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合集6篇

小學數學教案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範文合集6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麼?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麼特徵?

  二、探究新知

  1、匯入新課: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常見的數量關係中的另一種特徵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資料,然後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嗎?為什麼?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C、表中兩個相對應的數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嗎?兩個相對應的數的積各是多少?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嗎?

  D、這個積表示什麼?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式

  (2)從中你發現了什麼?這與複習題相比有什麼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係,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麼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麼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麼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教學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透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絡和發展變化的規律。

  3、初步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係式。

  教學難點: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教材說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匯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裡,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裡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說說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裡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說: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裡透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為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說、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說,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說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說。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說:“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著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說:“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說:“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說:“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為。”……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經歷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導過程,明白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0。

  2、在探索體積單位進率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

  教學重點:

  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歸納相鄰體積單位間換算的方法。

  課前準備:

  正方體 教法學法 實踐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2、引導學生回憶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單位間的進率。

  3、提問:(1)常用的長度單位有米、分米、釐米,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3)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們學習的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課

  到底你們的猜想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驗證一下。

  猜想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 出示稜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

  給一條稜塗色,提問:稜長多少釐米?(10釐米。)

  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師: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於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口答後老師板書: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稜長1米,即體積為1立方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請生說一說推導過程。

  教師:能說一說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3)完成課本34頁表格,進一步區分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 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化,現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 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階單位向低階單位轉換,還是低階單位向高階單位轉換?如何計算?並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後歸納,老師:大化小,乘進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獨自完成,集體訂正,說明計算過程。

  (3)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麼不同?學生討論後歸納,老師小結。

  高階單位低階單位,用進率高階單位的數。

  低階單位高階單位,用低階單位的數進率。

  三、鞏固提高

  1、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立方分米=( )立方米;

  教師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化?沒轉化的部分如何辦?

  ②5.34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課本做一做

  總結

  今天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作業佈置 課本P36練習八:1。(寫出轉化過程)

  板書設計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階單位低階單位,用進率高階單位的數。

  低階單位高階單位,用低階單位的數進率。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估算的方法,認識,會用表示估算的結果。

  思維發展目標:在學習估算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估算,會用表示估算的結果。

  2.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教學例題:

  師:小朋友們,葉老師剛幫了新家,要去商場買東西。你們瞧,我都看中了哪些商品?他們各是多少錢呢?(電話機、取暖器、腳踏車、電飯鍋、電風扇)

  師:每樣商品各接近幾百元呢?

  師:現在我要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臺取暖器。(把商品拿出來)請你幫我估計一下,大約要付幾百元?你是怎樣想的呢?

  1)206+292=498(元)

  498元接近500元

  指出:你是先算出買這兩樣商品需要的總錢數,再看它接近哪個整百數是嗎?

  2)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200+300=500(元),所以大約需要500元。

  師:是的。206元接近200元(示206),292元接近300元(示292),200+300=500,

  200 300

  (板書:200+300=500)

  我們就說206+292大約就是500元。(板:206+292 500元)

  師:(如果學生出現了第一種)比較這兩種估計的方法,你覺得那種方法更好些?為什麼?(把兩個加數都看成整百數,估算起來比較簡單)(我也覺得這種方法估算起來更比較簡單,給這種方法打顆星)

  師:(指206+292 500 (元) )206+292不是正好等於500元,而是大約等於500元,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它就是約等號。(板書:約等號)我們就可以用它來表示估算的結果。

  師:誰來說說我是怎樣寫約等號的?(兩條邊都先向上彎一彎,再向下彎一彎)

  師: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上下一樣長,一樣彎)

  我們一起來寫個約等號。(豎空)

  師:約等號讀作約等於。這道算式誰會讀?(指名讀齊讀)

  師:表示什麼意思呢?(206+292大約等於500元)

  師:約等於的500元又是怎樣算出來的呢?(把206看作 )

  二、試一試

  師:說得真好。如果我想買一臺電話機和一輛腳踏車,大約需要幾百元?(將商品拿出)先想一想,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先列式,說想法

  師:算式怎樣列?

  師:這兒為什麼要用約等號?(因為得數不是正好等於800,而是估計的)

  師:說說你是怎樣估計的?

  師;如果我帶了800元錢,能買回這兩樣東西嗎?為什麼?

  (對,206元比200元多,604元也比600元多。他們的和就應該比800元多,所以我帶800元是買不回這兩樣東西的。)

  師:請你幫我任意挑選兩樣東西,估計大約需要多少元?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

  學生列式指名彙報(23個)

  (當學生說到292+195500元)如果我用500元,能買回這兩樣商品嗎?為什麼?

  (對,292元比300元少,195元比200元少,他們的和一定比500元少,所以用500元能夠買回這兩樣商品)

  (如果學生說到305+195500)這兒能用約等號嗎?為什麼?(因為正好是500元,要用等號)

  師:還有的同學想說。就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小結:二(1)班的小朋友真棒,會把要買的商品的價格都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數,再把這些整百數相加就能得出買這兩樣商品大約需要的錢數。這就是加法估算。(板書課題:加法估計)要想進行正確地加法估算,首先要能找到算式中一些加數所接近的整百數。下面我們就來進行這方面的練習。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 第1題。

  你知道每個數接近哪個整百數嗎?

  503、492、695、207、813、589、904、296、407、399、602

  演示同桌互相玩(一人出卡片,一人說接近的整百數)

  同桌說指名彙報。

  2.想想做做 第2題

  師:說得真不錯。春天到了,小蝴蝶都出來活動了。(點電腦)

  師:能解決嗎?動手連一連

  指名彙報。(直接說出接近500的數 )

  3.想想做做 第3題

  師:剛才我們已經順利地找出了一些三位數所接近的整百數。繼續看,把每個加數看作整百數,再估算結果。(示第3題 說明題意:用約等號表示計算結果)

  獨立計算。

  彙報。校對(如有錯題問問學生你是怎樣想的)

  師:把兩個加數都看作整百數的加法估算咱們小朋友都會了,你瞧

  (出示 498+344 498+344)

  師:(指498+344)這道算式中的兩個加數也都能看成整百數嗎?

  師: 哪個不能?為什麼?(344在300和400的中間,既不接近300,也不接近400)

  師:(217+356)這道算式中那個加數接近整百數?

  師:像這樣只有一個加數接近整百,怎樣就能很快地估計出它的得數是幾百多呢?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498+344:把498看成500,再加上344肯定就是八百多)

  (217+356:把217看成200,加上356肯定是5百多)

  指出:是的。在只有一個加數接近整百數的算式中我們只要把接近整百數的加數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數,再加上另一個加數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數是幾百多。小朋友你們會了嗎?下面我們就運用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

  4. 示想想做做 第4題

  下面哪道題的結果小於700?在□裡畫

  445+198 □ 596+145□ 413+268 □

  獨立思考,進行選擇。校對

  根據學生錯誤進行分析:

  445+198:把198看成200,加上445結果還是6百多,所以小於700。

  413+268:413接近400,加上268還是600多。

  596+145:把596看成600,加上145得數大於700。

  5.想想做做 第5題

  下面哪道題的結果大於500?在□裡畫

  299+185 □ 136+398 □ 67+414 □

  獨立思考,進行選擇。

  指名彙報 校對(針對錯題講解)

  師:想一想,怎樣就能很快地比較出這些算式的得數比幾百大還是比幾百小?

  (把算式中接近整百數的加數看成它接近的整百數,再和另一個加數相加就能很快知道它的得數大於幾百還是小於幾百)

  師:那天,我還看中了這些商品(出示想想做做 第6題)

  電腦顯示要求

  師:能解決嗎?先自己寫一寫,再在小組裡交流。好,開始。

  四人小組活動。

  指名彙報(23) (板書)

  師:我身上有1000元,買哪些商品大約需要1000元呢?請你幫我算一算。

  交流:195+404+302+961000(元)

  404+302+2981000(元)

  195+404+298+961000(元)

  四、總結

  本屆可你學會了什麼?課後還可以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加法估算。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明確三角形的特徵,學習了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是最簡單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學好這部分內容,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基礎。根據三角形由三邊圍成的圖形的獨有的特徵,以及角的'分類:銳角、鈍角、直角等這些推理,對學生來說,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總結和歸納“三角形分類”的標準並不難。

  教材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並透過集合圖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種三角形之間的關係,體現分類的不重複和不遺漏原則;二是三角形按邊分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邊分類較難一些,教材不強調分成幾類,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二、教學目標

  1、透過對一些三角形的每個內角大小的測量、比較、分類,使學生認識三角形可分為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2、透過動手測量操作,會按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及它們的特徵。

  3、使學生聯絡實際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能積極參與操作、實驗等學習活動,能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按角的特徵及邊的特徵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區別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隨堂小卷(包含有供給學生探索的各類三角形圖形)。

  五、設計理念

  “自主學習的過程實際就是教學活動的過程”。以活動促學習是本節的教學定位。透過情景創設,學生經歷探索發現、討論交流、獨立思考等活動,逐步建立對三角形角與邊特徵的認識。透過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連一連、猜一猜等多種形式的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數學對話”的機會,透過教具、學具、多媒體的運用,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到幾何空間的抽象變化的過程,從而獲得對三角形邊、角特徵的認識,進而學會給三角形分類。

  六、學情分析

  “三角形分類”是新課程教材中“空間與圖形”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此內容之前,已經學習了三角形的認識,能夠在物體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學習了角的知識,認識了常見的角,為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徵,從角和邊的不同角度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四年級的學生透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對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認識,而且也學習了角的分類和線線之間的關係,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透過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議一議等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解決問題。

  七、教法與學法

  教法:創設情景——為自主探究搭建平臺;積極引導——為有效學習指明方向;主動參與——為合作交流營造氛圍;激勵評價——為主動學習鼓勵加油。

  學法:觀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決問題;分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問題;獨立反思——在總結中內化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師:下面的角各是什麼角?(出示課件)

  怎樣判斷一個角是銳角、直角或鈍角?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根據角的分類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分類。揭示課題並板書:三角形的分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絡的舊知識,是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遷移鋪墊,為突破難點打好基礎。)

  二、新課:

  1、動手活動:

  (1)出示小卷子,觀察每個三角形。可以動手量一量,並填寫好表格。根據你發現的特點將三角形分一分類。

  2、按角分的情況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每個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不同點是還有一個角分別是銳角、直角和鈍角。

  師: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不同進行分類

  (1)分類。

  根據三角形三個角的特點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類。

  圖①和圖⑥,三個角都是銳角,它就叫銳角三角形。(板書)

  圖②和圖④還有一個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書)

  圖③和圖⑤還有一個鈍角,它就叫鈍角三角形。(板書)

  師引導學生歸納出:

  三個角都是銳角的三角形叫做銳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叫做鈍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關係。

  我們可以用集合圖表示三角形之間的關係。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個整體,用一個圓圈表示。(畫圓圈)好像是一個大家庭,因為三角形分成三類,就好象是包含三個小家庭。(邊說邊把集合圖補充完整。)

  (3)因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兩個銳角,所以判斷三角形的型別,應看它最大的內角……

  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

  3、按邊分的情況:

  讓學生動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邊的長度,找一找發現了什麼?

  (1)生:我發現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還有三條邊都相等的。

  (2)師:我們把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兩條邊叫腰,另外一條邊叫底。(邊說邊板書)

  (3)師:把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邊說邊板書)

  (4)師:同學們請你們分別量一量課本84頁的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各個內角,你有什麼發現?

  (5)從紅領巾、三角板、慢行標誌中找一找哪裡有這兩種特殊的三角形?

  (設計意圖:透過具體的操作,可以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也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思考的環境,使得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某一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在“互助”中積極去探索,去發現,去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在探究分類中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單元教才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筆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的基礎上編排的。主要包括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和退位減法,兩位數的連加、連減混合運算以及兩位數加減法估算等內容。實踐活動:我長高了,這部分教材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測量長度的活動。教材透過讓學生互相量身高、步長、臂展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同時,使學生透過對自己身體各部分長度的測量,感受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教材還設計了統計的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統計知識的掌握。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會計算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計算加減兩步式題。

  2.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加、減法估算,並說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學生能夠用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單元教學重、難點:注重學生對兩位數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筆算的計算過程及方法的理解。

  單元課時安排:

  1、兩位數加一位數3課時左右

  2、兩位數減一位數5課時左右

  3、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4課時左右

  整理和複習1課時左右

  我長高了1課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