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法交換律》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國標版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8 單元中的內容。本節內容安排了三個例題,分5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是其中的第一課時。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法計算和驗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內容。教材安排兩個運算定律教學時,採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新課,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組成等式,再例舉類似的等式進行分析、比較、找到共同點,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的構建知識。“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練習,以填空、判斷等形式鞏固對加法運算的理解,接著透過題組對比和湊整等練習,為學習簡便計算作適當滲透和鋪墊。

  (二)學情分析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設如下教學目標:

  (1)教學技能目標:透過利用學生身邊的材料,組成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用字母來表示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並經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生積極參與規律的探索,發現和歸納,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定律。

  教具學具:為了便於操作、交流和展示、及時與學生互動,本課準備多媒體一套。

  二、說教學程式

  鑑於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四部分展開教學。

  (一)探索加法交換律:

  這部分分成4個環節進行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規律

  課始從學校參加吳中區小學生運動會話題作為課堂資訊,要求學生根據提供資訊提出問題,從而匯入新課,進行加法交換律的研究。

  (設計意圖:數學源於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資訊,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在例舉中驗證規律

  (1)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兩個式子的特點,然後自己照樣子仿寫等式。

  (2)運用自己字寫出的等式,再次觀察、比較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規律。

  (設計意圖: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活動,規律發現的過程。一方面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了學生積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換律。)

  3、在反思中概括規律

  (1)自己仿寫式子,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示出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說課稿 相關內容:《認識垂直》教學反思四上數學人口普查教案設計(北師大版)第十單元: 第7課時 練習九小學四年數學上冊《平移與平行》教案三位數除以整十數(商是二位數)《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周長計算》教學實錄北師大版第七冊數學教案第七單元:生活中的負數 溫度期末複習前摸底檢測檢視更多>>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交流的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述和概括的能力)

  (2)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

  (設計意圖:學生在充分感知個性創造的基礎上,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從用符號表示規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規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4、練習

  (1) 填空、(2)判斷、(3)驗算

  (設計意圖:新課剛結束就配以填空、判斷、驗算多種形式的聯絡,既有利於概念的正確建立,同時也及時地鞏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結合律:

  整個探索過程與“交換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於學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經驗,在這裡教師可以完全放手,稍加點撥便於引導學生完成探索過程。

  1、在情境中感受規律。

  以上面4、練習題為內容,讓學生提問題過渡到下一環節,非常自然,

  (1)學生一起解決“三個專案共得多少分?”

  (2)交流學生各自列式,並讓學生說清列式理由。

  (3)選擇兩種不同列式,探索規律。

  (設計意圖: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絡,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

  2、在計算中驗證規律

  (1)教師出示兩組題目,讓學生觀察結果是否相等,為學生接下來題目,探究打下基礎。

  (2)教師寫出左邊算式,讓學生寫出右邊算式(與左邊相等),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感知加法結合律。

  (3)學生依據自己經驗,開始寫出這一型別的等式題,讓學生在實踐操作與鍛鍊,並體會認識加法結合律。

  (設計意圖:學生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逐步從觀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3、揭示加法結合律

  (1)小組討論,觀察等式,左邊和右邊有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2)按照這種規律,你還能寫出這樣的算式嗎?

  (3)用字母表示這樣的規律。

  (設計意圖:這裡主要透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等環節,正直組學生一個自主的空間。由於“運算律”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三、實踐應用

  (設計意圖:我準備安排基礎訓練和拓展訓練兩個練習層次,透過層層深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本課知識,形成技能,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的樂趣。

  1、基礎訓練,分三個層次

  (1)想想做做1:運用了加法的什麼定律?

  透過寓教於樂的遊戲方法進行練習,女生代表加法交換律,男生代表加法結合律,讓學生體會在每個等式中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2)想想做做4,每個學生選一組題獨立完成,使學生透過比較,知道應用加法運算律有時可以使兩個加數的尾數湊成整十數,使計算簡便。

  (3)想想做做5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結合律往往要湊整,進行這題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為後頭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打好基礎。)

  2、拓展練習,分二個層次

  (1)在方框裡填上適當的數。透過用圖形式字母表示數來鞏固加法運算定律,有利於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

  (2)應用加法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30+28+70+45+72。透過該題訓練把一般的規律推廣到更多的數字計算中,有利於知識的深化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提高。

  四、評價鼓勵

  (設計意圖:及時評價總結,肯定學生的學習,以促進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使本課學習內容的理解提升到一個更高層面。)

  五、教法、學法

  以上是本人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新授和練習儘可能從貼近學生身邊的素材擷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做數學的樂趣。”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的、綱領式的板書反映本課主要內容,體現本課知識的形成過程,知識性、系統性在整個板書中充分體現。)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2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56—58頁運算律第1課時,是一節新授課。教學內容有兩個:一個是加法的交換律,另一個是加法的結合律。例題主題圖是“28個男生在跳繩”、“17個女生在跳繩”、“23個女生在踢毽子”。透過提問:“跳繩的有多少人?”引入加法交換律;透過提問:“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加法結合律的教學。運算律是小學數學最基礎的一種規律性知識,學習加法的運算律,不僅有助於加深對加法計算方法的理解,還能使一些計算簡便,而且以後學習也要經常用到。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積極引導學生學好這一部分知識。

  設計本課教學的基本思想:

  一是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律。

  二是重視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大致應該經過以下幾步: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得到規律。

  三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逐步學會合理靈活地應用運算律,使計算簡便。

  因此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加法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與習慣。

  下面說說主要的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課前:創設了一個“朝三暮四”的故事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這個情境讓學生們在笑猴子受騙的同時也得到了一點啟示,同時透過此例使得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鬆提前感知了加法交換律。

  參考縣裡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激趣·引探·釋疑·導練·啟思”教學模式,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成四個大環節。

  一、情境激趣——提出問題

  透過談話“學校每天上午都會進行大課間活動,你們喜歡大課間活動嗎?瞧,這些同學也在開展活動呢”然後,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問題意識。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為後面的探究學習做了素材提供與鋪墊。創設情境是為了引出問題,情境要為問題服務。這裡的的設計,既有學生的提問,又考慮到教學內容的提問,做到了教學內容與學生思維對接,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二、嘗試探索——互動釋疑

  (一)探索加法交換律

  1.解決第一題“跳繩的有多少人?”由問題得到兩個算式,計算結果相等,寫成等式28+17 = 17+28

  2.解決第二題“女生有多少人?”由問題再次得到兩個算式,寫成等式,加強感知

  3.舉更多案例

  我以為,教學運算律主要讓學生經歷不完全歸納的過程,我想努力讓廣闊的數學王國展現在學生的視野中,一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一位數、兩位數加兩位數,甚至更大的數和特殊的0,都滿足這樣的規律。

  對於運算律的教學,不少教師只注意讓學生舉出例項進行驗證,而忽視了能否找到反例的問題。對於不完全歸納法來說,舉出的正例越多,則意味著結論的可靠性越大;但若發現了一個反例,則可推翻結論。因此,我設提了“剛才老師和同學們舉了這麼多例子,有沒有不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這個問題,學生透過無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對結論可靠性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和體悟到科學研究方法的嚴謹性。

  4.概括規律

  教學運算律,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概括與提升是教學的關鍵。雖然新課程現在不要要求學生用完整的語言敘述加法交換律,但我覺得適度的強化語言表述對於理解和表示式有好處的。因此,我指黑板上等式問:那誰來說說,像這樣的等式,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生自由說)大家看,等式的左邊和右邊都是幾個數相加?(兩個)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它們得數和變不變?(和不變)誰能連起來說一說這個規律?哪個會?引導學生大致說到: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5.表達規律

  根據教材的要求,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規律的認識,讓學生經歷由數上升到用符號、字母表示的一種抽象過程,既是對加法交換律的概括與提升,又能發展符號感。學生在此過程中感受到了方法的形成,並且能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上。這也就是完成一個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任務(指能夠理解並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

  6.回顧舊知

  得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後,我啟發學生回顧一下以前學習什麼知識時已用過了這兩個規律,以利於學生鞏固知識,形成知識結構。

  (二)探索加法結合律

  也是差不多教學流程。

  有一點說明,就是:學生在得出(28+17)+23=28+(17+23)後,教師沒有要求讓學生自己寫出這樣的等式,而是出示了類似結構的幾組等式,引導學生透過算一算,思考這些等式之間是否相等。畢竟,加法結合律這一數學模型相對而言要複雜些,由學生舉例有一定困難。

  三、分層練習、鞏固深化

  當我們的教學使學生經歷了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控制下解決問題之後,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並形成技能,教學要十分重視設計新知學習過程中的基礎性練習和探究新知後的變式練習、發展性練習,鞏固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和理解,培養他們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基本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下面的等式各應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你能在□裡填上合適的數嗎?

  這裡就是,藉助媒體演示加數交換和結合過程,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把抽象的思維過程轉化成了形象的思維過程,突破了難點。

  (二)提高題

  1.遊戲“快速反應”。

  透過這道題,你對同學們有什麼想說的?(看題要仔細)

  2.比賽。

  ⑴不公平

  ⑵公平

  師指出:看來,運用剛才所學的加法運算律進行湊整,湊成整百數再加,可以使計算簡便!

  ⑶湊整專項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師:你能很快找出哪兩片樹葉上數的和是100嗎?培養學生湊整的意識和能力。

  四、總結全課——拓展啟思

  1.全課總結。

  2.閱讀質疑。

  引導學生回顧課堂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看書內化,比較反思,讓學生體驗成功。

  3.練習啟思。

  “考考你”:在下面的○裡填上合適的運算子號。

  4○10=10○4(2○3)○5=2○(3○5)

  在恰當的練習中,發現新的問題,引出“加法有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換律和結合律呢?”為後續學習打下伏筆。這樣,既總結當課的教學內容,又產生懸念,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激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地探索、發現、創新。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國標版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7單元中的內容。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過的加法計算和驗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內容。教材安排兩個運算定律教學時,採用了不完全的歸納推理,教材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新課,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組成等式,再例舉類似的等式進行分析、比較、找到共同點,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使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的構建知識。然後安排了一些基本練習,以填空、判斷等形式鞏固對加法運算的理解,接著透過題組對比和湊整等練習,為學習簡便計算作適當滲透和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定律。

  四、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播放《朝三暮四》影片)師: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猴子很笨,同學們很聰明,栗子的總顆數有沒有變化呢?什麼發生變化?

  引入:這個故事的名字叫《朝三暮四》,在數學中也有類似《朝三暮四》故事裡的規律,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體驗加法交換律,喚起求知慾。】

  (二)創設情境,聯絡生活

  談話:天氣漸漸轉涼,學校要組織大家參加冬季比賽了,看,四年級同學正在操場上開展體育活動。

  (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從圖中你瞭解到哪些數學資訊?(指名說一說)

  提問: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學生提到的問題可能有:跳繩的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後繼探究的學習材料,符合新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談話: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下面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三)探索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問題(1)要求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

  提問:應該怎樣列式?

  指名口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提問:還可怎麼列式?板書:17+28=45(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麼的人數?(跳繩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

  談話:既然得數相同,我們就可以把這兩個算式用“=”連線起來。改寫成28+17=17+28

  板書:28+17=17+28(學生齊讀這個等式)

  提問:比較這兩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引導學生說出: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提問:你能照樣子再寫出幾個像這樣的等式嗎?試試看。(學生動筆寫,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把學生說的等式有序地板書在黑板上,板書三個)。

  提問: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寫得完嗎?

  談話:既然寫不完,可以用省略號表示(板書省略號)

  提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等式,你發現每一組的兩個算式都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同桌交流)?

  提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可以用符號、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試試看。

  師:在數學上,我們通常是用字母a、b來表示兩個加數,說來說說怎麼表示?

  生:a+b=b+a

  提問:a和b分別代表什麼?

  小結:兩個數相加,交換這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是加法運算律中的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加法交換律。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緊密圍繞並運用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感知規律,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整個過程,學生在觀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發現,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括能力。

  師:下面老師想考考大家。

  考考你

  (1)您能在()裡填上合適的數字嗎?

  96+35=35+()204+57=()+204

  指名回答,為什麼?

  (2)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換律嗎?為什麼?

  75+25=25+75

  46+59=46+59

  90+10=5+95

  (沒有交換加數的位置;等號兩邊的加數不同。)

  (3)同學們學的真不錯,接下來我們來玩個遊戲,看看同

  學們的反應快不快。遊戲:對口令

  師:83+17=生:17+83=

  97+44=35+65=

  88+75=300+600=

  a+b=785+68=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知道加法交換律只是交換加數的位置,其餘的不變。

  (4)提問:同學們,想一想:過去我們學過的計算中,哪些地方應用過加法交換律?

  下面一道題357+218,請同學們計算並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

  (四)探索加法結合律,自主合作

  談話:同學們,剛才我們透過解決“跳繩的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得到了加法交換律,現在我們再來研究同學提到的問題,看看有什麼發現。

  出示問題(2):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提問:你會列綜合算式解決這個問題嗎?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28+17+23

  提問:如果老師想突出強調先算跳繩的人數,可以怎麼做?

  生:添上小括號

  教師給28+17加上小括號。

  提問:還是這個式子28+17+23,如果要先算參加活動的女生人數,應該怎麼辦?

  學生同桌交流,指名說說。

  教師添上括號:28+(17+23)。

  提問:比較這兩道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數學符號相同,得數相同,但運算順序不同)

  師:既然得數相同,我們可以寫成等式:

  板書:(28+17)+23=28+(17+23)

  課件出示:算一算,下面的○裡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指名學生口答。

  歸納加法結合律:

  提問:觀察這三個等式,每組的兩個算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等式中能發現怎樣的規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提問:你能用字母a、b、c代表這三個加數,把上面的規律表示出來嗎?(學生獨立寫一寫)教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三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與第一個數相加,它們的和不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加法的第二個運算律——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考考你:運用加法結合律在括號裡填上合適的數字

  (45+36)+64=45+(□+□)

  560+(140+70)=(560+□)+□

  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知道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還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改變運算順序和不變。

  設計意圖:圍繞“變與不變”這一關鍵點,透過比較每組的兩個算式,初步感受規律。接著再經過學生個性化的驗證及交流,從而確認加法結合律並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這樣發展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五)鞏固應用,擴充套件提高

  同學們剛才的表現真棒!那現在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去闖關呀。我們的闖關開始啦!

  1.第一關:火眼金睛

  下面的等式各運用了加法的什麼運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8)+48

  2.第二關:大顯身手

  在途中,小熊遇到了麻煩,它想把樹上的蘋果摘下來,可是它必須答對問題,才能拿到蘋果,你能幫助它嗎?

  相加等於100?

  3.第三關:勇奪第一,想想做做4

  38+76+2438+(76+24)

  全班男生完成第1題,女生完成第2題。

  提問:為什麼每組兩道題的得數相同?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

  觀察(88+45)+1245+(88+12),哪題運算簡便。

  小結:可見,合理地運用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設計意圖:幾個層次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思維含量,學生在觀察辨析中比較,在思考對比中昇華,促進學生靈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六)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應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有時可以使計算簡便。下一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設計意圖:及時總結、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同時為學生以後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4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在人教版和蘇教版中都是佈置在四下上這個內容,在現在的蘇教國標版教材也是佈置在四年級。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一課是屬於第二學段中的數的運算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在同學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例項,學習加法的運算律。同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基礎。

  新教材佈置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同學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同學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一起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同學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動身現的規律,籠統、概括出運算律。教材有意識地讓同學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同學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新教材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同學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同學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身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籠統思維能力。

  2、過程方法目標:使同學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透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同學在數學活動中獲得勝利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考慮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使同學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同學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舊教材教學目標:

  1、使同學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使同學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換律與加法結合律的異、同點,和其特點。

  3、能利用加法的交換律進行加法的驗算。

  4、培養同學觀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同學概括、總結加法的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會用字母表示。

  教學難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從新舊教材的目標比較以和例題設計中可以看出兩者的目標定位是不一樣的。

  1.舊教材的目標比較單一,主要的目標是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如能口頭表達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意義,能用字母去表示,並會運用於驗算。新教材的目標設定不只僅體現了知識技能方面的目標,更多的體現了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方面的目標以和對於數學思想方法(不完全歸納法,符號感)的滲透。目標的設定是使各專案標與具體的學習相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2.舊教材的目標體現不出教學的方法和同學的學法,而新教材的教學目標中能體現出一些具體的做法,如透過對熟悉的實際問的解決,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數學活動過程始終作為重點貫穿與教學中。

  韓玲老師在上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這課時,也充沛考慮到了新舊教材目標定位的不同。從課堂的引入韓老師就以最貼近生活的實際體育要聞十運會金牌數為題,一下子激起了同學學習的“興奮點”,很自然的進入了後面的學習。在同學提出一些列的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之後,教師開始引導同學比較和分析這兩道算式之間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號連線嗎?問:觀察黑板上的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問:是不是其他的數之間也存在這種規律呢?請你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驗證驗證。舉了這麼多的例子,你找到規律了嗎? 這個規律用語言敘述比較長,你能夠用自身喜歡的方式把這個規律簡單明瞭地表達出來嗎?(生口述,教師板書)在這樣一個教師引導,同學進行比較、分析、舉例、驗證,表達的過程中,充沛發揮了同學主體的作用,也讓同學感受到了發現規律的一般過程,從而達到經歷過程,討論提升,歸納概括的目的。結合律的教學過程則更多的體現了同學自主探索,推導,驗證的一個完整過程。

  新教材的目標設定和教學過程,更多的體現了動態生成,寓數學考慮,探究,發現於一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掌握住了這個精髓才幹去上好課,發展同學的綜合能力。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是國標版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課時,它是運算中進行簡便計算的兩種必要的理論依據,他們是學生正確、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的思維素質,掌握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學生今後的簡便計算和計算速度。

  2、目標分析

  (1)教學技能目標: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用字母來表示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學生的自主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學生積極參與規律的探索,發現和歸納,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定律。

  二、說教學過程

  (一)探索加法交換律:

  這部分分成4步進行

  1、感知規律

  課的開始出示第56頁的例題(前兩幅圖),透過解決“參加跳繩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個等式,從而匯入新課,進行加法交換律的研究。

  (設計意圖:用學生身邊事情引入新知,併為下而面的探究呈現素材。)

  2、驗證規律

  (1)組織學生觀察這個等式的特點,然後自己照樣子仿寫等式。

  (2)運用自己寫出的等式,再次觀察、比較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初步感知其中的規律。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表象,進一步感知加法交換律。)

  3、概括規律

  (1)透過自己仿寫式子,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引導學生概括出規律,嘗試用語言表述。

  (2)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示出來著重強呼叫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的簡便性。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構建了簡單的數學模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

  4、鞏固規律

  出示一組填空,根據加法交換律填出所缺的數字

  (設計意圖:一個規律教授結束就配以針對性的練習,既有利於概念的正確建立,同時也及時地鞏固了新知。)

  (二)探索加法結合律:

  1、感受規律。

  在學生解決“三個專案共得多少分?”過程中得出等式。學生交流各自列式,並讓學生說清列式理由。選擇兩種不同列式,探索規律。

  (設計意圖:抓住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內在聯絡,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把加法交換律的學習,遷移類推到加法結合律的學習中來。)

  2、驗證規律

  (1)教師出示兩組題目,判斷左右兩邊是否可以寫等號,分別算一算。

  (2)學生依據自己經驗,開始寫出這一型別的等式題,讓學生在實踐操作與鍛鍊,並體會認識加法結合律。

  3、揭示規律

  (1)小組討論,觀察等式,左邊和右邊有什麼變化,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2)按照這種規律,你還能寫出這樣的算式嗎?

  (3)用字母表示這樣的規律。

  (設計意圖:多引導學生獨立發現,思考、解答,有利於學生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4、鞏固規律。出示針對結合律的一些填空,鞏固新知。

  三、實踐應用

  1、書面訓練

  (1)想想做做4,每個學生選一組題獨立完成,使學生透過比較,知道應用加法運算律有時可以使兩個加數的尾數湊成整十數,使計算簡便。

  (2)想想做做5

  (設計意圖:讓學生意識到結合律往往要湊整,進行這題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為後頭運用加法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打好基礎。)

  2、活動訓練。遊戲“找朋友”

  (1)如:師說出“2”,學生要找出它的好朋友“8”,因為“2”和“8”和是“10”,教師配合學生完成。

  (2)找出與一個數和是100的數。同學配合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遊戲中意識到結合律往往要湊整,進行這題訓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6

  一、教材說明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27 —28頁的內容。主題圖呈現的是李叔叔騎車去旅遊,今天上午騎了40千米,下午騎了56千米。問:今天一共騎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兩個算式,引導學生觀察兩個算式得數相等,可以用“=”連線,然後再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進而發現加法交換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2、加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中,研究數地運算,在給出運算的定義後,最主要的基礎工作就是研究該運算的性質。在運算的各種性質中,最基本的幾條性質,就是“運算定律”,可見,運算定律在數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交換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換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以及應用符號解決問題的意識。

  (3)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二、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我思考——“加法交換律”是不是應該“濃墨重彩”去渲染?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這樣的活動是不是教者自娛自樂、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課的難點是學生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換律。怎麼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舊教材上在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後,直接出示還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還是讓學生經歷“具體的數——個性化的符號——學會數學的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我思考——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是否應該不僅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是不是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是不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促使學生養成研究問題的良好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們數學老師是否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學程式

  本節課分四部分教學。

  (一) 口算練習,引發猜想。

  考慮到,我上課時已經是第三節課,學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題圖也不是很吸引學生,所以我乾脆撇開主題圖,採用直接進入法,上課鈴一響,我就直奔主題:“聽說咱們班同學的口算能力特別強,敢不敢挑戰一把?比一比誰的口算能力強!”隨即出現一組口算題: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學生一邊做,我一邊問:“猜一猜,下一題會是什麼?”這樣做,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律。此時,我適時問:“你想說點什麼?”學生可能還不會用完整的語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課教學中,共分4個環節進行。

  1、 舉例說明。

  在第一個環節之後,我以:“這樣的題目,你會考考大家嗎?”

  為題接著讓學生出題,根據學生的題目,我有選擇地板書,這樣的設計,一是想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模仿能力,同時也為下一環節概括“加法交還律”打下堅實的基礎。

  2、 概括規律。

  “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和周圍的同

  學交流交流。”學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題後,急於想表達、想交流,這時的同桌交流就滿足了他們的願望,然後再在全班交流,進而組織學生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概括出加法交換律,並板書出課題——加法交換律, “同學們總結出的,就是加法的一個運算定律——加法交換律,在加法交換律中變的是兩個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和”。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規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滲透了“變”與“不變” 辯證關係。

  3、 個性展示。

  《課程標準》把發展學生的符號感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

  個重要的數學學習內容。於是在上一個環節中,我繼續讓學生舉例,透過大量的例項,使學生髮現這樣的例子有很多,總也舉不完,再用特定的數已經滿足不了這種需要,造成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怎樣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啟發學生探究新的表達方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緊接著組織學生先在小組裡說說自己是怎麼想到這樣的表達方式的,然後把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到黑板上,並追問“為什麼可以這樣表示?每一個符號或字母表示什麼數?”待全部彙報完後,再把這些個性化的符號、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和用具體的數以及語言文字表示的進行比較,讓學生談談有什麼感受?這樣,就使學生從具體的情境中抽象出變化規律,發展了學生的符號感,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優越性,還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4、 統一字母。

  在學生板書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號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換律後,我向學生說明,為了溝通和交流的方便,數學上通常把加法交換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較,再一次讓學生談感受,使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簡單、明瞭。

  四、鞏固應用

  用一組基礎練習,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題,既能檢驗新知,又能使學生初步感知應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在判斷是否應用了加法交換律的練習中,254+100=100+254 的出現,會再一次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同樣是等式,為什麼不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強化對新知的理解。

  35×7=7×35題的設計目的在於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思維,是應用的加法交換律嗎?如果不是,又是什麼呢?

  五、類比拓展

  在上一環節的基礎上,繼續引發學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換律,是什麼呢?由此引出減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換律?啟發學生想到用剛才舉例驗證的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學生明白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也可以從已有的結論中透過適當變換、聯想,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5658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本課是在學生學過的加法計算和驗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的內容,教材中採用了不完全歸納推理,安排了學生生活中最喜歡的活動專案跳繩和踢毽子,求參加活動的人數。然後讓學生透過比較、討論、觀察、發現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從而推匯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練習中注重讓學生體驗運算律簡便的價值,這樣的安排,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為以後進行簡便計算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新課標要求,要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在合作交流中建構新知識,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學習過程中,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進行運算。

  3、培養學生分析、判斷、推理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制定:

  教學重點:理解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並能正確運用。

  教學難點:透過觀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並會用字母表示。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主要採用引導---探究進行教學,讓學生用猜想—驗證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程式

  一、故事孕伏,匯入新課

  錄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的想法,(引出課題)

  【故事匯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初步體驗加法交換律,喚起求知慾,】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書本情境圖引入

  根據提供資訊,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預設: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繩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創設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後繼探究的學習材料,符合新課程“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導探究,建構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換律

  1、解決問題,初步感知。

  根據問題“參加跳繩的有多少人?”學生口頭列式。引導得出:兩個算式的結果相同,可以用等號連線起來。板書:28+17=17+28

  2、引發猜想,舉例驗證

  問: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都不變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板書:猜想驗證)

  請同學們在練習紙上舉例驗證猜想。學生寫等式。然後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規律。

  3、觀察等式,發現規律。

  問:觀察這些等式,說說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

  4、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表達方式。

  ①教師提出:能不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我們發現的規律?同桌討論。彙報:

  預設1:我們用數字(文字)表示

  2:我們用符號表示

  3:我們用字母表示

  ②比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發現的規律比較簡潔。

  出示板書:a+b=b+a

  指出:這樣的規律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緊密圍繞並運用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感知規律,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字母表示。整個過程,學生在觀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發現,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結合律

  1、再次出現主題圖

  研究: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後,板書等式:(28+17)+23=28+(17+23)

  觀察比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兩邊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2、豐富表象,初構規律

  完成書上的兩組算式,再次比較等式左右兩邊的“變”與“不變。

  問:你發現了什麼?

  3、舉例驗證,確認規律

  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舉例驗證規律。

  得出加法結合律,嘗試用字母表示:板書(a+b)+c=a+(b+c)

  【設計意圖:圍繞“變與不變”這一關鍵點,透過比較每組的兩個算式,初步感受規律。接著再經過學生個性化的驗證及交流,從而確認加法結合律並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來表示。這樣,既滲透了“猜想、驗證、建模”的數學理性思想,又發展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重點講第4個是交換和結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題,重點讓學生說說後面兩題兩個數結合了有什麼好處。

  3、比一比,誰算得快。

  38+76+24(88+45)+12

  4、拓展560+(140+70)=(□ + □)+ □

  (64+□)+27=64+(□+27)

  71+68+ □

  你認為□裡填什麼數會使你的計算簡便?怎樣簡便計算?

  5、遊戲:找朋友。

  (1)哪兩個同學手上的樹葉的和是100?

  (2)同桌一個同學說出一個數,另一個同學馬上說出一個與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數。

  【設計意圖:幾個層次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具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開放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思維含量,學生在觀察辨析中比較,在思考對比中昇華,促進學生靈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五)、全課總結,引申知識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是怎樣獲得這些知識的?那麼在減法、乘法、除法中,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課後大家可以繼續研究。

  【及時總結、鞏固所學知識,重視學法總結。使學生在自己的整理總結中再次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同時為學生以後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板書設計:

  運算律

  加法交換律

  加法結合律

  a+b=b+a

  (a+b)+c=a+(b+c)

  28+17=45 17+28=45(人)

  (28+17)+23

  28+(17+23)

  學生算式

  猜想驗證

《加法交換律》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書中把兩部分內容編排在一起。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加法交換律,然後在學生掌握加法交換律的基礎上遷移過來。讓孩子們大膽猜想,進而驗證,得出乘法交換律。

  2、加法、乘法交換律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本單元所學習的幾條運算定律,不僅適用於整數的加法和乘法,也適用於有理數的加法和乘法。隨著數的範圍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在實數甚至複數的加法和乘法中,它們仍然成立。因此,這些運算定律在數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譽為“數學大廈的基石”。而加法、乘法交換律又是這數學大廈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乘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都有過淺顯的認知基礎,只是沒有明確的概括,本節課的教學很大程度上是要將學生以前比較零散的感性認識經過整理、明晰後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則是學生認識上的一個難點,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從研究確定的數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數,比較抽象,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再有,學習方法比學習知識更為重要。不要簡單地讓孩子們學習運算定律,而是重在滲透給他們去猜想、驗證並得出結論的數學研究的方法。

  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去驗證,經歷得出結論的過程。自然地經歷由用數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理解、感悟、體驗中感受字母表示的優越性,從而為後面的其他運算定律的教學,以及正式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有了上面的思考,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乘法交換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3)經歷加法交換律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使學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4)滲透給學生用“舉例驗證法”來驗證規律存在的真實性數學學習方法。

  4、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乘法交換律。

  5、教學難點:會用個性化的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換律。能根據加法運算定律展開猜想,並能進行舉例驗證。

  二、說設計意圖

  設計本節課時,我一直在思考:教師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總結規律?

  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會,只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的表達。知識點本身的學習並不應“濃墨重彩”去渲染,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應該關注“是什麼”和“怎樣做”,還應該引導學生去猜想、去探究“為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這樣才能夠凸顯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這一學科特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經歷從現象到本質的探究過程,給學生一個問題模式,讓學生“知道怎樣思維”,讓學生感悟一些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

  二是重視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定律的發現過程,大致應該經過以下幾步: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得到規律。

  三是給學生提供機會經歷“具體事物——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地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過程。

  三、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分三部分教學。

  (一) 複習引入,得出加法交換律。

  (二) 知識遷移,得出乘法交換律。

  我以為,教學運算律主要讓學生經歷不完全歸納的過程,只注意讓學生舉出例項進行驗證,而忽視了能否找到反例的問題。對於不完全歸納法來說,舉出的正例越多,則意味著結論的可靠性越大;但若發現了一個反例,則可推翻結論。因此,我預設了“剛才老師和同學們舉了這麼多例子,有沒有不符合這個規律的例子?”這個問題,學生透過無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對結論可靠性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學到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和體悟到科學研究方法的嚴謹性。

  (三) 鞏固練習,深入理解交換律。

  四、類比拓展

  從個別特例中形成猜想,並舉例驗證,是一種獲取結論的方法。但有時,從已有的結論中透過適當變換、聯想,同樣可以形成新的猜想,進而形成新的結論。

  猜想一:減法中,交換被減數和減數的位置差不變?

  猜想二:乘法中,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

  猜想三:除法中,交換被除數和除數的位置商不變?

  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用合適的方法試著驗證。使學生經歷“形成猜想、舉例驗證”的完整、真實的過程,感悟數學研究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