶帶來挑戰:怎樣數更大的數?

  數之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每盤大約多少根?

  學生自由猜測後,老師問:怎樣能準確地知道小棒的根數?學生將自發地要求數。老師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給各組,請小組合作數一數,並提出數的要求:

  (一)數的速度要快;

  (二)數的數量要準;

  (三)數出的小棒要捆紮好,讓別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後,不是馬上讓他們數,而讓他們先獨立思考:該怎樣數?再組內討論:我們組怎樣數?統一意見,達成共識。然後組內一起動手數小棒。

  數完後,分小組彙報:你們組有多少根?怎樣數的?每組派代表上臺展示。這時,將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數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紮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兩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比較:這麼多的數法中,你最喜歡哪種,說說你的理由。並說一說裡面有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這樣從感知入手,注意了數和形的結合學生很自然地得出:10個一百是一千。 這部分是重點知識。

  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數小棒活動中,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經歷將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將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整個活動中,教師不作過多的啟發、引導,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活動三:指千在計數器上的位置。

  這樣,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相鄰數位間的十進位制關係,讓生指具體位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再讓生用手寫一下如何寫一千。

  活動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頁紙的厚度,()並用手勢演示一下;根據100頁紙的厚度估計200頁,400頁紙的厚度,同桌、小組同學進行驗證;估計1000頁紙的厚度,師出示1000頁紙,比一比誰估計的準確;

  接著對學生進行節約用紙教育。

  活動五、出示卡片199,它後面的數字是誰?師詳細講解,為何是200,接著問生209後面是?

  你能接著數嗎?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彎處數的數法是學生數數中的難點,這一活動是為突破難點而設計的。

  活動六、1、(1)填一填。

  10個1是 10裡面有 個1

  10個10是 100裡面有 個10

  10個百是 1000裡面有 個100

  (2)、 數一數。

  從198數到206

  從985數到1000

  這裡,讓學生找同伴互數,再個別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

  2、 填一填: ----、---、800、--、--

  這是一個開放性練習,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數,也可以十個十個或百個百個地數……可以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也可以反過來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都給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策略多樣的意識。)

  3、 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1000以內數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悟數學的價值,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最後進入總結的環節:透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我們順利完成挑戰,同學也得到福娃(課件出示福娃圖片)恭喜你們!以此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4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於×××小學,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裡,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資料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透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透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充套件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透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定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透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穫。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透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衝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早上好,根據評委老師的要求,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真分數和假分數》。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真分數和假分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認識分數》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概括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包括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初步探索並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拓展對分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分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1課時即教材第38頁例2、例3,39頁練一練。

  學生在前一階段所認識的分數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而且這些分數表示的都是一個數量中一部分與這個數量的關係。例2利用學生對分數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已有認識,透過在圖形裡塗色,先後引出對4/4和5/4的認識。例3讓學生透過在圖形裡塗色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材引導學生對上面例題中的分數進行分類,結合學生分類後的交流,明確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含義。“練一練”安排了兩道題,第1題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每組中的塗色部分,鞏固對假分數的認識,第2題是讓學生讀分數,並說出題中的分數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具體情況以及高年級學生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把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定真分數和假分數,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實踐、創新、語言表達等能力。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把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分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理解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能正確判斷真分數和假分數。

  四、說教法學法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 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努力把數學這種內在力量顯示出來,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對數學產生深刻的興趣。本課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塗一途、說一說、分一分、比一比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操作中學習,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習,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標準》全新地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學習方式愈來愈受到重視。所以在設計“真分數和假分數”這一課時,我力圖把研究帶入學習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

  分數教學有兩個最基本的概念,一個是分數的意義,一個是分數的單位.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了這兩個概念,學習分數就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真分數和假分數時,我首先幫助學生從分數意義上理解和掌握新課的內容。透過讓學生敘述分數的意義,回答分數的分數單位及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等內容,為學生學習真分數和假分數奠定基礎。例2透過讓學生塗色的操作,使學生經歷假分數的產生過程。教學時,讓學生根據制定的分數塗色,思考:分別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要表示這樣的幾份?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1/4?從而使學生由“1/4裡有1個1/4,3/4裡有3個1/4”順利類推出4/4裡有4個1/4?從而讓學生認識到:表示5個1/4要用兩個圓,先在第一個圓中塗出4份,再在另一個圓中塗出同樣的一份,把這兩個圓中塗色部分合在一起就能表示5個1/4。同時還要明確:5個1/4應該寫成5/4.

  教學例3時,可以先讓學生按要求在每組圖形裡塗色,再要求說說塗色時的思考過程。要讓學生說清楚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以及每個分數中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以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假分數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生比較例2、例3中每個分數分子和分母的大小,提出“你能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係給這些數分分類嗎?”然後依據學生的分類,引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分數概念的基礎上,透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從特殊到一般,理解並掌握真分數、假分數的概念,自己得出應用的判斷和結論。通常人們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叫做真分數;把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叫做假分數。(板書)。

  練一練1,透過塗色,讓學生從圖形中感受真分數和假分數,教師在這時要進一步追問“你能說說這些分數的分數意義以及分數單位嗎?”第一個圖形還可以問“誰能把沒塗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讓學生初步感受3/5和2/5合在一起就是“1”,為六年級學習相關應用題做鋪墊。在練一練第2題中,還可以進行搶答,下列句子表述的對不對,“分子比分母小的都是真分數”“分子比分母大的都是都是假分數”“假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一樣大”,這些搶答可以讓學生思維活躍並且鞏固學生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理解。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夠將教師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精要的書面語言展示給學生,將教師的教學思路以直觀、清晰的形式教給學生,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板書時要做到了書之有用,本節課板書把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區分以圖示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清晰明瞭。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6

  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透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徵,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3、讓學生透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並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著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透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後,天氣晴朗了,森林裡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隻?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匯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係。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係,還有另外一種關係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透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隻?鴨子有幾隻?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著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說一說。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說: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麼看作一份?再什麼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係,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說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透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並說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透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說一說

  (3)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並嘗試解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著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鬆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透過日常生活中的例項,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資料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穫。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設計意圖:】透過討論交流後,學生自己試著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

  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匯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透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後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比較抽象。那麼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資訊,並根據收集的資訊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透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麼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匯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後圈一圈,與同桌說一說,集體反饋時,說一說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於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後,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7

  一、說教材

  《周長的計算》是小學數學青島版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圖形的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和實際觀察,,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則安排在“試一試”中讓學生獨立探究、計算,再透過交流發現規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於學生的“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展示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實際水平、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作如下的預設:

  1、基礎知識目標

  能根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有條理地表達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

  2、能力訓練目標

  能正確測量其他一些簡單圖形的周長,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創新素質目標

  在學習活動中,善於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靈活選擇自己欣賞的方法,透過自主探索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4、個性品質目標

  對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有興趣和熱情,在與同學的合作中,會根據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並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識,獲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儘量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難點:使學生認識不同的圖形要採取不同的周長計算方法

  關鍵: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演算法。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一談。

  四、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選擇的平臺。教學時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算出它的周長,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試試,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思考進行計算。接著,讓他們彙報各自的演算法,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相互聯絡。再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

  2、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3、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舞臺。

  最後,我再來談一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程式及設想

  一:創設情境、感知周長

  1、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圖形,你們認識嗎?(逐一出示)

  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圖形或物品(估計選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匯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平面圖形的周長。(板書課題:周長)接著問:誰知道周長是什麼意思?(生可能說:周長就是一週的長度。)再問:你是怎麼想到的?(讓學生說一說,加深對周長的感知)

  3、讓學生具體指一指自己所喜歡的圖形的周長是指什麼樣的長度。(讓小組內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給全班同學看)

  4、描一描平面圖形的周長

  這一環節我採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或感興趣的材料作為研究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透過說一說、描一描,指一指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輕鬆的操作中理解周長,使周長的外延更寬泛。

  二:研究求周長的策略

  1、談話:大家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歡圖形的周長到底有多長,你能想出辦法來嗎?讓學生獨立思考。

  按所選的物品或圖形組織反饋。

  最後可歸結為以下幾種情況:鐘面、樹葉、圓形、半圓形可用繩子圍,然後再測量繩子的長度。三角形、四邊形、梯形、五角星先測量邊的長度,再把所有的邊加起來。

  把周長拓展到不規則平面圖形中,使學生對周長的認識更加深刻。並能根據圖形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測量方法,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三:探究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談話: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怎麼求呢?

  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然後彙報。

  2、根據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長方形只要量兩次就可以了,量一個長再乘2,量一個寬再乘2就行。也可以(長+寬)×2;正方形只要量一條邊長,乘4就可以了。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對周長的理解從一般圖形周長的測量入手,得出測量周長的一般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現針對不同的圖形需採取不同的測量方法:一類:線段圍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測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類由曲線圍成的要用捲尺或是藉助繩子才能測量,樹葉、圓形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探究特殊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方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測量周長策略的多樣化。將重點放在特殊的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測量上,為以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服務。

  四:操作練習

  (1)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正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2)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3)用四個邊長是2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任意圖形,它的周長是多少?

  數學活動不是一個一般的活動,而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教師應該注重提高數學思考的含量,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策略。在練習設計中我要求學生用四個正方形來拼出我們學過的正方形和長方形或者其它圖形,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即能使全體學生參與,獲得成功,同時透過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讓學生初步建立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選選做做”是根據學生選擇的圖形,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由淺入深,鞏固周長的計算方法,既學會了解決實際問題,又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裡的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以上的教學環節,以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精心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努力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儘可能的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教師絕不要包辦代替。本節課我努力使傳授過程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逐步從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長的概念和周長的計算公式。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8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麵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為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為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絡。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為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絡。

  3、教學目標:

  (1) 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例項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透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麵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為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透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透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匯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麵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透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才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為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為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為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麵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9

  一、單元教材要點分析:

  教學內容: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包括乘加、乘減、除加和除減及小括號的混合運算,是四則運算方法在實際問題哄的中和應用。本單元教學內容安排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來探索“先乘除後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回合運算想運算順序,不是以單純學習計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 情境,體會四則運算的 意義。

  (2)透過購物的活動,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混合運算要有一定飛順序;在解決問日的過程中發現先乘後加的於一年算順序,以及小括號在運算中的作用,

  (3)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飛合理性進行判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讓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關鍵

  1 、重點:學生理解和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2、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而沒有括號、需要先算乘、除的混合運算式題;利用混合運算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3、關鍵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2 )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究運算的順序。

  (3)重視學生在計算兩步式題時,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 單元學習內容前後聯絡:

  1、 已學過的相關內容:(1)一年級下冊百以內加減及實際應用,(2)表內乘除及實際應用。

  2、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1)混合運算的順序(2)混合運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後續學習的相關內容三年級上冊:乘除法中的四則混合運算及實際應用。

  三、 單元教材總體分析:

  本單元的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減、乘、除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包括乘加,乘減,除加,除減和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以及四則混合運算的實際運用。本單元內容 的安排不是以單純的學習計算法則的形式出現的,而是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先算乘除後算加減”以及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順序等相關規定的合理性,從而初步感受混合運算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學生的數感。

  本單元的編排有以下特點: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材中提供了“小熊購物”“買鮮花”“過河”等多種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探索運算順序

  當算式中有兩步計算時,就需要要安排一定的順序進行運算。可以結合解決為難他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先算乘除,後算加減“的運算順序,以及小括號的作用。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0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分米、釐米、毫米"的認識這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內容。

  1、教材簡析

  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習分米、釐米、毫米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長度單位的認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及其他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它也是實際應用所必需的。

  2 、教學目標

  認識分米、釐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釐米 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這些單位間的進率。

  透過直觀操作、小組交流等形式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意識,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3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釐米、毫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建立1分米、1釐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設想

  1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所以我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即認識1 米的基礎上,打亂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認識釐米,再認識分米、毫米這樣的順序,重新組織教材,讓學生先認識分米,再認識釐米,最後認識毫米。這樣教學之後,不需教師再花時間讓學生去比較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大小,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無形之中形成了一個不等式:米>分米>釐米>毫米。這樣有利於學生有序的建立數量觀念,為學生以後學習數量打好基礎。

  2 、數學生活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設計本節課時,我堅持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實際出發,以"感受生活化的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為教學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課一開始,從清明節扎小白花剩下的鉛絲引入,使學生感受到長度單位與我們現實生活是密切聯絡的,消除對這一數學知識的距離感。

  教學活動中,也都注重數學知識跟現實生活相聯絡,如在學生認識了1分米、1釐米, 1毫米之後,讓學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東西長度是1分米、1釐米,1 毫米,哪些物體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數學知識學習之後,應該讓這一數學知識迴歸生活,所以在練習中我讓學生判斷身邊物體的高度、長度,如:旗杆高 10米 ,鉛筆長 10釐米 ,身高 120 釐米 等等。

  3、親身體驗,從中感悟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師只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在設計本課時,採取看一看、數一數、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實踐操作和空間想像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4 、內容分層細化,著眼一個"實"字

  這一課主要分三段進行教學,第一段是認識分米,第二段是認識釐米,最後是認識毫米,課的知識量較大,所以教學時我把主要著眼點放在"釐米"的教學上,分米和毫米的認識花的時間相對較少。

  認識分米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得出從"0"刻度線到"10"刻度線的這一段長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長,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大約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長度,在此基礎上落實米和分米間的單位進率。

  認識釐米時,從三角板入手,觀察得出1釐米 的長度,同樣讓學生認識幾釐米的長度,其中安排了一個遊戲,透過小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評一評,既讓學生充分感悟到各單位長度,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最後安排了量文具盒,讓學生既鞏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讓學生感知立體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認識毫米時,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長,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觀念。

  5、重過程教學

  一般教學在教學新課後都非常注重對新知的練習鞏固,有基本訓練、專項訓練、深化訓練,使學生在練中達到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效果。現代數學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的思想,轉而重視過程教學,重視學生知識構建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這一課時,我把主要時間集中於學生對1分米、1釐米 1毫米 的認識及建立它們的長度觀念,只留少量的時間做些簡單的鞏固練習。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1

  設計理念:

  本節課採用"實踐引領"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熟悉的、生動形象地操作例項,藉助於"用12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拼、畫成一個長方形"的操作情境,讓學生透過操作和想象,自覺主動地完成動作與思維的建構。同時,讓學生用乘法表示出來,為學生脫離操作情境、主動尋求數與數之間的"因倍"關係進行了鋪墊。從而使學生在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體驗、主動建構數學概念。

  學者分析:

  教學物件是五年級的學生,教學內容是五年級數學:找因數。按照學生的平均水平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年齡在10到12歲之間。大多數學生的數學成績良好,少數學生存在學習障礙,不喜歡學習。總的來說,學生學習氛圍比較濃。

  這節課以拼圖活動為切入點,讓學生在拼圖中探索找因數的方法,學生都會很感興趣的,以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這也是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學生從二年級就開始接觸乘法,對"因數"這個名詞已有初步的認識。這節課結合拼長方形列算式、找因數,學生很容易接受。透過活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學會與別人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提高有條理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到某個數的所有因數,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動手操作與觀察討論,分析、比較、歸納。

  2、正確找出一個自然數的因數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滲透遷移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能準確、有條理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

  教具準備:

  課件、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同學們喜歡做拼圖的遊戲嗎?請你拿出準備好的12個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誰拼出的長方形種類多。

  二、交流探究,體會方法

  1、拼長方形

  請你用12個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哪幾種拼法?

  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小正方形卡片獨立操作,邊擺邊做好記錄。

  2、畫長方形

  請大家把自己剛才拼好的長方形畫在書中相應的位置上。

  讓學生把剛才拼的方法在教材第8頁的方格上畫出來,邊畫邊思考:每種拼法的長方形的長與寬各是多少?用乘法表示出來。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畫出長方形。

  拼法一:長是12釐米,寬是1釐米,1×12=12

  拼法二:長是6釐米,寬是2釐米,2×6=12

  拼法三:長是4釐米,寬是3釐米,3×4=12 3、小組合作學習。

  ⑴以小組為單位,每個成員把自己拼、畫的想法與同伴交流,組長做好記錄。

  ⑵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找一個數的因數的基本方法,即用乘法思路想:哪兩個數相乘得12?然後一對一對找出來。

  3、全班交流彙報。

  各組由1人在全班彙報思考的過程,再次體會"想乘法算式"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

  小結:由此我們可以知道12的因數有1,12,2,6,3,4。

  4、引導思考

  找一個數的因數怎樣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呢?

  透過以上的拼、畫、小組交流,學生已有所發現。

  結論: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可以用乘法依次一對對的找。

  三、知識應用,拓展提高

  1、填空

  24=1×24=2×()=()×()=()×()

  24的全部因數:X

  2、實踐操作

  在方格上畫長方形,使得它的面積是16cm2,邊長是整釐米數。(每個小方格的邊長是1cm)

  3、思考

  48名學生排隊,要求每行的人數相同,可以排成幾行?有幾種排法?如果有37名學生呢?

  四、課堂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此時此刻有何想法?(學生自由總結,師適時給與點評。)

  五、板書設計

  找因數

  1×12=12 2×6=12 3×4=12

  12的因數有:1,2,3,4,6,12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2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透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為學生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透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為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透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透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透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想想做做”後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採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透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透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匯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透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透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學生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瞭解對稱軸。

  然後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做一做”就是課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後,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並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3

  一、說教材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後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和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不僅有利於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絡,為學生學習初中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同時也可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透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絡”及“理論來源於實踐”的觀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透過實驗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係。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採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透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動獲取知識,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這樣就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的弊病。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透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匯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課前需要準備好多媒體課件,併為每個小組準備一盆水及一個圓柱和兩個圓錐,另外還要為每個小組準備實驗記錄表一份,

  四、說教學過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而合理科學的教學程式才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為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精心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綜合歸納;四、合理應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課總結。

  下面我就從這五個環節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匯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它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心絃,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興奮狀態,還有助於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本節課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這一具體情況,本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淘氣。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願意嗎?事情是這樣的:淘氣的學校門口有一個賣瓜子的小攤,老闆為了省事,不用稱稱著賣,而是用硬紙板做了兩個容器,(大螢幕出示底為12。56平方釐米,高為6釐米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老闆總是這樣給同學們宣傳:我的這兩個容器,底一樣高也一樣,如果你用圓柱形容器買一元錢只能裝一次,如果用圓錐形容器買一元錢則可以裝兩次。同學們,請你們幫淘氣想一想,淘氣應該用那種方法賣瓜子呢?問題丟擲後,給同學們一定的思考時間,然後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同學們的想法不同,當然答案也就不同,這是教師抓住時機再次提問:要想知道那種方法划算,必須怎麼辦?當學生提出計算體積時,就會發現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自然被調動起來,這時出示課題:圓錐的課題。

  二、探索研究

  此時的學生極想知道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疑問:在我們學習圓柱體積時我們已經清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求得,那麼圓錐的體積能否用底面積乘高來求呢?學生透過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不難發現,底面積乘高求得的是圓柱的體積,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能否利用圓柱的體積來求圓錐的體積呢?為每組同學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明白,只要弄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就能利用圓柱的體積求出圓錐的體積。究竟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先將圓錐放入圓柱中估計一下。我們要讓事實說話。

  引導學生做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為了保證實驗能有序有效地開展,實驗前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1、組長要明確分工,確定檢測員、操作員、記錄員。

  2、各小組做兩次實驗,兩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證實驗過程及結果的準確性。

  讓學生做兩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再次確定實驗的結果。當學生完成後,請各組同學進行彙報交流。學生透過實驗會發現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教師板書。為了再次向學生強調等底等高,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的學具都等底等高嗎?讓各組學生舉起自己的學具。老師發現我們各組之間的學具大小不同,結論怎麼相同呢?使學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總是圓柱體積的1/3。這時教師再次質疑:如果不等底等高還會存在這層關係嗎?小組之間交換圓錐再次做實驗,再次強調等底等高。

  三、綜合歸納

  利用板書,讓學生觀察,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怎樣進行計算?得出公式: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所得的結論,你認為哪些字、詞比較關鍵?為什麼?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對公式的辨析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運用公式時出現錯誤。

  四、合理應用

  上課時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本環節我安排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採用哪種方法更划算?讓學生利用條件計算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這樣做不僅前後呼應,而且也能讓學生再次深入理解圓錐的計算公式。

  第二個問題,則是利用例2改編的一個情境:淘氣的同學晶晶看到同學們幫淘氣解決了問題,也想請同學們幫個忙,利用多媒體出示:麥收季節,晶晶家把收的小麥堆成了一個近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數)。教師做簡單引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先求什麼?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利用展臺展示個別學生的解題過程,並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時學生可能已經有些滿足,如果繼續毫無意思的練習,必將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這一環節我就將練習題起了兩個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實際上是對圓錐等於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的又一次體會。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實是幾道判斷題,希望同學們能像孫悟空一樣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識別出幾句話的對錯呢。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如果圓柱圓錐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小2/3。( )

  透過這樣幾句話的判斷,可以讓學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判斷的正誤上了解一下學生是否對這類應用題已經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則是在判斷題的基礎上,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高9釐米,底面積是20平方釐米的圓柱形容器,裡面裝滿了水,用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實心圓錐擠壓,最後能擠出多少水?還剩多少水?如果有學生不明白題意,可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直觀演示。這樣也更有利於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

  六、全課總結:

  學生學了一節課,究竟學會了什麼,讓他自己說說看,當然,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課上的是否成功。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4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

  一、說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數學教材第 冊第章第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中,佔據 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透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團結協作,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透過師生雙邊活動,初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透過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或另分成三個層次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難點是

  下面,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教學策略)

  1. 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基於本節課的 特點,著重採用 的教學方法。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教法,師生交談法,影象訊號法,問答式,課堂討論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學習目標,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體的內驅力。

  3. 說學法(學情分析)

  (1)學生特點分析: 年級的學生認知處於發展階段是,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知識 ,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障礙,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學中老師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3)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說教學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肖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

  (3)講解例題。在講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

  (4)能力訓練。課後練習使學生能鞏固並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教學程式:

  課堂結構:複習提問,匯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五部分

小學數學精品優秀說課稿模板範文15

  教學內容: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並且會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透過對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形成過程的理解,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及思維的深刻性.

  3.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教學重點: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和初步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有了好的開頭,才意味著有好的結尾將出現。現在我就本節課的設計說明如下:

  一、從生活中來引發問題

  在一節課的開始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鏡,並能引發新的問題,讓學生能輕鬆愉快自然的接受,老師導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如:課的伊始,師生共同複習有關面積的知識,溫古而知新,於是從生活入手,如測量橡皮用哪個面積單位、書本表面、再到黑板、操場等,很自然地引出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

  體現數學生活化,孩子們也能較自然地接受學習任務。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猜測——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我認為“猜”是自古至今的一種很好的遊戲,一種娛樂專案。透過猜測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們帶著迫切的心情,想知道猜的結果,才能做的自主探究,充分發揮了學生參與的主體地位。

  如:在得出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後,我讓小朋友大膽地猜想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相信學生的能力,這樣老師省力,學生更樂於學。

  讓學生敢於表達、樂於探索,善於發現。

  2.動手合作探究

  透過先猜測,然後有序地開展實驗操作,能培養學生們的團結協作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交流、展示探究結果

  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們的語言交流和表達能力。

  4. 推測——驗證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測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

  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部分內容可以透過學生的推測完成,培養學生的類比聯想能力。

  三、遷移運用、分層提高

  設計一些有層次的練習題。並運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慾望。

  如:我們班都是數學愛好者,回答得真好,請你大膽地猜想,願意與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嗎?等等……

  四、總結很關鍵

  老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加快專業成長,作為學生的表率,我們老師應該在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總結和提醒,培養他們也成為一個會學習、善反思,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這對他們終身收益!所以,課的最後,我們一般都要加上讓學生或老師小結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