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第16頁的內容及第17頁練一練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解決現實生活的問題中掌握3的乘法口訣。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與掌握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教具準備

  小棒。

  學具準備

  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示課題

  師:今天,我們要幫助小熊一起解決“需要幾個輪子”這一數學問題,大家開啟課本16頁,觀察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

  生:有一個小朋友在給三輪車安裝輪子。

  師:大家發現圖中的數學問題了嗎?

  生:一輛三輪車3個輪子,9輛車需要幾個輪子?

  二、探討新知

  1、數一數,填一填。

  師:一輛車3個輪子,2輛車幾個輪子?

  生:2輛車6個輪子。

  師:好的,下面大家就用圓片代替輪子擺一擺、數一數,看看3輛、4輛……9輛車分別需要幾個輪子,並把表格填完整。

  (學生獨立擺、數、填,老師個別輔導。)

  師:請小朋友說說你是怎樣填的?

  生:我是每次加3、6加3等於9、9加3等於12……

  師:好辦法,就是每多一輛就多了3個輪子。用連續加3的辦法可以算出9輛車需要27個輪子。

  2、合作學習,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

  教師用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問:擺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生:擺一個三角形要3根小棒。

  師:一個三角形是幾個3?能列一個乘法算式嗎?

  生:1個3,1×3=3或3×1=3。

  師:很好,同學們的乘法知識掌握得很不錯。大家能編句口訣記住1×3=3嗎?

  生:一三得三。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能自己編出乘法口訣。接下去,同桌之間相互合作,兩人一邊擺三角形,一邊說算式,編口訣,並把算式和口訣填寫在課本16頁試一試的第2小題中。

  (學生同桌合作學習,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的編寫情況。)

  3、集體交流反饋。

  師: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同桌之間合作得非常認真。相信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少的收穫吧!誰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收穫呢?

  (引導學生說了算式和相對應的乘法口訣,老師可以多讓一些孩子反饋,加深他們對乘法口訣的印象。)

  師:小朋友們真會動腦筋,自己編出了有關3的乘法口訣。下面,每個小朋友自己把乘法口訣讀一讀。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方法很快地記住3的乘法口訣。

  4、找規律,記憶口訣。

  (1)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中交流。

  (2)全班反饋。

  師:你是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

  生1:我想,如果忘記了,可以用加法算一算。

  師:哦,你是把乘法算式轉化成加法算式來記的。其他小朋友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2:我發現上下兩句口訣得數相差3,我背誦的時候只要每次加3就可以了。

  師:你的發言真精彩,其他小朋友發現這個規律了嗎?大家試試,用××同學的方法是不是能較快地記住3的乘法口訣。

  (給學生再次用規律記憶口訣的時間)

  師: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們都要善於觀察、思考。這樣,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三、鞏固練習

  1、口訣接龍。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口訣接龍比賽,接得又對又快的小組獲勝。

  2、練一練的第1題。

  讓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瞭解學生用口訣的情況和認真觀察題目的習慣。

  (可以採取同桌交流的學習形式進行反饋)

  3、練一練的第2題。

  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規律後填數,學生獨立完成,然後交流找到的規律。

  四、總結

  師:最後我們用今天學的3的乘法口訣,計算有關3的表內乘法,比一比,哪位小朋友用口訣求積最棒。

  (教師出示口算卡片,學生計算並說出所用的口訣。)

  五、作業

  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迅速地進行相關計算。

  2.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小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了解小數產生及發展的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提出要求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對小數的有關知識進行一次綜合練習。(板書課題)透過練習,希望同學們能進一步體會小數的意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和加減計算的方法,能結合具體情景,靈活運用小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正確迅速地進行相關計算。

  二、分層練習內化提升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第107頁第6題。

  (1)出示例圖,學生獨立完成。

  (2)指名口答,全班校對。

  (3)師生共同歸納。

  2.完成第107頁第7題。

  (1)自由讀題,獨立思考完成。

  (2)集體校對。

  (3)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4)指名提出問題,集體解答。

  (5)。

  3.完成第107頁第8題。

  (1)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2)仔細觀察,說說每組的規律。

  (3)獨立試著往下寫。

  (4)集體反饋並。

  4.完成第107頁第9題。

  (1)引導看圖,理解題意。

  (2)獨立完成,比一比,看誰填的正確。

  (3)全班交流反饋。

  5.完成第107頁思考題。

  (1)嘗試獨立解答,如有困難可請教你的同位或小組成員。

  (2)集體交流思考方法。友情提醒:可以把第二個條件中的“2倍”在圖上表示出來。

  6.自由閱讀“你知道嗎?”

  (1)自由閱讀文字介紹。

  (2)交流獲得的資訊。

  (3)補充介紹課前蒐集的資訊。

  (4)談談了解這些知識後的體會。

  7.作業(小黑板出示)

  (1)一桶色拉油,連桶共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

  (2)一隻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

  ①買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

  ②一隻茶杯比一把牙刷貴多少元?

  獨立完成後全班校對。

  三、反饋昇華

  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得如何?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與中位數。

  在前幾冊教材中教學了條形圖和折線圖,學生初步瞭解這些統計圖的特點,能夠有選擇地使用。扇形統計圖與條形、折線圖不同,它反映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表達各部分佔總數的百分之幾。因此,教學扇形統計圖,使呈現統計資料的形式更多樣了。

  眾數與中位數是常用的統計量。在許多場合,平均數不能確切地反映一組資料的基本情況,經常使用眾數或中位數來顯示。因此,教學眾數與中位數能提高資料分析的能力。

  全單元編排4道例題、兩個練習,把內容分成兩段。

  例1和練習十五,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2~例4和練習十六,教學統計量。例2講眾數,例3、例4講中位數。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看懂扇形圖,利用資料解決問題。

  扇形統計圖的教學要求是看懂圖的內容,理解圖上的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能利用圖呈現的資料進行分析、比較、計算。不教學制作扇形統計圖,因為畫扇形比較麻煩,不必把教學精力耗費在畫圖上。

  學生有圓的認識,有百分數的概念,能夠看懂扇形統計圖。

  看圖、交流,理解圖裡的資訊。例1讓學生看我國陸地地形分佈情況統計圖,在小組裡交流看到了什麼,看懂了什麼。教材呈現了交流的場景,雖然學生的講述不完整,但都說出了從圖中獲得的資訊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說得具體些,有人說得概括些,透過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點:這幅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國土總面積;圓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塊,每塊表示一種地形,哪種地形的面積大(小),統計圖裡相應的那塊就大(小);標註的五個百分數,分別表示五種地形的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

  計算、填表,體會圖的特點。例題告訴學生,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讓他們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計算要利用圖中的各個百分數,從而體會扇形統計圖表示的是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的關係,知道它與條形、折線統計圖的不同。

  比較、估計,利用圖的特點。扇形統計圖透過各個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個部分數量有多有少。圖的直觀形象,容易引發比較、估計和判斷。練一練第2題,看著統計圖,學生會想到我國的人口多,人均佔有的國土面積少。練習十五第1題的兩幅扇形統計圖裡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第2題把果盤看成一幅扇形統計圖,根據花生米所佔的面積,能估計出其他幾種乾果所佔的面積。解答這些題利用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又進一步體會了它的特點。

  2.整理資料,認識眾數。

  例2教學眾數的知識,包括眾數的含義,得到眾數的方法,以及眾數的實際應用。

  眾數是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資料,由於出現的次數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觀察表格,初步感受眾數。表格呈現9人做黃豆發芽試驗的資料,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哪些人的試驗做得最好。例題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發芽幾粒的人數最多,有幾人。透過發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這次實驗發芽粒數的眾數。

  排列資料,理解眾數的意義。教材把表格裡9人的發芽粒數依次排列,指出這些資料中17出現的次數最多,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在這句話裡講了眾數的意義: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還含有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資料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意義建構眾數的概念。

  求平均數,區別新舊概念。眾數和平均數都是統計量,平均數是三年級教學的。教材要求學生算出這組資料的平均數,透過計算回憶平均數的知識,體會平均數與眾數的意義不同,求法不同,從本質上區分這兩個概念。

  聯絡實際、應用眾數。第79頁練一練第2題,如果把上週銷售男鞋的尺碼一雙一雙地記錄下來,在這組資料中25.5出現的次數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眾數,這個眾數會影響鞋店今後的進貨。

  3.分析資料,認識中位數。

  例3和例4教學中位數,前一道例題以形成概念為主,後一道例題教學演算法。

  創設情境,產生需要。例3呈現一張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記錄單,對7號男生的成績進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數,指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意味他的成績不夠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繩下數從多到少排列,發現7號男生處在第三名,認為他的成績不錯。不同分析出現不同的評價,而且差異明顯。為什麼跳的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是許多學生的疑問,教學中位數就能解開這個疑。

  排列資料,講解概念。一組資料的中位數,是指這組資料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處於最中間的那個數。這既是中位數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數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從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間的數,理解它就是中位數。

  評價7號男生的成績,用中位數合適。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績十分突出,分別是182下和170下,這兩個優異成績拉高了全組的平均成績。事實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之上,其餘7人的成績都低於平均數。可見,平均數在這裡並不反映一組資料的實際狀況,用中位數表示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比較合適。

  一組資料的個數如果是偶數,按大小順序排列,正中間有兩個數。求這組資料的中位數的方法,是例4的教學內容。

  適時指點演算法。例3初步教學中位數的意義和求法,例4尋找十名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學生會主動把這些女生的跳繩下數按大小順序排列。在找中位數時,發現這組資料一共10個,正中間有兩個數,於是產生疑問中位數是幾呢?教材適時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的,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在教材的指點下,學生透過計算正中間的104和102的平均數,得到這組資料的中位數是103。

  用中位數分析、評價資料。求得中位數103,把10號女生的成績同中位數相比,可以看到略小於中位數,表明這名女生的成績在整體中的位置是較偏後的。仍然用中位數評價其他女生,可以判斷各人的成績在整體中的大致位置。

  像這樣用中位數進行資料分析,比平均數方便,有時比平均數合理。

  4.選用合適的統計量,反映資料的實際狀況。

  到現在為止,陸續教學了三個統計量,分別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有些時候,三個統計量都能確切反映資料的基本情況。也有些時候,統計量會引起誤解,有誤導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統計量是十分重要的。

  選用統計量又是比較複雜而困難的。本單元只是初步教學選用,要求不高,難度不大。

  如果一組資料的眾數出現的次數很多,這時的眾數具有代表性。第82頁練習十六第1題裡,十名男生身高資料的眾數是153,眾數在這組資料裡出現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資料的眾數是148,眾數在這組資料裡出現5次。顯然,女生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組資料裡有極端資料,這時的中位數具有代表性。這裡所謂的極端資料,是指和其他資料相比,明顯大許多或小許多的數。極端資料影響了平均數的代表性,會把平均數拉大或者拉小。第81頁練一練2位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分別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學家庭平均住房面積只有77平方米,低於中位數84。如果選一個統計量表示這九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中位數是比較合適的。第81頁第2題裡,A飛機的飛行時間特別短,是一個極端資料。這個資料使八架飛機的飛行時間的平均數明顯小於中位數,也使平均數失去了應有的代表性。如果A飛機不飛,其餘七架飛機的飛行時間裡沒有極端資料,平均數和中位數應該比較接近,都可以用來表示七架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裡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分別是1800、1100、1000,平均數遠遠大於中位數和眾數,是由於總經理與副總經理的工資遠遠高於其他人。反映員工工資實際情況的統計量應該選中位數或者眾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整千數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和類推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口算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口算:

  2.填空:

  (1)6個十是( ),12個十是( ),12個百是( ).

  (2)40是( )個十,800是( )個百.

  (3) 表示( ),結果得( ).

  3.師列式 , ,同時問:這幾個算式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是整十、整百數同一位數相乘)師明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的乘法口算.(出示課題)

  二、學習新知.

  1.主動參與學習例1.

  (1)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 ,問:這個算式表示什麼?猜猜得多少?說說你怎樣想的?

  問:我們用小棒來驗證一下,這個答案是否正確.

  教師出示1捆小棒,說:這是10根小棒紮成的一捆,表示幾個十?(1個十)

  師:怎樣表示 呢?請你們動手試一試.

  學生分組,動手擺小棒,然後彙報: 表示3個20是多少,用小棒表示就是兩捆小棒為一份,擺這樣的3份,共6捆.

  隨著學生的彙報,教師出示動畫“口算乘法(例1)”.

  問:看圖說說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還可以怎樣列式?(板書: )

  說明: 表示把3個20合併在一起,就是6個十,所以得60.

  師板書:2個十 個十

  齊讀算式及結果:20乘3等於60.

  (2)嘗試討論,掌握演算法.

  ①讀算式,寫得數,然後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②出示:

  要求全班動筆把得數填在書上.再觀察討論:分別觀察每組題中因數和積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幫助學生歸納口算演算法:當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整千的數相乘時,只要用一位數乘“0”前面的數,再看因數中國共產黨有幾個0,就在乘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請你用這一方法,口算 , , .

  2.遷移類推學習例2.

  (1)看圖列式並口算得數.

  出示動畫“口算乘法(例2)”.問:這幅圖表示什麼?該怎樣列式?(表示4個300是多少,列式為 ).板書:

  問:你是怎樣想的?板書:3個百×4=12個百=1200

  追問:還有更快的方法算出得數嗎?(先算出 的積,因為300的3後有兩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兩個“0”.

  (2)鞏固演算法.

  ①讀算式說得數.

  ②出示:

  討論:怎樣做題迅速而準確地寫出得數?(每組都先算好第一題的得數,後兩道題的積添上相應的數的“0”;

  ③看誰算得又對又快.(要求學生獨立填寫)

  三、鞏固練習:

  1.看卡片寫得數,比比誰最棒.

  2.填空:

  (1) 讀作( )乘( ),想:( )個( )乘7是( )個( ),是( ).

  (2)3乘600得( )個百,就是( ).

  3.列式解答下面各題.

  (1)幼兒園買來6箱水果,每箱30千克.一共買來水果多少千克?

  (2)果園裡栽了40棵蘋果樹,梨樹的棵數是蘋果樹的在8倍.梨樹有多少棵?

  4.遊戲:小猴摘桃(詳見探究活動).

  四、課堂小結:

  今天學習的是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怎樣口算一位數同整十、整百數相乘?還有什麼問題?

  五、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本節課是在表內乘法和萬以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時,先讓學生透過實物演示、動手操作、觀察討論來理解算式的含義和算理,再透過鞏固練習來使學生領悟演算法.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並發現規律,探索得出簡便演算法並加以運用.

  教師注意以基本概念為核心,抓住新舊知識聯絡、運用知識的遷移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遷移類推掌握新知識.

  教學中,還注意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尤其是口算算理的推導過程.為學生探求問題創設了寬鬆愉悅的氛圍.

  探究活動

  放爆竹

  活動目的

  使學生熟練口算乘法,進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準確率.

  活動準備

  教師將口算卡片製作成爆竹形狀.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卡片,學生搶答或指名說出得數.

  2.全班同學做裁判,答對了就發出“叮、嘡——”的爆竹聲,答錯了就發出“喇”的聲音,然後一起修改答案.

  小小郵遞員

  活動目的

  使學生熟練口算乘法,進一步提高口算速度和準確率.

  活動準備

  1.用紙盒做成信箱模樣,前後兩面都標上數字即算式的結果.

  2.製作若干卡片(信),上面寫著一些算式.

  活動過程

  1.請4至6名同學到前邊,每人手裡拿一個信箱.其它同學每人各拿一封或幾封信.

  2.遊戲開始,學生找算式所對應的得數投入收信箱,雙方互查互動.

  3.教師可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或錯誤加以點撥,指導他們討論,辨析,交流.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並會正確地讀寫分數,知道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摺紙、塗色等方式,表示簡單的分數。

  3、透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4、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設計思路: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雖然,學生在學習分數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過要用什麼符號來表示而已。因此,設計時,我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分東西開始,以怎樣分才是公平合理呢?為前提,使學生在分的過程中,啟用自己的情感,促使學生懂得只有平均分才是公平合理的道理。當只有一個東西要平均分時,該怎樣表示呢?此時學生感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就要想辦法來表示一半。於是讓學生參與創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接著引入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1/2表示一半的優越性,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2、學生要建立概念的過程是很慢的,為了讓學生能較好地理解簡單的分數的意義。先讓學生認識分數1/2,又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的實踐操作中,使學生體會1/2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3、為使學生對分數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在認識1/2的基礎上,再認識幾分之幾,透過折一折、畫一畫、塗一塗等操作辦法來表示自己所喜歡的分數,透過獨立思考,嘗試讀寫,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幾分之幾。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的數學活動中真正理解分數的意義。

  4、在練習、反思與評價、課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讓學生進一步清楚地認識到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種數,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同時也揭示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心世界。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1、師:在生活中,同學們分過東西嗎?現在請同學拿出自己帶來的東西,分給兩位同學,想一想,怎樣分才是公平合理呢?(平均分)

  (策略建議:課前佈置同學每人只能帶同一種東西,大小形狀要一樣的,數量最多不能超過4個;如讓學生帶各自喜歡的水果、麵包、餅乾等。)

  2、讓學生動手分自己帶來的東西。

  3、讓學生彙報自己分的結果。(此時,有的學生可能說每人分兩個,有的學生可能說每人分一個,還有的學生可能說每人分半個等。)

  4、師: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半個,也就是一個東西的一半嗎?

  (策略建議:此時學生的表示方法可能各種各樣,教師要給予肯定並及時的引導,像你們大家都有自己的表示方法固然好,那你們說在數學上如果沒有統一的符號將會怎樣呢?顯然不攻自破。)

  5、師:誰知道一半的數學符號是怎樣表示的?

  6、師:1/2表示一半的意思,它叫什麼數?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分數。

  (策略建議: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情境設計,可提高要求,也可降低要求,只要能達到讓學生用已學過的數無法表示一半就可以,從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數分數。)

  二 、觀察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1/2。

  (1)讓學生回顧一下剛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過程。

  (2)讓學生做課本第56頁的塗一塗。

  (3)讓學生折一折一個物體的1/2。

  (4)指導讀寫1/2。

  (策略建議: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的接受能力較差,教師應再示範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的具體操作過程,讓學生觀察;接著讓學生按(2)、(3)、(4)的順序來學習。)

  2、認識幾分之幾。

  (1)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畫一畫、塗一塗等辦法來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試著把分數寫出來。

  (2)展示學生的作品。

  (3)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寫出的分數所表示的意思。

  (4)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寫分數、讀分數的?

  (5)師引導學生小結讀寫分數的正確方法與分數的意義。

  (策略建議:在1、2出現的折一折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東西來折,如紙、手帕、線等。不但豐富了學生探究材料的來源,而且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三、鞏固練習,理解應用

  1、課本第58頁練一練的第3題。

  2、課本第58頁練一練的第4題。

  3、讓學生結合實際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幾分之一、幾分之幾。

  (策略建議:做第58頁練一練的第3題時,應注意學生是否理解了分數意義與平均分的聯絡;做第58頁練一練的第4題時,應引導學生體會分數也能用於估測圖形的面積;對於舉例說明的,教師應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先舉一個例子供學生參考,然後再讓學生舉例。)

  四、回顧總結,反思評價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學得怎樣?你有什麼感想和建議嗎?

  (策略建議: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知識、情感等方面進行總結,並反思課堂中的優缺點,包括老師和同學。)

  五、佈置作業,課外延伸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量關係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量關係,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裡看看吧!果園裡種滿了什麼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裡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麼?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並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

  (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麼?1000表示什麼?

  (5) 綜合算式怎麼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麼?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後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並說說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麼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麼?第二次用它求什麼?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說說錯在哪裡?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