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範文錦集七篇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範文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7篇,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1

  一、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具體的生活情境,瞭解24時記時法,並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於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瞭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於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資訊,激發學習慾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於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式

  鑑於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連結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透過螢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麼時刻播出,透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於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透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麼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後,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並說說為什麼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並透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透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並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於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絡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找到聯絡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迴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誌、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裡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標。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裡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後讓學生說說收穫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透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2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後有什麼用,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透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後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說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後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說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透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透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裡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說過的學生從這裡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瞭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後,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閱讀

  “閱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閱讀,如何使學生會閱讀、能閱讀,提高有效閱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有效閱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後,我就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透過閱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說說怎麼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麼發現?學生透過閱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閱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3、錯例分析,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後,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並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裡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裡,為什麼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3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分數的簡單計算兩部分。認識幾分之幾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塊,是繼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後的一節課。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而幾分之幾是對幾分之一的又一次擴充套件,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以後小數的認識以及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幾分之幾不僅是學生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計算的基礎。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5是認識十分之幾,接著是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在例6中安排了透過學生塗色來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透過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明確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並會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由於有了前面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作為學習的基礎,所以學生對於認識幾分之幾的認識還是比較容易透過知識的正遷移而主動建構的,但是因為這一課之後馬上要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對於單位1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係在這一課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認識幾分之幾,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明確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對於像4例題中出現的4/4這樣的分數其實就是指整個圖形這個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是透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體驗。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著“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將把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方法滲透、融合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

  二、說教法學法:

  1、在積極的“對話”中學習

  正所謂“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與教材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透過……等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加深對……的認識,形成表象。

  3、在數學化的課堂教學中建構

  數學思考不是架空於數學課堂之上的,而要實實在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麼是數學化?簡單地說是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研究、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在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摺一折,指一指,塗一塗,說一說。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從以上教學方法出發,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預設為“複習匯入,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評價交流,總結全課——鞏固應用,拓展提高”四個環節。

  (一)複習匯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誰能說出幾個幾分之一的數,請同學們在這些分數中,選出一個分數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同學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嗎?(學生說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拿出正方形紙,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還能在這張紙中找到四分之幾呢?請你用彩色筆塗一塗,並在心裡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幾,然後和四人小組的夥伴進行交流”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究,這是本節課的探究起點,也是本節課的探究主線。

  2)透過反饋交流,共同發現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對分數含義的探究,接下去是對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關係探究。以2/4和1/4為起點,透過圖形的幫助,讓學生思考2/4和1/4有什麼關係,使學生明白2/4裡有2個1/4,2個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學生說為主,並且引導學生透過比較得出四分之幾和四分之一比較只是取的份數不同,同時結合圖形強調指出4/4裡有4個1/4,就是取了這樣的四份,剛好就是1張完整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數可以寫成1。

  2、教學例5

  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紙條用圖來表示畫在黑板上,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把1分米長的彩紙條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獨立思考每份是幾分之幾再反饋,緊接著再畫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別是這條彩紙的幾分之幾,並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在集體交流時要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你還能從這才紙條中找到10分之幾,並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幾分之幾?就是什麼?

  3)小結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數,它們表示幾分之幾,並讓學生舉例創造一個分數,以此來豐富學生對於分數的表象。(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

  4)以3/4為例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並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然後讓學生說一說剛才創造的分數中各部分名稱。

  3、教學例6

  1)第一組題讓學生看看哪個學生塗得多,哪個分數大2)第二組題讓學生塗一塗,同桌兩人根據自己塗的情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並集體交流是用什麼方法比的。(預設的方法:兩張紙放在一起;聯絡分數的含義比)

  3)引導比較:兩個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麼重要的發現,在交流對話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就越大。

  4)學生獨立操作:同樣兩張圓,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歡的份數,要求其中一個每份都塗,另外一個喜歡塗幾份就塗幾份並寫出相應的分數比較大小。在反饋交流中引導學生髮現不管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如果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也就是分母與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個圓,也可以用1表示。

  【這裡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和1的關係透過實踐操作再次讓學生得到感知,分層突破了本課學習的難點,也為後面學習1減幾分之幾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評價交流,課堂小結

  透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還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由於前面學習探究的知識量比較重,在這裡進行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同時引導反思不懂的地方為後面的練習掃清障礙。】

  (四)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2、變式練習:

  1)判斷塗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得對不對。

  3、提高練習:猜一猜塗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1/2,2/4,4/8……)這些分數的你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嗎?為什麼?

  4、讓學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這堆小棒的2/3,再拿出這堆小棒3/4,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呢?讓學生動手操作

  5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分數。

  【在練習的安排中注重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最後一個問題實現從生活中歸納出數學,又迴歸到生活中,真正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4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的分數除法單元中的例1與例2。例1是分數除法的意義認識,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乘法的意義及計算,而本課的學習將為統一分數除法計算法則打下基礎。

  例1先是對整數除法意義的回顧,再由100克=1/10千克,從而引出分數乘除法算式,透過類比使學生認識到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例2是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教學,意在透過讓學生進行摺紙實驗、驗證, 引導學生將‘圖’與‘式’進行對照分析,從而發現演算法,感悟算理,同時也初步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根據剛才對教材的理解,本節課教學的目標是:

  1、透過例項,使學生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是相同的。

  2、動手操作,透過直觀認識使學生理解分數除以整數,引導學生正確地總結出計算法則,能運用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觀察、猜測、實驗、驗證和歸納的過程,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並從中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本課的難點是分數除法一般演算法的理解。這是因為要將除以一個數轉化為乘以它的倒數,在運算形式上由除法轉化為乘法,變化較大,而學生往往由於思維的定勢,一時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課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實驗和驗證中自主體驗和感悟。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堅持啟發與發現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有效的提升,動手實踐,在體驗中、在交流中發現規律。

  學習方法上強調以探究學習法和動手操作法為主。認知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內化過程。只有透過主動參與獲得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因此,在重難點的學習上,透過摺紙實驗與驗證,數形結合,從而實現真正的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開課,就對前一單元所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和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進行復習,目的在於為教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打下基礎,因為分數除以整數就等於這個分數的幾分之一,根據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用分數乘幾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結果,而對於分數除法的意義,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匯出整數除法的意義再遷移到分數除法的意義。

  問題創境,對比遷移,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

  在教學例1時,我沒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個問題端出來,而是讓學生透過教師給出的資訊來提出數學問題,學生編出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後,問學生:你能根據這個乘法問題編出兩個除法問題嗎?然後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透過對這三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得到整數除法的意義。這樣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如果直接將素材一一呈現出來,感覺很單調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思維活動就是一種壓抑,反過來我這樣安排,感覺是把靜態的教材動態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素材自問自答,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有價值有效的思維活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有一個提升的,同時問題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指出問題中是以克為單位,如果以千克為單位,100克應該怎麼改寫?改寫後,算式應該怎麼列?後面兩題中的單位也改寫了,又怎麼列式計算?用一系列的問題,遷引出分數乘除法的算式,再透過對分數乘除法算式的仔細觀察,觀察時引導學生對照整數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間的共同點,從而得到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我這樣教學的想法是:第一因為問題更有挑戰性而能更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鍛鍊提高學生的觀察比較事物的能力;第三透過比較自然得出分數除法的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讓學生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味到在數學中知識是存在相互聯絡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學生快速回答了2/3×4=8/3 8/3÷4=( ) 8/3÷2/3=( )的結果後,問:你怎麼這麼快就得到結果了呢?這個問題能更好讓學生利用除法的意義來解決問題,從而加深對除法意義的理解。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5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數的特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9頁的內容,它是在因數和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求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習約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學生熟練地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學2、5的倍數的特徵,再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因為2、5的倍數的特徵僅僅體現在個位上的數,比較明顯,容易理解。而3的倍數的特徵,不能只從個位上的數來判定,必須把其各位上的數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數來判定,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使學生透過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且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及概括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2.透過觀察、猜測、驗證等活動,讓學生經歷3的倍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培養相互間的交流、合作與競爭意識。

  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徵》說課稿:透過學習,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根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並能熟練地去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

  教學難點:3的倍數的數的特徵的歸納過程。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從學生的自主學習出發,我從三個方面考慮教法和學法:

  1、創設情景,激趣匯入。

  2、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驗證,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課堂變為學堂。

  3、採用讓學生自主發現的學習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面臨的許多工中,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兒童學習”。這裡的學習指學習方法,3的倍數的特徵,有規律可循,容易上成機械刻板,枯燥無味的課,學生能死套規律判斷,但學生的能力沒能培養,智力得不到開發。本課的設計旨在揚棄“滿堂灌”的教學,取而代之以啟發與發現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點撥學生大膽猜想,動手實踐,去發現規律,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下面重點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我分以下的六個環節進行教學。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為了能把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複習題。

  下面的數,哪些是2的倍數?哪些是5的倍數。

  364、420、515、736、1028、905

  讓學生回答並說出判斷依據,從而進行小結:我們在判斷一個數是否是2、5的倍數,都是從一個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定。而今天,我們將學習新的內容,從而引出課題。(板書:3的倍數的特徵)

  為了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形成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我便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創設了一個《猜一猜》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出題,隨意說一個數,老師迅速地作出該數是不是3的倍數的判斷,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猜想驗證。

  由於學生在《猜一猜》遊戲中產生了急於探索的熱情,我便讓學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數可能有什麼特徵?”,讓學生充分表達各種各樣的猜想,也許有些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他的猜想:“個位上是3、6、9的數,都是3的倍數”。我便引導學生去驗證,並在驗證中推翻了剛才的猜想,由此,使學生意識到已經不能用原來的方法(也就是從數的個位上的情況)來判斷一個數是否是3的倍數,而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

  三、體驗新知。

  由於學生求知慾空前高漲,學習積極性高。這時我出示了一組這樣的資料。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

  3、6、9是3的倍數,但12、15、18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再讓學生與同桌合作,動手擺小棒,一人擺,一人記錄。順便提出要求:擺小棒時,每個數位上的數是幾,就用幾根小棒表示。然後觀察各位上的數的和,你發現了什麼?此時有的學生可能會說:“12個位上的數不是3的倍數,但1+2=3,3是3的倍數”。同時,學生也發現15、18、21各位上的數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數。於是形成新的猜想:一個數如果是3的倍數,那麼它各位上數的和也是3的倍數。為了驗證這一猜想我隨即說道:“這麼簡單的數你會了,那麼大一點的數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呢?”,接著我便又出示一組這樣的資料: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學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數的和,可以使用計算器,並讓學生把結果填到各自的練習卡紙上,然後先跟同桌說說,再把結果彙報結果給老師,儘可能多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這也正應了美國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的:“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的”。

  四、歸納總結。

  在學習操作驗證完成後,我用充足的時間讓小組代表上講臺展示成果,說出各自的思考過程,對學生的回答我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發現是否正確,最後達成共識: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3的倍數(板書)。這樣便巧妙地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五、實踐應用。

  當學生學會了老師猜數所用的竅門,顯然興致極高,個個躍躍欲試,想一顯身手,我便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以便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

  練習1:課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數中3的倍數有:

  1435451003328767488

  (這是一個基本練習,使全體學生都能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理解,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練習2:

  ①P21頁(5、6題),在基本練習的基礎上我增設了3道發展題。

  ②把數娃娃送回家。題目如下: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透過判斷、選擇等題目,使學生在判斷中明事理,提高找規律的能力,進一步發展數感。)

  練習3:P21(7題)

  7、在口裡填一個數字,使每個數都是3的倍數。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這是一個綜合練習,以檢驗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六、拓展延伸

  為增添課的趣昧性和挑戰性,我讓學生暢談整節課的收穫,並讓學生式寫出一些能同時是2、5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和同伴交流,觀察它們有什麼特點?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流程,體現了數學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標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附:設板書設計:

  3的倍數的特徵

  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6

  一、說教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中圖形的認識部分,學生在低年級已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基礎。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2、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3、透過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懂得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理解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將採用觀察法,從直觀實物入手,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用實踐操作法,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係。如果按以上的教學方法實施,學生在學習中將會自主探究,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認識圓柱

  四、說教學過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課題

  同學們:課前,我讓大家在生活中尋找圓柱,你們找到了嗎?誰願意來說一說。同學生紛紛說出生活中見到的圓柱體(茶杯、藥瓶、鉛筆、柱子。。。。。。)生活中的圓柱可真多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

  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聯絡生活,說說所見到的圓柱物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自主學習、初步認識,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帶的圓柱自學課本第18頁的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有什麼特點?叫做什麼?

  (2)什麼是圓柱的高?它有什麼特點?

  (3)什麼是圓柱的側面?然後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整理並板書:

  兩個相等的圓面是圓柱的底面;

  周圍是一個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是圓柱的高。圓柱有無數條高。

  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實物閱讀課本,初步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建立底面、高及側面的概念,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進一步加深了對圓柱的認識。

  3、引導參與,深入探究

  (1)、探究圓柱兩個底面相等:學生透過操作後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結合一年級對於圓柱的認識及直觀操作,能夠較準確的得出圓柱兩底面面積相等的結論。

  (2)、探究圓柱有無數條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證明圓柱的高相等的。(學生可能透過測量或利用平行兩個底面間距離相等進行證明)然後通過出示課件的演示說明高有無數條。

  (3)探究圓柱側面展開圖:

  A、猜一猜:如果把圓柱的側面展開,會得到什麼形狀的圖形?此環節讓學生先猜想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培養學生合理的猜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B、剪一剪:學生動手把圓柱側面剪開後展開,看能得到什麼圖形?此環節我沒有強調讓學生沿高剪開,而是放手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動手剪,大部分同學展開後得到的是長方形,也有些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或正方形,我及時給予肯定,並讓其說說是怎樣剪的。並引導學生髮現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的圖形,都能透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樣學生透過親歷立體圖形與其展開圖之間的轉化,逐步建立了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聯絡,進一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C、論一論:接著讓學生兩人一小組觀察、討論展開後得到的圖形與圓柱有什麼關係?巡視的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用滾動的方法、有的用測量計算的方法等,學生在交流中掌握了圓柱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相等,寬與圓柱的高相等。如果側面展開後得到的是正方形,那麼圓柱的高與底面周長是相等的。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等自主探索活動,對圓柱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既突出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在空間觀念、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發展。

  4、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本著思考性、綜合性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力求體現知識的縱橫聯絡。我設計以下練習:

  (1)、判斷下面哪些是圓柱,並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在不同的擺放方式下,能指出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2)、這裡有一些做圓柱的圓面和長方形,哪些可以搭配做成圓柱?可以做成幾種形狀不同的圓柱?這個練習是鞏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等於底面周長的知識,體會側面由不同的捲曲方式可以形成不同形狀的圓柱,對應的底面大小也因此而改變。

  五、課堂檢測

  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六、全課小結

  七、教學反思

  課堂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讓學生結合實物閱讀教材進行自學,很好地利用了教材,並且把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議一議”、“剪一剪”等幾個活動連線在一起,使整個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動態的教學整體。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上課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手中圓柱的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後面佈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

人教版數學說課稿小學 篇7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2、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匯入:

  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

  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

  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5、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三)、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四)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 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五)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

  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