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1
一、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41
二、 教學準備
各種形狀的圖形、繩子、捲尺、綵帶、賀卡。
三、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 目標確定:
《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1的教學內容,它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它是在學生掌握認識各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透過本節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識目標:透過多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標:透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運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2、 教學策略選擇:
本課教學以學生最大程度參與為基本原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髮現知識和學會學習的過程,真正的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為周長是一個數學概念,而且在我們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本節教學內容結合了大量實物和圖形,透過學生的感知、動手操作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本課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首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節日到了,製作賀卡,出示各種形狀,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感知並抽象出周長的概念。
最後透過結合具體圖形探究求周長的策略,進一步鞏固周長的概念,為下節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上冊數學《周長》說課稿2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瞭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於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透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透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透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透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麼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麼?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資料?
師:真是一群能幹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願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幹、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資料,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於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並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於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資料,(提示:測量是儘可能的取整釐米數。)並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釐米)
方法二:10×2+10×2=40(釐米)
方法三:10×4=40(釐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麼?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釐米、30釐米、40釐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並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麼?4代表什麼?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麼?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麼?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透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匯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於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釐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釐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釐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釐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並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透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並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