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三年級《重疊問題》說課稿範例

三年級《重疊問題》說課稿

三年級《重疊問題》說課稿範例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重疊問題》。在認真學習了《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目標、說模式;說方法、說設計;說板書、說得失;四大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 說教材、說學情。

  說教材:本節課選自青島版六三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智慧廣場的內容,教材透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了參加小記者活動和小交警活動的名單,而總人數並不是這兩個小組的人數之和,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藉助韋恩圖把兩個活動小組的關係直觀的表示出來,讓學生初步體會集合思想,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說學情:我主要從知識基礎和認知特點兩個方面來說,知識基礎方面,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常常把1個人,2朵花,3支鉛筆等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認知特點方面,四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操作、歸納能力,並已經學會了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

  二、 說目標、說模式。

  說目標: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學情的分析,我將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維度來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能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重疊問題。在數學思考方面: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體驗重疊問題建模的過程。在問題解決方面:會藉助集合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在情感態度方面: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說模式:本節課我採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的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4個環節: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2.合作探索,學習新知3.練習鞏固,形成技能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這一模式的理論依據是,新課標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三、 說方法、說設計。

  說方法: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本節課我採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自學嘗試,小組合作,在擺一擺、說一說、畫一畫等4一系列活動中來理解重疊的含義。

  說設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本著“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首先我說一下教學環節及時間分配: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約5分鐘)2.合作探索,學習新知(約20分鐘)3.練習鞏固,形成技能(約10分鐘)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約5分鐘)。

  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竅”,要開啟學生通竅之門,就要讓學生先學,然後依據先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實現以學定教。首先,我給同學們出示了希望小學四年級一班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拍攝的照片,創設這樣的情境,貴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出示了活動記錄表,讓學生收集數學資訊,提出數學問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絕大多數學生會根據以往的經驗認為需要19人,這時,我反問:果真是19人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我順勢出示完整參加活動的名單,學生的腦海裡會躍出一個大大的問號-----過去求總數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數量加起來呀,怎麼在這裡行不通了呢?透過仔細觀察,學生會發現有重複參加活動的,從而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重疊問題”。在這一環節,我有意識的凸顯學生新舊認知間的矛盾衝突,造成了更為強烈的認知反差,這十分符合美國杜威的觀點:“衝突對思想來說是一種觸媒,誘發我們主動觀察和修正,激勵我們去創造,衝擊我們像綿羊般的溫順,使我們警醒、敏銳,並動腦思考。

  2. 合作探索,學習新知。

  本環節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環節,在本環節中,我大膽放手,適時引導,讓學生合作交流,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1)組織比賽,製造矛盾。

  首先,組織同桌進行搶姓名比賽,我提前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人名做成姓名卡片並裝在信封裡,同桌兩人中一個負責搶小記者這10人擺好,一個負責搶小交警這9人擺好,因為同桌兩人都想要“王強、李明、趙剛、張小帥”這4張姓名卡片,就引發了矛盾,我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兩人都想要的4張姓名卡片放在什麼位置更好,學生會想到放在中間。

  (2)數形結合,說圖明理。

  讓學生到黑板上指一指參加小記者活動的10人在哪,參加小交警活動的9人在哪?我適時引導,我們心裡明白了,但是看起來好像不太清楚,引導學生用黃色粉筆圈出小記者活動的,用紅色粉筆圈出小交警活動的',最終完成韋恩圖的創作。此時,我出示正規的韋恩圖,並介紹韋恩圖的數學文化。

  (3)列式計算,解決問題。

  根據韋恩圖,列出算式,解決重疊問題:10+9-4=15(人)。找不同方法的學生進行介紹,並解釋每個數的意義。

  (4)歸納總結,提煉方法。

  接著,我進一步啟動問題:如果老師把於平麗換成方偉,現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共有幾人?學生根據演示:很容易列出算式10+9-5=14(人)。然後再啟動問題:剛才我們研究了兩種活動都參加的有4人,5人,兩種活動都參加的還有可能是幾人?最後,透過觀察,列出了所有的算式,共同概括出解決重疊問題的方法,先求出兩部分人數的總和,再減去重複的部分。

  3練習鞏固,形成技能。

  在這個環節中,我安排了以下3個層次的練習。1.基本練習:自主練習第1題。2.變式練習:自主練習第2題。3.拓展練習:下面兩隻盒中可能有幾種獎品?

  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和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方法,透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強化所學的知識,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首先,讓學生欣賞在生活中的重疊現象,感受重疊美。這讓學生體會到重疊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數學中,在生活中更是有很多的重疊現象,這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最後,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談一下自己的收穫。

  四、 說板書、說得失。

  說板書:板書設計首先是課題,主體部分是學生創作的韋恩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既突出了重點,又系統的梳理了本節課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說得失:本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是較好的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課堂氣氛比較活躍。當然,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比如,由於時間有限,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以及對學生的評價過於單一等。

  最後,我想說:啟思才是良師,作為一名數學教師,除了努力建設思維性課堂,使學生經歷精彩紛呈、意蘊豐富的數學思考生活,盡情的享受數學思考帶來的樂趣,我們還要巧加指引,有機拓展,使學生能瞭望乃至有機會進入更為璀璨和深邃的數學星空,讓思考漸漸內化為他們的一種習慣,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而教,我永恆的教學追求。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耐心傾聽,請提出寶貴意見!