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梯形說課稿(精選5篇)

梯形說課稿

梯形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梯形說課稿(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梯形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本節所學習的梯形是學生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之所以放在《平行四邊形》這一章是考慮到梯形中的問題常常透過梯形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來解決。

  梯形是本單元所研究的最後一種特殊四邊形,本節內容在引出一般梯形後,重點研究一類特殊的梯形——等腰梯形。

  (二)關於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是學生親歷操作、發現、歸納的過程,只有學生親身經歷認可了的知識,才能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理解,才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因此我的教學目標是經歷探索梯形的概念、特徵的過程,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說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初步體會平移、軸對稱的有關知識,在研究等腰梯形特徵中的運用。

  在引出梯形的概念之後,側重點放在研究等腰梯形的特徵及其簡單運用。因此教學目標為:探索並掌握梯形的概念和基本特徵;探索瞭解等腰梯形的特徵;能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問題。

  (三)關於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結合新教材課改理念針對新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為:梯形的概念和等腰梯形 的特徵。因為我們可以把梯形 分割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所以解決梯形 的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新增適當的輔助線將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因此教學難點確定為:靈活新增輔助線,把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或三角形。

  (四)關於教學方法的選用

  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老師把所有的知識都一點一點的教給學生。因此本節課力求在教法上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改變以往講授式的教學方法,一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等腰梯形的特徵。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在例題的選擇上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掌握。

  4、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發現規律並自己證明自己的結論。

  5、肯定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和創新,實現知識的正確運用和遷移。

  (五)、關於教學過程的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

  關於學法的滲透

  ⑴平行四邊形與梯形都有相似之處,又有區別,透過對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對比可以加深對梯形的概念的理解,故在學生學習中應滲透對比法。

  ⑵解決梯形時,常可新增輔助線,把梯形割補成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因此,割補法在本節顯得特別重要,應力求學生掌握,並能靈活運用。

  (六)、例題與練習

  “學以致用”這是學習的一個目標,應而我設計了幾道例題和練習題,需要應用這些特徵來求解,同時再次加深對等腰梯形特徵的理解,達到知識的鞏固,提高了應用能力。

  在練習的選擇上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由簡到難,重在培養學生的推理和說理能力,最佳化數學思維。

  (七)課堂小結

  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有所理解,應而我認為課堂的小結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歸納完成,如:我發現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我能解決些什麼…… 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分析和小結能力。

  這節課我力求在教法和學法上有所突破,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探索中有所得,體會成功和快樂,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梯形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梯形是四邊形中的基本圖形之一,它是在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基礎上進行復習的。梯形是四邊形中最重要的基本圖形之一,在整個四邊形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還是四大數學思想中數形結合思想,函式和方程思想,轉化思想的載體。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

  (2)掌握四邊形的分類和從屬關係。

  2、能力目標:

  (1) 學會把梯形或其它多邊形的問題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問題求解,最佳化幾何基本圖形的組合。

  (2) 熟練掌握梯形的常見輔助線添法。

  3、德育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帶領學生感悟數學(圖形)美。

  (2)透過梯形的運動變化和對立統一,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

  1.熟練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質和判定依據,並能不斷最佳化推理論證。

  2.學會把梯形或其它多邊形的問題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問題求解,最佳化幾何基本圖形的組合。

  難點:

  1. 把梯形或其它多邊形的問題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的問題求解,最佳化幾何基本圖形的組合;

  2.熟練掌握梯形的常見輔助線添法。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製作多媒體課件,不光增大了容量,而且將教學內容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措施的安排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生身上。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自主的進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我提問,引導學生自我探究,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做法:透過複習知識點、探索、論證,到運用性質解決實際問題,一方面教會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先安排練習,回憶基本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對例題的選擇,也是緊緊圍繞重點,難點的。引導學生將新舊知識融為一體,透過小組合作,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取長補短,互相競爭,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而教師只是參與、啟發、點撥、糾偏,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梯形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為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透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絡,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匯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為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透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為“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啟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式可分為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 聯絡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匯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啟用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為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為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著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啟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為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為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才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啟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著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著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為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梯形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小學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學生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學生空間觀念,使學生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學生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學生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學生的原有經驗,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學生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 學 過 程

  設計意圖

  一、分類比較,初步認識梯形

  1、組織教學,複習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本質特徵是(揭示:兩組對邊平行)

  2、引出畫面(找出不是平行四邊形的四邊形):請找出你看到的平面圖形,並分為兩類,說明分類依據。(同中求異: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3、揭示課題:梯形

  4、生活感悟:聯絡實際,說說生活中有哪些有一個面類似於梯形的物體?( PHOTOSTORY演示)

  引導觀察比較,激發探索動機,培養髮現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結合生活畫面引入新課,並透過兩次遞進式分類比較(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直逼梯形的本質屬性: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形成梯形特徵認知的基礎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經驗,讓學生體驗數學源於生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聯絡生活實際,引發思維共振,培養髮現能力

  二、操作體驗,瞭解特徵

  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個梯形來嗎?(學生用紙折、畫、釘子板圍等,給學生時間,然後彙報,展示結果。)

  2、說特徵:剛才你們在做梯形的時候發現梯形有什麼本質特徵嗎?(指名3-4人回答,小結板書: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是梯形。)

  3、比較異同: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先小組說,再指名2—3名學生回答)。

  4、說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稱。(引導自學課本第47頁,教學梯形各部分名稱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畫一畫,量一量:畫出一個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稱並作高。

  本環節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交流和討論,從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徵,認識梯形的高,認識等腰梯形。

  高的意義指的是兩底間的距離;並明瞭兩底間的垂線段(高)有無數條。更清晰的展示出梯形的主要特徵,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符合直觀性原則,又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操作探究,深化新知

  活動一:利用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正方形,任選其一,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破壞一組平行線)

  板書:直角梯形

  活動二:利用三角形,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說明:創造一組平行線)

  活動三:利用一條類似於長方形紙條,沿直線剪一刀,變成一個梯形。

  (討論交流、歸納小結:等腰梯形)

  說明: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兩種特殊形式。

  引導主體參與,預設活動程序,強化發現能力

  本環節,以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為主,引導學生透過比較,轉換,進一步加深了對梯形本質屬性的理解,同時又認識了"直角梯形"及"等腰梯形"的獨特屬性。主要優點有:

  1、透過觀察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符合新課程要求。

  2、由共性到異性,由表象感知到創造新知,體現階段漸進性原則,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3、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性動態學習程序,沒有刻意區分梯形與各種圖形的特徵差異,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充分體現比較、歸納的數學思想。

  四、遊戲活動,拓展新知

  1、找一找

  出示七巧板圖,設疑:圖中你能找出幾個梯形?這個梯子最多能達到多高的高度?(見課件)

  2、拼一拼:

  ①利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出一種你熟悉的圖形。

  ②利用多種梯形圖片,擺出一種最喜歡的圖案。

  創設問題情境,深化思維層次,構建知識體系

  1、透過活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充分體現"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課程理念。

  2、教會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新知、拓展思維、加深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體意識。

  3、在拼擺中滲透轉化思想,為梯形的面積推導作鋪墊,構建新知學習的立體框架。

  五、交流評價,總結昇華

  1、小結全課:

  談談你的收穫及感想。

  2、集體評價:

  自評、互評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

  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品質,昇華發現能力

  ①透過人性化語言,體現以人為本思想。

  ②引入互動評價方法,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自我反饋機制。

  六、課堂評價

  本節課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讓數學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取得了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梯形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梯形的認識》是小學數學蘇教版實驗實驗教材第八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第二課時內容。是在幼兒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之上學習梯形的認識的。在整個小學階段屬於最後一類直線型平面圖形,與前面已學的各種圖形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絡(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新課標指出:這一學段的教學,應注重使幼兒透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簡單幾何形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變換;注重透過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設計圖案等活動,發展幼兒空間觀念,使幼兒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二、學情分析

  本課之前,幼兒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本質特徵和平行及平行線間的距離等有關內容,為本課教學作好了一定的知識、技能準備。梯形雖然是幼兒初次接觸的圖形,但在生活實際中,幼兒已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只是很難準確的抽象出它的本質屬性,另外對於梯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和作法上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特徵,認識幾種特殊的梯形及其屬性;培養幼兒觀察比較、類比歸納、操作想象等能力,發展幼兒空間觀念,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

  2、過程方法目標:聯絡生活實際,透過觀察、分類、比較、操作等方法,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3、情智目標: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幼兒體驗成功,建立自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感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會作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質屬性。

  四、教學方法

  本課設計理念為:

  ●課堂教學首先是情感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是知識成長的過程。

  ●幼兒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要啟用幼兒的原有經驗,激發幼兒學習熱情,讓幼兒在經歷、體驗和運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數學學習理應成為幼兒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

  基於以上理念,教學中,我遵循“引導探究學習,促進主動發展”的教改思路,力求體現教學中的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原則及直觀性原則。主要採用瞭如下教學方法:

  1、引導幼兒採取“分類、比較、操作”等方式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2、組織幼兒開展有意識的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3、適時運用CAI課件和多媒體教學,充分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優越性。

  五、說教學流程

  對照新課程理念、教學目標及學情實際,我嘗試構建一種探索性數學課堂教學的縱向結構模式,主要分為:“初步認識梯形—→操作體驗,瞭解特徵—→操作探究,深化新知—→遊戲活動,拓展新知—→交流評價,總結昇華”五大教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