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本課時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七冊分數的初步認識及上一單元數的整除等知識的基礎上來學習的,為下面進一步學習分數與小數的互化、分數的大小比較、分數的基本性質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等知識打基礎。本課時內容,教材安排了例1、例2兩個例題,以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安排了5道練習題(可說說各題意圖),透過練習使學生能初步地應用這個關係進行相應的除法計算,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並從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是學生進行除法計算中,商從整數向分數拓展的轉折點。(說教材的前後聯絡、地位作用)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情感態度方面確定了以下三點:

  1、透過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理解並掌握這個關係。

  2、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進行基本的除法計算,以及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

  3、培養學生的發現歸納的探究能力以及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

  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髮現、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是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學生課堂作業題紙。

  二、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本課時的教學以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等分除法的意義為基點,以直觀圖(數形結合)為手段,在學生對兩個例題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髮現歸納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然後透過有層次的練習,以及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對這個關係的掌握,發展學生的計算技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複習鋪墊、引入新課。

  可以出示分數,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事例說說這個分數表示的意義。這裡複習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主要目的是為下面的探究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作了知識上鋪墊準備。數學學習要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透過自己的探究去學習。本環節的複習可以起到喚起記憶,思維定向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發現關係。

  本環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環節的教學

  我設計了以下五步來完成。

  第一步

  設計了一個準備題“把6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說出列式的依據——總米數÷段數=每段米數(總數÷份數=每份數,這個數量關係也是本課中兩個例題的列式依據),搭起解題的框架,以實現解法遷移。

  第二步

  是教學例1(1),透過改題出示例1(1)“把1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嘗試列式計算,並說出思考過程,引導學生比較上兩題的異同,得出除法計算的結果在不能用整數表示的情況下,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透過畫圖使學生1米的3(1)就是3(1)米即1÷3=3(1)(米)。然後追問:如果把1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7段、10段,每段長多少米?這裡使學生認識到1÷m=m(1),初步感受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第三步

  再改題出示例1⑵“把2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要求學生嘗試列式計算,請學生動手畫一畫,想一想你可以怎樣來說明這個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並能讓同學確信、理解。這裡是本課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可以應

  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充分藉助線段圖,畫一畫,移一移,比一比,使學生理解2米的3(1),有2個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第四步

  是教學例2“把3塊蛋糕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多少塊?”,可以透過學具折剪,移拼展示,力求直觀形象,使學生理解3塊的4(1),有3個4(1)塊,就是4(3)塊,即3÷4=4(3)(塊)。

  第五步

  是引導發現,得出關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板書,相一想剛才的學習內容,可以組織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討論。從而得出並完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新課標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從以上設計,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得出,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前面兩例的教學其實是為發現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積累表象,準備素材。所以前面兩例的教學不要消耗過多的時間,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也要適當的調控。發現歸納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重點,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體現多向互動學習的學習方式。

  (三)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能力素養的培養形成需要透過練習,透過對所學新知的應用,才能內化和掌握。鞏固練習的設計要遵循準對性、層次性、開放性、趣味性、綜合性等要求。本課的鞏固練習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是讓學生用分數表示一組除法算式的商。

  第二層次是讓學生填空。如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不能為零。()÷()=。這裡是直接鞏固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列式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可以出示例如:

  ①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3分米,它的邊長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

  ②小華15分鐘走2千米,他平均每分鐘走多少千米?(用分數表示)

  ③把3米長的鐵絲平均截成7段,每段長多少米?(用分數表示)

  每段佔全長的幾分之幾?

  (要求:比較本題兩問的區別,明確第一問是根據“總米數÷段數”得到每段數,即3÷7=7(3)米,所求結果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是帶單位名稱的;第二問是把全長看作單位“1”,把單位“1”7等份中取1份,即1÷7=7(1),所求結果表示部分與總數的分數關係,是根據分數的意義來思考,結果不帶單位名稱。透過本題使學生辨析清楚分數表示具體數量、表示份數關係的兩種意義。)

  以怎樣來說明這個計算結果是正確的,並能讓同學確信、理解。這裡是本課學生理解上的一個難點。可以應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充分藉助線段圖,畫一畫,移一移,比一比,使學生理解2米的3(1),有2個3(1)米,就是3(2)米,即2÷3=3(2)(米)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2

  這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初步探索並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學習的。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既是進一步理解分數意義的需要,也是學習把假分數化成整數或帶分數以及學習分數與小數互化等知識的基礎。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整數相除的商,會用分數表示有關單位換算的結果;

  2.能列式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探索分數與除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數感,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教學難點:具體體會每一個商的由來和表示的含義。

  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安排4個環節完成。

  一、複習鋪墊。出示情境圖:把8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 ,每人可以分得多少塊?如何列式,為什麼?

  二、探索新知:分成以下6個層次完成。

  第1層,分析問題,列出算式。我首先把剛才的情境圖變為:把3塊餅平均分4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得多少塊?學生很容易將複習題的解題方法遷移過來,列出算式3 4,老師適時板書出來。

  第2層,動手操作,探究結果。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發現每人分到的餅不滿1塊時,可以用分數表示。這個分數是多少呢?接著讓學生根據課前準備的圓形卡片,在小組內動手做一做。

  第3層,組織交流分法,得出答案。可能會出現兩種分法。一種是一塊一塊地分,每人每次分到1/4塊,3個1/4塊是3/4塊。第2種分法,3塊一起分,每人分得3塊的1/4,即3/4塊。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兩種分法用電腦動畫逐個演示。並相機完成板書:3 4=3/4.

  第4層,自主探究。在此基礎上,我提出“把3塊餅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讓學生將探索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並在組織交流時適時板書:3 5=3/5.

  第5層,歸納總結。這時,我指著板書內容提出問題: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等式,你發現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同時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在學生充分交流後老師小結:被除數相當於分子,除數相當於分母。然後板書:被除數 除數=被除數/除數。最後,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分數與除法關係的字母表達式,並讓同學們討論為什麼分母不能為0,讓其明白其中的道理,板書:a b=a/b.

  第6層,嘗試練習。先試做“試一試”的題目。反饋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

  接著讓學生獨立做練一練的兩組題。第一題要讓學生比較一下每組的上下兩題有什麼不同,進一步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第二組繼續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想的。

  三、鞏固新知。這一環節共安排5組習題。

  1、做練習八的第一題。先讓學生在小組裡說說,再指名口答。

  2、做練習八的第二題。獨立填寫,集體訂正。

  3、做練習八的第三題。讓部分學生說說是怎麼向的。

  4、做練習八的第四題。要讓學生說出題中的問題有什麼不同。

  5、做練習八的第五題。讓學生聯絡分數的意義填空,再引導學生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列出算式。

  四、全課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先讓學生說一說,老師在適時補充: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其實數學上很多知識之間都是有聯絡的,同學們不但要會做題,更要思考這些知識間的內在聯絡,這樣你就會越來越聰明。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透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和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透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引導學生將‘圖’和‘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演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例項,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透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演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透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透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於為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為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於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匯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一)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透過教師給出的資訊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後,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後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透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為單位,如果以千克為單位,100克應該怎麼改寫?改寫後,算式應該怎麼列?後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麼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透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鍊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透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絡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結果後,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小學數學分數除法說課稿4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6~66頁——分數與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對於分數,學生並不陌生。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分數,透過直觀和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這節課內容之前,又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初步溝通除法和分數的關係;例2明確指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例題後透過適當的練習,在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關係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分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它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是從“行為”(平均分物體)入手認識分數的;本節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則是對分數的進一步的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突出這一點。

  (二)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並從中體會到用分數表示除法商的優越性。

  能在幾組例證的探索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建模思想,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發展變化規律,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發現、掌握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難點是理解兩個數相除商用分數表示。

  三、教法、學法

  在這一節課中,我以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問題和分數的意義作為學生學習的基點,藉助實驗操作、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經歷

  (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逐步構建除法和分數之間關係的模型,學會用分數這個新的數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拋磚引玉。

  1、把6顆糖,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2、把3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3、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塊。

  【設計意圖:雖然只是簡單的3道題目,但卻複習了舊知識,同時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識,拋磚引玉,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筆。】

  承上啟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塊?

  根據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1÷3;根據分數的意義,每人可得這塊月餅的,藉助月餅圖可知,1塊月餅的也就是塊月餅。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根據分數的意義,直接用分數表示結果;其次藉助數形結合,巧妙地把除法計算與分數初步聯絡起來。]

  2、把題目改為: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5名、6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追問:如果平均分給7名、8名、9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如果是b名同學呢?

  [設計意圖:透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數是1,不管除數是幾,都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表示1÷幾的商。初步建立的數學模型,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深入探究,理解含義

  出示例2: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透過“估算——猜想——驗證——彙報反饋———小結”這幾個環節,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兩個預案,結合學生的彙報演示。

  預案1:先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塊;再用同樣的辦法平均分另外2塊同樣大小的月餅。這樣每人分得3個塊,就是塊。

  預案2:把3塊月餅疊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塊餅的。1份有3個塊,拼起來就是1塊餅的,即塊。

  歸納類比,發現規律

  1、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2、把7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把x塊月餅,平均分給15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列出算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檢測反饋,拓展提高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題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書本課後做一做第2題,並新增這一道題目

  透過=()÷(),說明除法和分數之間的互逆關係;透過

  提問,“()可以是任何數嗎?”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因為除數和分母都不能為0,所以。

  3.計算下面各題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決問題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鐘,平均每分鐘跑幾分之幾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鋪設一塊15平方米的主席臺,需要41塊磚,平均每塊磚佔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題:0.7÷2的商也能用分數表示嗎?

  五、教學預評及板書設計

  本節課透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透過“拋——承——探——引”這幾個環節,使學生經歷了(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較好地構建了除法與分數關係這一新的數學模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而且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突破教學的難點,使本課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