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乙醛》說課稿

《乙醛》說課稿

《乙醛》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乙醛》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乙醛》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學背景:醛是有機化合物中一類重要的衍生物。在中學化學所介紹的含氧衍生物中,醛是各種含氧衍生物相互轉化的重要一環。它既可氧化成羧酸,又可還原成醇從而深化了有機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含義,也是後面學習糖類知識的基礎。醛可以發生多種化學反應,在有機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

  本節內容選擇乙醛作為醛類的代表物質,是因為乙醛的結構性質較典型,醛基與烴基相連。而甲醛結構及性質有自己的特性,故不選用甲醛作代表。從教材結構看,乙醇、乙醛和乙酸之間有衍變關係為下一節課介紹同系物及甲醛打下基礎。

  本節課只處理乙醛,是由於銀氨溶液的配製,乙醛的氧化反應特別是銀鏡反應書寫表達是本節內容重點、難點,便於難點突破,並擴充套件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解。而羰基的加成是親核加成,與乙烯的親電加又有區別。故講解乙醛的加成反應,只宜侷限在加氫還原上。給學生後續性學習打下基礎,並拓寬學生認識問題的廣度和深度。

  (二)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瞭解乙醛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2)認識乙醛的分子結構特徵,掌握乙醛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能力目標:透過實驗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能綜合應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基本問題。如工業用葡萄糖(含醛基)代替乙醛制鏡。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科學方法。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關注與社會生活有關化學問題,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形成科學的認識論,認識物質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乙醛的分子結構,加成和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銀鏡反應的書寫。

  二、說方法:

  學生自主參與

  教師採用提問、觀察法、實驗探究、發現法、講述、啟發式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

  例如.上課可提問寫出生成乙醛的方程:乙醇催化氧化。啟發學生思維匯入新課,也達到了複習的目的。

  例如.指導學生看書可知,乙醛被銀氨溶液氧化,分析出是被銀離子氧化,此處可能有學生會問為什麼非要銀氨溶液呢?可羅列出一系列銀鹽及AgoH,組織學生討論並結合實驗(如乙醛中加入AgNo3),探究發現並掌握銀氨溶液的配製。

  例如.乙醛與銀氨溶液反應被氧化具有還原性,能不能被Kmno4氧化呢?溴水呢?最後用實驗探究結論。

  教學中還應指導學生由結構研究性質,性質決定用途。認識事物由個別到一般,教給學生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會學生學習。

  例如:乙醛的銀鏡反應可以由化合價與得氧的聯絡分析引導學生掌握該方程式書寫。

  三、說引導學生參與策略

  強化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研究乙醛分子的結構,從而推導其化學性質,透過指導學生自學啟發學生思考,實驗探究掌握銀氨溶液的配製及原理。引導學生書寫銀鏡反應,邊分析邊書寫突破難點。擴充套件有機化學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概念。

  四、課堂主體參與

  (一)以提問方式複習回顧前面已學有關制乙醛反應:

  乙醇催化氧化

  (二)在學生由自主預習基礎上總結新課內容

  1、研究乙醛分子結構:

  (1)分子裡碳氧雙鍵類似於碳碳雙鍵具有不飽和性可加成。

  (2)醛基上碳氧雙鍵對醛基上H原子有影響,使得碳氫鍵極性增強,易斷開加入氧原子被氧化成羧基。之所以加氧是因為反應要向生成穩定物質方向進行,乙醛表現強還原性。

  2、乙醛的性質

  (1)物理性質:可透過展示實物觀察認識乙醛物理性質,特別是乙醛與水互溶。

  (2)化學性質:

  (a)與H2加成,從化合價分析碳元素由-1價降為-2價被還原,聯絡得H原子,引出有機分子得H原子或失去氧原子都叫還原反應。反之舉例乙醇氧化成乙醛,碳元素化合價升高,失去氫原子引入有機分子得氧原子或失氫原子叫氧化反應。乙醛得氧叫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

  (b)氧化反應(強還原性)

  指導學生看書分析乙醛銀鏡反應方程式,乙醛被氧化實質是被Ag+所氧化。有的學生可能會問為什麼是銀氨溶液?而不是一般含有Ag+鹽溶液呢?可啟發學生列出銀鹽如Agcl等,只有AgNo3可溶,Ag+溶度大似乎可行。

  實驗探究:演示乙醛加入AgNo3結果肯定不行,可告訴學生這是酸性環境,不行。鹼性環境呢?演示AgNo3中加入NaoH或NH3·H2o,生成白色物質很快變為黑色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生成了什麼物質?有的認為AgoH,有的翻了書後溶解性表認為AgoH不存在,可告訴學生常溫下AgoH不穩定很快分解變為氧化銀。從而使學生理解書上有關資料使用及藥品滴加順序,明確實驗是鹼性環境,掌握銀氨溶液配製的有關注意事項。

  分析銀鏡反應時注意難點突破:

  ①乙醛分子得到氧被氧化析出Ag,絡離子釋放出NH3、oH–,鹼性環境乙醛成酸後又成鹽乙酸銨。NH3極易溶於水難放出氣體。

  ②乙醛得到1個o原子被氧化升2價,Ag+→Ag降1價故Ag(NH3)2oH係數配2,4個NH3分子有1個成鹽,剩3個NH3分子,2個oH–提供一個氧原子給醛成酸,剩2個H原子,1個o原子成1分子水。讓學生從氧化還原原理分析過程中科學地掌握一個很難方程式,避免死記硬背。

  Ag+能氧化乙醛,可設問Kmno4、溴水能否氧化乙醛?可選用Kmno4滴入乙醛中探究結果,以此擴充套件學生思維,不侷限於某一點。此處選用銀氨溶液原因有二:其一Ag+弱氧化劑能氧化乙醛,弱氧化劑能氧化乙醛,則Kmno4、溴水強氧化劑也能且褪色。說明乙醛還原性強。其二,工業上可採用該原理制水瓶膽,不過工業上是用葡萄糖代替乙醛。

  乙醛與cu(oH)2反應著重分析得氧乙醛成酸升2價,故2molcu(oH)2,其中4moloH–有1mol氧原子成酸,1mol氧原子成cu2o,剩2molo原子、4molH原子故生成2molH2o。

  (三)課堂自主探究問題

  1、銀鏡反應改寫離子方程式、講評反應環境。

  2、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

  (四)小結

  醛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與烴的含氧衍生物衍變關係:

  醇→醛→羧酸

  (五)課後思考:依據反應原理設計實驗證明乙醇氧化可制乙醛。

  《乙醛》說課稿2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乙醛》,屬於高二化學有機部分,本節內容計劃安排為兩個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策略、教學程式五個方面對第一課時的內容作如下闡述:

  一、教材分析

  醛是有機化合物中一類重要的衍生物,由於醛基很活潑,醛可以發生多種化學反應,在有機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各種含氧衍生物相互轉化的中心環節(醇醛羧酸),也是後面學習糖類知識的基礎。

  乙醛是醛類的代表物。教材在簡單介紹了乙醛的分子結構和物理性質之後,從結構引出乙醛的兩個重要化學反應:乙醛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把乙醛與乙醇聯絡起來,並結合乙醛的加氫還原,從有機化學的反應特點出發,定義還原反應;透過乙醛的氧化反應,又把乙醛和乙酸聯絡起來,同時結合乙醛的氧化,給出有機化學中的氧化反應定義。讓學生明確有機與無機中關於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區別。

  學好乙醛的性質,明確乙醛和乙醇、乙酸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能更好地掌握醛類及其與醇類、羧酸的關係,建立有機知識網路。因此本節課在這一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並結合本課的特點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乙醛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掌握乙醛與氫氣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

  ②透過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三者之間的關係,提高形成規律性認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實驗習慣和科學態度,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在實際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的認識。

  ②訓練學生重視善於運用化學實驗手段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對具體化學事物的感性知覺到理性思維的科學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關注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②結合本節內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形成科學的認識論,認識物質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科學規律。

  (二)教學重點:乙醛的分子結構,乙醛的加成反應和乙醛的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銀鏡反應方程式的書寫;有機化學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概念與無機化學中氧。

  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區別。

  二、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實驗探究

  採用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主線,以結構理論為指導,透過假設→實驗→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總結,得出探討物質性質的科學方法。

  如:對醛基結構的分析,猜想乙醛有還原性,做銀鏡反應實驗,透過觀察銀鏡,分析形成銀鏡的原因,討論歸納得出乙醛具有還原性。

  (二)情景教學

  運用啟發式的語言,不斷創設新的問題情景,可將教師講授轉化為啟發誘導,把學生由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

  如:在上課初始提問書寫乙醇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透過分析產物乙醛和反應物乙醇結構的不同及相互關係,在溫習乙醇性質的同時,啟發學生思維匯入新課——乙醛。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處於積極主動的地位,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

  (三)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教學中要時時指導學生認識“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教給學生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形成化學學科素養。

  三、學法指導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以下幾點:

  ①研究物質的基本規律:“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

  ②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提出問題→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觀察、勤思考、多動手、巧記憶。

  四、教學策略

  課堂上分析乙醛分子的結構,探究其化學性質,指導學生自學,啟發學生思考,掌握乙醛的加成反應及氧化反應的原理。強調有機化學中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概念與無機化學中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區別。

  五、教學程式

  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情景引入

  創設問題情景回顧前面已學有關乙醇的反應:乙醇催化氧化。

  (二)新課

  1、乙醛的分子結構:

  (1)展示乙醛分子的球棍模型,由學生寫出乙醛分子的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和官能團。

  乙醛可以看成是甲基跟醛基相連而構成的化合物,醛基中含有碳氧雙鍵。

  (2)提醒學生注意醛基的寫法:-CHO或在-CHO中,H和O的位置不能夠顛倒。

  2、乙醛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透過觀察實物瞭解乙醛物理性質(色、味、態),透過乙醛的水溶性實驗瞭解乙醛能與水互溶。

  (2)化學性質:

  (a)加成反應

  將乙醛的官能團醛基中的碳氧雙鍵與烯烴中的碳碳雙鍵類比,得出乙醛能與氫氣發生加成反應。同時由乙醛分子中加入氫原子,引出有機化學中還原反應的定義,即有機物分子中加入氫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應叫還原反應,說明乙醛具有氧化性。

  CH3CHO+H2CH3CH2OH

  (b)氧化反應

  2CH3CHO+O22CH3COOH

  乙醛催化氧化成乙酸,引出有機中氧化反應的定義。乙醛得氧叫氧化反應,具有還原性。

  乙醛不僅能被氧氣氧化,還能被弱氧化劑(如銀氨溶液、新制的Cu(OH)2懸濁液)所氧化。

  分析銀鏡反應時注意難點突破:

  ①乙醛發生銀鏡反應的實質是什麼?

  乙醛分子得到氧被氧化生成乙酸,同時Ag+被還原成Ag,銀氨絡離子釋放出NH3,鹼性環境中乙醛最終轉化為乙酸銨,而NH3極易溶於水難放出氣體。

  ②該反應方程式如何書寫?

  乙醛得到1個氧原子被氧化升2價,Ag+→Ag被還原降1價,根據電子轉移守恆故Ag(NH3)2OH計量數配2,4個NH3分子有1個成鹽,剩3個NH3分子,2個OH—提供一個氧原子給醛成酸,剩2個氫原子,1個氧原子成1分子水。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利用氧化還原原理分析的過程中科學地掌握一個有機化學中很難的化學方程式,避免了死記硬背。

  工業上可採用該原理制水瓶膽,不過是用葡萄糖(含醛基)代替乙醛,這為以後葡萄糖的學習奠定基礎。

  分析乙醛與新制的Cu(OH)2反應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如何配製新制的Cu(OH)2懸濁液?

  ②反應發生的條件:鹼性環境、加熱至沸騰。

  ③與銀鏡反應方程式類比分析得出乙醛與Cu(OH)2反應的方程式。

  (三)課堂思考

  乙醛能被Ag(NH3)2OH溶液氧化,乙醛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溴水氧化?會出現什麼現象?乙烯與乙醛都能使溴水褪色,原理是否相同?

  (四)小結

  醛既有氧化性,又有還原性。烴的含氧衍生物衍變關係:醇→醛→羧酸

  (五)課後思考:依據有關反應原理設計實驗證明乙醇氧化的氧化產物為乙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