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精選6篇)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精選6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濟南的冬天說課稿(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濟南的冬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是以反映自然為主題。《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寫的一篇的寫景散文。學習這一單元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

  根據該單元要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的總的教學目的;以及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說教學目標(三維目標預設)

  新課程強調,教學預設與生成是相輔相成的。根據教材定位,單元要求、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考慮,我預設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會讀會寫課後讀一讀,寫一寫詞語,(新課標認為,語文的基本素養要透過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2、積累文中優美語句。

  3、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1、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感情情景融合。

  2、培養學生自讀寫景散文的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感情。

  2、激發學生對家鄉景物,對祖國河山一草一木熱愛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預設:

  1、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課文只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

  (2)理解多種修辭手法綜合運用及表達效果。

  2、教學難點:

  (1)寫景方法的分析

  (2)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3)情景交融的寫法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無定法而又有法。”教學方法的設計應面向全體而又注意個體差異,應以滿足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職責主要在於教學生學。”同時《課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融洽交流互動合作。為此,教讀本文時採用如下的方法:

  1、朗讀法:“教學幹法讀為本”。本文文質兼美,適於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透過朗讀,整體感知理解內容。

  2、點拔法:運用點拔法以突出重點,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特徵。同時點拔法能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

  3、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符合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

  4、比較閱讀法:透過前一篇《春》的比較,進一步掌握寫景抒情散文的閱讀法。

  5、採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三、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二節課的時間。

  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透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並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

  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的內容,目的是通過了解一篇,品析一節,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螢幕出示濟南的風景圖片

  (二)檢查預習:檢查預習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學情,以便更好的安排教學環節。

  (三)聽錄音朗讀、分組朗讀:

  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然後思考。要求學生動筆圈點勾畫最能表現濟南冬天特點的句子和優美語句。(我們知道,“教學之法讀為本”,透過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內容,欣賞美景。

  (四)感知一篇(感知主要內容)

  1、學生速讀並討論:要求用一句話概括主要內容:(培養概括能力)

  濟南的冬天美在

  (用一句話概括)

  濟南冬天的特點是

  (用一個詞表達)

  以上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2、小組合作探討並歸納點結,理清思路

  預設:濟南的冬天美在哪幾方面?

  (螢幕出示)

  生成:

  陽光朗照下的山景——溫靜

  山:薄雪覆蓋下的山景——秀氣

  溫晴

  城外山景——淡雅

  水:藍色、清亮

  景美、情美

  (五)品析一節(第3段)

  藝術美

  1、學法指導:

  (1)回憶複習《春》分析寫景抒情文章方法(四問)

  ①寫什麼景?抒什麼情?

  ②景物特點

  ③怎樣寫景抒情

  (2)預設問題:請找出本文中你認為描寫最精彩的片段。(第三段。目的是培養學生篩選資訊的能力)

  2、螢幕出示閱讀要求:

  (1)找出中心句

  (2)劃分層次

  (3)理清寫景順序

  (4)體會動詞的表達效果

  (5)理解修辭手法的運用

  (6)畫出表達作者感情的句子

  3、給學生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任選以上內容中一至二項從段中找出答案,準備發言。(合作、探究)

  4、教師要求學生依次解答問題,教師的點拔,小結、同學們的誦讀穿插其間。學生解答後經老師訂正後在螢幕上修正內容。這一環節體現了師生互動,生生動動。

  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有層次地分析理解課文,進行語言分析,語感體驗,將特有的知識密度充分於一個精段小小的空間。

  (六)佈置作業:

  1、文中有哪些比喻、擬人句用得好,找出來,想想為什麼寫得好?哪個詞語用得最妙?好在哪兒?(美句賞析,著重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2、假設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參照課文,你將分哪幾個方面講?著重講哪幾個精彩的片斷?(設題意圖: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抓住重點,找出自己認為精彩的片斷,並訓練學生的複述能力。)

  五、總結

  新課程強調教師授課要“用教材教”,一篇課文,僅僅只是一個例子,教學過程關鍵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探究美、創造美”。學完一篇課文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濟南的冬天》。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文章描寫了濟南冬天氣候溫和、風景如畫,透過對濟南冬天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及讚美之情。文章的題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寫的地點及季節,文章抓住“溫晴”這個特點來進行描寫,描繪出濟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作者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語言優美生動,深深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於文章中的語言進行賞析,學習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基本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思維處於發展階段,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散文,因而重心在欣賞優美語句,體會作者情感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透過朗讀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透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

  3.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透過談話法進行導讀“同學們,在你們的印象中冬天是什麼樣的呢?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時白雪皚皚、寒風呼嘯的。對啊,北方的冬天總是給人一種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印象。但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樣的,沒有呼嘯的寒風,沒有皚皚的白雪,那裡有著無限的溫暖,同學們想知道這是哪裡嗎?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濟南的冬天》”。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大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語速、感情等。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大概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能夠感受到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體會作者所表達對的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調之後,我會讓學生再次讀課文,並且進行提問: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作者透過哪些景物呈現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生會透過閱讀課文找到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溫晴”,並且作者透過對濟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寫來體現濟南冬天的特點。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作者是如何對冬天景物進行描寫的?這時候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透過小組討論得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對濟南的小山進行了描寫“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在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將小山周圍的地理環境比喻成了“小搖籃”,將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護者”。透過比喻手法的運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溫暖等一系列的描寫,寫出了周圍的一圈小山特別可愛。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對“小雪”進行了描寫。“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作者將雪富裕了人的情感,寫雪是“害羞的”並且“露出點粉色”,這些描寫都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第六自然段對濟南的水進行了描寫,冬天水不結冰,水裡的水藻在晴天的時候也越來越綠,因為這些水是不忍得凍上的,況且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作者透過描寫使水富有了靈氣,透過描寫水藻及垂柳,進一步說明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作者透過對一系列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何種思想感情?學生透過讀課文,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作者透過運用比喻、擬人等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對景物進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透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學生再次集體朗誦本文,思考老舍先生剛從倫敦回到祖國,到了濟南,對濟南冬天的“溫晴”感受十分真切,此時給學生布置任務:當你到一個新的地點後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請談談感受並讓學生寫下來。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老舍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並且運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課下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一段景物描寫。學會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透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3

  一、說教材和學情

  (一)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

  (二)學情

  對於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本事和審美本事尚在構成之中。在我看來,大多數的學生應當都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重在強調知識和本事、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本事目標:

  理解重點詞語,品味積累語言,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過程方法目標:

  朗讀課文,感知資料,初步培養感悟散文的本事:學習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多方面地寫景,表達自我的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景物獨特的感受,以及對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學重難點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本文的重點放在學習作者抓住特徵運用貼切手法描述自然景色的寫法上,並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述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教學:

  1.根據語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景以通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述之中,寄寓了自我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學習本課重在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徵細緻描繪的寫法,體會作者借景抒發的讚美之情。而若要達此目的,就必須經過多種方式反覆誦讀,使學生深入文字,深刻感悟,進行個性化解讀。為此,本設計圍繞“讀”字做文章,抓住“讀”字開展系列語文學習活動,從而到達讀中悟,悟後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增強教學直觀性,擴大教學容量。

  學法: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採用了:

  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說教學過程及策略

  為了到達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一、情境匯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日我們單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學生一齊欣賞燕京一帶冬天雪花,感受邊塞冬天的奇寒;東北的冬天,雲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稱的濟南,冬天又是怎樣的呢今日,就讓我們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到濟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氣息。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

  1.學生用一兩個詞語概括自我經歷感受過的冬天的特點。

  2.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用幾個詞語概括老舍筆下“濟南冬天”的特點。

  3.學生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異

  濟南給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溫情。於是,全文處處圍繞體現著“溫晴”,也體現著“溫情”。

  三、以溫晴識溫情——“溫情”在我身邊

  學生朗讀第一段,小組交流,領會作者用比較的方法突出濟南溫晴的特點。

  所以,作者說濟南是個“寶地”。

  四、以溫晴看溫情——“溫情”在我眼前

  有人說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無論從立意,還是從構圖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從細部看,這幅圖畫又是由多個畫面組成,而每個畫面都充滿著溫情和期望。

  教師引導學生跳讀課文,尋找溫情的畫面,學生經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為每一幅畫面起一個名字並說明其理由。

  1.搖籃安睡圖

  2.雪後小山圖

  3.山村臥雪圖

  4.玲瓏水晶圖

  五、以溫晴賞溫情——“溫情”在我心中

  教師引導啟發學生進入對溫情的賞讀。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繪了濟南的山、濟南的水,借山水來展現濟南冬天的特點,在鮮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我獨特的感受。所以,那裡的山水情意濃濃。作者在寫作上也展開聯想、想象,以溫情的形象來比擬溫情的上水,用包含溫情的語言來描繪溫情的山水。

  (一)走近溫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當“人”來寫。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韻,有了內在美。

  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分別找出用人物形象來比擬山水的語段,體會溫晴的特點,然後學生小組交流,最終師生共同明確。

  1.守護搖籃的母親

  2.細緻周到的護士

  3.健美優雅的女郎

  4.嬌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為文學大師,他智慧的將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個個頗具個性,而又都充滿溫情的女性。如此,既寫出了冬天的暖,又寫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

  老舍先生為什麼只選取女性形象來比擬描繪呢

  主要讓學生明白:這些形象能體現溫暖、柔美、慈愛,能與濟南冬天的秀美、溫晴特點相吻合。

  (二)品味溫情的語言

  本文語言自然、質樸,親切、柔和,充滿著溫情。像美麗的女子情態可掬,又像慈愛的母親娓娓敘談。

  學生先跳讀課文,標劃出富有靈性、包含意蘊的動詞,然後體會口語化、情感化的詞語,找出類似語句,進行品味。

  六、我筆下的“溫晴”和“溫情”

  1.教師總結:

  老舍先生寫北方中國的冬天不著眼於“寒”,而著眼於“暖”,不著眼於“壯”,而著眼於“秀”,集中突出了冬天裡“溫晴”的特點。為了展現這一特點,作者抓住了“暖、秀、綠”著墨,寫出了春意,寫出了生機。之所以如此,皆在於作者內心蘊含著的“溫情”,是作者溫情的體驗有了這種種溫情的意象,是作者溫情的感受有了這美妙的表達。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2.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運用“溫晴”和“溫情”兩個詞語,寫幾句話。

  五、時間安排

  匯入3分鐘講授新課30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寫作練習5分鐘

  六、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溫情的畫面

  溫晴,溫情,溫情的人物,溫情的語言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4

各位領導、老師:

  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濟南冬天(板書:濟南冬天+老舍),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和學習情境、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策略等方面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一、談論教材和學習情況

  (一)教材

  濟南冬季七年級第一冊漢語第三單元第二篇。這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寫的一篇散文,描寫了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

  編輯編排這篇文章是為了讓我們欣賞自然風光的美和字裡行間的感情。

  (二)學習情境

  對於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仍在形成中。在我看來,大多數學生應該喜歡寫美麗的風景,但他們知道這一點,但不知道為什麼。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理解作品的內涵,獲得對自然、社會、生活有益的啟示。

  二、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相互滲透與協調發展,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理解關鍵詞,品味和積累語言,欣賞濟南的冬天之美。

  過程方法目標:

  閱讀課文,感知材料,初步培養理解散文的能力:學會把握風景的主要特徵,多角度書寫風景,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驗作者對風景的獨特感受和深刻感受。

  2、教學重點與難點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我將重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把握特點,運用適當的手法描繪自然風光,引導學生體驗作者在風景描寫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教學:

  1、根據漢語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一般閱讀法、討論法和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

  這是一篇富有詩意的散文。在對風景的描寫中,作者表達了他對濟南冬天的無限熱愛。學習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把握主要風景的特點,實現作者對風景所表達的讚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以多種方式反覆閱讀,使學生能夠深入文字,有深刻的理解,並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因此,本設計著眼於“閱讀”這個詞,抓住“閱讀”這個詞,開展一系列語文學習活動,在閱讀中達到理解,在理解後再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美感和豐富的想象力。

  2、採用多媒體等視聽手段,增強教學直觀性,擴大教學能力。

  學習方法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採用自主學習法、小組討論法和反饋實踐法。

  四、教學過程與策略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程式。

  一、情景介紹

  一年有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特點。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觀看多姿多彩的冬天。和同學們一起欣賞燕京的冬雪,感受邊塞冬、東北冬、雲南冬的嚴寒。被稱為春城的濟南的冬天怎麼樣?今天,讓我們一起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跡,去濟南看一看冬天的景色,感受冬天的氣息。

  二、大聲朗讀課文並理解整個

  在這個連結中,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

  1學生用一兩個單詞總結他們所經歷的冬天的特點。

  2.老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用幾句話概括老舍寫的《濟南冬天》的特點。

  3.學生們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濟南給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是溫暖因此,全文以“溫暖陽光”為重點,同時也體現了“溫暖”

  三、文清《知溫暖》

  我身邊的“溫暖”

  學生閱讀第一段並分組交流,透過對比了解作者在濟南突出文清的特點。

  因此,作者說濟南是一個“寶地”

  四、看溫情,我面前的溫情

  有人說老舍是一位繪畫大師和青年。整篇文章無論從用意還是構圖色彩上都是一幅完整的圖畫。具體來說,這張圖片由多張圖片組成,每張圖片都充滿了溫暖和期待。

  老師引導學生跳過課文,尋找溫暖的圖片。在獨立思考、合作和交流之後,學生命名每張圖片並解釋其原因。

  1.搖籃睡眠圖

  2.雪後山

  3.山村積雪

  4.精美水晶圖片

  5.用溫暖的陽光享受溫暖“溫暖”在我心中

  老師引導和激勵學生享受溫暖。

  在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描述了濟南的山水,用山川展現了濟南冬季的特色,並將自己獨特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獨特的形象中。因此,那裡的風景充滿了情意。在寫作中,作者還進行聯想和想象,將溫暖的上水與溫暖的意象進行比較,用溫暖的語言描述溫暖的風景。

  (1)走近溫暖的人物形象

  風景本身沒有生命,沒有情感,但作者是作為一個人來寫的。這樣,風景就有了意境、情感、魅力和內在美。

  老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將山水與人物形象相比較的語言段落,體驗文清的特點,然後分組交流,最後向老師和學生講清楚。

  1.母親守護搖籃

  2.細心體貼的護士

  3.美麗優雅的女孩

  4.美麗害羞的女孩

  5.美麗多情的女人

  老舍先生不愧為一位文學大師。他明智地將自己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具有個性和熱情的女性。這樣,它不僅描述了冬天的溫暖,而且還描繪了冬天的美麗,突出了濟南冬天的特點。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老舍先生為什麼只選擇女性形象來描述?

  主要讓學生了解,這些影象能夠反映出溫暖、溫柔和善良,與濟南冬季美麗、溫暖、陽光明媚的特點是一致的。

  (2)品味溫暖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自然、簡單、親切、溫柔,充滿溫暖。這就像一個美麗女人的迷人心情和一個慈愛的母親的談話。

  學生首先跳過課文,標出充滿靈性和意義的動詞,然後體驗口語和情感詞彙,找出相似的句子並品嚐它們。

  五、我的“溫暖的陽光”和“溫暖的感情”

  1.老師的總結:

  老舍先生寫道,中國北方的冬天不關注“冷”,而是關注“溫暖”,不關注“強烈”,而是關注“秀”,突出冬季“溫暖陽光”的特點。為了表現這一特點,作者抓住了“暖、美、綠”的筆墨,寫出了春天和活力的含義。原因在於作者內心的溫暖。這是作者溫暖的經歷。有了這種溫暖的意象,作者的溫暖之情就有了這種美妙的表達。它是“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情話”

  2.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用“文清”和“溫暖”兩個詞,並寫出幾個句子。

  3.時間安排

  導言3分鐘,授課時間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5

各位教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濟南的冬天》。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資料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文章描述了濟南冬天氣候溫和、風景如畫,經過對濟南冬天的描述,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及讚美之情。文章的題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述的地點及季節,文章抓住“溫晴”這個特點來進行描述,描繪出濟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作者在進行景物描述時語言優美生動,深深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能夠讓學生對於文章中的語言進行賞析,學習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體會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應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基本的概括和歸納的本事,抽象思維處於發展階段,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散文,因而重心在欣賞優美語句,體會作者情感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經過朗讀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經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

  3.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下頭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資料,還要構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經過談話法進行導讀“同學們,在你們的印象中冬天是什麼樣的呢教師聽到有的同學說時白雪皚皚、寒風呼嘯的。對啊,北方的冬天總是給人一種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印象。可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樣的,沒有呼嘯的寒風,沒有皚皚的白雪,那裡有著無限的溫暖,同學們想明白這是哪裡嗎讓我們一齊走進今日的課文《濟南的冬天》”。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經過初讀,能夠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資料,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資料構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大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語速、感情等。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大概資料。讓學生從課文中能夠感受到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體會作者所表達對的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經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資料。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調之後,我會讓學生再次讀課文,並且進行提問: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作者經過哪些景物呈現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生會經過閱讀課文找到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溫晴”,並且作者經過對濟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述來體現濟南冬天的特點。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作者是如何對冬天景物進行描述的這時候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得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對濟南的小山進行了描述“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異常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在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將小山周圍的地理環境比喻成了“小搖籃”,將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護者”。經過比喻手法的運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溫暖等一系列的描述,寫出了周圍的一圈小山異常可愛。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對“小雪”進行了描述。“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作者將雪富裕了人的情感,寫雪是“害羞的”並且“露出點粉色”,這些描述都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第六自然段對濟南的水進行了描述,冬天水不結冰,水裡的水藻在晴天的時候也越來越綠,因為這些水是不忍得凍上的,況且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作者經過描述使水富有了靈氣,經過描述水藻及垂柳,進一步說明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3.之後,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作者經過對一系列景物的描述,表達了何種思想感情學生經過讀課文,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作者經過運用比喻、擬人等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對景物進行描述,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經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學生再次團體朗誦本文,思考老舍先生剛從倫敦回到祖國,到了濟南,對濟南冬天的“溫晴”感受十分真切,此時給學生布置任務:當你到一個新的地點後是否有不一樣的感受請談談感受並讓學生寫下來。

  最終,我的作業設計為:老舍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並且運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課下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一段景物描述。學會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承擔著對現代散文的鑑賞能力提高的任務,所以本單元的重點是整體感知散文,品味散文優美的語言藝術。《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極具個性的寫景散文,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又妙趣橫生,對景物描寫細緻入微,瓶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同時把本文與朱自清的《春》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你人等修辭手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在這些認識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

  (1)掌握生字詞,辨析多音字。

  (2)進一步體會比喻你人等修辭手法在描寫景物抒發感情時的作用。

  (3)體會文中的語言美。

  2、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品味散文中優美的語言及修辭藝術。

  (2)透過對《濟南的冬天》的學習去發現大自然之美。

  3、過程方法:

  (1)總的來說"教學千法,朗讀為本"對於本文要以讀貫穿始終,分三步走:初讀——精讀——品讀,讀出文章之美,達到與作者共鳴。

  (2)學生討論探究濟南動冬天的山水陽光,並對其進行修飾,找出依據,如小山搖籃圖,空靈水晶圖等。

  (3)學生以導遊的身份,追隨老舍的足跡給第一次來濟南的有人介紹濟南的冬天。

  二、說教法

  新課程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知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於是我根據本科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

  三、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知道,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1、匯入語:同學們,現在已經是秋天了,當秋天來了,冬天還會元嗎?冬天來了,大家最深的感受是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別樣的冬天,它就是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2、講授新課

  (1)大聲朗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作的?以此來確定課文的感情基調。

  (3)精讀課文,概括文中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方面,並分析其特點。

  (4)品讀課文,並與《春》做比較閱讀。

  3、結束語

  濟南的冬天是美麗的,二老舍具有發現美的眼睛,同時又用優美的文字向我們春大了美,讓我們領略了一個不一樣冬天,我向大家心裡也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冬天,那麼請你用你獨特的文字把他傳達出來!

  我今天的說課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