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大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大班數學教案

大班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九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看路線圖,找出最合適的路線。

  2.體驗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路線圖和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

  周彥妤病了很長時間了,我們都很想去看看她,今天,我們先一起來研究一下怎樣乘公交車去她家。

  二、看路線圖

  1.出示路線圖,尋找出發點和目的地

  這是一張公交車行車路線圖。你能看出我們在哪裡,周彥妤的家在哪裡嗎?(請個別幼兒到教師路線圖上指出)

  2.觀察路線的走向

  (1)這張圖上還有些什麼?你們有沒有看不懂的地方?

  (2)幼兒提出疑問後,教師給予解釋:圖中的數字是指車的編號,例如“1”就是指1路車;在標數字的地方是車站,可以上下車或轉車。

  3.尋找路線

  (1)提出要求:在小地圖上找一找,一共有幾條路線可以到達周彥妤的家?並記錄在紙上。

  (2)請一個小朋友示範來找路線,並記錄在紙上。

  (3)幼兒操作後,集體交流。

  三、選擇路線

  1.找出最近的路線

  (1)猜測:在這3條路線裡,你們認為那條路線最近?你是怎麼知道的?

  (2)教師數格子驗證

  (3)幼兒操作後,比較哪一條路線最近。

  2.找出最省錢的路線

  (1)出示每路車的票價:1路車3元;2路車3元;3路車3元;4路車4

  元;5路車5元;6路車5元;7路車6元;8路車5元。

  (2)哪一條路線最省錢?為什麼?

  (3)幼兒集體計算每一條路線所需要的錢,教師記錄在紙上,進行比較。

  四、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找出“幼兒園到公園”“家到動物園”的幾種路線,並找出其中最近和最省錢的一種方法,並記錄到紙上。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數量在10以內的物體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

  2、激發幼兒參與操作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學習將數量在10以內的物體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

  活動難點:

  學習將數量在10以內的物體按厚薄等不同的特徵進行排序。

  活動準備:

  大小不等長方形報紙

  厚薄不同的書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出示書本引出活動)

  老師:小朋友們好,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麼呀?

  (幼兒回答)

  老師:是的,今天老師帶了很多書寶寶呢,我們看看這些書寶寶有什麼不一樣呢?

  (幼兒回答)

  老師:小朋友們觀察的很仔細,有些小朋友說的也很好,這些書寶寶看起來有的厚有的薄,那一共有基本書呢?我們能不能按照書的厚薄跟它們排序呢?

  (幼兒思考)

  二、引導幼兒對書本進行排序。

  老師:好的,現在老師要請孩子們來排一排哦,我們先從五本書開始,不著急,慢慢來,先請一位小朋友來試試看哦。

  (請幼兒來操作)

  老師引導孩子先找出最薄的,再找出剩下中最薄的,直到排完。)

  老師: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排的對不對呢?先從最薄的開始,然後厚一點,厚一點,厚一點,,,直到最後一個最厚的。

  老師:好啦,那我們再新增兩本吧,要怎麼排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現在要怎麼排吧!

  (繼續請幼兒來進行排序)

  老師帶領幼兒集體檢查驗證

  出示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引導幼兒進行比較,說出最大的,大的,最小的。

  老師:那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幾個正方形吧,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大小不一樣,那誰來比一比說一說,把比較的結果告訴我們呢?

  (請幼兒來回答)

  老師帶領幼兒集體表述。

  三、活動結束。

  老師:好啦,今天我們學習比較了厚薄,以及複習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大小比較,孩子們要記得哦,在家也可以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有材料自己複習哦。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目標:

  1、複習10以內的加減,能準確迅速地進行運算。

  2、讓幼兒在遊戲中體驗數學活動帶來的樂趣,培養幼兒良好的遊戲秩序。

  準備:

  小貓家、小溪、環境佈置;鱷魚頭飾,請配 班老師扮演。

  過程:

  一、以去捉魚匯入,激起幼兒的慾望。

  1、孩子們,今天林老師想帶你們一起去捉魚,想去嗎?

  2、在去之前,我想考考咱們大(7)班孩子,透過考驗的才有資格去捉魚哦!

  3、我們以碰碰球的形式開始。知道什麼是碰碰球嗎?

  講解:比如說碰10個球,就是林老師的球和你們的球合起來是10個球,理解嗎?

  4、好!現在請接球。請5、6個小朋友。

  二、捉魚。

  1、捉魚講解:

  真不錯!那現在我們可以準備捉魚了,但是這個池塘裡不僅僅只有魚,還有一隻餓急了的鱷魚,我們小朋友去捉魚時,要小心些。看見鱷魚來了,就要馬上跳到得數是10的一塊大石頭上。那樣就可以避開鱷魚了。若是得數不是10或者沒跳到石頭上,那樣你就會成為鱷魚的早餐了。每人一次捉一條魚。記住了嗎?

  2、分三批進行捉魚。

  第一次:總結被捉的:逃到其他地方的。

  第二次:鼓勵被捉的,總結經驗。

  第三次:表揚成功的孩子。

  三、賣魚。

  1、捉到魚的孩子根據魚的顏色分批坐。

  2、講解魚身上的數字的意義。

  3、買魚的規則:一次購買兩條魚,一條紅一條藍,合起是10元的。

  四、延伸活動:

  將魚與錢投到區角,讓孩子在日後的活動中進行繼續操作。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複習6—10各數的組成,能正確地記錄分合方法,並將重複的記錄去掉。

  2、會看一組分和記錄讀出兩組分合記錄。

  3、能在集體面前大膽、主動地回答問題。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學過6-10的組成

  2、物質準備:記錄紙和筆、操作用書

  活動過程

  一、複習10以內各數的組成

  1、師:我們已經學會那些數字的組成?它們各有幾種分法?是哪集種呢?

  2、請2-3名幼兒自主選擇一個總數,介紹它的分合方法,教師進行記錄,師幼共同檢查。引導幼兒說說這些分合記錄是有序還是無序的?按什麼順序記錄的?

  二、找相同

  1、師:看看誰的眼睛象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發現9的分法中有相同的嗎?

  引導幼兒找出相同的分法,如9和 9

  ∧ ∧

  4 5 5 4

  2、師:9有8種分法,其中許多是相同的,我們把這些相同的分法去掉一個

  3、引導幼兒去掉相同的方法,然後觀察發現記錄結果少了,更方便看了。

  4、引導幼兒看一種記錄讀出兩種分合方法,使幼兒感受到,雖然記錄少了,但分法沒少,可以看一種記錄就想到兩種分法。

  5、再出示一組幼兒的組成記錄單,請幼兒比賽找到相同的,並去掉相同的。

  三、幼兒操作活動

  1、找相同

  觀察數字組成記錄單,圈出相同的分合式,讀一讀其他分合式的兩種分法。

  2、組成填空

  請幼兒先讀一讀總數,在看一邊的部分數是幾,想一想缺少的部分是幾,在方格上填上該數字。

  四、活動評價

  展示幼兒“找相同”記錄單,請大家看一組記錄說出兩種分法。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運用自然物接續擺放的方法,測量物品的長短高矮。

  2、探索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次數之間的關係。

  3、樂意進行物品的無間隙接續擺放。

  活動準備

  1、教師操作圖片卡;

  2、教學掛圖;

  3、插塑積木,古式積木和紙條。

  活動過程

  一、故事欣賞。

  二、問題解決。

  1、圍繞故事情節進行提問,激發幼兒進行測量的興趣。

  (1)羽兒用什麼為周夫人測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幾根筷子長?

  (2)到了布料店,羽兒買了多長的布?他買對了嗎?為什麼?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測量出來的數字都是5,可是買來的布卻短了,為什麼?

  2、操作圖卡,引導幼兒瞭解相同數量的不同測量物的長短比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長度。

  3、引導幼兒操作古氏積木和插塑積木,嘗試進行測量比較,理解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

  引導幼兒操作古氏積木和插塑積木,進行測量紙條長度。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三、鞏固拓展。

  1、請幼兒操作作業單。

  2、集體檢查操作結果。

  3、:今天我們學會了用不同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後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知道一年又12個月,能找出年裡上的12個月,初步瞭解每個季節是在幾月。

  2.學習看年曆,能找出指定的日子,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1.教具:1-12月的卡片,xxxx年大年曆一張,xxxx年小年曆人手

  2.《幼兒用書》,幼兒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一年有幾個月

  1、教師:一年有幾個季節?一年有幾個月?

  引導幼兒遷移生活經驗回答。

  2、請幼兒說說自己是幾月過生日,逐一出示1-12月的卡片。

  引導幼兒觀察漏了哪個月,透過回憶自己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日證實是否有這個月。

  3、教師:有沒有13月過生日的呢?

  進一步瞭解一年只有12個月

  4、引導幼兒按序給12個月的卡片排隊。

  教師:12個月是按什麼樣的順序排的呢?

  這12個月,先過哪個月?1月過完是幾月?

  瞭解十二月的迴圈

  二、觀察年曆,進一步瞭解一年有12個月

  1、教師出示今年的年曆,引導幼兒數一數一共有幾個月

  2、教師給每個幼兒一張小年曆,請幼兒觀察小年曆,進一步證實一年有12個月

  三、小組操作活動

  1、找節日,觀察節日圖片,請幼兒聽教師的口令,在年曆上圈出各個節日

  2、我的生日。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說呢狗日,在年曆上標出

  四、活動評價

大班數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數學教育是教師與幼兒共同交往的過程,寬鬆、愉悅、融洽的人際關係雖然是無形的,它能使幼兒積極、主動、大膽、自信、自如地進行探索操作活動,它能使優越的物質環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教學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種子(量具)越長(或越大)測量次數越少,種子(量具)越短(或越小)測量的次數越多。

  3、學會將測量的次數用記錄的方式記錄,並進行簡單統計。

  4、培養同伴間互相協作的能力,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用種子測量鉛筆的大致長度。

  教學難點:

  理解種子(量具)的長短(或大小)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教學準備:

  教具:用泡沫製成放大的鉛筆、白雲豆種子、花生種子各一;

  學具:白雲豆、花生若干(種子顆粒大小要大致相同)、記錄卡、記號筆、鉛筆與幼兒人數相同;有測量初步經驗。

  教學過程:

  一、探索自然測量方法

  (鉛筆、白雲豆、花生)“拿一種種子量一量鉛筆的長,用多少種子表示鉛筆的大致長度。”教師與幼兒探索測量鉛筆的方法,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

  分析: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來測量鉛筆的大致的長度,使幼兒對測量有一個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認識,給幼兒提供一個探索、交流的平臺,同時教師不急於告訴幼兒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幼兒透過自己不斷的操作、不斷從失敗中尋找原因、積累經驗,自己發現怎樣測量才能把鉛筆的大致長度量出來,這樣的結論一定比教師直接告訴幼兒要好的多,此時,教師能夠轉變了一種教育觀---由告訴轉向探索,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和適時的指導,成為了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了一種積極主動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二、交流、討論

  (一)交流測量鉛筆的方法

  1、請2-3個用不同方法測量鉛筆的幼兒大膽地將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訴同伴;

  2、討論,剛才幾位幼兒說的方法誰的最好,最正確;

  3、測量的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4、利用教具示範,教給幼兒正確測量鉛筆的方法,量時白雲豆的一頭要對齊鉛筆的最頂邊,<.教案網出處>在白雲豆的另一頭用記號筆做記號(畫一條短線,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節下去量)量完數一數,鉛筆的長有幾個白雲豆長,提醒幼兒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分析: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將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同伴,給幼兒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交流環境;教師小結和正確的示範,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和本領。

  (二)交流測量發現的問題

  1、看一看,剛才用不同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所用的種子數量是否一樣多?同樣的鉛筆用不同的種子,結果怎不一樣?是不是量錯了?為什麼?

  2、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種子測量鉛筆長度;

  3、體驗量鉛筆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係,讓幼兒學習記錄種子的數量,幼兒測量時,一定將種子一頭對齊鉛筆的頂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測量結束處,開始第二次測量,並請幼兒講述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的長短,什麼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少?什麼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多?透過操作讓幼兒發現:白雲豆長量出來的次數少,花生米種子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4、測量物品時,物品的長度與測量的工具有關,量具越長(越大)測得次數少,量具越短(越小)測得次數越多。

  分析:本環節將活動難點進行分散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理解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有關,再進一步,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發現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的關係。

  延伸活動:

  利用其他東西去量班上的別的物品,如:用鉛筆量桌面的邊長,用積木量自己坐的凳子腿的長度。理解測量結果與測量的量具有關,同時,在幼兒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替換遊戲:一隻鉛筆的長度可以用××粒白雲豆來替換,或桌面的一個邊長可以用幾隻鉛筆來代替。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第一次藉助種子作為量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孩子興趣很好,也很投入,本次活動,無論是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和教具、學具的準備都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將枯燥無趣的'測量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種子”為載體,讓幼兒學習測量,同時,教師的循序漸進,由用一種種子測量鉛筆長度,引升為兩種種子測量,從而讓幼兒在測量中自然而然地發現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在活動延伸時,教師還能恰到好處地引出“替換”,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兒間存在著個性、智力、能力上的差異。為了真正發揮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與提高,數學活動中準備的操作材料要做到難易結合、簡復結合,使每個幼兒都能輕鬆自如地駕馭和使用材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現,自由探索,自我發展的目的。教師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發揮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操作活動的精髓。

大班數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鄰數,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係

  發展幼兒的比較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課件(請點選)、相鄰數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圖紙和1——10的數字頭飾。(圖紙如下)

  活動過程 :

  匯入 活動

  教師:“小朋友們今天開不開心啊”(開心),因為我們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來到了我們中間和我們一起上課、做遊戲。可是啊,還有一些小朋友他們今天也很開心,小朋友們想不想知道他們是誰啊?”“他們是數字小朋友,因為他們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們想不想去看看啊?”

  出示課件

  (1)教師:“這個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們想不想住這樣的房子?”(想)“現在讓我們走進這座房子,看看數字們是怎麼住的。”

  (2)用向小朋友們介紹數字新鄰居的方式引出相鄰數這個概念。

  教師:“數字們見小朋友們來了都非常的高興,所以都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衣服歡迎我們小朋友的到來。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們的新鄰居。”

  (3)逐個向小朋友介紹數字們的“鄰居”,使幼兒直觀的瞭解“相

  鄰”這個概念

  (4)介紹完後提問幼兒,使幼兒初步掌握各數的相鄰數

  發給幼兒表格,讓幼兒用根據數字畫幾何圖形的方式讓幼兒初步瞭解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係。

  (1)教師:“現在有四個數字想請我們小朋友幫一個忙,想請我們小朋友為他們畫上和他們數量一樣多的三角形、圓形或其他你喜歡的圖形。現在我把這幾個數字請到了我們小朋友的桌子上,請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畫筆來幫幫他們吧。”

  (2)畫完後教室在黑板上掛一張大的掛圖親自進行演示。演示完後請小朋友一起來數一數,引導幼兒自己發現相鄰數之間多一少一的關係。

  出示相鄰數填空卡,進行一場小競賽。

  “現在數字們想讓我們小朋友們來一場小比賽,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說出他們的鄰居,而且說出他比他們的鄰居是多一還是少一。”

  活動中教師適時進行指導,對於表現優異的幼兒進行獎勵。競賽可根據幼兒興趣決定次數。

  結束活動。

大班數學教案 篇9

  重點領域:科學、社會

  活動形式:分組

  預設目標:1、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讓幼兒在操作中找出6—9的相鄰數。

  2、學習與同伴友好交往、合作遊戲的方法。

  3、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遷移能力和逆向思維。

  活動準備:1—10數字一套;錄音帶、錄音機;幼兒學具:1—10的紙牌。

  活動預設:

  1、遊戲《拍手問答》複習5以內的相鄰數。教師邊拍手邊問,幼兒邊拍手邊回答。如教師問:小朋友,我問你,3的朋友是幾和幾?幼兒回答:x老師,告訴你,3的朋友是2和4。(可請個別或集體回答)

  2、遊戲《認鄰居》:請若干幼兒自選樓房居住,並認識自己的鄰居。學習6的相鄰數。知道其與前後數的關係。

  3、遊戲:紙牌樂,兩個幼兒為一組。遊戲開始,把1—10的紙牌放在桌面上,兩個幼兒猜“剪刀石頭布”,贏幼兒先取一張紙牌,輸的幼兒找出它的相鄰數。遊戲再次進行,教師巡迴指導。

  4、小結,檢查幼兒的學習情況。《摸一摸,說一說》教師隨意抽取一個數字,比比誰能快速說出它的相鄰數。

  5、遊戲《我的朋友在哪裡》。幼兒胸前佩戴數字卡1—10,圍成圓圈。

  (1)請個別幼兒輪流遊戲:我是7,誰是我的好朋友,請快快站出來。

  (2)音樂遊戲《我的朋友在哪裡》,

  幼兒聽音樂找自己的好朋友。如:6先找5,再找7,然後站成一排。

  6、小結,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