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說課稿

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說課稿

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數學《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18.1.2的內容《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本課主要讓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判定的四種方法,會應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今後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等相關知識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二、說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八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積極思考,主動、創造性的學習。而且各個方面都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教學過程相對而言比較順暢。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四條判定定理,會用判定定理解決相應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和證明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的過程,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方法的多樣性,激發學習興趣,感受幾何思維的真正內涵。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教學難點是:平行四邊形判定定理的證明和應用。

  五、說教法和學法

  依據新課程改革精神與學生認知發展現狀,突破難點有效實現知識的鞏固,我將採用講解法、啟發引導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並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使之真正意義上成為學會學習的人。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採用複習匯入的方法,請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性質,然後提問怎麼樣的一個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呢?除定義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來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呢?由此引出今天學習的內容《平行四邊形的判定》。

  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複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絡。

  (二)探索新知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講解法、啟發法等。

  結合匯入部分學生回答的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提出問題:反過來對邊相等或對角相等或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不是平行四邊形呢?也就是它們的逆命題是否成立呢?

  接下來組織學生進行實驗驗證。實驗一:取兩長兩短的四根木條用小釘釘在一起,做成一個四邊形,其中兩根長木條長度相等,兩根短木條長度相等。如果等長的木條成為對邊,那麼無論如何轉動這個四邊形,它的形狀都是平行四邊形;實驗二:取兩根長短不一的細木條,將它們的中點重疊,並用小釘釘在一起,用橡皮筋連線木條的頂點,做成一個四邊形。轉動兩根木條,這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透過動手操作直觀感受,學生能初步得出結論: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緊接著繼續提問學生:你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證明它們嗎?如何證明“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先請學生將命題翻譯成符號語言,指出已知和待證結論。接著我給出提示:觀察兩條對角線將平行四邊形分割成什麼樣的圖形?如何判定其中一組對邊平行?判定平行需要的條件怎麼得到?給出思路引導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證明。學生完成後,我規範證明過程的書寫。由於時間所限,我會直接告訴學生兩組對邊分別相等或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也是平行四邊形,證明留給學生課後完成,並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與相應的性質定理互為逆定理。

  接著我會提出一個思考題:如果只考慮四邊形的一組對邊,它們滿足什麼條件時這個四邊形能成為平行四邊形呢?並給出思路引導:先想想平行四邊形的一組對邊有什麼性質?寫出逆命題是否成立,能否作為判定方法?請學生稍作討論,得出猜想: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然後繼續小組合作證明。我會鼓勵學生使用不同方法,可以直接應用前三條判定定理。學生不難完成證明並得到平行四邊形的第四個判定定理: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緊接著我會引導學生分別從邊、角、對角線等方面梳理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及時鞏固。

  在本環節中,引導學生合作探討,再結合老師的適時引導以及講解,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全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