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七年級《人文環境》說課稿範文

七年級《人文環境》說課稿

七年級《人文環境》說課稿範文

  教學要求

  1、透過閱讀統計圖表,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透過計算瞭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淨增加數之間的關係,理解由於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透過圖片、資料等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學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初步掌握蒐集各國家資料的方法,透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尊重各國家風俗習慣的良好情感。

  3、透過閱讀地理圖表,分析資料,瞭解亞洲各國家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4、透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進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理解由於不同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差別很大,所以文化、經濟也有很大不同,對各區域間的差異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構分析

  就一個區域而言,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發生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大都有這個區域自然環境的烙印。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割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相反這二者之間的聯絡才是本章的教學重點。

  就本節而言,教科書劃分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三個部分,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的差異。第一部分著重講述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後兩部分重點體現了亞洲內部的差異。緊緊抓住“差異”這條主線才能將本節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此外,教材還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圖表和資料,這也是人文環境研究的重要手段,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

  內容點析

  1、人口眾多是亞洲的一個顯著的人文特點,所以將人口問題作為人文環境的開始。圖6.13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可以和上一節的圖6.3進行對比。這兩幅圖都是統計圖,圖6.3是堆積圖,不但清楚地表示出了各資料項的排序,還形象地表示出了各資料項的數值;圖6.13是一幅扇型百分比統計圖,雖然沒有資料項的數值,但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資料項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這兩種統計圖在地理學中都是常用的。

  2、研究人口的另一重點是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在上冊書中對於這一專題已經有所論述,在本冊教材中是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中沒有過多地出現形象化的資料,而是用聯絡框圖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認識。其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兩隻手”和“一張口”的關係,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辯證關係,人類社會才能順利的發展和進步。

  3、文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理解。文字、語言、史記、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屬於文化的範疇。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材中所討論的大都是學生容易理解的文化,如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等。文化的形成有著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同時各民族的文化又處在不斷的交匯和融合之中。

  4、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將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位於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於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於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溼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於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這一切都是巧合嗎?不,這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5、圖6.17主要是為了配合活動1填寫表格,仍然強調的是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係。

  6、關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應鼓勵學生獨立蒐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對資料加以總結並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很多教師對於這樣的活動並不重視,更多是流於形式,然而這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時機。地理事物浩如煙海,光靠記憶能夠背下來多少?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到哪裡去尋找地理資料,如何看懂地理資料,如何從資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資訊,進行分析總結,並把成果展現出來。對於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資訊媒體(如網路查詢),並將成果製作成網頁或計算機簡報。對於條件有限的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室)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圖書檢索技能。

  7、不同的國家由於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圖6.18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也是不同的。新加坡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轉口貿易發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再到金融業和旅遊業。近年來隨著科教事業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高科技產業中心。韓國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轉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學工業化,再發展到80年代的“技術立國”戰略。沙烏地阿拉伯雖然國民生產總值不低,但其主要經濟來源於石油出口,國內的其他工業部門並不發達。

  8、第一產業即是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等部門。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產業部門。各洲、各國的農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發達國家農業人口比重低,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比重高。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築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第二產業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佔就業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尤其是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以來,世界第三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貿易、金融業、旅遊業等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比重已經很大,在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迅速增加。

  教學建議

  本節是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與上一節一樣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認識亞洲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學會對某一區域人文環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新課引入】

  1、複習引入。提問複習上一節所學習的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徵,轉折過渡“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呢?”由此匯入新課。

  2、蒐集亞洲不同民族的服飾(事物或照片),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徵,請同學們猜一猜穿著這些服飾的民族分別分佈在亞洲的哪個區域。以單衣、薄裙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居住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熱帶地區;以白色織物裹蓋全身的人們,應分佈於太陽輻射極為強烈的西亞地區;以各式長袍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佈在氣溫年較差較大的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以皮衣皮靴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佈在寒冷的亞洲北部。用這樣一個“猜猜看”引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切入了本節課的主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係。

  【人口最多的大洲】

  1、學生在上冊教材中已經學習過人口問題的一些基本知識,在社會上透過人口宣傳也有所接觸,所以可以從提問引入。問題可以從學生身邊開始:我國剛剛進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這次人口普查中我國的人口總數是多少?也可以從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麼關係呢?人口密度是怎麼回事?或者從人口分佈的密集區開始:還記得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分佈特別稠密?再由這些問題引入本小節的學習。

  2、人口數字每年都會有變動,所以不必要求學生記背,但應透過讀圖理解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

  3、從圖6.14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哪些位於亞洲,進一步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國家人口為什麼多?組織討論時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地理圖表也可以是文字,同時應提示學生可以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等角度去分析。

  4、讀圖6.15完成活動1。前兩項活動比較簡單,按人口數的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第(3)項活動的計算比較複雜,首先用2000年的世界總人口數60.55億,乘以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1.3%,所得0.79億為2001年世界的淨增人口數。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2001年亞洲淨增人口數為0.52億。再用0.52除以0.79,所得0.66乘以100人,得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亞洲。

  5、為了總結以上活動可以提問學生,“我們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嗎?”提示學生計算亞洲的平均人口密度。

  6、“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什麼問題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活動2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完成聯絡框圖的填充,正確答案如下:

  在填充完成的同時,應讓學生結合所給材料說明,結構圖中各個箭頭所代表的含義。同時應提出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迴圈呢?”提示學生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最後鼓勵學生自己繪製出良性迴圈的結構圖。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多樣的地域文化】

  1、文化的概念過於複雜,不必介紹給學生,可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即可。本小節的重點是這些文化現象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

  2、讀圖6.17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完成,將全班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完成一個。不僅僅是簡單地填出標號,而應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築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葉門位於丘陵地帶,所以葉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於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溼熱,河網密佈,所以這裡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禦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烏地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乾旱。由於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乾旱的草場適於發展畜牧業。牧人們採取遊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總結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現象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緊密關係。

  3、活動2可以採取如下的形式,在學生課下蒐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扮演亞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紹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可以用遊戲的形式,一個組介紹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他組猜猜這個民族分佈在亞洲的什麼地方。總之,應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經濟發展差異】

  1、讀圖6.18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驗亞洲各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圖中所示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尼泊爾的154倍。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圖中所給出的14個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於中等偏下的地位。

  2、關於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教材中只對典型國家作了分析。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選取一些典型案例,說明各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一樣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並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

  3、讀圖6.19完成活動2。圖6.19是一幅具有三軸座標系的統計圖表,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的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日本(A)可以說是一個範例,既給了在座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資料,指導學生透過日本的資料認識這個座標系。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資料:韓國的大致比例為第一產業5%,第二產業44%,第三產業51%;印度比例大致為第一產業28%,第二產業26%,第三產業46%;泰國和緬甸是讀資料填圖,難度最大。最後根據表6.1中資料進行分析,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